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個消息倒是讓李弘有些意外。
今天李治將一干大臣和李賢都召進了宣政殿,這件事情他是知道的。
至於是爲了什麼事情,李弘也猜到了七八分。
但是讓他有些奇怪的是,按照他的估計,戴至德和張文瓘應該能夠應付的了這件事情,怎麼會在這個時候前來召見他。
何況李治特意選在突厥和談的時候商議這件事情,不就是爲了不讓他插手嗎?
怎麼現在又突然要召他前去了!
“殿下,請您過去是戴相的意思……”
似乎是知道了李弘的疑惑,吳良輔四下看了一眼,悄悄在李弘的身後輕聲說道。
戴至德?
李弘心下一沉,莫非宣政殿中真的發生了什麼變故?
宣政殿中人數不少!
李治和武后端坐在御座之上,臉色有些陰沉。
而下面的一干大臣也是面色各不相同,令李弘有些意外的是,今天到場的不僅有政事堂的諸位宰相。
甚至連戶部尚書唐臨,兵部尚書姚崇,還有工部尚書張大安都悉數到場!
最讓李弘吃驚的是,今天到場的還有很久都沒有出現的,如今的聞喜縣公裴行儉!
這些人無一例外的都是臉色難看,相反的是,李賢和劉仁軌的臉上倒是有幾分笑容。
尤其是李賢看向李弘的時候,眼中簡直是掩飾不住的得意。
“兒臣參見父皇,參見母后!”
雖然對眼前的局面感到有些疑惑,但是李弘的臉上卻是不露分毫,恭敬的向帝后行禮。
而見到李弘進來,李治的臉色方纔好看了幾分,開口問道。
“弘兒來了,今天和突厥談的如何?”
“回父皇,和談之事繁雜無比,非一日之功,兒臣今天已經和阿史那伏念互換了國書,明天會繼續和談!”
現在的大殿當中人數太多,所以李弘也沒有細說,只是輕描淡寫的帶了過去。
好在李治也不過是隨口一問,並沒有細究。
接着便開始談起了正事。
“弘兒,這份奏摺可是你上的?”
李治的臉色微冷,拿起面前的奏摺遞了下來。
而吳良輔早已在旁侍候着,緊着便將奏摺送到了李弘的手中。
“回父皇,這份奏摺的確是兒臣所奏!”
看完奏摺,李弘臉色平靜的說道。
不料李治的臉上卻是怫然不悅,口氣也有幾分嚴厲。
“你爲何要上這封奏摺?朕和皇后如今還在,用不着你操心這個!”
不得不說,這是李治第一次用如此嚴厲的口氣和李弘說話,便是在大殿當中的衆臣,也是第一次見到皇帝對太子如此震怒。
政事堂的諸位宰相提前知道奏摺的內容,雖然對皇帝的反應有些出乎意料,但是還在接受範圍之內。
而剩下的幾位則是隻比李弘早到片刻,對於目前的狀況還是一頭霧水!
頓了頓,唐臨開口說道。
“陛下,不知太子殿下所奏何事,令陛下如此震怒?然奏事處政本爲東宮本分,縱然言辭有所不當,陛下也當好生勸解,請陛下三思!”
雖然說起來,在場要數許敬宗的資歷最老。
但是這個老狐狸顯然對情況把控的清清楚楚,站在原地像生了根一樣,一句話都不說。
而唐臨雖然算不上這裡官位最高的,但是卻是最受李治信重的,同時對於東宮也隱約有幾分好感。
所以纔敢在這種情況下說話。
“哼!吳良輔,把那份奏摺讀一下!”
眼見唐臨出面,李治的臉色方纔好看了幾分,冷哼一聲,開口說道。
而隨着吳良輔略帶尖利的聲音響起,衆臣方纔明白了這份奏摺的分量到底有多麼重!
一時之間,面面相覷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好!
“……兒臣皇太子弘奏!”
奏摺不長,所以不過片刻之間,吳良輔就已經全部讀完。
衆臣也終於清楚了皇帝震怒的原因,無他,實在是因爲這份奏摺的內容有些過於敏感了……
雖然奏摺寫的不短,但是通篇就只說了一件事情!
雍王殿下年長,應當之國!
自從上次皇后娘娘允准雍王殿下入朝參政的時候,衆臣便都聞出了一絲不尋常的味道。
而後來的事情,更證明了這一點!
雍王的步子邁的越來越大,雖然屢屢在太子殿下的手下吃癟。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因爲帝后的曖昧態度,已經讓許多大臣們蠢蠢欲動,尤其是在見到雍王手中的強大勢力的時候。
不過衆臣同樣明白的是,太子也不是一個好對付的主!
雍王一次次在太子手下敗北,似乎也昭示着太子的東宮之位牢不可破。
但是幾天前皇帝的一道旨意,卻重新讓局勢發生了無比微妙的變化。
皇帝陛下雖然沒有明說,但是言語之間卻似乎是在袒護雍王殿下,頓時讓局勢再次變得有些難以捉摸。
不過雖然如此,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太子不是一個會吃虧的人,必然會對這件事情有所反應。
但是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太子的反擊來的如此快,來的如此凌厲,直接打在了雍王殿下的七寸上!
要知道,算起來,雍王殿下如今已經虛歲二十了,而前幾天皇帝的旨意,又明明白白的替他賜了字!
不管怎麼說,李賢都算得上是一個成人,而不再是一個孩子了。
那麼按照制度,除了儲君之外,所有的成年皇子都不能留在長安,而要前往封地之國!
不得不說,太子殿下這一招真的是把的很準,無論雍王的心中懷着怎樣的心思,只要將他趕出了長安城,自然萬事皆休!
“是誰指使你上的這道奏摺?太子還將朕和皇后放在眼裡嗎?”
李治的口氣很生氣,這一點所有人都聽得出來,望向太子的目光當中也就多了幾分擔憂。
雖然這一招看似甚妙,但是要知道,規矩畢竟只是規矩。
事實上,從大唐建國開始,這個規矩就沒有執行過,遠的有當初的太宗陛下,不僅未曾之國,甚至曾經以秦王的身份兼任尚書令。
再近一些,李治的幾個哥哥,吳王李恪,魏王李泰,也都未曾按照規矩之國!
到了如今,武后和李治的幾個兒子雖然都已經封王,但是卻一個都未曾前往封地,當初也不是沒有人提起這件事情,但是都無一例外的被帝后駁回!
如今太子殿下重提此事,雖然算得上名正言順。
但是看帝后的神色,就知道這件事情沒有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