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新軍構想

當日,趙主父向鶡冠子請教了諸多治國之策,鶡冠子皆逐一給予意見,而蒙仲亦在旁認真傾聽。

迄今爲止,蒙仲已經瞭解了不少治國方面的思想主張,比如道家的“無爲”思想,楊朱派的“貴我”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今日鶡冠子所講述的“法制度而治”思想,在他看來,這些思想主張中就數鶡冠子的“法制度而治”的思想最契合實際,也最完善。

相比之下,楊朱派的“貴我”會讓人變得更加“自利”——哪怕此學派其實也提倡不侵害他人的利益;而孟子的“仁政”思想,雖然好歸好,但仍然沒有具體如何施行的章程,單憑“井田制”這種過時的國家體制,是不足以支撐起“仁政”的——被宋國覆亡的滕國,就是最佳的例子。

唯獨鶡冠子的“法制度而治”思想。

只不過,鶡冠子的這個思想主張,真的是與法家思想非常相似,不同點僅在於,鶡冠子的思想主張,其最終目的仍然是爲了“無爲而治”,不像法家的最終目的是“變法圖強”——兩者的最終側重點不同。

當晚在鶡冠子結束他思想主張的講述時,夜色已深,於是在此之後蒙仲只是簡單向趙主父稟報了「已從陽文君趙豹率下挑選了五百名士卒」這件事,而趙主父,也因爲與鶡冠子、蒙仲、龐煖幾人邊喝酒邊探討治國之策而喝地大醉,沒有細問此事。

晚上回到住處後,蒙仲就着燈火,將鶡冠子的思想主張記載在竹簡上,向以往那樣一式三份,準備託人送到莊子、孟子、惠盎三人手中,聽聽這三位對此的評價。

其實主要還是聽聽孟子與惠盎對此的評價,至於他的老師莊子,後者更注重的是對“人”的德育之事,即如何提高世人的道德水準,對於國家政治這方面的事,莊子是從來不感興趣的。

而蒙仲在明知此事的情況下仍然給莊子寫信,也只是爲了告訴老師他在趙國的所見所聞,僅此而已。

次日,蒙仲早早起來向趙主父辭別,準備前往陽文君趙豹的軍營,訓練那五百名士卒。

而這會兒,趙主父想來也已收到了相關稟報,知曉了蒙仲昨日降服那五百名士卒的過程,並就此事給予了蒙仲很高的評價。

他笑着對蒙仲說道:“我原以爲那五千枚布幣是爲了收買那五百名士卒,卻不曾想,你竟收買到了兵心。”

不得不說,那日趙主父對於「能用金錢收買的士卒是否值得信賴」一事仍抱持懷疑,卻沒想到,蒙仲的手段比他預料的更高明,直接“買”到了那五百名士卒的心,還順便爲信衛軍上下豎立了最初的信任。

這使愈發器重蒙仲。

在向趙主父告辭後,蒙仲帶着蒙虎、蒙遂等人回到了陽文君趙豹的軍營,與留宿在那座軍營的樂毅等人匯合,共同探討接下來的事物。

士卒的問題解決了,駐軍兵營的問題也解決了,那麼接下來就是商量對那五百名士卒的兵種調整,以及相應的練兵方法。

所謂兵種調整,顧名思義,即調整軍中各兵種的比例,這其中也涉及到很多因素。

比如蒙虎,他就主張戰車隊,即將五百名士卒全部打造成戰車隊,以三名甲士同乘一架戰車來算,約需要一百六十餘架戰車。

必須得承認,假如按照蒙虎所建議的方式打造成“戰車隊”,這五百名甲士將非常具有攻擊力,哪怕在正面戰場上擊潰十倍的一般步卒或許也不在話下。

但弱點也很明顯:缺乏遠距離打擊能力,可能敵軍的一波箭雨,就能讓其損失過重。

繼蒙虎之後,蒙遂建議改造成騎兵。

在此時的中原境內,騎兵仍然是趙國獨有的兵種,與戰車相比,具有速度更快、機動力更高的優點,尤其是在經過「騎射」訓練後的騎兵,其實也覆蓋了“弓騎”的能力。

但同樣的,騎兵的缺點也很明顯。

首先,騎兵造價太高。

在正常編制下,一名騎兵需配兩匹戰馬,交換騎乘,以便始終有一匹戰馬保持充沛的體力,而戰馬屬於非常珍貴的戰爭物資,需要經過多年的飼養、挑選以及一系列相關的馴養,並不是說隨便什麼野馬套上繮繩就能當成戰馬用——那種未經人工馴服的馬,在戰場上必定會葬送騎兵的性命。

其次,騎兵的訓練太艱難。

在沒有雙邊馬鐙與馬鞍這些馬具的情況下,一名騎兵需要經過數年的訓練,才能掌握熟練的騎術,然而,葬送一名騎兵卻只需要一支箭矢。

這也正是騎兵暫時還無法作爲戰場主力的原因,因爲它的防禦能力太薄弱,無法抵擋弓弩之類的武器。

至於第三點,那就是騎兵不擅於攻城、守城,信衛既然作爲趙主父的近衛,那麼,它必須具備抵禦外敵的防守能力,而騎兵的防守能力卻非常薄弱——在非戰略視角。

“步弩混合吧。”

在思考再三後,蒙仲向一干小夥伴說出他的考量。

步,即步卒,很好理解,鑑於所使用兵器的不同,又可以分爲戟兵、戈兵等等,主要以長兵器爲主。

而弩,即指手持弩機的弩兵。

早些年韓國就已研製出了單兵可以使用的弩機,此後迅速被中原諸國所效仿,成爲比弓更可怕的遠程殺傷武器,雖然在射程上並不如弓具,但在幾十丈範圍內中等距離下,弩機的殺傷力非常可觀,軍隊制式的牛皮甲冑,根本擋不住這種武器。

其次,弩兵的相關訓練最簡單。

其餘兵種,無論是戰車兵也好、騎兵也好、弓兵也好,都要經過長期嚴格的訓練,拿弓手來說,拉弓的角度、力量,將決定箭矢的射擊方位與射程,這是每一名弓手都需要爛熟於心的。

但弩兵不需要,弩兵只需要掌握如何瞄準、如何扣下扳機、如何裝填弩矢,就能立刻投入戰場。

但反過來說,弩兵的缺點也很明顯。

首先,弩兵會因爲射程關係而被弓兵剋制;

其次,弩兵裝填弩矢的速度慢,那射擊間隔,別說騎兵、戰車,就連步卒也足以趁着這個空檔衝到弩兵面前,而一旦被敵軍突進,弩兵的反擊能力遠遠不如一名普通的步卒;

再次,弩兵的殺傷力取決於手中的弩機,而一旦弩機出現故障,那這名弩兵的作用多半就連步卒也不如。

這也正是當蒙仲說出“弩”這個詞後,樂毅臉上露出遲疑之色的原因,因爲在他看來,弩兵的侷限性非常大,投入戰場使用,一支善於突進的戰車隊就能殺地弩兵片甲不留。

而對於蒙仲則解釋道:“我信衛作爲趙主父的近衛,首重防禦能力,而步弩混編的編制最適合防守。”

樂毅這才釋然:僅僅只是作爲近衛的話,步弩混編其實倒也足夠了。

不過,雖然打算採取步弩混編的方式,但蒙仲卻希望做的更好,說白了,即希望每一名士卒同時兼顧步卒與弩兵的能力。

在得知蒙仲的想法後,諸小夥伴都有些發愣,而樂毅更是忍不住問道:“你莫非想訓練一批「魏武卒」?”

魏武卒,那是魏國乃至中原曾經最強悍的軍隊,由名將吳起親手訓練,號曰「武卒」,每一名士卒都穿戴三重甲冑、手持長戟、腰掛長劍、揹負勁弩,能應對各種情況的戰場,曾經創下過以五萬武卒擊潰秦國五十萬軍隊的壯舉,迄今爲止各國沒有任何一支軍隊具備像魏武卒那般的能力。

“既然要做,爲何不選擇更高的目標呢?”蒙仲笑着說道。

聽聞此言,樂毅與蒙虎、蒙遂、向繚等諸位面面相覷,旋即,心中彷彿一下子就被點燃了熱情。

畢竟那可是魏武卒,曾經乃是直到如今,都是中原作戰能力最強的軍隊,沒有之一。

“但是魏武卒的根基……”樂毅仍提出他心中的最後一絲疑慮。

無他,是因爲魏武卒最關鍵的根基,是魏國給予這些士卒的特殊待遇,比如高撫卹、免徵稅等等,這使這些魏國士卒能毫無後顧之憂地爲國家赴死,而信衛,並不具備這樣的特權。

對此蒙仲笑着說道:“這個慢慢來,我信衛乃趙主父的近衛,終歸能獲得些特殊待遇的。”

樂毅聞言點點頭,旋即有些興奮地問道:“具體怎麼做?”

蒙仲想了想說道:“待遇、軍備、糧餉這些方面,我會去想辦法的,至於訓練……武卒最注重的就是體能,先加強這方面的訓練,阿毅,先由你來訓練士卒的體能,讓阿虎、阿遂他們協助你。”

樂毅與諸小夥伴們點點頭。

於是乎,當日樂毅就對五百名信衛展開了體能方面的訓練,說白了就是負重跑步,在蒙仲的建議下,樂毅要求每一名信衛都到營外的樹林中砍伐一顆樹木,削去枝幹變成圓木後,扛着這根圓木繞着軍營跑步。

而蒙仲,則再次拜訪趙相肥義,向後者請求撥給軍備。

不得不說,當看到蒙仲在竹簡上所羅列的武器與裝備後,肥義也是有些發愣,因爲蒙仲向他索要了一千五百套皮甲、五百套長戟、五百套長劍、五百套弩機以及相應的弩矢,肥義在中原住了那麼多年,豈會不知魏國武卒的裝備?

『此子的心……很大啊。』

肥義暗自感慨道。

但即便如此,肥義還是很爽快就應允了,畢竟信衛是趙主父的近衛,就算蒙仲索要的武器裝備有些多,但也在允許範圍內——畢竟只有五百人的編制嘛。

很快地,這件事就傳遍了邯鄲的名流,傳到了諸如安平君趙成、奉陽君李兌、陽文君趙豹等人耳中。

安平君趙成對此笑謂道:“此子竟要訓練一批‘趙武卒’麼?”

奉陽君李兌亦是搖頭說道:“那蒙仲,自以爲他是吳起麼?”

沒有幾個人將這件事當真,反而覺得蒙仲太過於狂妄,竟想着效仿魏國的魏武卒,簡直不知天高地厚。

“看此子日後如何收場。”

這些人對此暗暗冷笑。

他們覺得,過不了幾日,蒙仲就會發現他的好高騖遠是多麼的愚蠢。

第407章:佯攻第220章:奔赴魏國【二合一】第164章:蒙仲與廉頗(三)【二合一】第147章:事與願違【二合一】第351章:齊軍思撤【二合一】第382章:商議【二合一】第341章:突圍【二合一】第220章:奔赴魏國【二合一】第152章:肥義之死【二合一】第68章:入冬(二)第418章:大梁的考量第324章:宛城遭襲【二合一】第34章:兩年後第112章:渡河之戰【上架第二更求首訂】第44章:宮筵第192章:太子戴武【二合一】第123章:匡章(二)第245章:大戰前夕【二合一】第88章:宮筵(二)第133章:蒙仲與趙王何第282章:逐漸形成的默契【二合一】第438章:五國伐齊第281章:口頭約定【二合一】第451章:諸國紛爭(二)爲“殺神白起”單章解釋一波第158章:各方事態(二)【二合一】第255章:追蹤【二合一】第98章:新軍構想第107章:燕王職(二)第106章:燕王職第374章:函谷關首戰【二合一】第342章:六月【二合一】第321章:翟章抵達【二合一】第366章:聯軍會議【二合一】第271章:安排諸事【二合一】第417章:邊境摩擦第410章:突圍與阻截(二)第429章:回國第76章:趙王雍第152章:肥義之死【二合一】第156章:潛在的威脅【二合一】第256章:騎兵vs戰車【二合一】第397章:明修暗度第305章:違和【二合一】第166章:再思對策【補更1/4】第152章:肥義之死【二合一】第360章:再遇【二合一】第332章:僵持【二合一】第450章:諸國紛爭第262章:交鋒!(二)【二合一】第70章:迴歸(二)第391章:夜襲【二合一】第352章:追擊戰【二合一】第322章:翟章【二合一】第293章:間隙第157章:各方事態【二合一】第145章:事後第277章:巧說屈原【二合一】第11章:辯論(二)第174章:王師的遊說【補更4/4】第380章:夜襲(二)【二合一】第70章:迴歸(二)第94章:點兵(二)第60章:戰後第227章:針對【二合一】第265章:言和停戰【二合一】第137章:傍晚第144章:賭鬥(二)【二合一】第407章:佯攻第121章:犒軍慶功第255章:追蹤【二合一】第266章:食邑之酬【二合一】第280章:再會【二合一】第137章:傍晚第323章:泄露【二合一】第324章:宛城遭襲【二合一】第309章:陽關現況【二合一】第90章:機會第159章:來臨的決戰【二合一】第164章:蒙仲與廉頗(三)【二合一】第292章:秦之名將司馬錯第21章:“僞”之辯(三)第70章:迴歸(二)第18章:第二堂課第438章:五國伐齊第157章:各方事態【二合一】第386章:約見【二合一】第400章:咸陽反應第19章:“僞”之辯第113章:趙軍迫退【上架第三更求首訂】第172章:九月【二合一】第434章:分析局勢第334章:秦魏聯合【二合一】第222章:再會田文(二)【二合一】第424章:抉擇(二)第394章:門水之戰【二合一】第324章:宛城遭襲【二合一】第96章:點兵(四)第147章:事與願違【二合一】第245章:大戰前夕【二合一】
第407章:佯攻第220章:奔赴魏國【二合一】第164章:蒙仲與廉頗(三)【二合一】第147章:事與願違【二合一】第351章:齊軍思撤【二合一】第382章:商議【二合一】第341章:突圍【二合一】第220章:奔赴魏國【二合一】第152章:肥義之死【二合一】第68章:入冬(二)第418章:大梁的考量第324章:宛城遭襲【二合一】第34章:兩年後第112章:渡河之戰【上架第二更求首訂】第44章:宮筵第192章:太子戴武【二合一】第123章:匡章(二)第245章:大戰前夕【二合一】第88章:宮筵(二)第133章:蒙仲與趙王何第282章:逐漸形成的默契【二合一】第438章:五國伐齊第281章:口頭約定【二合一】第451章:諸國紛爭(二)爲“殺神白起”單章解釋一波第158章:各方事態(二)【二合一】第255章:追蹤【二合一】第98章:新軍構想第107章:燕王職(二)第106章:燕王職第374章:函谷關首戰【二合一】第342章:六月【二合一】第321章:翟章抵達【二合一】第366章:聯軍會議【二合一】第271章:安排諸事【二合一】第417章:邊境摩擦第410章:突圍與阻截(二)第429章:回國第76章:趙王雍第152章:肥義之死【二合一】第156章:潛在的威脅【二合一】第256章:騎兵vs戰車【二合一】第397章:明修暗度第305章:違和【二合一】第166章:再思對策【補更1/4】第152章:肥義之死【二合一】第360章:再遇【二合一】第332章:僵持【二合一】第450章:諸國紛爭第262章:交鋒!(二)【二合一】第70章:迴歸(二)第391章:夜襲【二合一】第352章:追擊戰【二合一】第322章:翟章【二合一】第293章:間隙第157章:各方事態【二合一】第145章:事後第277章:巧說屈原【二合一】第11章:辯論(二)第174章:王師的遊說【補更4/4】第380章:夜襲(二)【二合一】第70章:迴歸(二)第94章:點兵(二)第60章:戰後第227章:針對【二合一】第265章:言和停戰【二合一】第137章:傍晚第144章:賭鬥(二)【二合一】第407章:佯攻第121章:犒軍慶功第255章:追蹤【二合一】第266章:食邑之酬【二合一】第280章:再會【二合一】第137章:傍晚第323章:泄露【二合一】第324章:宛城遭襲【二合一】第309章:陽關現況【二合一】第90章:機會第159章:來臨的決戰【二合一】第164章:蒙仲與廉頗(三)【二合一】第292章:秦之名將司馬錯第21章:“僞”之辯(三)第70章:迴歸(二)第18章:第二堂課第438章:五國伐齊第157章:各方事態【二合一】第386章:約見【二合一】第400章:咸陽反應第19章:“僞”之辯第113章:趙軍迫退【上架第三更求首訂】第172章:九月【二合一】第434章:分析局勢第334章:秦魏聯合【二合一】第222章:再會田文(二)【二合一】第424章:抉擇(二)第394章:門水之戰【二合一】第324章:宛城遭襲【二合一】第96章:點兵(四)第147章:事與願違【二合一】第245章:大戰前夕【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