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大婚(一)

至正十一年四月十號,今天是張世華的新婚之日。

雖說張世華已經兩世爲人了,但是這仍然是張世華的第一次婚禮,所以張世華對這次的婚禮也是非常的上心的。

雖然亂世即將來臨,但越是這樣張世華就越希望這次的婚禮可以儘量完美,因爲張世華明白,等到亂世來臨後,自己是不可能像一個普通的丈夫那樣,去全心全意的關愛自己妻子的。

也正因爲這種深深埋在心裡的愧疚,使張世華想給郭薇兒一個儘量完美的婚禮。

我國古代的婚禮禮節是很複雜的,其實不要說是古代婚禮了,就算是現在夫妻雙方舉行婚禮不也要提前很長時間準備嗎。

這天早上,張世華早早的起牀,洗漱完後就在在丫鬟王二姐的服侍下,穿戴好了新郎服,而後又在銅鏡前將自己的頭髮仔仔細細的梳理了一邊,然後又修剪了自己下巴上冒出的鬍鬚,看着銅鏡中自己那還算是英俊的面容,張世華嘴角也不禁露出了微笑。

自己今天要拿出最好的狀態來,張世華心中暗暗想着。而後他張開雙臂轉過身子微笑着對着身後的王二姐道:“二姐怎麼樣,少爺我今天還行吧?”

和王二姐這個小姑娘相處了一個多月,他們之間的關係到也是放開了不少。

王二姐看着身材高大、面容俊朗、氣質剛強的大少爺,一臉微笑的用那雙深邃的眼睛看着自己,王二姐的臉上沒由來一陣微紅,低着頭對張世華道:“大少爺今天帥氣的很。”帥氣這個詞是張世華教給王二姐的,按照張世華的解釋誇一個男人帥,就和誇一個女孩子美一樣,於是王二姐就記住了這個詞。

張世華聽到王二姐這樣說臉上也不禁露出了笑意,而後他又整理了一下衣服便帶着王二姐大步出了房間。

因爲張世華是家中的嫡長子,且這次婚禮還關係到了與郭家的聯姻,所以對於這次婚禮張家上上下下也都是十分重視的,且爲了在這個****的世道中對外展現張家的勢力,所以這一次張家可謂說是廣發請柬,在本縣只要是上得了檯面的,幾乎都接到了張家的邀請。

也因此,在一大早就有不少手持請柬的賓客,攜帶者或多或少的禮物來到了張家。

而張世華作爲新郎官,自然也要和自己的老爹張烈武一起,在前院接待那些前來道喜的賓客。

那些受邀前來的賓客們,看到張家舉辦一次婚禮竟然將縣城中所有有身份的人都邀請了過來,也不得不感嘆,張郭兩家不愧是縣中的豪強大族,如今兩家聯姻縣中誰不要賣兩家一個面子。

你沒看到就連縣尹和監縣都各自派人前來道喜來了嗎。

看着賓客們都來得差不多了,迎親的時間也快到了,於是張世華就在一羣親朋的簇擁下,大步出了家門,當聽到門口的唱詞人一聲“吉時已到”後,張世華一個靈活的翻身,也跨上了自己平日裡乘騎的那匹被帶上紅綢的戰馬。

見新郎官已經翻身上馬,那些敲鑼打鼓吹嗩吶的也都立刻奏響了喜樂,然後張世華在衆多親朋、樂隊和轎伕組成的迎親隊伍的簇擁下,一路敲鑼打鼓的向郭家行去。

兩邊的路人,看到騎在高頭大馬上,那身着新郎服面露微笑的新郎官張世華,也不由得感嘆道:“這張家少爺端的是一個英俊魁梧的美男兒啊!”

而在郭家這邊,郭薇兒也早就已經穿上了一身鮮紅喜慶的嫁衣,並完成了梳妝打扮,現在的郭薇兒端坐在銅鏡前,身着嫁衣頭戴鳳冠,又因爲昨天晚上的開面,顯得是那樣的美麗,尤其是展顏微笑時,更給人一種純淨如雪的感覺。

郭母站在郭薇兒的身後,一臉慈祥的看着自己的寶貝女兒,當看到郭薇兒照鏡子時,也笑着俯下身子對郭薇兒道:“看看我閨女,多美,那張家的小子能娶道我閨女,真是他修了八輩子福了。”

郭薇兒聽到自己母親的話,臉上也不禁一紅。

撒嬌似的對着自己的母親道:“孃親,您誇的女兒都不好意思了。”

看到自己女兒嬌羞的神態,郭母臉上也不禁露出了笑容。

其實對於張家這門親事,郭母和郭父一樣也是打心底裡覺得滿意,不過有一點和郭父不同的是,郭父滿意這門親事更多的是因爲張家在縣城中的權勢,而郭母則是純粹的喜歡張世華這個女婿。

在郭母想來,張世華這個孩子不但有本事,最關鍵的是他和自己的女兒也算是青梅竹馬互有好感,所以郭母也覺得把女兒嫁給張世華能讓自己的女兒得到幸福,至於什麼家族了權勢了,在郭母眼中這些身外之物是遠遠沒有自己女兒的幸福重要的。

這種思維上的不同,也應該就是母親和父親最大的區別了,所以在對待子女上一個母親往往會比父親付出的更多。

也因此郭家的子女往往更加親近他們的母親。

郭母看了一眼院中的日晷,估麼着迎親的隊伍也快到了,於是也忍不住的將對自家女兒說了無數遍的叮囑話又說了一遍,比如:“嫁過去之後不要動就發大小姐脾氣啦,在那邊要孝順公婆了,”之類的的話,而郭薇兒也是認認真真的聽着母親的話,臉上沒有露出任何的不耐。

等郭母囑咐完自己的女兒,又轉身對着郭薇兒的陪嫁丫鬟小紅囑咐道:“小紅在那邊一定要好好的照護小姐。”

小紅聽到郭母這話,也對着郭母點頭道:“娘子(注1),您就放心吧,小紅無論到哪都一定會好好的照護小姐的。”

郭母聽到小紅這話,也握着小紅的手道:“好、好,小紅有你這話,我這個當孃的也就放心多了。”說着郭母的眼圈也不禁有些泛紅,而郭母身旁的郭薇兒看到母親這樣,也紅着眼圈起身握住了郭母的手,喊了一聲“娘”。

而是前來迎親的隊伍也趕到了郭家大門口,郭母聽到迎親隊的嗩吶聲後,用手絹擦了擦眼中的淚水,笑着對郭薇兒道:”薇兒,娘沒事,娘這時高興的。”

而後郭母又轉身對着小紅道:小紅這迎親的隊伍也來了,快去吧小姐的蓋頭取來吧。

小紅聽到這話,答應了一聲就轉身爲郭薇兒取紅蓋頭去了。

這時張世華的迎親隊,也到了郭家的大門外,因爲迎親的路線是特選的,走的都是富貴人家集中的街道,避開了那些貧民集中的街道,所以一路上倒是用了不少時間。

迎親隊伍,一路敲鑼打鼓的來到了郭家,郭家人見迎親隊來了,也一個個嬉笑着將大門關上。

迎親時堵門這個傳統,早在現在就有了,不過與後世不同的是,這時候新郎官和迎親隊是不能進新娘子家的,按照這個時候的風俗是要“起檐子”的,何爲“起檐子”?就是作樂催妝,促請新娘子上轎。

待前來迎親的諸人、並及前頭樂隊悉數站定後,張世華這個新郎官便也翻身下馬,那些和張世華關係相熟的玩伴這時也開玩笑對着張世華道:“伯昌,你動作麻利點,新娘子怕都等急了。”

張世華聽到這話也是一笑,而後由前來迎親的伴當們簇擁着,來到了花轎的邊上,而花轎就停在了郭家門外的正中間。

郭家的門沒開,緊鎖關閉,隱隱還能聽到裡面郭家女眷傳來的嬉笑聲,而這時只聽見郭薇兒的哥哥郭羽的聲音也從裡面傳了出來:“伯昌,想娶走我寶貝妹妹,就給我把聲音喊響些,聲音小了,我們聽不到,可不會給你開門。”

張世華聽到郭羽這話,也笑着給了身旁的張世輝一個眼色,張世輝會意,轉過了身對着身後一揮手,樂聲再起。

而後張世華走上前,扯着嗓子帶頭喊道:“新婦之,……。”諸人這時也齊聲喊道:“催出來!”

要知道張世華帶來的這羣伴當,個個都是年輕的壯小夥,衆人這一嗓門喊下去,聲音簡直震天響,隔着好幾條街哪都能聽得到。

不過裡面的郭羽可不會因爲他們叫得響就將他們打開,等張世華他們喊完之後,郭羽就帶着郭家的男兒回喊道:“新婿、新婿,聲音大些。”

這時在街道外圍觀的人也紛紛笑着起鬨道:“新郎官,聲音大些,要不然可就娶不到媳婦嘍。”

於是張世華他們就又開始在門外叫嚷起來,總之接下來就像某些少數民族向自己的戀人告白那樣,張世華是將情話赤裸裸的喊了一個遍,羞得裡面的郭薇兒是臉蛋通紅,迎親的衆人在郭家門外叫嚷了好一會,郭家人才將大門打開。

等郭家大門打開後,但看見好幾十名身着新衣的郭家人,簇擁着一位,身着嫁衣、鳳冠霞帔、戴着大紅蓋頭的新娘子出了門,雖瞧不見容貌,衆人卻也都知道,這位便是新娘子郭薇兒了。

而郭薇兒身邊這時除了她的大哥郭羽,還伴着一男一女兩名中年夫妻,正是郭薇兒的父母。

張世華見到岳父岳母出來,自然是不敢怠慢,忙兩步走上前去,對着郭薇兒的父母行了個晚輩禮道:“小婿,見過岳父,岳母。”

這時張世華的岳父郭天明,也是滿臉堆笑的將張世華扶起,對着張世華道:“伯昌,我這寶貝女兒從此可就交給你了,你可要好好的照護她。”

而張世華聽到這話,則用溫柔的目光看向旁邊的郭薇兒,然後說道:“能娶到薇兒,是我張世華百世修來的福氣,我一定會好好照護她,不會讓她受一點委屈,吃一點苦。”

張世華對面的郭薇兒聽到張世華這樣深情的告白,也不禁感到害羞,但是心裡卻是想吃了蜜一樣,甜絲絲的。

而旁邊的郭天明聽到這話,也不禁感到老懷大慰,笑着對張世華道:“好、好,老夫果真沒看錯人。而後又轉過身對着旁邊的郭羽道:現在時辰也差不多了,大哥兒爲你妹妹送親去吧。”

站在旁邊的郭薇兒聽到這話,並沒有着急上花轎,而是帶着哭腔轉身對着自己的父母道:“爹孃,今日女兒要出嫁了,日後不能常常伺候爹孃,爹孃一定要多多保重身體啊。”

而聽到自己的女兒這樣說,郭母不禁眼圈又是一陣發紅,或許是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郭母只是紅着眼圈點了點頭,並沒有在說些什麼。

而後郭薇兒又對着這父母下跪叩了個首,算是向自己的父母告別,見自己的女兒這般,郭天明也不禁感到眼圈有些泛紅,只見他雙手將郭薇兒從地上扶起,雙目看着郭薇兒用慈祥的聲音對着郭薇兒說道:“女兒,你嫁到夫家後,要好好的伺候你的公婆,至於我和你娘這邊你也不用擔憂,咱們兩家人離得也不遠,只要得空,我就和你娘去看望你。”

而被自己的父母扶起來的郭薇兒,和自己的父母告別之後,又對着自己的兄嫂各自說了分別的話,然後纔在丫鬟小紅的服侍下,蓋着大紅蓋頭,向這花轎那邊移動。

隨着新娘子郭薇兒的移動,兩名下人拿着氈子也跟着郭薇兒向花轎那邊走,因爲這時候有個風俗,這新娘子出門,自廳堂起,一直到上橋,腳下不能沾塵,所以需要兩名下人拿着氈子跟着新娘子。這兩塊氈子,前後傳遞,新娘子走到那兒,氈子片鋪在那。

而這種風俗,早在唐時便就有了,當時叫做“傳氈”。白樂天的一首詩中就曾寫道:“青衣轉氈褥,錦繡一條斜。”

而關於這種風俗,民間也還有種說法,說是讓女兒這樣上轎,不會將父母家的土帶走,也就是說,不會將父母家的祖傳財富帶出去。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既然嫁出去那就是別人家的人了。

當然也有些地方,在結婚時地上鋪的是袋子,稱之爲“傳袋”,其意思不言而喻,“傳宗接代”。

總之,等好不容易將新娘子接上轎子後,卻也不是現在就能走的。還要賞賜花紅,給利市錢。否則,迎親隊伍是不肯起步擡轎的。

不過迎親隊他們也不會直接伸着手去給辦婚禮人家要錢,他們也會說兩句好話,給舉辦婚禮的人家討個好彩頭的,就如比現在,迎親樂隊中有個讀過書的,這時就高聲喊道:“高卷珠簾掛玉鉤,香車寶馬到門頭。花紅利市多多賞,富貴榮華過百秋。”

作爲新郎官的張世華聽到這話,自然也是笑着將大把的花紅灑將出去。直鬧了多時,等迎親的伴當對拿到手的花紅都表示滿意了,這才鼓樂一聲又起響,打道轉回張家府。

這接了新娘子,回去的路上,卻是還有一個風俗。依舊還是早在唐代時就有了,稱之爲“障車”。即市井無賴,乃至一些王公攔路求酒、要錢財。不過後來這種風俗就和鬧洞房一樣,漸漸的變了味道。

北宋初年,這種風俗仍有流行,大約是鬧得太不成樣子,以至於宋太祖專門爲此下詔,將次風俗禁止。但是風俗這種東西法律上禁止得了,但是現實中想將之根除可就難了,以至於現在這種風俗還在流傳,其實想想就明白,在未來的新世紀,我大天朝很多地方鬧起洞房來依然不堪入目,你就能明白爲什麼這種風俗禁止不了了。

不過張家和郭家那都是縣中的豪強大族,縣中還沒那個市井無賴想找死,去攔張世華的車。所以此一條,卻是不必多言。

但是,沒人“障車”,卻有人“攔門”。

自從“障車”這種風俗在明面上被禁止之後,便就出現了“攔門”。即在迎親隊伍回到男家門口時,樂師、歌使等人不讓新娘子下轎進門,依舊會像討要花紅那樣,念一些禮頌詩,仍舊還是討要一些利市錢。

到了張家大門外,有早就被選出來“攔門”的一個樂師,快步來到門首,伸開雙臂,唸誦禮頌詩,說道:“仙娥縹緲下人寰,咫尺榮歸洞府間。今ri門闌多喜se,花箱利市不須慳。”

而這時張世輝也邁步出來,答道:“從來君子不懷金,此意追求意轉深。***諸親聊闊略,毋煩介紹久勞心。”

這幾句,則便是爲代男家答覆的《答攔門詩》,張世輝昨天足足背了一個晚上,所以今天到時極爲熟練的誦讀了出來。卻是難得,這小子在誦讀的時候竟然沒有出錯。

答覆過了,再有利市錢灑出,觀看天se,正是吉時,張世華和郭薇兒,並集一衆迎親伴當,在衆多賓客的目光注視下,也是喜氣洋洋的進了大院。

第三百一十三章 招兵買馬與新兵營第一百四十一章 亂世求活第九十七章 攻城(一)第二百七十七章 衆人心思第一百九十章 狹路相逢第八十章 掌控第三百一十四章 脫脫討徐州第五百零二章 援軍第二百七十五章 南撤第二百八十七章 交鋒 明通第三百八十四章 沙盤 福通第四百一十九章 醉酒 南下第四百五十五章 不戰而逃第二百九十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二百二十一章 用人第七十四章 戰事起第一百九十四章 官無膽氣援軍現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敵得勝顯榮耀(求推薦)第一百九十六章 不戰而逃第四百一十一章 多智之虎第二百四十二章 脫脫與太不花第三百零六章 兵行險計第四百三十六章 洽談生意第二百三十五章 獵犬扎那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勝消息傳四方第二百零五章 初次交鋒第二百四十三章 劍指汝州第二百五十章 送壯士第六十一章 大婚(二)第四百八十三章 北伐無望第一百三十二章 “借”錢第三百一十八章 重甲步兵團(爲大唐劍俠客的加更)第四百七十四章 激戰不休第三百三十二章 一場風波終落幕第五十五章 大張村第四百九十章 宣戰第二百三十九章 立功心切終中計第一百三十七章 戰局二第六十七章 人心第四百六十八章 良臣擇主而事第三百三十章 匠師失蹤第四百二十三章 討公道第九十二章 出發第三百一十三章 招兵買馬與新兵營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死城破論封賞第一百七十一章 借水之力第一百七十八章 一家人第一百九十三章 逆迎衝殺第三百一十七章 兵臨荊門州序章第三十九章 冬天第三百二十三章 朱元璋第四百六十二章 暴雨 行軍第三百七十四章 面見第三百三十四章 春季大移民第七十六章 勸說第一百七十八章 一家人第二百零五章 初次交鋒第四十五章 免職第二百五十五章 飛虎軍第一百二十六章 混亂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敵得勝顯榮耀(求推薦)第三百七十章 南下第一百八十五章 人才第一百九十九章 詐敗之計第四百一十一章 多智之虎第二百一十九章 激戰二第二百四十五章 劍賞猛士第三百三十六章 平章親下鄉第四十一章 決定第七十二章 起兵第三百六十四章 先聲奪人之計第二百七十章 營嘯第五百零二章 援軍第三百六十四章 先聲奪人之計第二百三十二章 重返南陽府第一百六十三章 翻臉無情第三百一十一章 有孕第三十一章 縣官第九十六章 李先生第四百八十三章 北伐無望第一百三十四章 戰第三百六十四章 先聲奪人之計第三百零七章 逼迫第二百零一章 大勝第二十五章 鄧鎮第十九章 殺俘序章第四百二十四章 “合理”的處罰第五十一章 亂世近風波將起 張家子年以及冠第二百九十六章 最終決戰2第四十八章 低調的生活第三百一十九章 輕而易舉下長林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雨 激戰第四百五十四章 完者來援第四百一十五章 三請呂思誠第四百九十八章 大戰常遇春(三)第三百四十九章 隨州之戰第二百四十四章 捉對廝殺以鬥勇第七十九章 革命之言
第三百一十三章 招兵買馬與新兵營第一百四十一章 亂世求活第九十七章 攻城(一)第二百七十七章 衆人心思第一百九十章 狹路相逢第八十章 掌控第三百一十四章 脫脫討徐州第五百零二章 援軍第二百七十五章 南撤第二百八十七章 交鋒 明通第三百八十四章 沙盤 福通第四百一十九章 醉酒 南下第四百五十五章 不戰而逃第二百九十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二百二十一章 用人第七十四章 戰事起第一百九十四章 官無膽氣援軍現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敵得勝顯榮耀(求推薦)第一百九十六章 不戰而逃第四百一十一章 多智之虎第二百四十二章 脫脫與太不花第三百零六章 兵行險計第四百三十六章 洽談生意第二百三十五章 獵犬扎那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勝消息傳四方第二百零五章 初次交鋒第二百四十三章 劍指汝州第二百五十章 送壯士第六十一章 大婚(二)第四百八十三章 北伐無望第一百三十二章 “借”錢第三百一十八章 重甲步兵團(爲大唐劍俠客的加更)第四百七十四章 激戰不休第三百三十二章 一場風波終落幕第五十五章 大張村第四百九十章 宣戰第二百三十九章 立功心切終中計第一百三十七章 戰局二第六十七章 人心第四百六十八章 良臣擇主而事第三百三十章 匠師失蹤第四百二十三章 討公道第九十二章 出發第三百一十三章 招兵買馬與新兵營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死城破論封賞第一百七十一章 借水之力第一百七十八章 一家人第一百九十三章 逆迎衝殺第三百一十七章 兵臨荊門州序章第三十九章 冬天第三百二十三章 朱元璋第四百六十二章 暴雨 行軍第三百七十四章 面見第三百三十四章 春季大移民第七十六章 勸說第一百七十八章 一家人第二百零五章 初次交鋒第四十五章 免職第二百五十五章 飛虎軍第一百二十六章 混亂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敵得勝顯榮耀(求推薦)第三百七十章 南下第一百八十五章 人才第一百九十九章 詐敗之計第四百一十一章 多智之虎第二百一十九章 激戰二第二百四十五章 劍賞猛士第三百三十六章 平章親下鄉第四十一章 決定第七十二章 起兵第三百六十四章 先聲奪人之計第二百七十章 營嘯第五百零二章 援軍第三百六十四章 先聲奪人之計第二百三十二章 重返南陽府第一百六十三章 翻臉無情第三百一十一章 有孕第三十一章 縣官第九十六章 李先生第四百八十三章 北伐無望第一百三十四章 戰第三百六十四章 先聲奪人之計第三百零七章 逼迫第二百零一章 大勝第二十五章 鄧鎮第十九章 殺俘序章第四百二十四章 “合理”的處罰第五十一章 亂世近風波將起 張家子年以及冠第二百九十六章 最終決戰2第四十八章 低調的生活第三百一十九章 輕而易舉下長林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雨 激戰第四百五十四章 完者來援第四百一十五章 三請呂思誠第四百九十八章 大戰常遇春(三)第三百四十九章 隨州之戰第二百四十四章 捉對廝殺以鬥勇第七十九章 革命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