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借水之力

不過話說回來,當初張世華只是將人給扔到了礦場,但沒想到,楊喜童竟然知道將山賊土匪和那些招募來的礦工們分開勞作。

因而,在看到了這樣的一幕之後,張世華也不禁由衷的對着楊喜童誇獎道:“楊大匠,這件事你做的很好啊。有你在這,本將這回也是徹底的放心了。”

聽到張世華這樣一番誇獎,楊喜童的臉上也不由的露出一抹笑意,面色更是顯得無比滿足。畢竟,人都是需要肯定的,尤其是被自己重視的人肯定,那的確是一件很令人滿足的事情。

而在帶着張世華參觀完開礦區之後,楊喜童本以爲這樣也該離去了,畢竟張世華都在這窮鄉僻壤跟他轉了一個多時辰了,這個地方也沒什麼好看的,公事處理完之後自然也就該走了。

不過令楊喜童沒有想到的是,在張世華和他參觀完採礦區之後,張世華反而又和他商議起了另外一件,一件使得他楊喜童得以在後世名垂千古的大事。

……

“楊大匠,你知道水車嗎?”當張世華和楊喜童參觀完採礦區之後,兩人不由的走到了礦場附近的一處河流旁歇腳,也就是在兩人歇腳的時候,張世華不由的這般對着楊喜童問道。

聽到張世華這突兀的問題楊喜童雖然有些奇怪,但還是在第一時間便對着自己將軍低頭回道:“回稟將軍,水車之物下官不敢說精通,但的確也算得上是略知一二。”

聽到楊喜童這話,張世華臉上不由的露出一抹笑意說道:“楊大匠不愧是楊大匠,本將就知道你懂的製作水車。楊大匠,這水車能借助河流力之灌溉田地,可謂是省時省力。”

“而本將也曾聽說,在西漢時,南陽太守杜詩曾發明出一種叫做水排的東西,這種東西便是專門用來鍊鐵的鼓風的,據說是又省力又見效,不知楊大匠您聽說過嗎?”

聽到張世華這話,楊喜童也不由的對着張世華說道:“杜母(注1)所造之水排,下官自然也是知曉的。將軍您且放心,那鍊鐵豎爐,皆被下官建設在了靠河的地方,鼓風水排下官不日之後便就會全部裝上的。”

聽到這話張世華臉上雖然露出了一抹笑意,但在之後張世華卻還是說道:“楊大匠,本將不是這個意思。”

“下官愚鈍,請將軍大人示下。”聽到張世華這話,楊喜童不由得露出一抹尷尬,於是在之後他便不由的這般對着張世華說道。

而聽到楊喜童的這話,張世華卻先是走到河邊的一處石頭旁緩身坐下之後,才用手指着河水對着楊喜童說道:“楊大匠,你看這河水東流之力何其巨大、何其厲害。”

“水車藉助河流之偉力便能灌溉田地;水排藉助河流之偉力便能鍊鐵鼓風。那本將便就不禁想到,煉製兵甲爲何不可藉助河流之力呢?”

聽到張世華這樣一問,楊喜童不由的若有所思的低下了頭。但是在片刻之後,他卻不由突然對張世華行了一個跪拜大禮,然後用額頭觸着地面對着張世華請教道:“下官愚昧,請將軍大人指點。”

見此,張世華不由的露出一抹笑意。“楊喜童他作爲一個工匠雖說創造力有所不足,但是身爲一個資深老匠人的他,卻一點也不固步自封,相反他很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而這,其實也便是自己爲何會讓他這個老朽做大匠的最重要原因。”

因此,當楊喜童對自己跪拜的大禮之後,張世華先是受了他這一禮,然後纔將他扶起,並對他說道:“楊大匠,想必你也知道,古往今來,天下間最難煉製的便就是鎧甲。”

“無論是山文甲、明光甲還是細鱗甲、步人甲,都是由善治鎧甲的工匠,花費窮月之力,單用手工,一點點的磨製打造鎧甲鱗片,然後再將甲片穿孔,再窮月之力,才能打造出一副好的鎧甲。我說的對嗎?”

聽到張世華這話,楊喜童不由點了點頭說道:“將軍大人所說的一點不錯,越是好的鎧甲製作變越複雜,步人甲還好,只有十二列小長方形甲片,但山文甲和明光甲各類甲片決不低於百數,否則難以造出一副好甲出來。”

聽到楊喜童贊同他的說法,張世華先是滿意的點了點頭,然後便接着說道:“是啊,越是好甲,其上的鎧甲鱗片變就越多,多需要花費的時間和功夫便也就越大。”

“但,不知楊大匠你想過嗎,與其這樣費時費力的打磨鎧甲鱗片,爲何我們就不能直接將鐵鍛造成一整塊鎧甲的樣子呢?”說完張世華還用樹枝在地上畫了一個西方板甲的樣子。

並對着楊喜童說道:“就比如像這樣。”

不過楊喜童見此卻是搖了搖頭說道:“將軍大人或許有所不知,煉製鎧甲,其上的甲片,皆需要工匠一人以鐵錘進行鍛造。大人提議雖好,但是下官以爲,這卻並不是人力可以做得到的,沒人可以用鐵錘鍛造出這樣大的甲片出來。”

聽到楊喜童這般堅定的否決,張世華卻並沒有生氣,反而是笑着對他說道:“人力自然是鍛造不出這樣的甲片出來,但是如果我們藉助的是河流的偉力呢?”

“藉助河流之力?”聽到張世華這樣說,楊喜童不禁猛的睜大了自己的眼睛,而後又彷彿是被張世華震驚到了,不禁這般的反問道:“大人如何藉助河流之力?”

聽到楊喜童這樣反問,張世華只是笑了笑,然後便拍了拍楊喜童的肩膀說道:“楊大匠,你會造水車更會造水排,怎麼藉助河流的力量,你應該比本將這個門外漢更加了解不是嗎。”

“本將相信你,你一定可以創造出一個可以將鐵直接鍛造成一整個甲片的鎧甲來。倒是,本將相信,單憑這個,楊大匠你也必能名垂青史,成爲一個向召公、杜母那樣的人物。”

“名垂青史、召公杜母。”聽到張世華這般說,楊喜童整個人彷彿是年輕了好幾歲一樣,只見他再次激動的跪倒在張世華的腳下,對着張世華拜道:“下官楊喜童,必不負將軍大人所望。”

聽到楊喜童這話,張世華也不由的是面帶微笑的將他扶起,而在將它扶起之後,張世華也不由對着他說道:“楊大匠,明日本將便要率軍南下征討方城,等本將從方城回來之後,我希望可以聽到你成功的好消息。”

“下官必不負將軍所望。”聽到張世華的話,楊喜童不禁又是這般如是說道。

而張世華聽到楊喜童這話,也不禁是如同勉勵般的拍了怕楊喜童的肩膀,然後便見的張世華對了楊喜童又說道:“好了,時間也不早了,本將也要回去了,這邊的事情,便拜託楊大匠了。”

“下官楊喜童,恭送將軍大人。”聽到這話,楊喜童不由這般拜道。

而張世華見此,點了點頭,便也翻身上了李五他們牽來的戰馬,而後張世華一行人便策馬出了此處礦場,返回了三四十里之外的舞陽xian城。

……

翌日一早,披甲戴胄的張世華告別了妻子和父母,在李五和張明通以及郭羽等將官的簇擁之下,張世華來到了舞陽xian城的南門。此時,城中除了趙九部的八百人因爲要留守舞陽城沒有在此集結之外,舞陽城餘下的三千人馬皆以集結完畢。

三千人的隊伍聽起來不多,但實際上,三千人集結在城外,那一眼望過去,也是黑壓壓的一片,看起來也算得上是壓迫力十足了。

而當着三千士卒看到被諸將簇擁着,策馬而來的張世華時,這三千紅巾軍士卒也不由在各個百戶官的命令之下,向着張世華他齊齊的行了一個軍禮。這軍禮不是什麼跪拜禮,而是西方軍隊的那種握拳禮。

張世華本人覺得,這種禮節用在軍隊出征之時,無疑會盡顯軍人的豪邁本色。因而,這種軍禮也被張世華定爲了出征禮,是專門用在大軍出征的一種禮節。

因而,只見的三千士卒,皆是齊齊立正,然後左手握拳,敲打了一下自己的胸膛,並對着張世華高吼道:“拜見將軍大人,請將軍大人示下。”

三千士卒齊聲高吼可謂是聲若雷霆,舞陽城那些個觀看大軍出征的百姓見此一幕,臉上也不由的露出了一抹畏懼。顯然,這些百姓已然被張世華麾下的士卒們震撼到了。

而策馬而來的張世華見此一幕,臉上卻是不由的露出了一抹笑意。然後,只見他也是左手抱拳,敲打了一下胸膛前的鎧甲吼道:“全軍聽令,大軍開拔,南下討韃。”

“將軍有令,大軍開拔,南下討韃。”

“將軍有令,大軍開拔,南下討韃。”

“將軍有令,大軍開拔,南下討韃。”聽到張世華那聲高吼,數十名身背令旗的傳令士卒,皆不由的這般高吼道。而這些傳令兵的高吼,也不由的將張世華的軍令,一下子便傳到了每一名士卒的耳中。

而接到張世華軍令的三千士卒,在之後,便也在各個千戶百戶的率領之下,高舉着各色令旗,曏者西南方的方城xian撲去。

……

方城xian,乃是南陽盆地東北出境之要衝,自古以來,背山而建的方城xian,便就被人稱爲是南陽府的北大門,可謂是有着相當重要的地理位置。而且其實也就是爲何,裕州要將治所安排在方城xian的重要原因。

而又因爲方城xian乃是背依方成山而建,所以張世華要攻打這個地方,是不可能走直線的,只能是先率軍向着東南方向走,等走上大約六七十里路,繞過方城山之後,張世華才能徑直向西,直撲方城。

所以這樣一來,張世華的行軍路線無疑也就被拉長了,其他不敢說,此次行軍,張世華估計要到後天中午,纔可能趕到方城xian外。

當然即便是這樣,區區兩天的路程也算不得遠,再說,大軍有着白希這個遇水搭橋、遇山開道的開路先鋒在,行軍的路上倒也不會出現什麼意外問題。

不過當張世華這邊想着,最好可以平穩的直達方城xian之時,作爲張世華開路先鋒的白希,卻是巴不得在路上出現什麼意外情況纔好。

畢竟作爲張世華麾下一個新投的降將,白希現在在軍中的地位其實很尷尬。雖說他也是一名千戶官,但是和他官職相同的其他幾名千戶,如張明通、趙二、郭羽等,根本就沒有瞧得起他的。

當然,倒也並不是說他的地位在千戶之中是最低的,因爲徐明的地位比他更低。在自己的千戶營,他白希說話至少還管用,但在徐明的千戶營中,真正當家的卻一直都是張世華任命的副千戶。

但,也正因如此,白希才迫切的想要立功,想要有與張明通、郭羽那些人平定對話的地位。他白希雖說是一個降將,但他也是一個有尊嚴的人,他可不想像徐明那般毫無骨氣和底線的活着,更不想爲了活着而活着。

因此,當他聽到張世華任命自己爲此戰的前鋒時,他內心的的激動可想而知。他知道,“這一次就是張世華給他的一個機會。而這,也有可能是張世華給他的最後一個機會。”

“無論如何,他都要抓住這個機會,因爲,大丈夫建功立業只爭朝夕。”

“傳令,將斥候散出三十里,一時一報。若有來敵進我軍三十里而不能查,誅!”看着眼前的那名斥候營百戶,白希一臉威嚴的這般說道。

那斥候營百戶是一名巡檢司的老卒,像他這種出身的人,其實最看不起的便就是白希這樣的軍中降將。不過雖然他看不起白希,但是對於白希這樣一個,萬戶大人親口任命的先鋒官的命令,他的不得不遵守。

因而,當聽到白希這樣的軍令之後,這百戶官也不由低頭抱拳說道:“末將遵命。”然後,說完這話,他便大步退了下去。

注1:“因爲在西漢時期,南陽太守召信臣爲當地的農田水利建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人們非常愛戴他,稱之爲“召父“。鑑於杜詩的成就,人們將他與召信臣相提並論,讚譽他們爲“前有召父,後有杜母“。”

第九十五章 沈丘城第三百五十一章 糧道第一百八十一章 山間行軍險渡河第三百二十九章 臨近年關第四百六十七章 天完動盪第七十二章 起兵第一百三十三章 皇帝與丞相第四百七十九章 友諒歸降第一百九十七章 無處開源第二百一十八章 激戰第二百九十一章 火炮初顯威第五十二章 催稅第四百九十七章 大戰常遇春(二)第四十四章 局勢第三百七十四章 面見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成 報捷第四百三十八章 千金易將第三百四十九章 隨州之戰第二百九十四章 誰人願久居人下第四百九十四章 初戰常遇春(爲“jjc1221”書友的萬賞加更)第八十九章 處世第三百三十六章 平章親下鄉第三百四十三章 蘄春之戰(二)第四百五十六章 走水營嘯第三百三十五章 盡收貧民之心第五十八章 兵敗第三百三十一章 沿河追擊第三百九十九章 巴陵城第五百零一章 兩張聯合第四百一十六章 刑場之上 賢士折服第五十八章 兵敗第四百二十七章 兵進天臨路第四百六十章 獨領千軍第五章 招兵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陽城破第一百七十章 礦事第四百四十二章 察罕善戰周鐵憂 大王定計有理由第三百八十三章 過年兩三事第一百四十六章 開戰汝陽城第四百九十五章 兩虎相爭第四百二十二章 更名 醉酒第六十五章 籌謀與動盪第二百四十八章 北上進軍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成 報捷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頓與賞賜第一百二十章 交戰第三百六十六章 孤注一擲第九十四章 信仰第六十四章 風暴來臨第一百一十三章 官兵(新書上架,求支持)第四百六十二章 暴雨 行軍第三百二十六章 走向了‘神壇’第二百八十三章 奸佞昏庸第二十七章 佈局第一百零九章 活捉第二百四十六章 汝州城破第一百一十五章 鼓舞士氣第二百六十章 火炮之威第二百六十八章 射鹿臺第四章 收心第四百一十四章 訊息傳來 兵不血刃第一百三十三章 皇帝與丞相第四百四十八章 北伐 教子第二百六十二章 廝殺激戰2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頓與賞賜第三百三十五章 盡收貧民之心第四百三十章 張世華疆土再增 劉福通擁帝建極第一百三十一章 匯合郭羽第四百三十四章 陽謀布天下第一章 上任第二百章 中計第二百四十六章 汝州城破第三百二十四章 官昇平章第一百八十七章 收心薛玉龍第二百三十五章 獵犬扎那第二百三十章 幸運的韓兀奴罕第七十二章 起兵第一百三十三章 皇帝與丞相第九十八章 攻城(二)第四百零四章 奪城之戰(二)第二百六十章 火炮之威第一百三十章 再興兵戈第五十章 平靜後的風波第六十一章 大婚(二)第五十三章 絕望中的瘋狂第八十五章 去潁州第二百九十六章 最終決戰2第四百零八章 湖廣之戰第四百二十一章 談判無懸念 故人已南來第四百六十六章 陝省交易第三百零三章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第三百七十三章使者到襄陽第一百三十七章 戰局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大元討賊第四百七十六章 領軍十萬戰天完第三十七章 蹴鞠熱第一百八十七章 收心薛玉龍第四十章 過年(二合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決戰總攻3第三百五十章 初戰受挫
第九十五章 沈丘城第三百五十一章 糧道第一百八十一章 山間行軍險渡河第三百二十九章 臨近年關第四百六十七章 天完動盪第七十二章 起兵第一百三十三章 皇帝與丞相第四百七十九章 友諒歸降第一百九十七章 無處開源第二百一十八章 激戰第二百九十一章 火炮初顯威第五十二章 催稅第四百九十七章 大戰常遇春(二)第四十四章 局勢第三百七十四章 面見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成 報捷第四百三十八章 千金易將第三百四十九章 隨州之戰第二百九十四章 誰人願久居人下第四百九十四章 初戰常遇春(爲“jjc1221”書友的萬賞加更)第八十九章 處世第三百三十六章 平章親下鄉第三百四十三章 蘄春之戰(二)第四百五十六章 走水營嘯第三百三十五章 盡收貧民之心第五十八章 兵敗第三百三十一章 沿河追擊第三百九十九章 巴陵城第五百零一章 兩張聯合第四百一十六章 刑場之上 賢士折服第五十八章 兵敗第四百二十七章 兵進天臨路第四百六十章 獨領千軍第五章 招兵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陽城破第一百七十章 礦事第四百四十二章 察罕善戰周鐵憂 大王定計有理由第三百八十三章 過年兩三事第一百四十六章 開戰汝陽城第四百九十五章 兩虎相爭第四百二十二章 更名 醉酒第六十五章 籌謀與動盪第二百四十八章 北上進軍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成 報捷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頓與賞賜第一百二十章 交戰第三百六十六章 孤注一擲第九十四章 信仰第六十四章 風暴來臨第一百一十三章 官兵(新書上架,求支持)第四百六十二章 暴雨 行軍第三百二十六章 走向了‘神壇’第二百八十三章 奸佞昏庸第二十七章 佈局第一百零九章 活捉第二百四十六章 汝州城破第一百一十五章 鼓舞士氣第二百六十章 火炮之威第二百六十八章 射鹿臺第四章 收心第四百一十四章 訊息傳來 兵不血刃第一百三十三章 皇帝與丞相第四百四十八章 北伐 教子第二百六十二章 廝殺激戰2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頓與賞賜第三百三十五章 盡收貧民之心第四百三十章 張世華疆土再增 劉福通擁帝建極第一百三十一章 匯合郭羽第四百三十四章 陽謀布天下第一章 上任第二百章 中計第二百四十六章 汝州城破第三百二十四章 官昇平章第一百八十七章 收心薛玉龍第二百三十五章 獵犬扎那第二百三十章 幸運的韓兀奴罕第七十二章 起兵第一百三十三章 皇帝與丞相第九十八章 攻城(二)第四百零四章 奪城之戰(二)第二百六十章 火炮之威第一百三十章 再興兵戈第五十章 平靜後的風波第六十一章 大婚(二)第五十三章 絕望中的瘋狂第八十五章 去潁州第二百九十六章 最終決戰2第四百零八章 湖廣之戰第四百二十一章 談判無懸念 故人已南來第四百六十六章 陝省交易第三百零三章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第三百七十三章使者到襄陽第一百三十七章 戰局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大元討賊第四百七十六章 領軍十萬戰天完第三十七章 蹴鞠熱第一百八十七章 收心薛玉龍第四十章 過年(二合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決戰總攻3第三百五十章 初戰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