第276章 舊詩鋪墊

楊繼業也知道,這種畫法就是師從鄭板橋,他對於竹和石的認知,與其他人有很大不同。基於此,鄭板橋的畫和竹詩都有很高的造詣。

楊繼業雖然在畫上面沒有太深的鑽研,如今神魂力要強於普通人,對於學習和模仿能力,確實比較高。

“孫兄,不過是隨手塗鴉,可當不得孫兄這樣擡舉。”楊繼業微笑着。

贊過畫,孫曉君便看提在扇上的詩句。詩句是用正楷字體,卻又不完全是正楷,筆力透紙,看着字給人充沛力量之感,深深撞擊人的心懷。

“咬定青山不放鬆,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孫曉君念着,一開始還不太在意,只是好奇心而已。可等他念到“千磨萬擊還堅勁”,立即感受到一股力量從扇面沖刷而出,將他帶到一片山竹、怪石、颶風、暴雨、雷鳴的場景,在這樣的場景裡,那些山竹被外力吹動、撕扯、推搡……可山竹依舊牢牢地紮根在岩石之中……

再讀到“任爾東南西北風”時,孫曉君感受到一股飽受磨難,卻矢志不改的絕大意志。

唸了詩,孫曉君似乎呆了,站立不動,旁邊的文士見他這樣,便歪着頭去看扇上的詩,有人大聲讀出來:

“咬定青山不放鬆,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念讀過後,一開始大家還不能完全理解這詩的意境,可轉念間,大家都感受到詩句中的那種堅強而不屈的意志,那種在困苦面前,超越的心境。

孫曉君也恢復過來,急忙說,“楊詠石,這是新詩?”

楊繼業微笑着說,“孫兄,不算新詩了。前一段時間,魔教鬧荊蠻楚地。後來,有幸參加蠻族祭祖,我對蠻族一族,稍有感念,爲之題詩《竹石》。這樣說來,該算是舊詩了。”

“蠻族啊……”孫曉君等人對荊蠻楚地的蠻族,自然沒多少了解。外面對蠻族所傳言,那是根本就不開化之地,野蠻之所。這也不能怪這些人,楊繼業知道即使在後世,八十年代對蠻族區域,外面的人依舊斥之爲荒蠻之地,化外之人羣。遇上蠻族的人,會問你們是不是還吃生肉?

“孫兄,你們在垣武城,不瞭解蠻族。對於蠻族的信息,都是道聽途說,自然有各種消息。而外面的人,對蠻族的誤解,也是源於自古以來彼此的對立,彼此之間爭奪生存空間,猶如古時代的戰國時期,各國之戰。

蠻族與中原之間的戰爭就更早,也更殘酷。當時的生存之戰,地域的競爭,可得到的食物、人口等,都是爲了存活。誰能說對錯?歷次大戰之後,蠻族一直敗退,到荊蠻楚地後,那是窮山惡水之地,中原各族對這樣的地域也不放在心上,使得蠻族紮根在荊蠻楚地了。

歷朝歷代中,爲了孤立敵手,也爲了蠻族可能再次壯大而後爭奪中原的掌控權,官府和地方上的大族,對於蠻族都儘可能爲他們畫上猙獰之像,斥之爲惡魔。

這樣的族羣,在上古時代其實也是中原的一支,流落到荊蠻楚地而已。”

“楊兄,你這份情懷,我是無比敬佩的。”孫曉君說,“聖人也曾有言,對於蠻夷之防,是有告誡後人的,但真正能夠領悟聖人用心,唯有楊兄而已。”孫曉君對於楊繼業所論,雖覺得很正確,但文朝的風氣如此,也不會多做讚賞甚至向其他人推廣。

“楊兄,我們還是說這詩吧。《竹石》一詩的高妙,固然與蠻族生存緊密關聯,但就這詩而言,卻真正道出我們士林該有的風骨。”

楊繼業也明白,後世傳過一句話:明朝之後,華夏再無風骨。這句話有些偏頗,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卻也是真實的反饋。反觀後世之文士,清朝中兩三百年,也就有幾個人而已。再到後來,還有什麼人有風骨、有爲自己之志慷慨赴死之人?

倒是有兩三個巾幗英豪,遠強於泱泱大國的男人們。不敢說真話,不在認可正義,屈從於權錢,追求與權錢,都成爲普國價值。

文朝的文士、士林,與皇權之間的對立又協作,其中的關係非常複雜。士林的風骨,讓士林、文士、大儒們對於皇權的蔑視,科考卻又是基於提升士林、爲皇家選材的作用。反正說起來是比較複雜的,士林中,多數人都不會屈從與權勢,否則會讓士林的羣體唾棄。

也因爲這一點,哪怕士林之人在朝堂中,皇上所做如果一意孤行,就會有人站出來,直接批駁,如果皇家對錯打壓,就會有更多的士林之人站出來,哪怕將這些人殺掉,抄沒三族,也不會讓士林中人退縮。

“孫兄過獎,有感而發罷了。”楊繼業今天過來,特意將這首詩透露出來,可不想以前抄襲的這首詩,就這樣沉默着,得發揮出該有的作用。

自己到文朝後,確實沒做什麼詩,僅僅一首《詠石》詩,不足以說明什麼。這時候,將《竹石》拋出來,給今天的文會進行預熱,就能夠確定出自己的文名。

孫曉君將《竹石》再次朗誦出來,雖然沒解釋楊繼業爲什麼而作,但僅僅是詩本身的力量,就足夠感染在場的士林。

《竹石》先在華新社這邊傳樣,隨後,有人往其他文社傳遞,短短時間,這首《竹石》就傳開來。

周學朝、周芳等接到《竹石》詩抄文,看過之後,心裡一沉。這詩與之前楊繼業那首詩《詠石》基本源自一脈,說竹詩是楊繼業所出,沒有人會質疑。

這邊學子們的異狀讓樓船上的人羣關注到了,隨後,有人將《竹石》詩傳抄到樓船,學政吳金保看了這首詩,面帶笑容,傳給身邊的考官。

如果說之前的《詠石》詩,是他這個學政傳樣出來的,今天這首《竹石》詩,確確實實地肯定了楊繼業在言志詩方面的強大。這種直接震撼人心的詩句,天下間又有幾個人可作這樣的詩?

第134章 生意要不要第352章 倭寇來了第521章 託 付第579章 挖 坑第296章 孫家助力第75章 赴死之殺第676章 豫南潰堤第666章 父子論兵第8章 闖王府第579章 挖 坑第16章 你賴皮第24章 俘獲三個第278章 九個一第182章 第一親第422章 張靖海去當兵第44章 一幅對聯第274章 身子麻第37章 劉浪出題第9章 找王爺第695章 城門交鋒第488章 選擇的機會第353章 作戰任務第546章 是走還是打第643章 尚書秦鍾彬第453章 文昭帝的推測第382章 槍來——第331章 何來軍糧第493章 返回杭城第658章 陳老頭第692章 說服張新遠第402章 一飛沖天第188章 消滅掉第105章 二皇子劉偉第118章 入生蠻村寨第513章 遣人去北地第596章 京城風起第541章 完 勝第656章 正兵三萬第674章 論攻與守第591章 薑是老的辣第390章 奇襲見湖鎮(二)第72章 平叔現身第214章 娶 你第197章 破關卡第76章 逃逸與襲擊第193章 二管家叫門第634章 老餘找上門第308章 知書堂第19章 三個問題第474章 少爺少爺第217章 玉滿懷第231章 上 朝第446章 籌劃新粥場第336章 殺 賊第77章 猜對了第371章 解愁一席話第336章 殺 賊第407章 標靶五十步第475章 逃跑或迷惑第35章 認死理第306章 鎮遠鏢局被賣第492章 生祠與奉供第434章 小瓷罐發威第658章 陳老頭第519章 少年身份第633章 信誠苑第247章 榮盛系列第670章 經營北地思路第629章 蠻族軍留蘇杭第464章 麻煩上門第537章 以一敵十第1章 穿楊箭第705章 離開豫南第543章 演武與誓言第43章 蠻族的理智第267章 三女碰面第145章 先選誰第444章 突然發難第359章 此路不通第615章 張洪庭之雜感第398章 流民出路第226章 太子太保第373章 真要拿我?第149章 參戰名單第387章 強行軍第610章 西湖傳說第523章 很懂世情第436章 讓我活命第555章 追擊與反殺第48章 耶律鍾玉第132章 談不攏第455章 喜與優第118章 入生蠻村寨第548章 初戰韃子第460章 運送大隊第685章 抵達裕口縣第704章 安 睡第627章 再出手第347章 芒勁角第48章 耶律鍾玉
第134章 生意要不要第352章 倭寇來了第521章 託 付第579章 挖 坑第296章 孫家助力第75章 赴死之殺第676章 豫南潰堤第666章 父子論兵第8章 闖王府第579章 挖 坑第16章 你賴皮第24章 俘獲三個第278章 九個一第182章 第一親第422章 張靖海去當兵第44章 一幅對聯第274章 身子麻第37章 劉浪出題第9章 找王爺第695章 城門交鋒第488章 選擇的機會第353章 作戰任務第546章 是走還是打第643章 尚書秦鍾彬第453章 文昭帝的推測第382章 槍來——第331章 何來軍糧第493章 返回杭城第658章 陳老頭第692章 說服張新遠第402章 一飛沖天第188章 消滅掉第105章 二皇子劉偉第118章 入生蠻村寨第513章 遣人去北地第596章 京城風起第541章 完 勝第656章 正兵三萬第674章 論攻與守第591章 薑是老的辣第390章 奇襲見湖鎮(二)第72章 平叔現身第214章 娶 你第197章 破關卡第76章 逃逸與襲擊第193章 二管家叫門第634章 老餘找上門第308章 知書堂第19章 三個問題第474章 少爺少爺第217章 玉滿懷第231章 上 朝第446章 籌劃新粥場第336章 殺 賊第77章 猜對了第371章 解愁一席話第336章 殺 賊第407章 標靶五十步第475章 逃跑或迷惑第35章 認死理第306章 鎮遠鏢局被賣第492章 生祠與奉供第434章 小瓷罐發威第658章 陳老頭第519章 少年身份第633章 信誠苑第247章 榮盛系列第670章 經營北地思路第629章 蠻族軍留蘇杭第464章 麻煩上門第537章 以一敵十第1章 穿楊箭第705章 離開豫南第543章 演武與誓言第43章 蠻族的理智第267章 三女碰面第145章 先選誰第444章 突然發難第359章 此路不通第615章 張洪庭之雜感第398章 流民出路第226章 太子太保第373章 真要拿我?第149章 參戰名單第387章 強行軍第610章 西湖傳說第523章 很懂世情第436章 讓我活命第555章 追擊與反殺第48章 耶律鍾玉第132章 談不攏第455章 喜與優第118章 入生蠻村寨第548章 初戰韃子第460章 運送大隊第685章 抵達裕口縣第704章 安 睡第627章 再出手第347章 芒勁角第48章 耶律鍾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