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7年,十月初八,寒露,闊馬造船廠。
“爲了這榮耀的一刻,讓我們祝福‘寒露號’吧!”
張正義擡起一罈自釀的老酒,和周圍海洋部的人一起用力向前推去。酒罈吊在繩子上向前飛去,一下子撞在一艘木船的船頭上,嘩啦一聲撞了個粉碎。
今天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因爲東海商社自主設計製造的第一艘海船終於下水了!
爲了紀念這一代表着東海商社造船事業真正開始的船型,海洋部將這種船命名爲“星火級”,併爲它舉辦了一個盛大的下水儀式,還請了張正義親自來開光。
爲向先賢致敬,星火級用節氣命名,由於最近的節氣是寒露,所以就從它開始了,同時也特意選在這一天下水。雙喜臨門的是,當初星火級一次開工了兩艘,所以幾天後就能見到第二艦“霜降”啦。
此時距離之前的“金牛”和“白羊”下水只過了七個月。這不是說星火級用七個月就能建成了,而是在金牛和白羊建成前,闊馬造船廠就按部就班地開始了兩艘四百料福船的建造。等到海洋部已經積累了不少海戰經驗,決定根據他們對帆船的理解,大幅修改船隻的設計的時候,這兩艘四百料福船已經備好了木料,把龍骨鋪得差不多了。這時候需要修改的話,只要改動上層船體就行了,所以才能趕在今年南下季之前下水。
古典造船業就是這樣的,有些工序是很難縮短時間的,就算堆上再多人力也沒法大幅壓縮一條船的建造週期。但是你可以通過同時開工多艘船,來提高成品船隻的下水頻率。闊馬造船廠現在是人力佔用大戶,正式員工就有過百人,算上學徒等輔助人員都快二百了,更別說還有大量的人力通過伐木、燒炭等等間接爲他們服務,因此產能相比最初也大大擴充了。
說起來慚愧,來自現代的東海人居然是土著手中學來的流水線造船作業。
第一艦隊從明州返回後,參照北輪造船廠的先進經驗,對闊馬造船廠進行了改革。他們把造船全過程分爲五道工序,每道工序指定專門的勞工負責,完成一條船的某道工序後不是去下一道工序幫忙,而是去下一艘船上繼續做此道工序。這樣子,經驗不足的勞工可以專注於某種特定的工作,得以快速提升熟練度,而總體的生產效率也明顯提升了。
最初的磨合期過後,現在闊馬造船廠可以同時開工五艘船,每艘船的完成度不同,每兩三個月就能下水一艘。
星火級誕生後,原先試造的小福船既沒有性能優勢,也沒有多少成本優勢,因此停產了。海洋部已經決定了,闊馬造船廠大部分產能用來生產自主研發的船隻,最多再造些內河小船,普通的福船或者沙船通過外購解決。
相對於福船形制的起點號,星火級做出了多項改進。其中最顯眼的一條就是甲板整體高度有所提升,但完全取消了艏樓,甲板整個前三分之二部分暢通無阻,極大地方便了物資(主要是火炮和彈藥)的搬運。艉樓的高度相對就降低了一些,不過由於前面沒有了艏樓的阻擋,視野反而好了許多。
之前起點號等船改用了海翼帆,總體來說顯著改善了動力,但實踐中也發現了幾個小問題。比如說三根桅杆前大後小,在風中產生的升力也不一樣,如此一來在部分風向中就會產生一個不平衡的偏轉力矩,使船有偏航的趨勢。雖然可以人工修正,但也挺煩的。
所以,星火級在船首前方安裝了一根類似歐式帆船的首斜桅,上面佈置了一面三角帆,如此一來側後風吹來就能產生與主帆方向相反的升力,平衡偏轉力矩。
同時,這面額外的首斜桅三角帆也能提供額外的動力。
還有一點,之前的船上爲了不阻礙海翼帆的轉動,並未像歐式帆船那樣用許多斜拉的支索把桅杆固定住,而是和中式帆一樣只設置了少數支索,這大大限制了桅杆的高度。而有了首斜桅之後,就能從首斜桅頂部這樣一個較高的位置開始拉支索,以一個很大的角度連接到三根主桅杆的頂部,再一直拉到艉樓後面固定住,這樣既不妨礙帆的轉動,又增加了桅杆的強度。所以星火級的主桅杆達到了15米,比起點號的12米高多了。
另一項重要改進是採用了舵輪驅動的升降式穿孔船舵。
升降舵算不上創新,傳統中式船隻一般用的都是這種舵,相比之下歐式船多采用固定式船舵。升降舵在淺水時可以將舵升起以避免觸礁,深水時可以把舵降得比船底更深,以取得更強的舵效,能夠更好地操縱方向。不過這需要一套升降機構,帶來的缺點是強度不高,在大洋深處的惡劣海況中容易折斷。但現在星火級也不會去大洋,升降舵正合適。
東海人做出的改進是用鋼材加固了舵體並增加了石墨軸承,還在舵面上打有多個小孔,在不影響舵效的前提下,顯著減少了轉動時的阻力。同時,他們還把傳統的操舵杆換成了熟悉的舵輪,用絞盤帶動鐵鏈操縱舵的方向,轉起來就像方向盤一樣,操縱起來比以前順手多了。
除此之外,星火級的船體結構仍然和傳統福船差不多,船長22米,寬7米,吃水2.5-3米,和起點號的尺寸幾乎一模一樣。實際上,這個船體原先就是起點號的逆向工程,當初爲了穩妥起見,將新船做得儘可能與起點號一致,以免自己瞎改搞出毛病。
船身的主要材料還是杉木,不過用柞木做了龍骨和肋骨,並且增加了肋骨數量,以加強船體結構,更好地適應火炮的後坐力和海翼帆帶來的強動力。這是向成本妥協的結果,柞木是幾年前造船廠剛建的時候韓鬆就讓人砍好陰乾備用的,數量有限,得省着用。雖然經過幾年的摸索,烘乾木材的效果也不錯了,但龍骨這樣重要的部位還是不太敢用,只能慢慢等陰乾木材。不過易耗和不重要的部位,都大量採用了烘乾的杉木和松木。
福船標誌性的方形艏和水密隔艙也沒有取消。
陸平這次也參與到星火級的設計中,雖然他身在建設部,但心一直掛在帆船上。他研究過很多船型,曾經很疑惑,爲什麼傳統中式船的艏部大多都是方頭方腦的?這樣不是阻力很大嗎?後來他去造船廠問了胡進寶,然後實船考察了一番,才搞清楚原因。
中國船匠並不是不懂尖頭阻力小的道理,福船在水線之下的部分,也是很科學的流線型。之所以水線之上是方形的,是因爲如果做成尖形,就會在內部形成一個三角形的船艙,不好放置貨物。反正這部分也不在水中,所以乾脆砍掉,還能節省一點木料和船重。
陸平聽了眨眨眼,覺得很有道理,本來還想做成尖頭試驗一下,現在決定還是遵循前輩經驗的好,不要一次上太多新技術弄巧成拙了。
另一項水密隔艙,由於海洋部第一次自己造船,心裡沒底,所以即使增加了肋骨,還是保留了這項強化結構的設計。
但他們也沒完全照貓畫虎。原先的隔艙板是木頭拼成的一整塊厚薄均勻的木板,但根據材料力學,主要受力的就是隔板邊緣的一圈,內部起到的作用其實很小。所以造船廠把隔艙板和肋骨結合在了一起,先在肋骨兩端加了一道橫向的木樑,再在中間立一道豎向的木柱支撐起來,形成一個“T”字結構,然後再在空白處鋪上薄木板以隔水。這樣在保有原來功能的前提下,船體的結構強度提升了不少。
結構強度提升之後,船艙內部原先一些無所謂的零碎就可以一掃而空,整體結構簡潔了許多。原本起點號船體內部的不少艙室是錯落佈置的,現在星火級就簡單分爲上下兩層,下層是水密隔艙分割的底艙,放置壓艙石和粗笨貨物,上層是貫通的夾艙,住水手和放置輕便貨物。
Wшw_Tтká n_C 〇
當初畫概念圖畫到這裡的時候,海軍組的人一度深受鼓舞,雄心勃勃地要把這層夾艙設計成一層炮甲板,在艙壁上打出若干個炮窗,放置上火炮。這樣星火級立刻就能變成一艘火力驚人的炮艦,到時候海戰只需要躲在安全的艙壁後面打炮就行了,簡直美滋滋啊。
但是最後一計算,不得不向現實妥協。由於星火級仍然是條不到二百噸的小船,船艙空間很有限,所以這層貫通甲板是處於水線之下的,不可能開炮窗。如果再加高船體,那麼對原設計修改過大,他們對穩定性很沒有把握,所以只能取消了這個設計,火炮仍然要放置在露天甲板上。當然,即使做不成炮甲板,也是有好處的,底艙分了兩層之後,就有空間多設計幾個居住艙室,至少高級水手可以改善一下居住環境了。
再說了,以商社現在的鑄炮能力,就算有炮甲板也是白搭。就這麼點炮,連露天甲板都放不滿呢!
火力不足仍然是個大問題,炮不光少,還弱。現在的60mm虎威炮發射900g(2磅)炮彈,只能對付一些小船,稍大一點的船打上去就跟撓癢癢一樣,大多數時候只能攻擊敵船的動力,或者發射霰彈洗甲板。
雖說海軍組已經發展出了一套適合接舷戰的戰法,應付海盜是夠用了。但考慮到將來可能有的更大規模的海上衝突,他們還是想要更大的火炮,以快速處理具有數量優勢的敵船。
武備組今年搞出新型火藥後,雄心勃勃,做了個計劃,試圖一步到位直接製造100mm口徑的火炮。這級別的火炮能發射3.6kg(8磅)的炮彈,威力遠超虎威炮。海洋部一度深受鼓舞,設計星火級時就以搭載這型火炮爲目標。
不過現實很骨感,這炮還不知道哪年才能問世呢。計算下來,這樣的火炮至少要四五百公斤鐵才能搞定,而現在的技術條件最多隻能搞定二百公斤級,所以工業部還在忙着搞產業升級,一時半會是折騰不出新火炮來的。
所以現在寒露號只能湊合着用虎威炮和“近戰武器”虎蹲炮。
虎蹲炮由於射程太近,而佔用的炮手數量和虎威炮一樣,已經被義勇隊棄用了,但由於搬運輕便,接舷戰前來一輪效果顯著,所以仍然被海軍保留着。反正船上不在乎那點載重,隨便找個位置一塞就行了。
不過有個好消息是,由於武備組搞出了低膛壓的新型炮藥,所以最新一批虎威炮的設計有所改進。新型虎威炮雖然口徑還是60mm,但是重量降低到了120公斤,機動性提升了不少,所以……安全部準備換裝新虎威炮,把他們現存的舊虎威炮全淘汰給海洋部了。好吧,雖說是舊炮,不過威力還是一樣的,也就是重了點,對於海船來說問題不大。拜此所賜,寒露號能夠搭載五門虎威炮,總算是能初步自保了。
總之,經過多年努力,海洋部終於獲得了一型外觀優美、帆裝先進、“火力強大”的船隻,可喜可賀。
之後進行海試。由於採用了更大的帆,風向最好時寒露號一度達到了9.5節的航速,加強後的船體在這個速度下也依然很穩。
這樣的機動性,幾乎可以傲視東亞海面了。海軍組對它很是滿意,打得過的小船逃不掉,打不過的大船追不上,可以很好地滿足戰略需求,有幾人甚至摩拳擦掌要去當海盜了。
如果不裝貨物,星火級極限情況下最多能塞進去一百名乘員,只是這時候居住條件和販奴也差不多了。正常情況下額定搭載二十五名軍官與水手,其中十人負責操控船隻,十五人負責火炮。雖然有分工,但其實也沒那麼細,經過海洋部長期的素質教育,現有的水手基本都成了全能選手,既會操船又能開炮,還懂文化至少認識拼音,必要時甚至還可以去陸上比劃比劃,可以說全是精銳了。
爲了最大化發揮這些老水手的作用,海洋部準備在這次南下季塞四十個船員進去,新老搭配,以儘快培養更多的水手。
現在新來的水手已經不能立刻“插一腳”了,必須先進行一年的實習,實習期內只能拿每月3貫的固定工資,一年過後才能分到半腳,再過兩年才能分到一腳。即使這樣,由於有了之前一年暴富引發的示範效應,來應募水手的人仍然絡繹不絕,讓海洋部選出了不少好苗子,看得隔壁安全部實在是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