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完李恪幾兄弟互毆之事後,李承乾就帶着大批的侍衛,連夜出了宮門,直奔長安縣的府衙而去,之所以如此的着急,是因爲這是他統領軍隊以來,第一次出現返鄉士卒殺人入獄的案件。
六率的兵權是他統御東宮的根基,他必須知道問題出在那裡,還把漏洞及時的補上,不然的話,這條蟲子早晚會蛀食掉整個六率。
更爲主要的那幾個士兵把好幾家連鍋都端了的原因,他們都是多年的老兵,沒有理由不知道朝廷法度的森嚴。
而且在他們退役時,六率都會單獨的發放一筆安置金,以慰勞他們多年來爲國征戰的功勞。即使不能像大戶人家那樣大魚大肉,但保證一日三餐還是沒問題的吧。
同時根據長安縣和折衝都尉府報上來的文書,這幾個傢伙在殺完人後根本就沒有逃走和抵抗的意思,要不然,依他們的身手,怎麼會讓當地的府衙毫髮無傷的生擒活捉呢。......
長安縣縣衙外,縣令劉營和都尉張泓都張大了嘴巴,不可思議的看了看對方,因爲他們等來的不是刑部的上官,等來的竟然是太子的龍旗。不就是幾個老兵殺人案嘛,用得着驚動一國的儲君嗎,這也太小題大做了吧,刑部呈上去給陛下圈個紅不就得了。
這真的是大驚小怪嗎,當然不是,即使這幾個傢伙不是六率出身,是普通的小民百姓,當地的官府和三司也沒有權利直接對一個判處斬立決,這條律法是皇帝親自敲定,只不過他們倆爲官的日子尚淺,不知道這其中的原由罷了。
貞觀二年,皇帝任命盧祖尚爲交州刺史,盧祖尚擔心交州地方偏遠,蠻夷衆多,又多瘴氣,拒絕前去赴任。皇帝多次勸說盧祖尚,盧祖尚就是鐵了心不領旨,於是一怒之下就將盧祖尚推出去砍了。
事後,皇帝非常後悔,甚至認爲自己此舉太過殘暴。隨即對房玄齡、魏徵等人說:“然,者盧祖尚雖失人臣之義,朕殺之亦爲太暴!如果朕要在朝堂上殺人,你們應該勸阻!”
實際上,並非房杜等大臣不勸,而是皇帝的性格暴躁,發怒時並非誰都能勸得住,就以因爲這個暴躁的脾氣,致使皇帝在貞觀五年特意的頒旨:凡有死刑,雖令即決,皆須五覆奏。
原來,貞觀五年,大理寺設立一起“謀逆案”,一個叫李好德的人,常常說一些狂悖之言,被人舉報有“謀反”的嫌疑,最終被送往大理寺審理。張蘊古在複覈此案時查證李好德確實有病,而皇帝認爲張蘊古的審理非常合理,下旨寬恕李好德。
但過了一日,劇情突然逆轉,殿中侍御史權萬紀捅出來一個內情:“張蘊古貫在相州,好德之兄厚德爲其刺史,情在阿縱,按事不實。”
這就是說李好德有個哥哥,擔任相州刺史,而張蘊古恰好是相州人。從而可以證明,張蘊古救李好德,可能並非出於公心,而是爲了送老家的父母官(李厚德)一個人情。
要知道唐律爲了避免官員徇私,規定官員不得在自己的家鄉擔任父母官。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朝廷官員爲了照顧家鄉宗族父老,都會想辦法和家鄉的現任父母官拉關係,大家相互有書信來往,相互照應,這早已不是官場上的秘密。
這件事被捅出來後,御史們紛紛彈劾張蘊古徇私舞弊。更有甚者,挖出了另一個細節:在皇帝打算寬恕李好德的時候,張蘊古急忙到獄中,以私人身份將旨意偷偷透露給了李好德,而且還和他博戲(賭博的一種形式)。
這件事足以說明:張蘊古和李好德的關係非同一般,若說張蘊古審理李好德之案沒有偏私,鬼都不信。最終的結果是:皇帝大怒,令斬蘊古於東市!
皇帝因爲憤怒斬殺了張蘊古後,又漸漸後悔了,因爲李好德也確實有病,應該得到寬宥。張蘊古也確實存在徇私賣好的嫌疑,但即使張蘊古罪行確鑿,按照《唐律》,也罪不至死。
於是,又開始抱怨宰相房玄齡,說:“朕當時盛怒,即令處置。公等竟無一言,所司又不覆奏,遂即決之,豈是道理?”
被皇帝劈頭蓋臉一頓數落的房玄齡等人十分委屈,隨後進言說:陛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包括將犯罪嫌疑人斬立決,人臣若不領旨,既有忤逆犯上之嫌。
聽到了這個解釋後,皇帝覺得房玄齡所說非常有道理,琢磨良久,定下一條規定:凡有死刑,雖令即決,皆須五覆奏。也就是說從此之後,如果有人被判了斬立決,也不能立即斬首,而是要複議五次。
如此,門下省、御史臺和大理寺在兩天內多次複議,就最大範圍內避免誤判,這樣下來,貞觀年間被斬立決處死的犯人,越來越少。
在李承乾看來,皇帝這個人身上,是有着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確實可是說是個仁君,這倒不是說不殺人就是仁君,而是他知道自己的缺點後總在想辦法彌補。用制定律法的方式,來避免自己誤殺,用法律來限制濫殺之權,這就是皇帝可敬可配的地方。
坐在縣衙大唐上,李承乾仔細的翻看着此案的卷宗,下面長安縣令和都尉都恭敬的侍立在下面,從他們抖動的雙腿就可以知道,這兩個入仕不久的傢伙怕了,即使他們並不覺得自己做的有什麼錯的。
敲了敲桌子上的案卷後,李承乾淡淡說:“這些口供是屈打成招得來的嗎?”,這麼問當然是有原因的,根據卷宗顯示,死者的弟弟目前正在都尉府任職,而且他也是那一家人唯一倖存的一個。
不、不、不,長安令劉營擺着手,趕緊解釋道:“殿下,臣絕沒有、沒有屈打成招,他們都毫髮無傷啊!”
“好,既然如此,那就把人都提上來吧,這幾個小子能啊,能把孤和秦大將軍都折騰來,出息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