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廷內閣的基礎上,設易閣,職權與之相當。更換一個稱謂,一則爲了有別於前朝,二則也有一些寓意在其中。
嬴翌新朝的文明發展方向,定然是與此前大不類同的。人道和元炁方案是基礎,而元炁方案基於易經而成。
再則易,表示變化。易閣天官亦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每一屆易閣天官的任職時間,是十年,至時更易。同時也表示事物的發展,是遵循永恆變化、求新求變的道理的意思。
易閣之下,設牧政、御法兩院。一主政,一主法。設左右郎官司爲兩院直屬秘書行走機構。牧政院之長爲總理天下政務掌院大臣,御法院之長爲總理天下法務掌院大臣。
牧政院下,設九部。爲民部、商部、農部、文部、墨部、稅部、工部、兵部、禮部。
各部之首爲部臣。
民部掌財政,人口戶籍、國籍管理,社會福利,官員俸祿,土地清查丈量配給等諸務。根據職能劃分設有司。
商部掌國家錢幣發行,調整經濟政策,制定平抑物價,對外貿易等。相應設立有司。
農部掌天下種植、畜牧、林業、水產、農墾及相關農業技術研究改良,相應設有司。
文部掌百姓教化、學子考舉,及相關文化產業等。相應設有司。
墨部以鑽研技術爲本,研究元符、元器等,革新技術及專利管理,推進國家發展,相應設有司。
稅部掌天下百業稅務的定製、革新、收取、調整等,相應設有司。
工部掌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橋樑、水利、宮室、官衙等設施建設,奴工營歸於工部,相應設有司。
兵部掌天下武裝力量的基礎建設,軍隊的徵募、編制、初訓、兵書及軍事戰爭技術的研究和軍人的薪俸、福利。相應設有司。
禮部掌禮儀,國家大節、祭祀及民間禮儀宣傳教化、德行宣傳教化,並掌握驛站、塘報等,作爲國家的口舌,面向百姓、及對外。相應設有司。
御法院下,設三部,爲研法、立法、執法。
研法部以鑽研、查找、完善律法漏洞爲職能。立法、執法則不必多說。相應設立有巡捕、治安、監獄、行刑等有司。
如此一來,新朝的中央統治主體的三級構架,就成型了。一閣、兩院、十二部。
易閣閣臣十四位,以牧政院總理大臣爲天官宰輔,御法院總理大臣爲地官次輔,十二部部臣爲成員。
一應國家大事,皆自易閣出,由兩院十二部施行。
十二部之下,各級有司,根據具體情況,酌情建立。
在易閣兩院十二部之外,設人道監、國安部。只對嬴翌負責。
人道監主掌官員提拔、任命、貶謫等人事事務。類似於此前的吏部職權。根據人道榜上相應官員一定時間內的人道功績的增減,結合實際,予以相應判處。禮部只有考舉、推薦官員的職權,決定官員命運的,是人道監。
而國安部,則是錦衣衛、東廠等特務機構的職權歸納。其下設內外中三司,一對內,一對外,一監督,對內行監控、保護官員之責,對外行探查、竊取機密之事。是嬴翌的耳目和刀子。
在擬定統治構架的同時,官員的分級也新鮮出爐。從九品至超品,共十品二十級,分正副。超品只兩位,便是兩院總理大臣。各部部臣爲一品。具有代表性的,比如各州州牧、御法使,地方最大的封疆大吏,爲二品。比如府級長官爲四品,縣級長官爲七品。最低級,將村級長官納入其中,爲下九品第二十級官員。
官員品級的升降,與相應官員的人道功績直接關聯。
同時,將二十級軍功爵位也納入政務體系,功莫大焉者,授爵。但極嚴格,授爵職權掌握住人道監手中,也就是嬴翌手中。
在中央統治機構的構架之下,地方治理機構,也隨之應運而生。以州爲最高級地方治區,州設州牧、御法使,及相應有司。州之下爲府,設府尊、御法執事使,及相應有司。府之下爲縣,設縣尊、御法提刑使,及相應有司。
縣之下分區,設區令、巡捕司使,及相應有司。
最後便是村級,設村長。
及至於驕陽初升,一應統治機構的構架從中央到地方,已然成形。
當然,在政務之外,軍隊方面,肯定也要做相應的革新,不過與鄭允芝等人無關,軍政分離嘛。
牧政院之下除了兵部與軍事相關,作爲與軍隊之間唯一的牽連,其他的皆無關礙。
“新的治理框架大致便這麼定下了。”嬴翌作了一個總結:“你們都是跟隨我一步步走上來的親近之人,該怎麼做事,你們心裡有數。不要讓我失望就好。”
然後道:“現在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但我相信諸位能夠做到應該做的事。而天下還不太平,關於政務方面,我沒有太多的精力去區處,就靠諸位了。”
最後宣佈:“以鄭允芝暫代牧政院總理大臣,孫聞暫代御法院總理大臣。趙懷準暫代民部部臣,劉一黔代爲商部部臣。另外留守河南的蔣錫暫代墨部部臣。餘者部臣空缺,一應事務諸位先擔負起來,把構架搭起來。有功者,待功成之後,自有拔擢。”
這一夜的商談,對於新朝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有了相應的構架,按照河南一州行政的經驗,中央統治機構很快就會搭建起來。中央統治機構搭建起來,地方統治機構自然而然就會應運而生。
這是一個從上到下的體系,是一個指導性的決定性方案。
“一閣兩院十二部,辦公處設在紫禁城中。以乾清宮爲中心,合理安排位置即可。”嬴翌站起身來:“想必御膳房已經備好了早餐,諸位,隨本王一道用餐,然後便去休息。休息好了,便着手天下政務!”
他招手喚來在殿外守了一夜的小宦官,令其傳膳,就在這乾清宮裡,與鄭允芝等百餘人飲宴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