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所謂禮儀(一)

“王爺,皇上是在養心殿,可這會子怕是沒空,”蘇拉回道,“皇上預備着要出宮呢。”

“出宮?”禮親王疑惑的說道,“出宮做什麼?去那裡?”

“去太平湖了。”

“哦哦,”禮親王恍然大悟,“七王爺的身子如今是越發的壞了,皇上自然要預備着去瞧一瞧,可這皇上出去瞧了,將來的事兒......”他猶豫的說了一下,這可是催命符一樣的探視,“可不好說!”

“這事兒,”禮親王想了想,“先把旨意送進去吧,萊山,”他對着孫毓文說道,“咱們不請見,合適嗎?”

“這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兒,”孫毓文看了一眼沉默的李鴻藻,對着禮親王笑道,“只要是皇上下旨,怎麼辦就怎麼辦是了。”

軍機處離着養心殿不遠,不一會,皇帝就派了內奏事處的太監來傳話,“按照皇太后的懿旨辦,不必另行請旨!”

得了,這就沒話說了,禮親王也不去看李鴻藻的臉色,徑直把皇太后的旨意交了下去,趕緊的公佈出去,雖然不是明發天下,但禮部和理藩院是要知道這件事的,幾個人復又說起了剛纔未完的話,禮親王有個事兒,心裡一直存着疑慮,“大傢伙如今都是一條船上的人,”他抽了一口水煙,神色在煙霧之中似乎有些瞧不清,“都在軍機處混飯吃,有些事兒,我就直接說了罷,七王爺的身子若是好,自然沒話說,可若是這身子不好了,萬一有一個三長兩短的,這身後事兒,大家是怎麼想的?按照什麼章程辦?”

一時間大傢伙都陷入了沉思,禮親王的意思,無非是皇帝的本生父,老七太爺,世1襲1罔1替的醇親王,過世之後,他的身後諡號怎麼辦?張之萬微微咳嗽一聲,“現成的例子在這裡,老五太爺過身還沒多久,什麼規章制度都是清楚的,若是要厚待,再加格就是了。”

禮親王點點頭,“可外頭的人,怕是有人要議論紛紛,說按照之前明世宗的例子......”

嘉靖皇帝以藩王入承大統,之後尊奉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爲皇帝,這一番大禮儀之爭,很是鬧了許多時候,更不用說許多年前北宋的老故事了,許多人想要拍皇帝的馬屁,趕緊混一個從龍之功,跟在新政的大潮上弄風潮,這也是有的,這些日子,雖然沒有直接了當的摺子上來,但是風言風語倒是從來沒有定過,禮親王雖然昏庸無能,但也知道,一個統一意見的軍機處才能夠在任何的風潮之中屹立不倒,不管到時候面對誰的壓力,都可以堅持一會,“我也搞的煳塗了,畢竟咱們大清,也是有舊的例子可以參考的。”

禮親王說的例子,就是多爾袞,他去世之後,因爲率領八旗入關定鼎中原,功勞極大,順治皇帝捏着鼻子封了一個“義宗皇帝”給他,來安撫他那些黨羽,可沒多久,就被順治皇帝以大不敬之罪全部給取消掉了。當然這不是一個好例子,但是也可以參考借鑑,畢竟這順治皇帝仇視多爾袞,當今的光緒皇帝是不會仇視自己的生父的。

“大禮儀之爭,可是鬧得前明朝野轟動沸沸揚揚,如今的史學家們,都認爲,明朝滅亡之源,在於嘉靖皇帝爲了大禮儀,和外朝所有的官員都離心離德,多年不上朝理事更是四海沸騰,這可是前車之鑑啊,”孫毓文直接了當的說道,“何況就算外朝沒有意見,要緊的是本朝和嘉靖朝不一樣,明仁宗皇帝的張皇后沒有垂簾聽政,而本朝的皇太后,秉政的時間超過了三十年,太后的性格最是剛毅,按照嘉靖朝的大禮儀來辦,把皇太后的位置放在那裡?把文宗和英宗皇帝,放在那裡?”

古時候的人對於禮儀,的確是令現代人難以理解的極度追求,這其實也很好理解,在中國傳統法系都是嚴酷的刑法之下沒有民商法的規定,那麼禮儀成爲了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和諧防止發生許多無謂的衝突的重要作用,饒是慈禧太后私下抽菸喝酒說什麼禮儀不重要的話,可在外面要緊的場面,比如對藩屬國說話,都是要求他們,“尊天朝之法度,守君臣之禮儀”來維護中國對於藩屬國的管轄權和宗主權。

如果皇帝追封自己的生父醇親王爲皇帝,那麼,文宗皇帝以及文宗皇帝的妻子,如今的慈禧太后,以及文宗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兒子,英宗同治皇帝,這三個人的身份去了哪裡?誰不知道史就好似是八大胡同裡頭那些任人打扮的姐兒,你叫她穿什麼,她就穿什麼,若是你叫她什麼都不穿,給足了錢,她也自然悉聽尊便,若是醇親王追封爲皇帝,那日後史可容易變成,醇親王從道光皇帝那裡接過了寶座和玉璽,然後再傳位給光緒皇帝,咸豐皇帝那一支,可就是什麼都不是了。

就好像是大禮儀,嘉靖皇帝一直不承認自己的帝位是從正德皇帝手裡繼承而來,而且也只願意稱正德皇帝的父親弘德皇帝爲“皇伯父”,這在當時被士大夫們視之爲不尊禮數,雖然嘉靖皇帝發怒廷杖死了不少文官,可羣臣離心離德已經是註定之事了。

這倒也罷了,中國人什麼都缺,就是不缺做官的人,就算這時候六部九卿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盡數掛冠而去,不需要一整天,底下的人就可以馬上增補上來,絲毫不會影響國家的運轉,這是其次的事情,最要緊的還是要看皇太后同不同意。

皇太后是絕不會同意的,饒是禮親王也知道這一點,若是追封醇王爲皇帝,那麼說明,光緒皇帝的帝位不是來自於英宗皇帝,而是直接來於醇親王,接下去文宗皇帝一支就尷尬起來,地位尷尬,名不正言不順,太后是絕不會容許這個情況發生的。(未完待續。。)

十三、問計寧壽(四)七十四、大捷大捷(四)十二、天京事變(一)十九、風起北疆(五)二十三、步步生蓮(十二)一百、駕御升龍(二)九、阻礙重重(三)一、白馬過隙(三)三十四、青山隱隱(三)二十四、開邊興兵(六)三十五、輪船飛渡(三)十四、雷霆雨露(三)二十三、靜極思動(一)三十五、輪船飛渡(七)九十三、力壓法人(五)十四、營造法式(一)十九、有客來兮(二)一、阪上之雲(五)四十、言笑晏晏(二)二十一、佈局奧匈(二)二、日出之國(二)四、五千貂錦(一)四十七、永通橋戰(七)十六、兒女情長(三)二十四、霸權本質(一)二十九、兵臨廬州(二)三、激揚文字(二)二十八、日月分明(三)六十七、宣室訪逐(一)三十四、科場弊案(十七)三十、項莊舞劍(六)二十九、德皇威廉(二)三十四、血濺漢城(一)四十一、立後封妃(二)九十七、英魂不遠(三)三、趁火打劫(三)十一、離間之計(五)二十七、英烈長存(完)一、阪上之雲(三)三十二、禮儀利益(二)二十九、兵臨廬州(六)二十、不請自來(四)十四、鬢雲欲度(二)七、大南天子(三)三十八、奪宮之變(三)三十七、千古艱難(一)三、東北總督(一)一百零一、真正所圖(一)五十七、一觸即發(一)十、東南西北(三)二十九、東征蘇福(中)三十四、科場弊案(三)三十五、長阪坡上(一)二十七、先公後私(三)九、寶鍔棣華(上)二十七、壓力動力(四)三十五、輪船飛渡(二)七、出將入相(七)二十七、先公後私(二)三十六、當陽橋頭(一)九十八、割地賠款(四)十六、爆竹聲中(四)十五、五年瑣事(四)八十四、風雲再變(五)十九、一馬當先(七)四、五千貂錦(四)二十九、東征蘇福(中)十三、各顯神通(五)八十一、千鈞一髮(四)七十四、大捷大捷(一)十三、各顯神通(五)十五、五年瑣事(五)四十二、浮萍霜露(一)三十五、輪船飛渡(五)十二、英人來華(二)二、日出之國(二)三、萬里風沙(七)十六、其樂融融(二)三十五、兒女心事(六)二、日出之國(六)八、鐵路紛擾(四)一、春風花草(完)八十六、尷尬之人(三)三十一、中宮皇后(五)三十八、欲取姑予(三)二十四、投名之狀(四)三十三、朝日鮮鮮(五)二、中外震驚(五)十六、爆竹聲中(二)九、爭風吃醋(一)九十五、英國出手(四)三十四、九流賓客(四)七十九、海防大戰(二)十六、生死茫茫(三)四十六、壯志凌雲(四)七、歌舞昇平(上)二十一、慧眼識英(一)一、三月初三(二)三十三、天津條約(十一)九十、閃電逞威(二)
十三、問計寧壽(四)七十四、大捷大捷(四)十二、天京事變(一)十九、風起北疆(五)二十三、步步生蓮(十二)一百、駕御升龍(二)九、阻礙重重(三)一、白馬過隙(三)三十四、青山隱隱(三)二十四、開邊興兵(六)三十五、輪船飛渡(三)十四、雷霆雨露(三)二十三、靜極思動(一)三十五、輪船飛渡(七)九十三、力壓法人(五)十四、營造法式(一)十九、有客來兮(二)一、阪上之雲(五)四十、言笑晏晏(二)二十一、佈局奧匈(二)二、日出之國(二)四、五千貂錦(一)四十七、永通橋戰(七)十六、兒女情長(三)二十四、霸權本質(一)二十九、兵臨廬州(二)三、激揚文字(二)二十八、日月分明(三)六十七、宣室訪逐(一)三十四、科場弊案(十七)三十、項莊舞劍(六)二十九、德皇威廉(二)三十四、血濺漢城(一)四十一、立後封妃(二)九十七、英魂不遠(三)三、趁火打劫(三)十一、離間之計(五)二十七、英烈長存(完)一、阪上之雲(三)三十二、禮儀利益(二)二十九、兵臨廬州(六)二十、不請自來(四)十四、鬢雲欲度(二)七、大南天子(三)三十八、奪宮之變(三)三十七、千古艱難(一)三、東北總督(一)一百零一、真正所圖(一)五十七、一觸即發(一)十、東南西北(三)二十九、東征蘇福(中)三十四、科場弊案(三)三十五、長阪坡上(一)二十七、先公後私(三)九、寶鍔棣華(上)二十七、壓力動力(四)三十五、輪船飛渡(二)七、出將入相(七)二十七、先公後私(二)三十六、當陽橋頭(一)九十八、割地賠款(四)十六、爆竹聲中(四)十五、五年瑣事(四)八十四、風雲再變(五)十九、一馬當先(七)四、五千貂錦(四)二十九、東征蘇福(中)十三、各顯神通(五)八十一、千鈞一髮(四)七十四、大捷大捷(一)十三、各顯神通(五)十五、五年瑣事(五)四十二、浮萍霜露(一)三十五、輪船飛渡(五)十二、英人來華(二)二、日出之國(二)三、萬里風沙(七)十六、其樂融融(二)三十五、兒女心事(六)二、日出之國(六)八、鐵路紛擾(四)一、春風花草(完)八十六、尷尬之人(三)三十一、中宮皇后(五)三十八、欲取姑予(三)二十四、投名之狀(四)三十三、朝日鮮鮮(五)二、中外震驚(五)十六、爆竹聲中(二)九、爭風吃醋(一)九十五、英國出手(四)三十四、九流賓客(四)七十九、海防大戰(二)十六、生死茫茫(三)四十六、壯志凌雲(四)七、歌舞昇平(上)二十一、慧眼識英(一)一、三月初三(二)三十三、天津條約(十一)九十、閃電逞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