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承琰看着他沒有立即回答,他也在盤算如果答應他的得失,其實就算放了這個老和尚也沒什麼,因爲他受了這麼重的內傷,就算治好了功力起碼也要降低三成左右,根本造不成任何威脅。
另外,現在與西突厥的戰事已經迫在眉睫,據他剛剛收到的情報,之前一直沒動靜的西突厥大軍,突然開拔,前鋒離大魏邊境已經不足百里,最多三天雙方應該就會在邊境上面對面了,到時候必然是一番腥風血雨。而一直沒有動靜的永寧王也必然有所動作,到時候京中的這些棋子很有可能會直接影響到西疆的戰事,這纔是趙承琰最擔心的。
想到這裡,趙承琰說道:“好,本王可以放了你們師徒三個,不過你必須現在就給我名單,而且不許有任何隱瞞,本王會一一覈實,只要證明你給我的名單沒問題,本王就會放你們離開,至於錢財更不是問題。”
普修雖然篤定趙承琰會答應他,但是在趙承琰沒答應之前還依然是心中忐忑,畢竟他現在身陷囹圄趙承琰不答應他也沒有任何辦法,不過現在聽到趙承琰答應了,他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纔算稍安。
趙承琰見他面色一鬆,知道他已經答應了,冷冷的看着他接着說道:“不過,你要注意,你只有一次機會,別想着留一手,如果本王發現你有任何隱瞞,剛纔本王說的一切全部作廢,明白了嗎?”
普修聽了,嘆了口氣說道:“殿下放心,老衲絕不會隱瞞,只要老衲知道的全部都會告訴王爺。”趙承琰見他說的誠懇就緩緩點了點頭,隨後對站在身旁的蘇流雲說道:“你和羅威一起問他,然後把口供拿給我。”“是,屬下遵命”蘇流雲連忙道。
趙承琰回到王府,心思卻一直在詔獄那邊,直到吃過晚飯,已經到了掌燈時分,才接到下人的稟報說蘇流雲,羅威求見。趙承琰連忙吩咐讓兩人進來,不多時蘇流雲,羅威二人從外面聯袂而來。
一進屋,二人就給趙承琰見禮,趙承琰一揮手說道:“免了,可是口供拿來了?”羅威和蘇流雲對視一眼,然後羅威說道:“是的殿下,普修的口供已經詳細錄下,請殿下過目。”說着就從懷裡拿出一個厚厚的信封,雙手呈上交給趙承琰。
趙承琰接過信封打開後仔細翻閱起來,不看還好,這一看是讓他越看越心驚,原來,普修不但將與他有聯繫的朝臣都供述了出來,還將過程也敘述了下來。比如,光祿寺少卿王正,五年前因其子在老家因爲與人爭風吃醋鬧出人命,王正爲了幫兒子脫罪,不但上下打點還派人威脅苦主,最後花了大把的銀子才把事情壓了下去,但是這事被普修知道了,而後報與永寧王,因爲光祿寺是掌管皇城宮門的警衛,所以永寧王覺得王正可以爲其所用,便恩威並施,一邊給他大把的銀子,另一邊又派人抓了他兒子作爲要挾,最後在各種攻勢之下,王正成爲了永寧王的內應。
又如吏部主事常冒,此人貪花好色,永寧王就用一個女子誘惑他,然後誣陷他強姦,最後讓他也加入其中,類似之事不勝枚舉,趙承琰看了一半就不看了,臉色陰沉的說道:“我朝中衆臣竟然還有如此無恥之輩,真是該死。”說完他一掌就拍在了桌子上。
羅威二人對望了一眼,隨即羅威說道:“殿下,我們是否依據名單開始抓捕?”趙承琰聽了略微思索了一下,說道:“不急,本王還要報與父皇知曉,不過你們先安排人手把所有名單上的人都監視起來,不許走脫了一人,明白嗎?”羅,蘇二人連忙應下。
趙承琰忽然心中一動,又翻看口供看了起來,不過到最後也沒找到賀家的身影,他擡起頭問道:“這普修沒說賀家的事嗎?”羅威聽了連忙說道:“這普修說了賀家的事,但是他說賀家的事事關重大,想與殿下面談。”趙承琰聽了不由的腹誹,有什麼不能說的,都是階下之囚了......
“去,告訴他,願意說就說,不願意說本王的話就此作廢。”趙承琰對羅威說道,羅威應了一聲連忙轉身下去了。過了約一個時辰,羅威回來了還拿了一份口供。
打開一看,趙承琰發現這份就是關於賀家的,原來賀縉在擔任帝師之前一直和永寧王趙翊楨相處融洽,也很支持他登上皇位,但是後來元豐帝選他做太子趙翊鈞的老師,爲了避嫌就逐漸斷了與趙翊楨的來往。後來趙翊楨被貶至隴右郡,兩人更是沒有了來往。
直到賀縉被永康帝明升暗降,卸任了吏部尚書當了太傅,趙翊楨突然給賀縉寫了一封書信,信中隱晦的提及永康帝的種種不是,此時正因爲被明升暗降而氣悶的賀縉頓時想起了兩人的過往,兩人就此恢復了書信往來,一開始還是隻是一年幾封,到後來每個月都有幾封,雙方來往的愈加頻繁。
直到數年前,永寧王在信中提及要賀縉擔任內應,迎接他回京推翻永康帝,當時賀縉可是被永寧王的野心嚇傻了,他雖然不滿永康帝,但是也沒想過推翻他,所以他斷然拒絕了永寧王。不過後來,永寧王不斷的與他書信來往,對他灌輸永康帝的種種不是,而賀縉隨着年紀的增大,也開始慢慢擔心自己一旦離世,永康帝會拿他的幾個兒子開刀,而他也知道自己的兒子都或多或少的有問題。
後來,永康帝扶植太師王商與賀縉對抗更是加劇了他的擔憂,最後他一咬牙決定幫助永寧王,不同於永寧王收買的其他人,賀家可是名門望族,影響力非同小可,永寧王更是不敢大意,吩咐普修與賀縉單線聯繫,不與任何人知曉。
後來賀縉年紀過大,便派他的兒子賀守義與普修聯繫,最近永寧王準備起事,與賀家的聯繫愈加頻繁,這才被拱衛司的人發現了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