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四章 亂後反擊

變故發生得太突然,事實上從靺鞨騎兵對後勤發起突襲開始,一直到李績領兵來援,甚至不得不動用了陌刀營來壓住混亂的陣腳,整個過程的發生不到一個時辰。

後勤大營已是處處烈火,靺鞨騎兵的目標很明確,首先便衝着唐軍的糧草下手,他們也知道糧草是一軍的命脈,只要拿住了命脈,再強大的敵人也將走向敗亡,所以靺鞨騎兵突襲時,他們的主要目標並非殺人,二十多萬唐軍,就算不反抗讓他們殺,他們也沒那能力全殺完,但是若燒了唐軍的糧草,這場唐國皇帝發動的東征之戰大抵敗局已定。

沖天的火光裡,靺鞨騎兵與唐軍陌刀營相隔百丈對峙着,剛纔有不信邪的靺鞨騎兵對陌刀營發起衝鋒,結局毫無懸念,眨眼間便被絞爲一堆堆碎肉,現在靺鞨騎兵終於對名震天下的唐軍陌刀營有了直觀的認識。

盛名之下,果然無虛,不信邪的人終究化作了地上一堆堆血肉,於是活着的人被深深震駭了。

面前的陌刀營在靺鞨騎兵的眼裡變成了一堵無法攀越的強,一座無法征服的山峰,兩千餘陌刀手將陌刀舞得虎虎生風,那片雪白如匹練般的刀光折射着陽光,刺痛靺鞨騎兵的眼睛。

爲首的靺鞨騎兵將領們互相交換了一下眼色,彼此的眼神中透露出同一個決定,唐軍陌刀營太厲害,必須避其鋒芒,否則會造成極大的傷亡,靺鞨部落人丁本就稀少,決不能在這部不可能戰勝的戰爭機器前平添無謂的犧牲了。

再說,靺鞨騎兵今日對唐軍發起突襲,本就不是以殺死唐軍爲目的,他們要的是唐軍後勤糧草毀於一炬,則唐軍不戰而敗。

見眼前的陌刀營根本無法戰勝,靺鞨騎兵果斷放棄了繼續向前衝鋒,一聲號角聲後,靺鞨騎兵原本嚴整的陣型忽然一變,一齊朝四面八方散開,然後……開始放火燒糧。

敵人的反應令李績吃了一驚,臉色頓時變得很難看。眼見一車車的糧草被火把點燃,後勤大營內處處冒着黑滾滾的濃煙,李績憤怒下令,所有唐軍將士全部以營校爲單位,化整爲零,以小股單位向靺鞨騎兵發起攻擊。

敵人戰術變了,李績也跟着變,這個時候當然無法用尋常列陣統一攻守的方法擊敵,敵人化作小股騎兵分擊襲擾,唐軍倉促之下只能依葫蘆畫瓢跟着變。

陌刀營很快撤了下去,數萬唐軍步卒和騎兵上前,各自以營校爲單位迅速分散開來,在營官校尉們的指揮下,一股股小部隊朝四面八方衝插而去,遇敵殺敵,還有無數的民夫在後勤文吏們驚恐的嘶吼聲中奮力地開始撲火救糧。

於是靺鞨騎兵在前方一邊策馬疾馳一邊放火,後面的唐軍緊緊追殺,再後面的民夫則奮不顧生地撲火搶救糧草,後勤大營內亂作一團。

李績眼看着靺鞨騎兵們一路放火一路逃竄,而後勤的糧草每日供應數十萬大軍,其數量何其龐大,一旦火起,根本來不及撤離,全部付於靺鞨騎兵的一把火,看着眼前處處冒起的火光和濃煙,李績不由痛苦地閉上了眼。

東征一戰,大抵便到此爲止了,被焚燬的糧草不計其數,唐軍哪有餘力繼續殺敵東進?

聲勢浩大的東征一戰,大唐舉傾國之力暗中準備籌謀多年,最終卻在這大行城外折戟沉沙。無往不利戰無不勝的大唐王師,這一年這一日,終究嚐到了失敗的滋味。

…………

以有心算無心,唐軍猝不及防之下,損失非常慘重。

損失的不僅是萬千將士的性命,更重要的是,全軍的糧草不知被燒了多少,李績一邊指揮將士殺敵,一邊焦急地看着處處冒煙的糧草,臉色越來越白。

事發突然,唐軍大營一片混亂,大軍後部的混亂尤甚,此時此景,正應了李素戰前的擔憂。

數十萬將士聚合在同一座大營裡,營盤前後連綿數十里不見盡頭,看似威武壯觀,聲勢浩大,然而一旦出事被襲,對於這數十萬人來說便是滅頂之災。營盤數十里,說是首尾相連,實則出事後根本來不及照應,尤其是數十萬人聚集在一處,一旦有了驚變,恐懼的情緒便會以一種異常誇張的速度無限度地渲染擴大。

將士們會惶恐,會想象,會不由自主地朝最壞最可怕的地方去猜測,於是首先便是將士們的心理逐漸崩潰,這種崩潰的情緒很容易傳染,一傳十,十傳百,待到數百人的心理都崩潰後,營盤內便會馬上譁變,引起毫無目的毫無理由的潰逃,營嘯,最後一個個全變成了瘋子,抄起刀不分敵我胡亂殺人,來發泄心中的不安和恐懼。

但凡稍微有過帶兵經驗的將領,最害怕的便是出現這種情況,到了那時,一切便迴天無術了。

李績焦頭爛額指揮兵馬追擊靺鞨騎兵時,中軍大營的混亂終於被程咬金,牛進達,李道宗等多位老將強行壓制下來。

老天垂憐,這次被襲雖然發生得突然,大唐的將士們經歷了最初的慌亂驚懼之後,並未產生營嘯譁變之類的後果,期間踩踏逃竄者不少,但大部分人還是冷靜了下來。

終究是一支威震天下的百勝之師,數十萬府兵大部分都經歷過大小許多戰役,都是經驗豐富且非常懂得軍紀的老兵,一旦度過最初的混亂之後,老兵的素質便很快體現出來,首先是冷靜,然後迅速組織潰散的袍澤,最後向低級和中級軍官靠攏歸建。

李績忙着指揮兵馬追擊敵軍時,程咬金和李道宗已將中軍整頓完畢,中軍的將士們重新恢復了戰力,在幾位老將的指揮下,各自集結成陣,然後朝後勤方向推進。

唐軍緩緩朝前壓來,靺鞨騎兵的張狂便到此爲止了。

程咬金脾氣最壞,拖着重傷未愈的身子,領軍從左翼包抄,李道宗另領一軍從右翼包抄,中軍的李績紋絲不動,三軍分擊,很快對四處放火的靺鞨騎兵完成了合圍,然後一陣隆隆的大鼓擂響,三軍同時朝靺鞨騎兵發起衝鋒。

面對四面八方衝來的唐軍將士,靺鞨騎兵不由大感驚訝,他們沒想到唐軍竟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結束了慌亂,並且集結成陣,甚至還有能力進行犀利的反擊,這樣的軍隊素質,難怪能夠數十年橫掃天下,百戰百勝,天下未有敵手。

經過與李績所部的一番廝殺後,靺鞨騎兵的戰損也不少,近萬人在這場偷襲戰中喪生,剩下的三萬兵馬已是人困馬乏,而恢復了士氣和戰力的唐軍將士正是銳氣正盛之時,此消彼長之下,靺鞨騎兵僅僅與唐軍一次正面碰撞便顯出了劣態,情知不妙的靺鞨騎兵清楚戰機已逝,面對唐軍的反撲,他們自問沒有還手之力,在幾位部落將領的指揮下,靺鞨騎兵迅速聚攏,收縮防禦,列陣徐徐後退。

總的來說,靺鞨騎兵今日偷襲的目的差不多已經達到,唐軍後勤糧草被燒燬無數,四萬人出其不意的突襲之下,竟生生斷掉了唐軍的命脈,其戰果可謂豐碩,接下來自然沒必要與唐軍決一生死,這是無謂且愚蠢的。

於是靺鞨將領們一聲令下,剩下的三萬人撥轉馬頭,朝北迅速疾馳而去,快速撤離了這片四處濃煙火光的戰場。

與此同時,大行城的守將果然也不甘寂寞,從城頭遠遠看到唐軍大營出現混亂和濃煙之後,頓知唐軍出現了變故,不論是怎樣的變故,對大行城的守軍來說都是好消息,於是守將當機立斷,馬上派三千兵馬出城,對唐軍大營東面的前鋒營地發起攻擊。

這真是趁你病,要你命,可謂古往今來落井下石的經典案例了。

幸好李世民終究也是久經戰陣的戎馬皇帝,指揮經驗很豐富,慌亂過後馬上冷靜下來,下達的一連串命令裡,其中有一條便是令牛進達整軍兩萬,駐於前鋒大營東面,提防的便是大行城守將的落井下石。

戰場上比的不僅是雙方的兵力多寡,更重要的雙方主帥對戰機的把握,對時勢的判斷,這樣的比較是很直觀的,經驗豐富的能料敵於先,昏聵糊塗的只能被動挨打,處處被敵人算計。

李世民犯了大錯,他得到的惡果便是後勤糧草被燒,當然,李世民再沒用,至少比大行城的守將強上許多,當大行城的三千兵馬出城,歡天喜地結陣準備向唐軍前鋒大營發起衝鋒,打算來個趁火打劫之時,牛進達已奉命整軍兩萬,好整以暇地在前鋒大營等着他們。

接下來大行城的守軍們悲劇了,趁火打劫這種事可不是那麼好乾的,時機沒把握對,最終只能成爲一塊主動送進敵人嘴裡的一塊大肥肉,對送上門來的肥肉,牛進達自然不會客氣的,大行城守軍衝到唐軍前鋒大營不到百丈時,發現營門前一片黑壓壓的人羣早已列好陣勢靜靜地等着他們,守軍們大驚,急忙轉身逃竄,他們的身後,牛進達分出的另一支兵馬卻早已將他們的退路截斷,一前一後兩支兵馬,令旗揮舞之下,兩軍迅速對敵軍進行合圍,最後,便是毫不留情的單方面屠殺……

今日大營被襲,所有的唐軍將帥心中全憋了一口惡氣,大唐征戰這些年,就數今日這個跟頭栽得最慘,李世民御駕親征,大唐朝堂的名將宿老幾乎傾巢而出隨行,皇帝是打了多年仗的馬上皇帝,將領是名震天下戰功赫赫的名將,一羣人聚合在一起,領着幾十萬兵馬聲勢浩大地東征,結果今日卻陰溝裡翻船,被靺鞨騎兵狠狠偷襲了一次,直接斷了唐軍的命脈,對牛進達等這些將領來說,今日實在是有生以來的奇恥大辱,一想到自己志得意滿地誓師出長安,卻被敵人打得灰溜溜的回來,牛進達便覺得心中一股逆血反覆翻騰不休。

騎在馬上,牛進達冷冷注視着麾下將士對出城撿便宜的三千敵軍進行毫無懸念的單方面屠殺,表情不喜反怒。

這三千敵軍的命運已被註定,他們已引不起牛進達的任何關注,牛進達的視線從他們身上移開,然後,慢慢落在遠處大行城的城頭箭樓上。

前方戰場上,敵軍的慘叫聲已經越來越小,差不多已快結束戰鬥了,牛進達卻仍面若寒霜,擰着眉頭不知在思索什麼,良久,忽然狠狠一拍馬鞍,牛進達惡狠狠罵了一句粗話。

“狗孃養的!老夫怎能忍下這口惡氣!來人,速去中軍稟奏陛下,出城偷襲我們的敵軍已被老夫全殲,傳老夫的話,就說臣欲趁此良機,領軍直接攻下大行城,請陛下聖裁,快去!”

txt下載地址:

手機閱讀:

爲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在頂部"加入書籤"記錄本次()的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蘭嵐謝謝您的支持!!

第二百五十七章 江湖伎倆第八百七十二章 兵發柳城第一百六十九章 欺人太甚第八百九十六章 再次攻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驚天動靜第六百九十五章 公主盡孝第七十章 奏對問策 下第四十五章 行刺有因第八百一十九章 天家父子第九百二十章 劍指都城第六百八十四章 百密一疏第九百三十八章 芥蒂漸深第四百九十九章 過猶不及第一百三十章 退親失敗第三百七十三章 草原戰事第二百四十九章 雷霆震怒第一百三十二章 峰迴路轉第四十五章 行刺有因第六百四十四章 暗中查證第二百六十二章 高家報應第八百八十一章 航海回訊第八百九十四章 分兵駐隘第七百零二章 文成公主第二百零九章 國士報之第四百六十七章 官賜土地第三百五十五章 神秘兵馬第六百二十二章 遠避麻煩第四百五十六章 君臣敘舊第六百五十七章 雨夜刺殺 上第九百四十六章 父子衷腸 下第二百九十一章 順勢逆勢第四百八十六章 賞功罰過第一百二十二章 進退難取第九百章 納諫撤軍第六百九十六章 慾壑難填上架感言第六百零七章 自亂陣腳第三百八十八章 敵友難辨第一百六十五章 混世處世第二百九十二章 聖駕微服第一百四十九章 積累人脈第七百四十九章 謀劃奪嫡 上第一百六十章 術業專攻第四百零六章 關塞馳援第七十六章 酩酊大醉第六百三十三章 武氏獻計第六百章 長安多事第七百四十五章 釋疑拉攏第八百三十五章 黨羽聚頭第六百九十章 父子相殘 上第一百八十一章 風雅妙物第九百三十三章 平高麗策第六百七十章 獻計謀利第九百一十五章 破城得糧第三百七十七章 孤城不孤第七百五十二章 開花結果第二百四十八章 事實俱在第一百四十二章 誤闖禁地第五百九十九章 迷局如霧第七百一十三章 恩澤蒼生第六百三十六章 重禮收買第八百一十四章 危機暗伏第一百九十三章 君臣論詩第六百五十八章 雨夜刺殺 下第七百三十七章 豁然開朗第七百零九章 王爺所請 下第四百七十八章 東宮消息第四百六十章 故地重逢第十七章 流言蜚語第八百五十五章 不平之論第六百八十六章 君臣釋怨第二百六十四章 不恥下問第八十四章 有舍有得第九百零八章 意外選擇第六百四十二章 真相大白第四百一十章 去留之爭第三百七十七章 孤城不孤第八百五十四章 兩家興亡第七百三十五章 必有所欲第五百六十二章 晉陽公主第八十四章 有舍有得第二百九十二章 聖駕微服第二百零八章 君臣奏對 下第九百三十七章 歸鄉團聚第九百二十六章 撤軍離城第七百七十三章 初涉朝議第九百六十四章 所謀爲何第二百零四章 寂寞高手第七百二十一章 細剖利弊第二十九章 少年意氣第四百二十九章 殺身成仁 上第八百二十二章 詭譎莫名第二百八十六章 動搖國本第九百零二章 大營遇襲第九章 試治天花 上第一百六十一章 不期而遇第七百七十三章 初涉朝議第八百八十九章 佈局設套第三百九十九章 迷霧挾制第五百一十六章 長安亂戰
第二百五十七章 江湖伎倆第八百七十二章 兵發柳城第一百六十九章 欺人太甚第八百九十六章 再次攻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驚天動靜第六百九十五章 公主盡孝第七十章 奏對問策 下第四十五章 行刺有因第八百一十九章 天家父子第九百二十章 劍指都城第六百八十四章 百密一疏第九百三十八章 芥蒂漸深第四百九十九章 過猶不及第一百三十章 退親失敗第三百七十三章 草原戰事第二百四十九章 雷霆震怒第一百三十二章 峰迴路轉第四十五章 行刺有因第六百四十四章 暗中查證第二百六十二章 高家報應第八百八十一章 航海回訊第八百九十四章 分兵駐隘第七百零二章 文成公主第二百零九章 國士報之第四百六十七章 官賜土地第三百五十五章 神秘兵馬第六百二十二章 遠避麻煩第四百五十六章 君臣敘舊第六百五十七章 雨夜刺殺 上第九百四十六章 父子衷腸 下第二百九十一章 順勢逆勢第四百八十六章 賞功罰過第一百二十二章 進退難取第九百章 納諫撤軍第六百九十六章 慾壑難填上架感言第六百零七章 自亂陣腳第三百八十八章 敵友難辨第一百六十五章 混世處世第二百九十二章 聖駕微服第一百四十九章 積累人脈第七百四十九章 謀劃奪嫡 上第一百六十章 術業專攻第四百零六章 關塞馳援第七十六章 酩酊大醉第六百三十三章 武氏獻計第六百章 長安多事第七百四十五章 釋疑拉攏第八百三十五章 黨羽聚頭第六百九十章 父子相殘 上第一百八十一章 風雅妙物第九百三十三章 平高麗策第六百七十章 獻計謀利第九百一十五章 破城得糧第三百七十七章 孤城不孤第七百五十二章 開花結果第二百四十八章 事實俱在第一百四十二章 誤闖禁地第五百九十九章 迷局如霧第七百一十三章 恩澤蒼生第六百三十六章 重禮收買第八百一十四章 危機暗伏第一百九十三章 君臣論詩第六百五十八章 雨夜刺殺 下第七百三十七章 豁然開朗第七百零九章 王爺所請 下第四百七十八章 東宮消息第四百六十章 故地重逢第十七章 流言蜚語第八百五十五章 不平之論第六百八十六章 君臣釋怨第二百六十四章 不恥下問第八十四章 有舍有得第九百零八章 意外選擇第六百四十二章 真相大白第四百一十章 去留之爭第三百七十七章 孤城不孤第八百五十四章 兩家興亡第七百三十五章 必有所欲第五百六十二章 晉陽公主第八十四章 有舍有得第二百九十二章 聖駕微服第二百零八章 君臣奏對 下第九百三十七章 歸鄉團聚第九百二十六章 撤軍離城第七百七十三章 初涉朝議第九百六十四章 所謀爲何第二百零四章 寂寞高手第七百二十一章 細剖利弊第二十九章 少年意氣第四百二十九章 殺身成仁 上第八百二十二章 詭譎莫名第二百八十六章 動搖國本第九百零二章 大營遇襲第九章 試治天花 上第一百六十一章 不期而遇第七百七十三章 初涉朝議第八百八十九章 佈局設套第三百九十九章 迷霧挾制第五百一十六章 長安亂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