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蘇代使齊 3

這裡蘇代所說的“萬金”,當然不是一萬兩黃金,事實上黃金作爲貨幣大規模流通,那得到千年之後的唐宋時代去了,這個時代的“金”實際上指的是銅製貨幣。

蘇代這句話的實際意思就是你齊國把糧食拿出來,我趙國用錢買,多少錢都不會少你的。

作爲戰國七雄之中的工商業大國,趙國這點自信心還是有的。

事實上,錢這個東西,反而是這一次整個議題之中最不重要的一點。最重要的一點,當然是齊國肯不肯拿出這些糧食給趙國,幫助趙國度過這燃眉之急。

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外交,就好比是一場辯論會。蘇代作爲趙國一方的首席辯手,上來率先提出了“借糧給趙國,我覺得ok。”這麼一個觀點。

那麼接下來當然不可能就直接由主評委(齊王建和君王后)做出決定,而是應該由反方辯手上場。

果然下一刻,一個清朗的聲音立刻響起:“蘇卿此言謬也!”

一名寬袍大袖的齊國大夫昂然出列,衆人定睛一看,原來是齊國大司行田炎,只見田炎先是朝着上首的齊王建和君王后一拱手,隨後侃侃而談。

“蘇卿之言,臣所不取也。臣聞當今之世,乃大爭之世也。諸侯相互征伐,故有朝秦暮楚之謂也。或今日合縱,或明日連橫,豈非諸國之常態也?孔子曰,人無遠慮,則必有近憂。秦者,齊之遠慮也,趙者,齊之近憂也。今秦趙相攻於長平,正乃我齊國之幸事也,宜觀之而不可助之,故借糧一事,萬不可行!”

這田炎就說了,這年頭大家你打我我打你那都不算個事,誰打誰都是正常的。而如今秦國是我們齊國的“遠慮”,趙國是我們齊國的“近憂”,所以你們兩個去打生死好了,我們齊國只管坐山觀虎鬥,誰贏誰輸我們齊國都高興,最好是兩敗俱傷,所以借糧這種事情就趕緊拉倒吧。

田炎這個大司行的官職就相當於齊國的外交部長,是齊國重臣之一,而且他本身也是齊國田氏王族的一員,因此他的話無疑就代表着齊國一部分大臣的意思。

事實上田炎的這種想法,在這個時候的齊國應該屬於主流意見,歷史上的齊國也正是因爲秉持着這種坐山觀虎鬥的想法,所以既沒有出兵也沒有借糧給趙國。

對於這種言論,蘇代當然是有所準備的,但蘇代還沒有先開口,卻有另外一個人搶先開口了。

“大司行之言,鄙人亦不取也。”

衆人紛紛轉頭看去,卻見說話的是另外一名齊國重臣,大司田周奮。

這位大司田周奮年紀約莫四十來歲,整個人方臉濃眉,長得一副老實人的模樣,但雙眼之中卻是精光閃爍,鋒芒其中。

當下周奮起身出列,對着齊王建和殿中齊國衆臣就是一番高論。

“以臣之見,不如借糧以退秦兵,不借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之計過也。且趙之於齊,扞蔽也,猶齒之有脣也,脣亡則齒寒。今日趙敗,明日必患及齊。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不務爲此而務愛粟,爲國計者過矣。”

這個周奮的意思就是,對於齊國來說,趙國是擋在秦國東進面前的屏障,所以爲了保護這個屏障,借糧是應該去做的。而且援救趙國逼退秦國這件事情,屬於在諸侯之中大大長臉的事情,爲了一點糧食就不去做這件事情,簡直就是扯淡啊。

毫無疑問,周奮的這段話和田炎的話正好是針鋒相對,這番話一出,田炎的臉色立刻就變得陰沉了不少。

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派系,齊國的大臣們自然也不可能免俗。周奮和田炎,恰好就是一對齊國政壇之中有名的政敵。方纔周奮話裡的那最後一句“爲國計者過矣”,就是暗指現在討論的都是國家大事了,你田炎還在這裡瞎扯淡!

蘇代看了一眼周奮,周奮正好也將目光投了過來,兩人四目相對,均從對方的眼中看出了一絲隱藏得極深的笑意。

這位相當於齊國農業部長的大司田周奮,其實有着一個不爲人知的恩人,這個恩人,就是如今身在趙國邯鄲的都平君田單!

周奮,就是田單爲了這一次蘇代出使齊國所提供的,最強大的助力。

可別小看這個周奮這個大司田的身份,在這個總體來說尚處於封建農業社會的年代,周奮這個農業部長的身份,可比田炎這個外交部長還要強一些呢。

而且別忘了,趙國在這個時候畢竟是能夠和秦國相提並論的兩強之一,論起外交影響力來說也並不算弱,因此齊國的政壇上親秦者固然大有人在,但是親趙者也並非就完全無人。

有了大司田周奮這名齊國重臣在前面頂住之後,諸多親趙派大臣也紛紛跳了出來,力挺借糧之事,於是雙方你來我往,兩派大臣在金鑾殿之中吵成一團。

至於引發這次爭吵的始作俑者蘇代則是一直老神在在的坐在那裡,就好像這件事情根本和自己無關一般。

毫無疑問,這樣的爭吵是根本不可能吵出任何結果的,所以當爭吵持續到一定階段之後,有一個人終於有些按捺不住了。

這個人,就是在場的秦國使臣佚莊。

要知道秦國的“遠交近攻”戰略,首先是“遠交”,也就是交好齊、楚、燕三國,接着纔是“近攻”,就是攻擊更加靠近秦國的韓、趙、魏這三個從晉國分離出來的國家(也就是所謂的“三晉”),所以秦國使臣出現在齊國的金鑾殿之中,當然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事實上這位秦國使臣佚莊來到齊國已經有好幾年了,在這幾年裡,他在齊國政壇之中上下活動打點,或威逼或利誘,用盡了渾身解數,讓不少齊國的大臣成爲了親秦派,甚至因此而影響到了齊國的最高統治者,所作所爲不可謂不成功。

但是眼下這殿中親秦派和親趙派大臣吵成一團這種事情,顯然就讓佚莊這名秦國使者有些心慌了。

畢竟從聲勢來看雙方都是相當的,而且兩位最高決策者齊王建和君王后又一直沉默不言讓人搞不清楚態度,萬一吵着吵着齊王建和君王后改變了原先的立場,決定轉而支持趙國怎麼辦?

如果局勢真的發展到這個地步的話,那佚莊也就別回秦國了,因爲到時候在咸陽等待着他的除了人頭落地之外不會再有別的結局。

眼見這僵持之局一時半刻不會發生改變,秦國使臣佚莊心中一橫,做出了決定。

看來只能出殺手鐗了!

於是佚莊悄然擡頭,朝着一名跪坐在大殿前列,但卻一直好像一個旁觀者一樣不言不語的齊國大臣使了一個眼色。

這位齊國大臣,便是如今的齊國大司理——後勝!

第九百二十九章 候的遺言第八百四十九章 李園碰到了大好事第九百五十九章 王后的好主意第七百一十五章 獻計第一百八十章 信陵君入趙,平原君讓賢?第三百零七章 岸門之戰第三百七十七章 尉繚說魏王圉第八百章 賢撣的心路歷程第四百章 激烈的關中前線戰場第六百四十六章 趙丹的應對第八百七十六章 李牧的新計劃第七百四十五章 呂不韋的好主意第七百一十六章 城破第六百四十一章 楚將亡,秦救乎第四百零二章 趙國人來了?第五百四十九章 王翦很着急第五百九十四章 時代變了,總要與時俱進啊第四百四十一章 李牧將軍,此舉萬萬不行!第六百四十七章 高興的儒家第一百八十二章 畫風逆轉的爭吵第五百二十二章 秦王柱問計第八百四十章 我也是當過大王的人第一百二十七章 斬,斬,斬,斬!第九百一十六章 臨淄城裡的人都瘋了第七百七十二章 王駕親征第十八章 蘇代使齊 1第七百九十九章 新首領第九百七十四章 兵臨咸陽封推感言第九百八十章 出乎意料第六百四十四章 荀況贈計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王,趙國人這是在搶劫!第四十六章 外交的重要性第八百二十章 坐困愁城第二百零三章 趙丹喊出來的響亮口號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屠斜衝陣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龐煖的奇兵第五百零九章 言傳身教第八百二十九章 勝利所帶來的附加問題第八百五十八章 暴烈如火第六百零九章 白蓮花郭開第五百三十六章 羋夫人第一百五十六章 真要議和?第九百八十四章 平原君的病情第六百二十四章 趙勝入宮第一千零六十章 魯儒第九百五十四章 秦國騎兵的蹤跡第三百七十六章 衛竭說齊王建第六百三十二章 寡人慾滅亡燕國第三百九十五章 昌國君,是否救趙?第七十三章 秦王稷的怒火第六百八十八章 主將人選第七百五十五章 游擊戰第九百六十三章 抉擇和驚變第八百一十三章 暗潮涌動第一百一十九章 邯鄲大朝議第二百七十四章 河東太守府驚變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趙丹的殺機第二百九十一章 是時候準備出兵燕國了第六十五章 燕國風雲 4第二百四十六章 雛鷹營,趙丹的怒火第六百二十五章 最終裁決第六百五十七章 候與範睢第五十六章 信陵君說魏王 2第六百八十一章 調解第七百四十九章 上當了!!第六百四十八章 趙丹的處置第七百八十五章 具裝甲呈威第四百七十五章 援軍來了第二百二十八章 圍秦救楚?第六百五十四章 邯鄲的變化第四百六十八章 天上掉下個邯鄲姬第八百九十七章 出師不利?第一千零六十章 魯儒第八百七十一章 博弈第一百三十二章 廉頗的困境第三百零六章 將計就計的魏無忌第四十七章 呂不韋說陽泉君 1第七百六十章 不合時宜的吵架第八百三十七章 破義渠第五百章 世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第六百一十三章 求饒第八百七十七章 陽翟風雲第三百七十二章 從邯鄲出發的使團第一百三十五章 火第八章 蘇代第三百二十三章 趙丹的小心機第一百七十八章 給你甜頭不是因爲犒賞你,而是寡人要收你當小弟第四百三十五章 趙丹的底線第三百五十二章 範睢的煞星?救星?第八百七十五章 後勝說齊王第八百一十八章 末路?第八百三十八章 李牧的決定第三十章 白起第五百二十四章 候的陰毒計策第三百三十九章 一路向北,一路向西第七百七十八章 王百將駐守的西城門第六百零一章 呂不韋的勝利第三百一十章 韓非給趙丹帶來的啓發第八百六十九章 黃歇的決定
第九百二十九章 候的遺言第八百四十九章 李園碰到了大好事第九百五十九章 王后的好主意第七百一十五章 獻計第一百八十章 信陵君入趙,平原君讓賢?第三百零七章 岸門之戰第三百七十七章 尉繚說魏王圉第八百章 賢撣的心路歷程第四百章 激烈的關中前線戰場第六百四十六章 趙丹的應對第八百七十六章 李牧的新計劃第七百四十五章 呂不韋的好主意第七百一十六章 城破第六百四十一章 楚將亡,秦救乎第四百零二章 趙國人來了?第五百四十九章 王翦很着急第五百九十四章 時代變了,總要與時俱進啊第四百四十一章 李牧將軍,此舉萬萬不行!第六百四十七章 高興的儒家第一百八十二章 畫風逆轉的爭吵第五百二十二章 秦王柱問計第八百四十章 我也是當過大王的人第一百二十七章 斬,斬,斬,斬!第九百一十六章 臨淄城裡的人都瘋了第七百七十二章 王駕親征第十八章 蘇代使齊 1第七百九十九章 新首領第九百七十四章 兵臨咸陽封推感言第九百八十章 出乎意料第六百四十四章 荀況贈計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王,趙國人這是在搶劫!第四十六章 外交的重要性第八百二十章 坐困愁城第二百零三章 趙丹喊出來的響亮口號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屠斜衝陣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龐煖的奇兵第五百零九章 言傳身教第八百二十九章 勝利所帶來的附加問題第八百五十八章 暴烈如火第六百零九章 白蓮花郭開第五百三十六章 羋夫人第一百五十六章 真要議和?第九百八十四章 平原君的病情第六百二十四章 趙勝入宮第一千零六十章 魯儒第九百五十四章 秦國騎兵的蹤跡第三百七十六章 衛竭說齊王建第六百三十二章 寡人慾滅亡燕國第三百九十五章 昌國君,是否救趙?第七十三章 秦王稷的怒火第六百八十八章 主將人選第七百五十五章 游擊戰第九百六十三章 抉擇和驚變第八百一十三章 暗潮涌動第一百一十九章 邯鄲大朝議第二百七十四章 河東太守府驚變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趙丹的殺機第二百九十一章 是時候準備出兵燕國了第六十五章 燕國風雲 4第二百四十六章 雛鷹營,趙丹的怒火第六百二十五章 最終裁決第六百五十七章 候與範睢第五十六章 信陵君說魏王 2第六百八十一章 調解第七百四十九章 上當了!!第六百四十八章 趙丹的處置第七百八十五章 具裝甲呈威第四百七十五章 援軍來了第二百二十八章 圍秦救楚?第六百五十四章 邯鄲的變化第四百六十八章 天上掉下個邯鄲姬第八百九十七章 出師不利?第一千零六十章 魯儒第八百七十一章 博弈第一百三十二章 廉頗的困境第三百零六章 將計就計的魏無忌第四十七章 呂不韋說陽泉君 1第七百六十章 不合時宜的吵架第八百三十七章 破義渠第五百章 世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第六百一十三章 求饒第八百七十七章 陽翟風雲第三百七十二章 從邯鄲出發的使團第一百三十五章 火第八章 蘇代第三百二十三章 趙丹的小心機第一百七十八章 給你甜頭不是因爲犒賞你,而是寡人要收你當小弟第四百三十五章 趙丹的底線第三百五十二章 範睢的煞星?救星?第八百七十五章 後勝說齊王第八百一十八章 末路?第八百三十八章 李牧的決定第三十章 白起第五百二十四章 候的陰毒計策第三百三十九章 一路向北,一路向西第七百七十八章 王百將駐守的西城門第六百零一章 呂不韋的勝利第三百一十章 韓非給趙丹帶來的啓發第八百六十九章 黃歇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