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證明, 刺殺事件,太史慈牽涉甚深,卻不是太史慈設的局。
事實如何, 還要從諸葛瑾說起。
對, 就是魏薇“戀慕而不得”的那位諸葛瑾, 諸葛亮之兄長也。
孫權對於諸葛瑾, 有知遇之恩, 君臣之義。東吳政變劇蕩之後,諸葛瑾便從朝堂中抽身退去,隱居他處。
諸葛亮正是此時給諸葛瑾寫了一封家信, 卻被信使退回,告知諸葛亮, 其兄長諸葛瑾已經不在吳地, 至於去往何處, 就不得而知。
此時,諸葛亮已追隨劉備, 信使的話讓諸葛亮嗅到了一絲不同尋常的味道,於是發現,東吳已然易主,當下的主人,竟然是已經“去世”8年的孫策!
諸葛亮對劉備及劉備麾下衆謀臣, 商議此事, 而謀臣之一的法正, 拋出了一條毒計——
“主公容秉, 據報, 太史慈在東吳易主一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偷換軍中信件, 離間周瑜和孫權,又向曹操私通真實軍情,雖其作爲,實是小人之舉,然,亦他人手執棋子。曹操帳下謀士郭嘉,方是背後主謀者也。”
法正接下來的話,一手操縱了這起刺客事件:
“傳言郭嘉與一女子,在東吳易主之前,共同到達吳地,此女身份是曹操近日上表,冊封的臨汾公主,太史慈與郭嘉似乎同時對其有意。如今,作爲東吳易主暗中推手的郭嘉,與此女均成爲孫策座上賓,而真正有‘功勞’的實行者,太史慈,卻被衆人唾成牆頭小人,日子難過。”
“現下,只需稍稍撥動太史慈,利用他對現狀的暗恨,使其對郭嘉下手。”
“操作的方法很簡單,鼓動太史慈,讓他用周瑜的筆跡,給郭嘉寄一封信。一旦郭嘉與那名女子有分開出行的時候,就見機將這封信給郭嘉。我等再寄另一封信給那名女子,將他們同時約到城外,一併刺殺,再將兩封信件同時毀去。”
因爲在之前郭嘉的謀劃裡,讓太史慈將周瑜寫給孫權的戰報全部截走,所以太史慈要模仿周瑜的筆跡,不是什麼難事。
最後太史慈照做了,他請刺客的本意,只是想幹掉郭嘉,卻未曾想,劉備手下謀士:法正法孝直,知道機會來了,便橫插一槓,將刺客換成了自己手下的死士。
法正的毒計,就毒在這裡:
“若事成,兩人同時死在了城外,孫策一定與曹操結下仇怨。若失敗,派去替換刺客的死士,會當場自裁,不會留下痕跡,太史慈派出的刺客屍體,同時也會在事發現場被發現。因刺殺事件還牽扯到大漢公主,太史慈將百口莫辯,就算曹操不追究,東吳其餘臣子也將人心惶惶,自顧不暇。到時,如同孔明三分天下之策,我等坐收漁翁之利。”
……
雖然法正的這些話,沒有詳盡地傳到東吳,但在太史慈的負荊請罪下,孫策等人,也將事實真相推測出了大半。
太史慈自戴枷鎖,跪在議事堂之外,羣臣議論紛紛。
魏薇從外面進來,羣臣包括孫策周瑜,立時敬稱——
“見過臨汾公主。”
魏薇上前來,親自將跪下的太史慈扶起,對太史慈說,也是對羣臣說道:
“子義一時之憤,造此大事,然,未鑄成大錯,罪不至死,尚可補救。”
羣臣中鬆了口氣的,大有人在。
太史慈眼含熱淚,不顧魏薇的阻攔,退後三步決然無比地對魏薇行大禮拜下:
“公主仁義,慈愧對陛下,愧對公主,愧對同僚,愧對家人啊……”
他已經是泣不成聲。
羣臣這回的感恩切實是真心實意了,孫策率先對魏薇行禮:
“臣,謝公主寬宏!”
其餘各人跟着行禮不提。
魏薇的原諒並非出自本心。
在郭嘉的大局謀劃中,東吳要與曹魏結盟,共滅劉備。如果在此時,被法正等人趁虛而入,扭轉了局勢,她是絕不願意看到的。
……至少在郭嘉醒來之前,她一定要逼着自己,行違心之事。
www ▲ⓣⓣⓚⓐⓝ ▲℃ O
魏薇強忍着淚水,不願在這裡將眼淚掉下來。
醒來吧,奉孝,都做到這一步了……
在淚光中,一行小字浮了出來:
[周瑜好感度+5,當前好感度23]
[周瑜記憶解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