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大楚武院 赳赳武夫

大楚隊正傅友德在這個時候也不禁像周遭那些個從各個軍團選拔出來的衆多隊正一樣,昂首挺胸的站在武院一旁,等待着張世華這位大楚之王的駕臨。

不過或許是因爲傅友德乃是張世華“千金易將”這一事件的主角。所以在這個時候,軍團中的長官們也不禁將他安排到了隊正方陣的最前排,同樣也是最顯眼的一個位置。

因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傅友德也是一下子便就看到了那由八匹黃色戰馬拉乘,在一衆文武官員及數百名兵丁的簇擁下,緩緩駛來的高大王車。因此,站在隊列之中的傅友德不禁下意識的將自己的胸膛挺的更高,站的更加筆直。

“大王駕到!!!”隨着王車緩緩駛來,一陣尖銳響亮的傳呼聲便也不由傳入了傅友德等人的耳中。

“臣等恭迎大王!吾王千歲,千歲,千千歲!”不用人帶頭打樣,只是在聽到這樣一聲傳呼之後,在武院旁站着的這四百名隊正、八十名營長、四十名旅將便也就不由齊齊跪地,高呼朝拜。

“衆卿平身!!!”跪在地上片刻,又是一陣尖銳響亮的傳呼聲傳來。

“謝大王!”跪在地上的傅友德隨着周遭一衆隊正、營長、旅將齊聲謝恩。然後便也就不由齊刷刷的從地上站起,下意識的看向了王車的方位。

此時大王的衣着和初見時還不一樣。

當日,演武場上初見時,大王尚且還是一身便裝。但在今日,吾王卻依然是頭戴冠冕,身着王服,腰佩寶劍,虎步龍行,威儀不凡。

所以在見到張世華這樣的裝扮之後,人羣中的傅友德眼神也不禁更顯狂熱。

這種狂熱,尤其是等到張世華轉頭看向他這個位置,彷彿對着他含笑點頭時,變得越發的高漲。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走下王車,在羣臣衆將的注視之下,邁步走上高臺,手握佩劍的張世華環顧四野,也不禁高聲演講起來。

是的,就是演講。每當發生重要的時間,張世華都喜歡演講。向部下們宣告自己的理念,提升他們的忠誠。這一次,自然也沒有例外。

不過張世華雖然經常做演講,但在場的衆人之中,卻有着不少的中基層將官,都是第一次聽到張世華的演講。

因而當他們看到他們的王站在高臺上,高聲向他們宣告自己的理念,強調武院的重要性和忠勇的武士對國家的重要性時,他們都不禁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

那種感覺,彷彿靈魂都燃燒了起來,並可以爲之不顧一切。

“我大楚的將士們,且牢記你們身上所肩負的偉大責任。未來的大業將在你們的手中得以實現。且記,赳赳武夫,國之干城!”

“赳赳武夫,國之干城!”

“赳赳武夫,國之干城!赳赳武夫,國之干城!!赳赳武夫,國之干城!!!”

人羣之中,滿臉潮紅的傅友德振臂高吼。說實話,自從投軍一來,這還是第一次有人告訴他,武士的偉大,武士的榮耀,武士的責任。

因而在這個時候,他不禁有一種濃濃的自豪感從肺腑中產生。

在這個時候,他甚至感覺自己的生命都因此而昇華了,自己前方的道路也變得更加明朗了。

所以在振臂高呼着“赳赳武夫,國之干城”這八個字之後。再看着高臺上站立的王,他不知怎麼的,忽的熱血上頭,不禁再度振臂高呼道:“吾王萬歲!吾王萬歲!!吾王萬歲!!!”

“吾王萬歲!”人羣中忽的響起這話。霎時間,剛剛安靜下來的人羣便也不禁再度變得沸騰起來,“吾王萬歲!!吾王萬歲!!!”周遭一名名即將進入武院深造的這般高呼了。

呼聲之響,簡直彷彿要將這片天地都掀翻一般。

……

和自宋朝開始,天底下所有的進士就都是天子的門生一樣,張世華也是擔任了武院院長這一職務。

當然,這也不過就是一個掛職,就相當於北宋時,太子都還擔任這開封府尹的官職一樣。武院真正的事務,張世華這個名義上的院長自然是不會管的,全都是下面的人進行處理。

不過即便是這樣,在武院中深造的這些個中基層將官們,也無疑一下子成爲了張世華的門生。

但此時先且不說這個,單說一下武院下層的結構安排。

而說到這裡,咱們則便也不得不提一下大楚武院的三個層次的劃分了。

大家都知道,在武院中深造的中基層將領,分別是隊正、營長、旅將。

這三個層級的將領職務、等級、責任、眼界都不一樣,自然也不可能進行填鴨式教育。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武院中的教官們便也就不由被劃分了三個等級。

首先,先說那些個負責教導武院隊正們的教官。這些人,都是楚軍中在戰場上受了傷殘傷害而不得不退役的中層將領。

這二十名教官,雖然不能說人人都身經百戰,但經驗豐富卻是肯定的。

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時,他們一個個還都識文斷字、粗通兵法。因而他們教導隊正這一級別的武將,顯然是不成半點問題的。

而說完他們,再說那些個負責教導營長一級的教官。這一級別的教官,自然便就不是退役的中層將領了,而是楚軍中在職的高層將領,也就是師長這一級別的將領。

在楚軍中,能當上師長這一級別的高層將領。在兵法上面,那無疑也都是有着自己的一番見解的。

因而這些人教導營長們,自然也是綽綽有餘的。

不過因爲這些人都是在職武將,所以他們自然也不可能像教導隊正的教官們一樣,整天都在武院中待着。

因而按照張世華的安排,楚軍中作爲教官的高層將領,一個月內去上一趟,給這些個營長們講一講自己當初在戰場上遭遇的實際案例也就可以。

畢竟到了這一層,就已經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了。

最後,且再說武院中那些個在武院中深造的旅將們。

話說,到了旅將這樣一個級別。楚軍中一般的高層將領還真的沒有什麼可教他們的了。

因而對於他們的培訓,除了兵法上的深入研究外,便也就是眼界的開闊了。畢竟到了旅將這一級別,再往上升,那無疑就需要有獨擋一面的能力了。

所以他們顯然不能像隊正和營長們那樣,遇到戰事之後,就聽從上面的命令,只盯着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作爲旅將,他們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大局觀的。

故而在武院之中深造的旅將們,除了兵法上的學習之外,便就是對時政方面的研究了。

而所謂的時政方面研究,其實就是各方義軍勢力的發展情況,利益糾纏以及元蒙朝廷的軍事戰略等等。

說白了,也就是培養旅將們的戰略眼光。

當然,在武院之中有一門課倒是所有人必須都要學習的,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也就是忠君愛國,華夷之辨,民族氣節等等等等。

反正也就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同樣也是武院極爲重要的一項職能。

而此時,先且不說傅友德他們在武院那邊的訓練如何如何。

且說一下在這個時代也依舊散發着奪目光彩的諸路義軍們。

先說一下那位間接搞死了前元蒙右丞相脫脫的張士誠。不得不說,當從高郵突圍並南下揚州越過長江之後,張士誠的發展簡直也就像是如魚得水一般。

在至正十六年年初,他率領着麾下的兵馬輕輕鬆鬆的攻克了江浙行省的平江路不過,其後更是率領大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的攻克了湖州、松江、常州等江南最爲富庶的幾處重鎮。

以至於不過短短的一年時間,長江入海口的那片地區,就差不多盡數的落入了張士誠的手中。

而這麼一來,爲了保證江浙這個天下間最爲富庶的錢糧來源地不丟失。元廷甚至不得不立行樞密院於杭州,然後直接讓江浙行省左丞相達識帖睦邇兼任行省樞密,節制諸軍,對抗如坐張世華一般飛速崛起的張士誠。

不過可惜的是,這並沒有什麼卵用。

元蒙在江浙的軍隊在張士誠的面前依舊是不堪一擊。所以爲了對抗威脅性更大的張士誠,達識帖睦邇也不得不再度招降方國珍(這貨也是個奇葩,降了又叛,叛了又降,倒是不亦樂乎)。

並同意方國珍先前提出的所有要求,將其任命爲了海道運糧漕運萬戶,兼防禦海道運糧萬戶。其兄方國璋爲衢州路總管,兼防禦海道事。以求方國珍可以出力,協助元廷對抗張士誠。

不過這也真的是挺諷刺的,讓脫脫這個執掌國政十幾年的元蒙右丞相都爲之而死的漕運大事,到了最後元蒙朝廷發到讓方國珍這個降了又叛、叛了又降已經不知多少次的傢伙負責。

所以當這樣的事情在江浙行省傳播開來之後,江浙那邊一衆對元廷失望透頂的將領也不禁紛紛辭官下野,這其中甚至還有大名鼎鼎的劉基劉伯溫。

但更加可笑的是,元廷這樣的退讓並沒讓方國珍滿足而出力。

反而在得以名正言順的佔據了衢州路的地盤後,方國珍又開始玩起了老把戲,待價自沽起來。

以至於元蒙朝廷在江浙行省那邊是人心大失,面子裡子丟的是一乾二淨。

所以趁着這個時機,朱元璋那邊也不由佔據了整個集慶路和鎮江路。開始在西北位置對江浙行省進城蠶食。

而說完他們,再說得到張世華大力援助的劉福通和天完。

因年前的時候向着張世華購買了大量的板甲,所以在實力暴漲之後,原本和江西丞相火你赤算是你來我往的天完軍,也不由在這幾個月中取得了節節勝利,天完軍甚至在年初的時候都攻克了龍興路的寧州城,打的火你赤擡不起頭來。

而相比起天完的倪文俊,劉福通那邊也是不逞多讓。在得到了一萬多副板甲之後,實力大漲的劉福通已然並不是答失八都魯能夠抵擋的了。

雖說爲了抵擋劉福通,元廷那邊也是將答失八都魯的官職一升再升,甚至讓他做河【】南行省的平章,節制黃河以南的諸多兵馬。

可是在劉福通真正的主力部隊面前,答失八都魯所建構起的防線,卻還是不由被劉福通徹底打破。

以至於現在的劉福通不但將影響力擴張到了兩淮之地,其麾下的悍將李武、崔德更是幾度攻陷潼關,在原本太平的河【】南府路掀起了好一陣的烽火狼煙。

而至於元廷的中樞,在哈麻被搞死,皇太子的勢力大增並讓其黨羽搠思監坐上元廷中樞左丞相的寶座後,相比起前兩個月,現在的元蒙中樞反倒是有用了許多。

至少在一家獨大之後,爭權奪利的事情便也不再那麼頻繁了。

就算是爭,至少這羣官老爺們現在也都能先坐下談一談。而不是像前不久那樣,一出手便要置人於死地。

不過這顯然也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畢竟事情演變成如今這個局面,元廷的滅亡已經成了必然了。就算中樞重新恢復了穩定,也不過就多苟延殘喘一會罷了。

所以縱然元廷那邊下達了一系列的調動任命的詔書,如陝西行臺御史大夫朵朵爲陝西行省左丞相,大司農咬咬爲遼陽行省左丞相,知樞密院事實理門分院濟寧等,也依舊無法元廷這江河日下的頹勢。

而也就是在這樣一個時局之中,經過三個批次長達六個月的武院深造,大楚八大軍團,一十二萬大軍之中的所有中基層將領,也終於至正十六年八月初十這天完成了自己的武院深造。

而這也無疑代表着,大楚武院已然圓滿的踏出了自己的第一步,得以開始邁進自己的第二步。也就是從無到有,選取各軍之中能夠識文斷字的優秀兵丁,以將其培養成一名合格的基層軍官儲備。

第四百九十二章 血戰第一百零八章 城破第四百八十八章 軍銜制第三百三十四章 春季大移民第四百四十一章 校規 添女 敗將第二百八十三章 奸佞昏庸第三百四十六章 劍指東向攻德安第三百四十七章 元末張士誠第八十章 掌控第四百五十章 秘殺第三百八十九章 分析 局勢第三百四十三章 蘄春之戰(二)第四百章 炮擊巴陵第三百零七章 逼迫第一百八十一章 山間行軍險渡河第二十章 組建新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伏擊之計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死城破論封賞第三十九章 冬天第三十六章 足球第二百零七章 突圍之計第三百八十六章 實誠人第二百六十五章 再臨許州第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七十四章 方城城破第四百七十四章 激戰不休第四百二十五章 調任判官及南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軍器營第一百二十三章 戰陣初顯威(二合一大章)第三百四十五章 伏擊圍殺第五十二章 催稅第一百九十四章 官無膽氣援軍現第二十一章 徐城鎮第六十六章 亂第三百六十二章 勾心鬥角第一百六十四章 手段第三百四十九章 隨州之戰第四百二十二章 更名 醉酒第三百二十六章 走向了‘神壇’第一百二十五章 軍歌出第四百九十八章 大戰常遇春(三)第二百八十章 局勢危急第三百八十八章 擴軍第二百四十七章 北上第四百四十四章 元曲 冤案第四百二十九章 血腥攻防戰第二百零六章 進退之法第二百八十七章 交鋒 明通第二百六十三章 局勢危急第三百零九章 ‘襄陽’掌中物也第二百五十七章 火炮軍第一百六十六章 平頂山第一百三十三章 皇帝與丞相第四百五十二章 離間 傷亡第九十章 紅巾軍第二百六十三章 局勢危急第三百三十一章 沿河追擊第五百一十一章 大業決勝(二)第三百一十七章 兵臨荊門州第二百九十二章 激戰再起第三百二十八章 ‘義軍’再起第四百八十四章 問道第二百九十三章 列陣而戰第三百六十九章 中計第四十二章 出事第四百五十七章 詐城 攻堅第二章 盜匪第五百一十章 大業決勝第四百三十章 張世華疆土再增 劉福通擁帝建極第二百八十八章 強敵 亂局第一百九十六章 不戰而逃第二百七十五章 南撤第四百零六章 忠義民賊第一百八十一章 山間行軍險渡河第二百六十七章 火炮第七章 訓練第三十九章 冬天第二百一十二章 屠城第二十三章 父親第三百二十三章 朱元璋第二百一十四章 再次發兵入西平第四百三十一章 武陵閱兵第三十一章 縣官第四百四十九章 西進第三百一十二章 家人第三百六十四章 先聲奪人之計第四百八十章 大勢所趨第二百三十六章 布王三第二百六十九章 迫切戰局第三百六十七章 計第一百九十章 狹路相逢第四百七十三章 水戰搏殺第二百五十七章 火炮軍第九十九章 勇士第二百九十八章 心路第四百四十三章 稅制 賞賜第四百二十八章 四面楚歌 兵臨城下第一百一十二章 官兵與賊匪(新書上架,求月票)第三百八十二章 夫妻 沈丘第四百六十五章 交易丁口
第四百九十二章 血戰第一百零八章 城破第四百八十八章 軍銜制第三百三十四章 春季大移民第四百四十一章 校規 添女 敗將第二百八十三章 奸佞昏庸第三百四十六章 劍指東向攻德安第三百四十七章 元末張士誠第八十章 掌控第四百五十章 秘殺第三百八十九章 分析 局勢第三百四十三章 蘄春之戰(二)第四百章 炮擊巴陵第三百零七章 逼迫第一百八十一章 山間行軍險渡河第二十章 組建新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伏擊之計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死城破論封賞第三十九章 冬天第三十六章 足球第二百零七章 突圍之計第三百八十六章 實誠人第二百六十五章 再臨許州第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七十四章 方城城破第四百七十四章 激戰不休第四百二十五章 調任判官及南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軍器營第一百二十三章 戰陣初顯威(二合一大章)第三百四十五章 伏擊圍殺第五十二章 催稅第一百九十四章 官無膽氣援軍現第二十一章 徐城鎮第六十六章 亂第三百六十二章 勾心鬥角第一百六十四章 手段第三百四十九章 隨州之戰第四百二十二章 更名 醉酒第三百二十六章 走向了‘神壇’第一百二十五章 軍歌出第四百九十八章 大戰常遇春(三)第二百八十章 局勢危急第三百八十八章 擴軍第二百四十七章 北上第四百四十四章 元曲 冤案第四百二十九章 血腥攻防戰第二百零六章 進退之法第二百八十七章 交鋒 明通第二百六十三章 局勢危急第三百零九章 ‘襄陽’掌中物也第二百五十七章 火炮軍第一百六十六章 平頂山第一百三十三章 皇帝與丞相第四百五十二章 離間 傷亡第九十章 紅巾軍第二百六十三章 局勢危急第三百三十一章 沿河追擊第五百一十一章 大業決勝(二)第三百一十七章 兵臨荊門州第二百九十二章 激戰再起第三百二十八章 ‘義軍’再起第四百八十四章 問道第二百九十三章 列陣而戰第三百六十九章 中計第四十二章 出事第四百五十七章 詐城 攻堅第二章 盜匪第五百一十章 大業決勝第四百三十章 張世華疆土再增 劉福通擁帝建極第二百八十八章 強敵 亂局第一百九十六章 不戰而逃第二百七十五章 南撤第四百零六章 忠義民賊第一百八十一章 山間行軍險渡河第二百六十七章 火炮第七章 訓練第三十九章 冬天第二百一十二章 屠城第二十三章 父親第三百二十三章 朱元璋第二百一十四章 再次發兵入西平第四百三十一章 武陵閱兵第三十一章 縣官第四百四十九章 西進第三百一十二章 家人第三百六十四章 先聲奪人之計第四百八十章 大勢所趨第二百三十六章 布王三第二百六十九章 迫切戰局第三百六十七章 計第一百九十章 狹路相逢第四百七十三章 水戰搏殺第二百五十七章 火炮軍第九十九章 勇士第二百九十八章 心路第四百四十三章 稅制 賞賜第四百二十八章 四面楚歌 兵臨城下第一百一十二章 官兵與賊匪(新書上架,求月票)第三百八十二章 夫妻 沈丘第四百六十五章 交易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