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軍又開始了北伐,不過北伐的對象並非是張作霖,而是盤踞在山西的晉系軍閥,晉系軍閥勢力範圍有限,主要盤踞在山西,首領人稱閻老西,又叫他小閻王,盤踞在山西多年,近些年來崛起的小軍閥
代表人物之一,不過晉系軍閥自從在軍閥世界裡嶄露頭角之後,並沒有走向稱王稱霸之路,經營山西,成了閻老西的策略之一,過着與世無爭的獨立生活。儼然成爲爭霸軍閥世界中的一股清流,當年曹錕執掌北洋政府的時候,閻老西帶着晉系軍閥們向曹錕稱臣,現在張作霖主政,又向張作霖稱臣,總之,不當第一的軍閥未必會是一個好軍閥,但卻是能夠活
下來的軍閥……
正是因爲懂得見風使舵,閻老西才能存在到現在。因此,山西這塊地界,也是屬於奉系軍閥的勢力範圍之中。
閻老西自認爲與袁兆龍並無仇恨和瓜葛,可他爲何要出兵來打自己呢?
這是一件極其令他想不通的問題,想不通也沒用,反正革命軍的討伐對象確定是他,毫無疑問。
趙永亮帶兵,十五萬革命軍從鄭州和開封起兵,編成了四個軍的隊伍,目標乃是太原,一路打到太原,消滅閻老西!十五萬革命軍,這可讓閻老西慌了神,他手下的晉軍目前不過才十萬人罷了,如何應對的了革命軍這麼多人,對了,還少算了一路兵馬,從陝西而來馮祥也介入了其中,他的八萬西北軍也要從山西分一杯
羹,一共是二十多萬人!
閻老西如何應對的了。在組織備戰的同時,閻老西向張作霖發出了求援申請。局勢非常明確,袁兆龍之所以討伐自己,就是因爲自己是張作霖的“馬仔”,是張作霖的僕從者,袁兆龍就是希望通過來討伐自己這個方式來告訴張作霖,告訴世人,革命軍遲早會向奉軍捅刀子,而晉系軍
閥,就是這塊磨刀石!
閻老西死活都不會想到,自己居然成了兩大派系競爭的犧牲者,千算萬算,卻沒能算到這一點,算了,以後,自己別叫閻老西了,就叫炮灰吧……兵貴神速,既然是開戰,便從不含糊,在經歷過北伐戰爭洗刷過的革命軍眼中,晉系軍閥不過如此,尚且達不到令革命軍所忌憚的程度,不過隨着閻老西在山西這幾年的發展,晉系軍閥成立了一套完整的
軍工生產工序流程,晉系軍閥是少數不多見能夠實現在武器裝備上自給自足的軍閥勢力。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閻老西在山西經營的成就可謂足夠讓他自豪和吹噓許久了,但是在革命軍的眼中,他還不夠格。閻老西緊急佈置防線,放棄偏遠地區,將重兵屯居於汾陽、晉中、臨汾、晉城等大中型城市,拱衛太原,企圖用城市攻堅戰的方式來消耗和拖住革命軍的進軍路線,爲奉軍的支援爭取時間,從而做出下一
步的應對計劃。
但求援申請發給張作霖之後,並沒有第一時間得到回覆,不知道張作霖是如何去想的,但是革命軍的攻勢卻是實打實的!革命軍的攻勢在山西戰爭中,展現的是淋漓盡致,儘管閻老西已經提前做好了各種預案和準備,但是先天上的實力差距,卻令晉軍在面對革命軍進攻的時候,無力招架……尤其是在面對革命軍空軍轟炸的時
候,毫無還手之力,只能眼睜睜的看着飛機在自己的腦袋頂上,扔下一顆又一顆的炸彈,落地開花,人命歸天。鋼鐵坦克在晉軍的陣地上,橫行霸道,肆無忌憚的碾壓防線,令人膽寒,在坦克與飛機的配合之下,革命軍的推進速度可以用可怕來形容,知道的是國人內戰,不知道的還以爲是在與洋人開戰呢!火力配
備的差距真的是天壤之別!
戰爭尚未開始之前,閻老西認爲,雖然不是革命軍的對手,但晉軍在熟悉的地利情況之下,多少的可以佔據一點主動優勢,並且轉化爲戰場優勢,打不贏,拼一拼還是可以的。畢竟,山西是他的主場,作爲東道主,必然要佔據主場優勢,然而,袁兆龍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卻沒有給他這個面子,在中國的軍閥勢力裡面,除了奉系軍閥,包括你晉系,在他的眼中,都是垃圾,不
好意思,這話太狂了點,是可回收垃圾……
不可回收的都被他給滅掉了,可回收的,都成了袁兆龍的“馬仔”,在袁兆龍眼中,閻老西就屬於一個可回收者,不過在回收他之前,要先打一頓才行!疾風驟雨般的打擊,蠻橫的火力壓制,在山西稱霸一時的晉軍,頓時成了弱不禁風的軟柿子,臨汾陷落之後,閻老西居然調不出可支援部隊,只能眼睜睜的看着革命軍在他的地盤上橫行霸道的快速推進,
照這麼個打法,恐怕不許多時,就能夠一路打到太原來!
然而,奉軍依然是沒有絲毫出兵的意思,甚是一點動靜都沒有,這可是急壞了閻老西,如果奉軍再不出兵的話,只怕是太原都要淪陷了!閻老西,三番五次的催促張作霖發兵支援,直到汾陽和晉城被革命軍拿下之後,張作霖通過北洋政府發聲支持閻老西,譴責袁兆龍無理的出兵行動,認定這是對北洋政府的一種嚴重挑釁行爲,需要被譴責
和制止,如果三天之內,不停止對晉軍進攻的話,奉軍將會出兵討伐革命軍。然而這則消息卻是引來了世人的罵聲一片,當了"biaozi"還要立牌坊,勾結鬼子這件事還沒完呢,就想這麼過去了?
算了?顯然不可能!東三省的遊行還在繼續,罷工行動依然在持續,張作霖試圖用一場戰爭來轉移民衆視野,將這件事情的關注程度降低到最低,然而,他的計劃卻宣告失敗,並沒有直接起到他所想要的那種效果,這是爲何
呢?原因很簡單,同樣是戰爭,只不過,一個是“正義之舉”,一個是“非正義”之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