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出祁山四

馬謖丟掉街亭之後,諸葛亮大軍被迫撤回。

做爲街亭之戰的直接領導人馬謖對於此次的慘敗是要負全部責任的。隨着街亭的丟失,司馬懿軍佔據有利地形,趁勢追擊,蜀軍剛開始發兵所取得的安定,天水,南安相繼失守。

首次北伐徹底宣告失敗。

對於此次的北伐,諸葛亮是精心準備,然而最後僅僅是因爲錯用一人的緣故(各位看官,求個好評喲),至少我們從馬謖丟街亭的故事來分析應該是這樣。

雖然不能肯定如果是魏延,王平或者吳壹來守街亭就一定就旗開得勝,雖然不能肯定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事先安排的策略佈防就一定能夠抵禦住張頜大軍的瘋狂進攻。但從史實的結果我們只能這樣理解。

而從各方面的條件來看,諸葛亮在任用馬謖上的確是犯下了大錯。按照諸葛亮的邏輯來分析,街亭這個地方如此重要,爲什麼會派一名毫無實戰經驗的將領來鎮守?

原因只有兩種可能性,

一種是真心,

一種是私心。

所謂真心,是諸葛亮從馬謖平時所獻計謀來看覺得馬謖的確是有才之人。如此有才之人沒有適合他的功勳如何委以重用,不能委以重用如何才爲蜀國效力。

所謂私心便是後來人對諸葛亮普遍的理解。(各位看官,求個好評喲)馬謖是馬良的弟弟,無論是馬良還是馬謖和諸葛亮的私人關係都不錯,諸葛亮正好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讓馬謖頭上多一道光環,讓馬謖在功勳簿上畫上濃厚的一筆,讓時時跟隨自己的馬謖有了往上提拔的資本。

但,對後一種觀點,在下不敢苟同。

首先,從諸葛亮的爲人來看,不會是那種公私不分的人,對於自己的心腹他可能會給更多的照顧,但這些照顧是堅守在依法治國的法治的前提下的。而且從諸葛亮跟隨劉備一直到現在獨自掌權,至少在史料中沒有找到諸葛亮任何公私不分的行爲。所以我們只能推測諸葛亮不是這類人。

其實,從諸葛亮的具體執政方針來看,諸葛亮現在崇尚的是依法治國, (各位看官,求個好評喲)一個依法治國的人會更加介意其他人對他執政方針政策的認同度。處理不好,這種依法治國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那麼我們去客觀地評價諸葛亮任用馬謖這件事情上,應該是第一件情況爲主,或許滲雜了少許私人感情方面的因素。

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測。

對於歷史我們去原原本本地還原當時的情況是不可能的。研究歷史的根據就是史料,研究三國的歷史最有價值的史料只能是三國志。但三國志是畢竟不是三國的那個時期寫出來的東西,他的時間跨度相當於我們現在去寫清朝末年的東西,又有多少真實性呢?

二年前我甚至還看到了這樣一篇野史,爲什麼陳壽在三國志中描述諸葛亮的形象是那麼的中庸,在描述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上基本把諸葛亮形容的一無事處,他讚揚的僅僅是諸葛亮做爲政治家的利害之處?

因爲陳壽和馬謖是遠房親戚!在諸葛亮斬馬謖之前將馬謖的頭髮全部刮掉了,這對馬謖是一種極大的羞辱,所以馬謖在獄中自殺。正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各位看官,求個好評喲)。

這樣的野史也出現了,我們一看覺得這樣的東西很好笑,一看就知道這是不符合常理的東西,但誰又有十足的證據來證明事情不是這樣的呢?所有的證據也只不過是推測罷了。

好了,我們推測了諸葛亮爲什麼任用馬謖?不管是哪一種推測,結果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對馬謖的纔有諸葛亮其實是非常欣賞非常看好的。諸葛亮的擔心僅僅是馬謖的做戰經驗而已。

其實這樣的用人方法也無不妥。好比現在很多的大學生在求職時說過:諸葛亮出山前都沒有工作經驗,憑什麼要求我們剛從學校裡出來的學生有經驗?

是呀!

誰能說這個觀點錯誤,諸葛亮出山前也是在農村過着一邊讀書一邊種田的生活,他沒帶過兵,沒打過仗,現在不照樣帶着蜀國的十萬大軍嗎?馬謖曾當過縣令,可以說也是有豐富的從政經驗的,爲什麼就不能帶兵呢?至少馬謖也好,諸葛亮也好他們都是在自己的從政生涯中體現過自己的才能,才智,這樣纔有接管軍隊的資本。

而我們現在很多的領導,任免人事上只學到了諸葛亮任用馬謖事件後一方面

,會不會沒關係,有沒有經驗沒關係,懂不懂也沒關係。而前面的一個大前提早已扔到九宵雲外了,那便是你所任用的人是否真的有做事這事的可能性。

在諸葛亮看來,馬謖是有做成這種事情的可能性的。否則依諸葛亮的謹慎,怎麼可能將蜀的命脈交給一個完全不可能取勝的人呢?

但馬謖畢竟不是諸葛亮,至少他的才能的全面性是遠遠不及諸葛亮的。而且做事說好聽點稱爲獨斷乾鋼,說難聽點叫剛愎自用。

到達街亭後不按諸葛亮事先的佈置佈防,而且不聽副將王平合理的建議,結果主副將之間分道揚鑣,這在戰場上是一大忌。

屢次的犯兵家常識,豈有不敗!

所以在下認爲,馬謖的失敗不僅僅敗在軍事戰爭經驗上,最大失敗是敗在自己的爲人性格上。

做爲一個重要戰爭的直接領導人,他就不僅僅能代表他自己,他所代表的是他所率領的上十萬的軍隊,以及供養這上十萬軍隊的蜀國臣民。這是一份責任心,有了這樣一份責任心在肩頭,他是不可能輕易拒絕王平的建議的。

我們在影視劇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到(我們從三國志中無法找到類似的對話,只能依三國演義的版來推測)副將王平在堅持以諸葛亮事先的佈署來佈防上與馬謖言語間產生了激烈的衝突。而馬謖基本是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理由,或者說是一個有足以(各位看官,求個好評喲)讓王平信服的理由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常性。

馬謖的理由概括起來就兩點:

一是諸葛丞相未到此地,不知此地的具體情況,。天啊!諸葛亮不知道這裡的地勢怎麼可能在大軍出發前告誡他們要如何如何佈防?這一個理由就是典型的強詞奪理。

第二個理由更好笑,稱爲戰爭應隨機應變。這個理由聽起來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呆板地執行事先設定的軍事部署肯定會吃大虧,因爲戰爭的過程是誰都無法料到的。但現在馬謖是處於一個開戰之前佈防的狀態,雙方的軍隊發生變化了嗎?有意外因素髮生了嗎?什麼都沒有!一開始便擅自更改自己的軍事計劃,那我們事先制定的軍事計劃還有什麼用,不如同一張廢紙嗎?

所以這兩個理由根本站不住腳,當然也無法說服王平。在王平的一再堅持下,馬謖不僅沒有重新考慮,而是惱羞成怒,派了一千五百兵馬交給王平,您愛去哪去哪,街亭我自守。

這樣的一種行爲已經是剛愎自用的極端了,比關羽有過之而無不及。關羽因爲自己的自恃甚高,剛愎自用的性格丟了荊州也丟了腦袋,馬謖同樣也沒逃過此等命運。

街亭丟了後,做爲所有的將領必須有個交待。該如何處置馬謖是擺在諸葛亮面前的一道難題。

馬謖到底該不該死?

有這麼幾種情況應該說清楚:

第一種,就是最明顯的,丟了街亭嘛,導致整個蜀國大軍北伐取得的一切成績化之烏有。兵馬,糧草損失慘重,做了主將打了敗仗你得死。但這種說法也是可以反駁的,在戰場上頻繁帶兵的將軍怎麼可能每次都取勝,哪有什麼常勝將軍?真正的常勝將軍只有一種,便是打了一次勝仗後便收山再不帶兵的,那麼他的成功率永遠是百分之百。

所以做爲主將打敗仗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打了敗仗就要砍頭,誰還敢去當將軍?那哪還有將軍?早被砍光了!至於損失,打敗仗自然會有損失,兵馬也好,糧草也好,這是一個必須的東西。那麼可以街亭之戰即使敗了也不是應該是馬謖被斬的直接誘因。

第二種,便是馬謖的任用問題。我們無數次的談到,街亭之戰比馬謖合適的將領一大把,什麼魏延,趙雲,吳壹等等,甚至他的副將王平都比馬謖合適。任命了這麼一個最不該被推上位的人來當領導,而且這個馬謖又不按事先的常理來出牌。

可以這麼假想,如果馬謖按照事先諸葛亮交待的情況來佈防,便不會有馬謖與副將王平在大戰之間的衝突。最後即便是失敗了,在所有人找不到馬謖明顯的因爲自己做爲主將的能力方面有失誤的地方,諸葛亮會不會考慮馬謖的一條生路呢?當然這個是假想,即使是在當時,這個假想成立恐怕就是諸葛亮也不知道答案。

馬謖承擔了戰爭的責任,那不得不牽扯到諸葛亮。諸葛亮是否有責任呢?

這也就是第三種理由,也是被後人認爲馬謖最該死的理由。

諸葛亮做爲一軍統帥,在這種最關鍵的時侯任用自己的心腹之臣,而且是一個根本不適合指揮這場戰爭的心腹之臣,是何居心?如果這戰爭如果勝利了,當然大家相安無事。

可畢竟戰爭失敗了,造成了如此大的損失,該誰來爲這次損失買單呢?諸葛亮承受的壓力其實與日俱增,在對馬謖的殺與不殺之間諸葛亮內心的糾結程度應該不會壓於任何一次軍事戰爭所承受的壓力。不殺馬謖?如何對國內非已方勢力的人交待。

要知道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戰爭,這場戰爭的失敗直接導致了蜀軍的全面潰敗,導致了積累了多年的資本被一次傾瀉,導致了此次北伐的提前終結。

不殺馬謖?一個以依法治國爲基本國策的鐵腕丞相,對於這種明顯有失誤的將軍不處以最嚴厲的懲罰,那如果,蜀國的那些與諸葛亮不同心同德的人以後以此來做來一個標準呢?

做爲執政者是治還是不治?治,明顯不公平,只會給蜀國帶來更深層次的隱患。不治,那依法治國豈不只是一個口號?不殺馬謖?那任用馬謖的諸葛亮會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呢?

劉備死後,蜀國軍政大權基本被諸葛亮一手把控,那個劉禪基本是不問政事的。當然這也幸虧諸葛亮是個忠臣,如果諸葛亮是個司馬懿那種角色的人,蜀國也就不再姓劉了。

諸葛亮的鐵血政策,大權獨攬勢必會影響到其他各層次的人的利益。對於那個時侯普通的小的官員或者老百姓來說,你諸葛亮生活是否勤儉,樸素跟我沒關係,我們小官員或者是老百姓想要得到的是自己豐衣足食。

你諸葛亮對自己或者對自己心腹之人有多麼的嚴厲我們管不着,我們需要的是對我們的容忍與包容。當然種情況是不可能的,在哪朝哪代都不一樣。做爲掌權者所能做到最好的情況便是一碗水端平,不論誰犯錯,都一樣,所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只有這樣纔能有效地減少朝野的非議,才能降低社會的動盪。爲了平息這次戰爭帶來的影響,馬謖必死!

事後,諸葛亮像劉禪上表,對這次行動的將領一一做了處罰,包括自己。而唯一沒有被處罰相反還得到提升的人便是王平。

從這樣一件事來看我們就不應該把諸葛亮理解爲那種推脫自己用人之過而斬殺馬謖的小人。所以依在下之見,馬謖之死不僅僅是因爲一場戰鬥的失敗,不僅僅是因爲諸葛亮的鐵面無私,而是因爲蜀國那深不可測各種勢力的你爭我鬥。

如果馬謖並非原荊州集團士人,而屬於益州集團的人,諸葛亮會殺他嗎?恐怕不會,李嚴就是一個例子。李嚴所犯的錯誤比馬謖要大的多,而且是從人的本質上壞透了,他不是軍事上失誤,而是就衝着騙你去的。

這樣的人諸葛亮也都是包容了,但馬謖不可以。

這就是馬謖的悲哀,也是蜀國的悲哀!

馬謖之死,對諸葛亮來說是一種損失,對蜀國來說也是一種損失。

雖然馬謖領兵言過其實,但馬謖的才智是不能被忽略的。劉備夷陵大敗後,南蠻諸將突然反水,在當時那種情況下,能夠靜下心來提出攻心爲上,攻城爲下的策略的人是需要多麼大的包容度與智慧。或許我們不認可馬謖的帶兵,但不能否認馬謖做爲一個參謀的角色。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長處與短板,將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位子才能發揮他的最大的作用。可能對於馬謖來說當將軍不是他的特長,做參謀纔是,可惜,他沒有機會了。

痛惜馬謖之死的不只是諸葛亮,還有許多蜀國的有識之士,他們憐惜馬謖之才比如蔣琬,向朗等等。三國演義中他們在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決定之前也是力求爲馬謖求情。

但軍法如山,國法不可廢,諸葛亮爲了整個蜀國的長期穩定,只能丟車保帥,但這個帥在我理解絕不是他諸葛亮本人而是蜀國的江山。

那麼現在歷史上有很多關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關於馬謖的死也有幾種版本,那到底哪一種更接近史實呢?馬謖是被殺還是自殺或是其他呢?

對了,休息時間到了,休息休息,明天更精彩!

(在下第一次寫東西,可能在過程中沒有那種帶故事情節的小說那麼高潮迭起,所以在下現在正在構思一部三國題材的穿越劇,如果各位看官有興趣的話短信一下,提提寶貴意見和建議,在下不勝感激,最後求好評一個)

(本章完)

第三章 鬼斧神工二出祁山一戰總結歷史淵源君臣之誤還原真相姜維功過二漢中之難神鬼居士周瑜之功第一章 大勢所趨第三章 鬼斧神工三出祁山還原真相鬼才軍師第三章 鬼斧神工死了都要戰第六章 順利接班兵出祁山三魏延之死第一章 大勢所趨姜維功過一周瑜之功兵出祁山五孫權稱帝還原真相第七章 平定後方第五章 大勢已去魏延之死第三章 鬼斧神工鬼才軍師魏延之死姜維功過二第四章 天災人禍神鬼居士兵出祁山三兵出祁山五李嚴之迷第七章 平定後方第二章 軍師出山三出祁山第四章 天災人禍第五章 大勢已去第一章 大勢所趨魏延之死三出祁山死了都要戰姜維功過二空城計之孔明篇空城計之趙雲篇第三章 鬼斧神工孫權的崛起第六章 順利接班兵出祁山之二名將張頜姜維功過一鬼才軍師空城計之趙雲篇兵出祁山五兵出祁山一英雄末路第一章 大勢所趨第五章 大勢已去三出祁山三出祁山姜維功過二還原真相第六章 順利接班周瑜之功名將張頜還原真相英雄末路歷史淵源一戰總結孫權的崛起兵出祁山一第七章 平定後方空城計之曹操篇兵出祁山之二第四章 天災人禍歷史淵源空城計之趙雲篇英雄末路流星隕落李嚴之迷姜維功過二第六章 順利接班第七章 平定後方魏延之死英雄末路流星隕落續孫權的崛起姜維功過二一戰總結兵出祁山四兵出祁山之二英雄末路魏延之死姜維功過一漢中之難
第三章 鬼斧神工二出祁山一戰總結歷史淵源君臣之誤還原真相姜維功過二漢中之難神鬼居士周瑜之功第一章 大勢所趨第三章 鬼斧神工三出祁山還原真相鬼才軍師第三章 鬼斧神工死了都要戰第六章 順利接班兵出祁山三魏延之死第一章 大勢所趨姜維功過一周瑜之功兵出祁山五孫權稱帝還原真相第七章 平定後方第五章 大勢已去魏延之死第三章 鬼斧神工鬼才軍師魏延之死姜維功過二第四章 天災人禍神鬼居士兵出祁山三兵出祁山五李嚴之迷第七章 平定後方第二章 軍師出山三出祁山第四章 天災人禍第五章 大勢已去第一章 大勢所趨魏延之死三出祁山死了都要戰姜維功過二空城計之孔明篇空城計之趙雲篇第三章 鬼斧神工孫權的崛起第六章 順利接班兵出祁山之二名將張頜姜維功過一鬼才軍師空城計之趙雲篇兵出祁山五兵出祁山一英雄末路第一章 大勢所趨第五章 大勢已去三出祁山三出祁山姜維功過二還原真相第六章 順利接班周瑜之功名將張頜還原真相英雄末路歷史淵源一戰總結孫權的崛起兵出祁山一第七章 平定後方空城計之曹操篇兵出祁山之二第四章 天災人禍歷史淵源空城計之趙雲篇英雄末路流星隕落李嚴之迷姜維功過二第六章 順利接班第七章 平定後方魏延之死英雄末路流星隕落續孫權的崛起姜維功過二一戰總結兵出祁山四兵出祁山之二英雄末路魏延之死姜維功過一漢中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