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6章 科舉的曙光

bookmark

“王爺,有人跪在門前上書,請王爺爲其做主!”第二天上午,李雲天正在翻閱公文的時候雲娜快步走了進來,嬌聲稟告道。

“哦?”李雲天覺得有些奇怪,自從他來到朝鮮還從未審過民間的案子,也沒有百姓敢找他來鳴冤,朝鮮國與大明一樣,越級上告可是要受到嚴懲的。

“所爲何事?”隨後,李雲天微微皺着眉頭問向了雲娜,他現在哪裡有精力理會這種民間的案子,再者說了對方真的有冤屈的話可以去朝鮮按察使司衙門上告,這可是朝鮮國專門管刑獄的衙門。

“王爺,此人不是給自己鳴冤,而是給那些出身平民的讀書人鳴冤!”雲娜聞言微微一笑後開口回道,她還是第一次遇見如此離奇的事情。

“爲讀書人鳴冤?”李雲天覺得有點兒意思,於是望着雲娜問道,“他所言何事?”

“王爺,此人希望朝鮮併入大明後平民出身的士子也能考取文科,不再侷限於雜科!”雲娜微笑着答道,說實話她也沒想到對方竟然如此大膽,竟然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來。

朝鮮的科舉考試與大明不同,分爲正統文科科舉、武科科舉同雜科科舉三種,所謂的雜科就是易學科、醫學科、陰陽學科和法律學科等。

值得一提的是,文科是兩班子弟的特權,一般的百姓只能參加武科和雜科,朝鮮國擁有着比大明嚴苛得多的階級制度。

朝鮮國的階級制度由朝鮮太宗李芳遠所設立,把朝鮮國人士分爲四個等級,也就是四大階級,由上到下分別是:1、王族和士大夫(兩班貴族)2、中人3、平民4、賤民。

李芳遠將所有人分爲四大階級這樣就便於管理,除非有特殊狀況否則任何人不能有所逾越,否則將受到嚴懲,這與大明的屯兵制有異曲同工之妙。

由此一來,不僅使得朝鮮國的嫡庶關係異常嚴格,也使得不同階層的人面對科舉時有不同的待遇。

其中,王族和士大夫,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兩班貴族,處於統治階層。

由於朝鮮的“從母法”,這意味着兒子的母親一定要是正妻才能成爲士大夫,如果是妾室的後代則永遠成不了士大夫,而正夫人的後代纔有資格參加科舉,小妾的後代生生世世都不能參加科舉。

因此,王妃和世子嬪、外命婦等朝廷的命婦,一定要士大夫和正妻所生纔有資格成爲,這與大明不同,大明只要不出身賤籍的話就都有資格。

兩班通俗一點的話指的就是文臣和武將,又稱爲東班和西班,也叫文班和武班。

與大明皇帝上朝時一樣,朝鮮王召集文武官員舉行會議時面向南坐,文官排列在東,武官排列在西,所以稱爲兩班

兩班階級的子弟是透過科舉和蔭職取得官位的,同時也透過婚姻關係維持兩班階級地位。

中人,指的是由士大夫和良妾所生的庶子後代,以及在宮廷和官府中從事醫療、翻譯、算命、天文、畫畫等技術人才的階級。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階級和職業都是世襲的,除非是犯大錯被貶爲庶人,後代子孫可做到將校,但是階級地位不高。

平民,就是從事農、工、商的普通百姓,是人數最多的一個羣體。

至於賤民,指的是貴族士大夫和賤妾所生的孽子後代,應犯罪而被貶爲賤民的士大夫後代、中庶階級、有錢的良人階級作賤役的階級,是最低賤的地位同時也是被人歧視的階級。

妓生就是屬於賤民階級,賤民不能入戶籍,而且就算學問再高也不能參加科舉。

尤爲重要的是,爲妾爲妓的女子還不能叫自己的父親一聲“爹”只能叫“大人”,也着實可悲。

賤民想要擺脫“賤民”這個身份的話,只有靠考雜科、武科的科舉考試來謀得官職,到時候他的身份就會變成中人。

不過,也只有男人可以考科舉,女人只能一輩子當賤民。

值得一提的是,中人階層的出現與兩班貴族有關。

由於兩班的身份是世襲的,因此隨著時日的推移兩班的人口隨之增加,因此爲了控制兩班人口過快增長,朝鮮太宗大王做出了“庶孽禁錮”的規定。

所謂的“庶孽”,是指兩班家庭中妾侍所生的後代,爲了減慢兩班的人口增長速度,作爲庶孽的兩班人口淪落爲脫離兩班圈子的另一個階級,被稱爲“中人”,不得享受兩班的待遇,而只能充當翻譯、醫官、捕校等低級基層官員。

由於朝鮮國科舉最重要的文科只能由兩班子弟參與,而其他階層的人無法染指,這就使得朝鮮國的政權被兩班所把持,中人、平民和賤民階層的人很難在官場上有所作爲。

李璆貼出告示昭告朝鮮國上下要把朝鮮國併入大明的消息後,除了官場上的人,那些讀書的學子們對此最爲關注,他們很多人都知道大明的科舉並沒有什麼限制,不會分雜科。

故而,這就給那些中人、平民和賤民階層的學子們進入官場上的權力核心帶來了曙光和希望。

所以,也就出現了有人跑到講武堂漢城司務處找李雲天主持公道的事情,說實話這件事情還真的只有李雲天能管。

朝鮮國併入大明看起來簡單,實際上涉及到諸多的問題,其中無法避免的就是朝鮮國存在的階級等級,不可能一下子使這種階級消失,畢竟這裡面牽涉到兩班貴族的利益

其實,李雲天也非常不喜歡朝鮮的兩班階層,朝鮮太祖大王李成桂開國後承襲了高麗時代的舊制,在朝廷形成了新興的文班與武班,其身份是世代相傳,成爲朝鮮王朝的統治階層,壟斷了國家一切的利權。

與高麗時代的守舊貴族一般,朝鮮時代的兩班從建國初期就一直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基礎。

在李成桂的科田制改革中,以鄭道傳爲首的功臣從舊貴族手中奪得了土地,而建國之後,由朝廷以各種名目授予的田地(科田)、俸祿(所謂功臣田),以及兩班私自圈佔、兼併的平民田地,使得兩班財不斷積聚,而政府稅原日益捉襟見肘,兩班的經濟特權造成了國家的貧弱。

朝鮮世宗以來,兩班農莊的擴展到了無法抑制的程度,因爲兩班的巧取豪奪而失去土地的農民淪爲佃農,而擁有足夠的莊丁、奴婢的兩班,由加速對荒蕪土地的開墾、並進一步兼併土地,兩班的財富因此猶如雪球一般越來越龐大。

地方上兩班魚肉人民,獲得鉅額田租,而政治上,兩班也是財大氣粗,因此造成的朝廷綱紀紊亂、社會秩序失調,是不難理解的。

從歷史上來看,兩班最終成爲了隔在庶民與王室之間國家的實際統治者,王室只可以從兩班嘴邊的剩飯獲取生存的養份,因此導致了王室的沒落。

因此,如何處理朝鮮的兩班貴族對於李雲天來說是一個挑戰,這裡面涉及到了非常複雜的利益因素。

在李雲天看來,兩班貴族是朝鮮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兩班階層爲了保護自己的田產就必然會挖空心思鞏固自己的地位,朝廷上出現了士大夫爭奪有限官職的鬥爭。

後來,士大夫們個體的矛盾最後上升到門閥的鬥爭,個體的士大夫不得不相繼加入到某個集團中謀取利益,這就形成了朝鮮的黨爭。

朝鮮士大夫之間的鬥爭,就是由開始的僅僅是不同政見、不同理念,發展到最後的黨派林立、不斷分裂。

黨派之爭愈演愈烈,兩班也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崩潰,同時連帶著國家的不斷衰敗。

如果論起來的話,朝鮮國的黨爭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別看李稷、黃喜和柳尚民鬥得這麼厲害,但放在朝鮮國曆史上倒還算和睦相處。

朝鮮開國不不久,朱子學的分立就已經開始出現,以功臣們爲首的勳舊派,以及以堅持節氣、拒絕士奉新王朝的在野士林派。

勳舊派以鄭麟趾、申叔舟等勳臣爲首,繼承了大性理學家權近的道統,聚集在漢陽一帶,故又稱爲“近畿派”,是國家的統治核心。

以金叔滋爲首的嶺南學者,則繼承了學者吉再的道統,堅守對高麗王朝的孤忠,成爲於勳舊派相對應的士林派,又稱爲私學派

這是朝鮮時代黨爭開始之前士大夫勢力的基本態勢,而這一態勢開始出現變化是在世祖大王篡奪端宗大王王位後出現。

勳舊派朝臣中因爲擁護世祖與否而分裂成兩個派別:以勳舊派正統繼承者自居的鄭麟趾爲首的派別,以不滿世祖大王篡奪王位擁護端宗大王的成三問爲首的派別。

需要指明的是,這裡的世祖大王就是被李雲天分配到大明邊疆的首陽大君李瑈,歷史上他跟永樂皇帝一樣奪了自己親侄子的王位,進而開創出了一番雄圖偉業。

如此細分的話,歷史上又可以將不滿世祖大王的派別分爲以“死六臣”爲代表的大義名份派別和“生六臣”爲代表的節義派。

所謂死六臣,即指意圖推翻世祖大王、擁立廢王端宗復位的金文起、成三問、河緯地、李塏、樸彭年、柳誠源等六人,在世祖大王二年被誅滅。

所謂的生六臣,是指金時習、李孟專、成耽壽、趙旅、元昊、南孝溫等六位不滿世祖大王篡位而淡出官場的士大夫。

士大夫的門閥之爭越往後就愈演愈烈,與勳舊派對立的士林派步入朝廷之後,士大夫的鬥爭又空前激烈起來。

成宗大王時代士林勢力踏足朝廷,在朝廷急速地推行符合士林派施政理念、而與勳舊派方針利益相悖的政治改革,勳舊與士林的矛盾難以調和,最終在燕山君時代引發了一連串的“士禍”,聯綿不斷直到明宗大王時代。

在此五十年間的士禍當中,屢次遭受打擊的士林勢力,在朝廷形成朋黨,於是,士大夫的鬥爭又上升到黨爭階段。

故而,在朝鮮併入大明後,李雲天的首要任務就是處理朝鮮國的階級矛盾,使得兩班貴族不再享有以前的權力,可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要循序漸進的來,不能一蹴而就。

另外,朝鮮國的黨爭問題也非常嚴重,與大明的黨爭不同朝鮮國的黨爭往往下狠手,使得對手家破人亡,這也是李雲天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否則三司一院將成爲他們爭鬥的工具。

“讓他進來。”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因爲科舉上告的學子,李雲天覺得這可能也是件好事,可以給他一個動朝鮮國科舉制度的由頭,因此沉吟了一下後吩咐雲娜,想知道對方是何許人也。

雲娜聞言頓時感到有些意外,她原本以爲李雲天不會見那個上告的學子,畢竟現在不合適動朝鮮的科舉制度。

“屬下遵命。”不過,竟然李雲天已經下達了命令雲娜肯定要執行,於是向李雲天一拱手後離開了,前去院門外傳人進來。

第764章 事態激化第25章 刮目相看第359章 應對第1219章 羊入虎口第307章 自取其辱第480章 移禍江東第659章 海運第792章 有備而來第850章 金殿伸冤第954章 插翅難逃第412章 商界盛會第948章 暗中拉攏第164章 偷樑換柱第597章 捷足先登第1294章 探聽虛實第792章 有備而來第197章 暗中佈局第1088章 罪魁禍首第509章 用人不疑第1042章 刻意栽培第1173章 暗鬥心機第446章 胸有成竹第138章 炭敬第99章 揭穿謊言第904章 措手不及第761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1139章 自討苦吃第246章 移禍江東第1389章 意外的相見第254章 盛氣凌人第318章 頤指氣使第135章 誥封第1211章 心智較量第379章 陪審第32章 分化第165章 渾水摸魚第819章 未雨綢繆第208章 激辯第35章 大隱於朝第483章 敲山震虎第797章 內廷的崛起第624章 各顯神通第1303章 幕後贏家第300章 密奏第356章 伺機而動第1234章 蛛絲馬跡第254章 盛氣凌人第343章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1137章 心思各異第661章 募兵第1288章 封疆大吏第501章 環環相扣第955章 別無選擇第286章 死扛到底第751章 情緣難斷第120章 意在沛公第468章 坐立不安第1413章 不堪回首第705章 不速之客第952章 潰不成軍第360章 措手不及第25章 刮目相看第727章 各持己見第529章 三堂會審第261章 別無選擇第1449章 東征第466章 艱難決斷第1209章 託付重任第122章 搶先一步第1427章 出人意料第1043章 自負第740章 西域方略第863章 難釋舊怨第675章 換俘第154章 出奇制勝第266章 年少輕狂第940章 挑明來意第549章 用心良苦第885章 因時制宜第1266章 請君入甕第1103章 栽贓陷害第957章 不速之客第70章 走訪第574章 報恩第1449章 東征第489章 人證俱全第726章 重返京城第1294章 探聽虛實第453章 絕佳中間人第1136章 情非得已第865章 隱瞞不住第439章 定心丸第241章 激烈交鋒第949章 巧施妙計第186章 深謀遠慮第1177章 驚人之舉第369章 陵園第1386章 詔書抵達第1127章 勸降第1266章 請君入甕
第764章 事態激化第25章 刮目相看第359章 應對第1219章 羊入虎口第307章 自取其辱第480章 移禍江東第659章 海運第792章 有備而來第850章 金殿伸冤第954章 插翅難逃第412章 商界盛會第948章 暗中拉攏第164章 偷樑換柱第597章 捷足先登第1294章 探聽虛實第792章 有備而來第197章 暗中佈局第1088章 罪魁禍首第509章 用人不疑第1042章 刻意栽培第1173章 暗鬥心機第446章 胸有成竹第138章 炭敬第99章 揭穿謊言第904章 措手不及第761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1139章 自討苦吃第246章 移禍江東第1389章 意外的相見第254章 盛氣凌人第318章 頤指氣使第135章 誥封第1211章 心智較量第379章 陪審第32章 分化第165章 渾水摸魚第819章 未雨綢繆第208章 激辯第35章 大隱於朝第483章 敲山震虎第797章 內廷的崛起第624章 各顯神通第1303章 幕後贏家第300章 密奏第356章 伺機而動第1234章 蛛絲馬跡第254章 盛氣凌人第343章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1137章 心思各異第661章 募兵第1288章 封疆大吏第501章 環環相扣第955章 別無選擇第286章 死扛到底第751章 情緣難斷第120章 意在沛公第468章 坐立不安第1413章 不堪回首第705章 不速之客第952章 潰不成軍第360章 措手不及第25章 刮目相看第727章 各持己見第529章 三堂會審第261章 別無選擇第1449章 東征第466章 艱難決斷第1209章 託付重任第122章 搶先一步第1427章 出人意料第1043章 自負第740章 西域方略第863章 難釋舊怨第675章 換俘第154章 出奇制勝第266章 年少輕狂第940章 挑明來意第549章 用心良苦第885章 因時制宜第1266章 請君入甕第1103章 栽贓陷害第957章 不速之客第70章 走訪第574章 報恩第1449章 東征第489章 人證俱全第726章 重返京城第1294章 探聽虛實第453章 絕佳中間人第1136章 情非得已第865章 隱瞞不住第439章 定心丸第241章 激烈交鋒第949章 巧施妙計第186章 深謀遠慮第1177章 驚人之舉第369章 陵園第1386章 詔書抵達第1127章 勸降第1266章 請君入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