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不太確定,徵詢的目光看向妙花,只見妙花雙手抱拳,鄭重行禮道:“恭喜師弟踏入氣勁鏡。”
“恭喜書生,賀喜書生。”只見高小山和許大成帶着衆少年,俱是雙手抱拳,對着周文行武者禮。
周文也鄭重抱拳還禮,高聲道:“ 我等身處亂世,當更加發奮努力,砥礪前行。今日我先走一步,諸位哥哥、兄弟隨後跟來。
願我們兄弟一起齊心協力,不爲強權低頭,不爲金錢所惑,練好我們的本事,守護自己和親人朋友不受欺凌,在這亂世之中闖出一條路來。”
“諾!”衆少年齊聲大喝,聲音堅定如鐵,氣貫長虹。
王鬍子和昨天連夜趕來的老吳叔看着這一幕,早已熱淚盈眶。
眼前這個少年,細眉大眼長得很是清秀的臉上,青澀已退,代之以堅毅和沉着。剛來時略顯瘦小的身軀,已經拔高了一大截,渾身透出如山之重、如海之深的氣質。
在他的帶領下,警衛連一羣毛頭小夥個個脫胎換骨,戰力超羣。不到五十人竟是把橫行多年,擁有近四百人槍的悍匪一舉拿下,自己還毫髮無傷。
困擾多年並每每想起就揪心疼痛的血海深仇,就這麼輕而易舉的給報了。王鬍子到現在都還在懷疑自己是在做夢。這是老天爺看不下自己這羣人這些年受到的苦難,開恩送給自己的寵兒啊。
這已經不是用恩情能形容王鬍子對周文的感激了。他都開始上升到感激老天爺了。
周文卻在這時突然想到了什麼,向王鬍子等人告罪一聲,轉身走進了屋子。屋子裡的兩個傷者都已經醒了,那老者甚至已經坐了起來,看到周文走了進來,老者用欣慰、欣賞還帶着慈祥的目光,上下打量着周文。
周文看着老者面色依然慘白,但已經有了幾分精神的清瘦面龐,躬身行禮道:“多謝老人家昨日厚賜之恩,剛纔小子在外面有點忘形,吵醒了二位靜養,還望老人家莫怪,小子這就再給二位治療。”
說完就欲上前查看老者傷勢,老者微笑擡手示意道:“小友先別急,老道我昨天得你佛門般若之氣解毒,性命已是無憂。我道門和佛門雖理念不同,但都講一個緣字,昨日你救我師徒性命,我度你行宮運氣之法,俱是說明你我乃有緣之人,所以就不必你謝我,我謝你。”
周文又行一禮道:“還望道長指點何爲般若之氣?”看着老道人的慘白臉色又趕緊說道:“還是小子先爲道長按摩治療吧。”說完就上前扶着老道人躺下,出手按摩起來。
開始周文還擔心佛珠恢復的佛光不夠多,怕是耐不住老道的雄厚氣息的裹挾,但是按摩一會就發現自己過慮了,這次按摩和平時沒有什麼兩樣,佛光消耗不大,就更加用心起來。
耳邊傳來老道輕緩的聲音:“老道以前在門派之時,喜歡查閱各種道門古籍,其中有一本介紹佛門的古籍有過記載,說是佛門高僧如果佛法精修至般若境界,同時又練出了先天之氣,二者就會結合,變成般若之氣。
般若之氣體現了佛門大慈大悲的高深佛法,不爲傷人,只爲救人。還能助人改善體質、疏通經脈,練武練氣都有事半功倍之效。老道之所以那麼肯定,是因爲般若之氣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可以和天下任何內氣相融。
昨日老道雖然昏迷,但全身內氣都在自行運轉逼毒,小友的般若之氣一進入老道體內,就和老道的內氣融爲一體,才能隨老道的內氣行遍全身,浸入老道體內的毒也就此被般若之氣逼出。”
周文聽到這裡,已經基本相信佛光就是般若之氣了。只是不明白爲什麼會儲存在佛珠之中,而且還能有恢復功能。當然這些就不能拿出來問了。這老道人也是個明白人,並不開口問周文的底細,反而將自己兩人的情況對周文娓娓道來。
這老道人道號紫清,乃武當嫡傳弟子,後來和師門有了點兒芥蒂,就於二十餘年前離開武當,來到方城山加入了個小道觀,隱居潛修。
十六年前的一個清晨,紫清道長在道觀門口發現一棄嬰,想是哪家大戶人家的私生子,不忍心弄死就放在道觀門口,希望能被道觀收留撫養。
老道也是心善之人,就把棄嬰帶回道觀,用羊奶和米粥餵養長大。隨自己俗家姓張,取名曉平,意爲平平安安。在張曉平六歲時,正式收他爲徒,教他練氣習字。
張曉平也是應了那句古語: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竟是少有的練武天才,出奇的聰明伶俐。在老道悉心教導下,知書達理,武功進境超快。武當拳法、劍法、身法俱是一學就會,一會就精。
得此佳徒,紫清老道教導起來更是用心用力。老道在離開師門時就已經是氣勁鏡高手,加上又翻遍師門典籍,知道很多古方、偏方。於是到處採藥爲其泡身鍛體,更是每日渡氣助其行宮練氣。
到張曉平十六歲時,武功大成,尤其是劍法和身法已是出神入化,老道壓制功力和他交手都是勝負參半。內氣更是已修至以氣生勁的階段,後面就剩水磨工夫和契機,時機到了自然就進入氣勁鏡。
更令人驚奇的是,張曉平閒暇時,居然跟着山裡的獵人學了一手好弓箭,自己又肯琢磨和研究,把自己內氣和射箭結合,練出了一套獨特的射術。50米以內擡手就有,又快又準,如果有把好弓,估計100米以內也是指哪射哪。
一身的好輕功,一手的好箭術,附近山裡的各種動物就倒了大黴,幾年下來,方圓幾十裡的動物基本都成了師徒二人的口中餐。
至於師徒二人爲什麼會落入土匪之手,這就和張曉平身世有關。
張曉平母親原是山下舞陽縣城裡大戶人家小姐,和人私通就懷了張曉平,這在大戶人家可是不得了的家門醜聞。
張曉平生下來後就要被大戶長輩扔水裡浸死,那個小姐卻是不忍心自己骨肉被殘害,連夜遣貼心下人把襁褓中的孩子送到方城山道觀門口,希望老天保佑自己孩子能被好心道士收養。後來知道孩子被道觀收養後才稍稍安下心來。
幾年後,小姐也嫁人爲婦,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就是忘不了張曉平。每年都以各種名頭到道觀許願上香,並給予豐厚供奉。包括孩子穿的衣物和食物等等。
張曉平讀書識字後也懂了很多人情世故,每每看到那個目中含淚,帶着親熱而又怯怯的目光,盯着自己看的婦人,即覺得熟悉又覺得詫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