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7章

因爲國王在未確定王位繼承人的情況下突然暴斃,不得不由大臣暫時掌管大權這種事,在朝鮮歷史上不是沒有出現過,而且後續往往解決得都不太理想,畢竟權力是會讓人上癮的毒物,一旦嘗試之後就很難捨棄,成爲權臣之後就不免會想要嘗試再往前一步。

崔鳴吉不敢確定要是自己掌握了王權之後,還能不能守住底線,在合適的時候將其交給繼任者。他連自己都信不過,所以也不會在這件事情上將希望寄託於金尚憲的職業操守。在推翻國王李倧之後由他們共同執掌朝政這個方案,在崔鳴吉看來不具備太高的可行性,從一開始就給予了否定意見。

站在他的立場,當然是希望能夠藉着這個時機,將自己支持的二王子李淏推上王座,這樣纔有可能保住自己的官位,繼續以自己的執政理念來管理國家。

而金尚憲自然是堅持要讓世子李凒回國繼承王位,理由是李凒與海漢關係交好,由他繼位能夠比較順利地得到海漢的認可和支持,避免出現不必要的麻煩。而如果由其他人繼位,很可能根本就得不到這樣的待遇。

當然如果由李凒順利繼位,那麼與其關係較好的金尚憲很可能就拿到了從龍之功,而一直支持二王子的崔鳴吉大概就不得不讓出領議政的位置了。於是在這個問題上,兩人又形成了一個新的分歧點,難以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方案。

兩人的目的一致,但利益訴求卻各有不同,要讓他們爲國家犧牲個人利益可以,但犧牲自己去成全對手功成名就,可就沒那麼容易克服心理障礙了。

兩人已經在官場上鬥了幾十年,彼此知根知底,自然不會輕易妥協。如果按照以往的狀況,這種僵持局面持續數年也是稀鬆平常,說不定拖上幾年,問題就自行解決了,雙方也不用撕破臉皮傷了和氣。

但此次的狀況卻與過往這些年有所不同,過去兩人意見相左的時候,可以由國王李倧來選擇採用哪一邊的方案,但這次兩人爭的是如何推翻國王另立新君,這可不是能向國王彙報的事情。

而且當下也沒有多少時間來讓他們慢慢做出決定了,李倧召見了他們,告知了接下來的打算,便準備引入海漢官員協助管理朝政。

在李倧看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在最短時間內實現對海漢的全面效仿,現在引入海漢官員,正是爲了日後能夠獨立操作做準備。這樣做的弊端當然是有的,但就像派人出國留學一樣,付出一些代價所換來的結果是值得的。

李倧對於這個問題的考慮或許並不周全,畢竟想要同時實現快速壯大實力和保持本國的獨立性不太可能,客觀上朝鮮要想壯大實力就只能通過更多地依附海漢來實現,引入海漢官員的做法更是會加強這種依附效果。金尚憲和崔鳴吉作爲執政多年的高官,都已經看到了李倧這個方案的邏輯漏洞,但卻無法說服執拗的上司放棄這種危險的做法。

而這個時候距離李凒歸國之期僅有數月,屆時在海漢留學一年的世子回來,必然也是持親海漢的態度,多半會贊同國王的做法,到時候局面更將會無可救藥。

要改變朝鮮的處境和未來前景,留給金尚憲和崔鳴吉的時間已經不多,如果錯過這個時機,可能就再無挽救的機會了。

所以儘管還有很多環節都還沒有商量出一個確定的解決方案,兩人也依然還是決定要動手推翻李倧的統治。

當然在他們看來,這並非單純爲了奪權的造反之舉,而是拯救國家於危難之際的行爲,意義完全不同。既然李倧這個國王已經難堪大任,那麼做臣子的也有責任讓國家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而且李氏朝鮮這兩百多年曆史上的政變多得不勝枚舉,再多這麼一次,似乎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金尚憲和崔鳴吉在朝中聲望極高,各自都有不少擁躉,他們兩人要聯手做一件事情,或許比國王直接下旨還要管用。

但這畢竟不是什麼可以公開宣揚的事情,所以爲了保密,除了極少數親信心腹之外,外界並不知道這兩位在暗中安排的一些列措施所爲何事。

要說對國家的忠心,沒有人會懷疑金尚憲和崔鳴吉這兩位大人物,他們爲這個國家做出的巨大貢獻,已經充分體現在了官職和聲望上。所以絕大部分參與進來的人都相信這是兩位大人在國王的授意之下,要以武力行動清除王宮內外的某些異己分子,而不會懷疑他們發起行動的目的是有什麼私心雜念,更不會想到他們實際上是要造反推翻現任國王陛下。

對於金尚憲和崔鳴吉來說,歷史上有太多的成功範例和失敗教訓可供參考,所以如何能在短時間裡控制住漢城內外,儘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武裝衝突,他們都很快制定出了相應的行動方案。

對於極少數不站隊,只效忠李倧的官員,他們也都做了相應的安排,會在行動開始之後控制住這些官員的府邸,避免其串聯生事。

至於城內民衆的反應,那反倒是最不需要操心的事情,只要城門一關,全城戒嚴,城防軍上街值守,也就沒幾個人敢生事了。

以抓捕反賊的名義封城,控制王宮,拿下國王,軟禁王室成員,然後發佈詔書昭告天下,用設計好的理由說明更換國王的原因,最後恢復秩序,讓一切回到正軌。

計劃雖然說不上完美,但至少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可行性,他們沒有太多時間來慢慢完善這個行動計劃,只能咬牙硬上,走一步看一步了。

恰逢某日兵曹判書申景禛離城前往江華島視察當地防禦工程,帶走了大半個兵曹衙門的官員,讓金崔二人可以順利調動漢城內外的兵馬。於是申景禛離開漢城的第二天凌晨,他們便下令開始動手。

城防部隊和守衛王宮的禁衛軍,都在行動之前被他們收繳了指揮權,關鍵位置上換了聽命於他們的自己人。效忠於他們的私人武裝在第一時間控制住了王宮內外,並且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睡夢中的國王。

天明之前,城中各處都接到了來自兵曹衙門的通知,有反賊侵入王宮行刺國王,全城戒嚴三日抓捕賊人,在此期間凡不服從管理者,一律以反賊同夥論處。

儘管有一些王室外戚從中嗅到了不妙的味道,試圖要強行與宮中取得聯繫,但他們只召來了毫不留情的鎮壓。城外海漢據點所觀察到的大火,便是當時發生衝突的地方。

當然這些小打小鬧並不會影響到局勢的發展,畢竟住在城裡的王室外戚並沒有掌握兵權,又早早就被列爲重點盯防的對象,所能掀起的浪花也僅限於自家門口而已。要跟金尚憲崔鳴吉這些手握實權的朝廷重臣作對,那實力差異還是太懸殊了。

跟這些人所製造出的事端比起來,海漢纔是他們真正感到忌憚的麻煩。如今漢城內外都有不少海漢商人落腳,如果讓這些人知道事情真相,只怕會大事不妙。

而他們又沒有膽子將城內的海漢人都抓起來或者乾脆滅口,那樣做痕跡就太過明顯了,所以只能在第一時間就將海漢人逐出城去,美其名曰爲了這些人的人身安全。

這些海漢人稀裡糊塗就被趕出了漢城,只知道城內起了大亂,但卻不清楚原因爲何。所以城外海漢據點得到的情報也極爲有限,直到好幾天之後,才確認城中應該是發生了宮廷政變。

按理說出了這樣的大事,官方首先就應該向大同江基地的盟友求援,但金尚憲和崔鳴吉哪敢在這個時候就讓海漢介入進來,只能保持城門緊閉封鎖消息,也不敢向海漢方面通報城內的情況。

按照金崔二人的計劃,在控制住城內局勢之後,便要設法暗中除掉國王,然後將國王被刺身亡的消息詔告天下,同時通報給海漢。屆時不管是李凒回國接任也好,另行扶持新王也好,朝政大權都將暫時掌握在他們手中,也還有時間來得及做更多的部署,儘可能清除海漢在朝中暗中培養的那些官員。

但問題就出在了已經唾手可得的大權這裡。在控制了王宮拿到了玉璽之後,誰能在此時掌握話語權,誰就很可能是今後數年內朝堂上的第一人。在這種時候主動向對方讓步?那顯然是不可能的。

雙方各自手下都有聽候調遣的兵馬,但如果要在漢城裡放開手腳火併一場,將會造成的破壞未免太大,到時候難以收場,這也與他們的初衷相悖。

這兩人都是官場老手,自然不會犯下那等低級錯誤。他們知道自己得設法找到可以脅迫對方就範的命門,纔是解決爭端的關鍵所在。

如今造反也造了,到了該考慮脫身的時候,雙方都想爭奪話語權,那就只能想辦法把對方打成反派角色,甚至是將漢城發生這一系列事件全推到對方身上。但這種事情光靠他們自己來說,肯定難以服從,必須得有決定性的證據纔可能釘死對方。

坐在黑暗書房中的崔鳴吉便是在等待消息,他已經想到了某種會讓對方佔據有利位置的可能,所以派人去處理此事,但所花費的時間明顯要比自己預計的長得多。他已經在書房裡坐了大約兩個時辰,但還沒有收到回報。

就在他快要失去耐心的時候,門外終於有人匆匆趕來:“大人,有消息了!”

“進來回話。”崔鳴吉儘量讓自己的語氣顯得平靜一些,不管形勢如何緊迫,都不能在下屬面前表現出慌亂的模樣,這樣才能穩定軍心。

來人輕輕推開房門,進到屋中,反手關門,然後上前幾步跪到地上回話道:“正如大人所料,金尚憲當日的確是留了一手,趁我們不備把人掉了包,用運死人的車把那人偷偷運出了宮外。”

崔鳴吉沉聲問道:“那人的下落找到了嗎?”

跪在地上的下屬應道:“卑職尚未查到!”

崔鳴吉心裡一沉,語氣稍稍嚴厲了一些:“速速查明下落!若有需要,可持我手令,調動禁衛營的兵馬協助行動!若是這事辦不好,你便提頭來見吧!”

那人連忙應下,磕了一個頭,起身退出了書房。

聽着腳步聲匆匆離去,仍端坐於黑暗中的崔鳴吉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充滿了寂寥與無奈的味道。

他本以爲王宮內外的兵馬都已經換作了自己人在指揮,當日的行動應該萬無一失纔對,想不到內三廳的兵馬竟然還有金尚憲的人,而且能把大活人偷運出宮,想來權限也不低,很可能便是那幾個表明上聽命於自己的將領之一。

崔鳴吉能想到金尚憲冒險將那人悄悄運出宮外是什麼目的,必要的時候那就是一道能夠置自己於死地的鐵證。如果自己沒辦法在短時間內處理掉這個麻煩,那估計很快金尚憲就會向自己提出進一步的條件,比如主動辭去領議政的職務,將大權交到他的手上。

崔鳴吉自然不能容忍這種事情發生,無論如何他都要再搏一把。而且他知道金尚憲也沒多少騰挪的空間了,這應該便是對方的最後一張底牌,要是還不把牌面亮出來,恐怕城外的海漢人也沒什麼耐心再等着這齣戲繼續演下去了。

一想到今天抵達城外的海漢軍,崔鳴吉就有點呼吸不暢。他不懂明明爭取到了一個月的緩衝期,爲何還是沒能處理好城內這攤事情。如今海漢軍終於來了,所有人才像火燒屁股一樣慌了神。

留給他們挽救局面的時間,也許只有一天,也許還有兩三天,總之已經不多了。

2868.第2868章2779.第2779章3344.第3344章第六百零三章 遊漳州城第七百六十一章 利益之爭第1666章 攻打馬尼拉(十六)2802.第2802章2586.第2586章第1927章第2067章3319.第3319章第1744章 武器與戰術2799.第2799章3404.第3404章第九百四十二章 指揮官人選第2310章第2212章第3455章第四百四十四章 主動催促2765.第2765章2702.第2702章第1471章 北方航線(四)第九百三十九章 勿里洞島第2298章第1512章 炫耀武力2863.第2863章2762.第2762章3375.第3375章第63章 第六十三 火炮(二)第2265章2906.第2906章2718.第2718章第1091章 踢到鐵板第1806章 據江而守2750.第2750章第1235章 偵察敵情第1627章 自1627年以來3163.第3163章2643.第2643章2477.第2477章第1362章 最後一搏3100.第3100章3151.第3151章3368.第3368章第1681章 各取所需第1936章第1703章 苦役營的規矩第六百四十四章 接管防務2954.第2954章2855.第2855章第2237章第171章 福利保障第四百二十四章 詹貴買船第374章 反射弧略長第六百六十七章 拖延時間第2149章3284.第3284章第1638章 苦命的偵察船第1569章 官方態度2933.第2933章3072.第3072章第七百七十八章 新殖民地第319章 教育說明會3241.第3241章第1084章 互相試探3364.第3364章第1266章 半推半就第1220章 前往終點站第1703章 苦役營的規矩第八百四十章 一網打盡第九百九十章 駐地軍情2560.第2560章第1444章 破局第220章 越南之行(三)第1039章 全身而退第1188章 知情人第九百八十七章 職業培訓第3473章3212.第3212章第1734章 態度轉變第2319章第1983章第3463章3139.第3139章第2271章第1760章 武力展示(二)第2209章2427.第2427章第1943章2451.第2451章第2189章2620.第2620章2570.第2570章第八百九十六章 甕中捉鱉第143章 登陸新港第1587章 社會關係3350.第3350章2766.第2766章第1945章第四百三十四章 危機感
2868.第2868章2779.第2779章3344.第3344章第六百零三章 遊漳州城第七百六十一章 利益之爭第1666章 攻打馬尼拉(十六)2802.第2802章2586.第2586章第1927章第2067章3319.第3319章第1744章 武器與戰術2799.第2799章3404.第3404章第九百四十二章 指揮官人選第2310章第2212章第3455章第四百四十四章 主動催促2765.第2765章2702.第2702章第1471章 北方航線(四)第九百三十九章 勿里洞島第2298章第1512章 炫耀武力2863.第2863章2762.第2762章3375.第3375章第63章 第六十三 火炮(二)第2265章2906.第2906章2718.第2718章第1091章 踢到鐵板第1806章 據江而守2750.第2750章第1235章 偵察敵情第1627章 自1627年以來3163.第3163章2643.第2643章2477.第2477章第1362章 最後一搏3100.第3100章3151.第3151章3368.第3368章第1681章 各取所需第1936章第1703章 苦役營的規矩第六百四十四章 接管防務2954.第2954章2855.第2855章第2237章第171章 福利保障第四百二十四章 詹貴買船第374章 反射弧略長第六百六十七章 拖延時間第2149章3284.第3284章第1638章 苦命的偵察船第1569章 官方態度2933.第2933章3072.第3072章第七百七十八章 新殖民地第319章 教育說明會3241.第3241章第1084章 互相試探3364.第3364章第1266章 半推半就第1220章 前往終點站第1703章 苦役營的規矩第八百四十章 一網打盡第九百九十章 駐地軍情2560.第2560章第1444章 破局第220章 越南之行(三)第1039章 全身而退第1188章 知情人第九百八十七章 職業培訓第3473章3212.第3212章第1734章 態度轉變第2319章第1983章第3463章3139.第3139章第2271章第1760章 武力展示(二)第2209章2427.第2427章第1943章2451.第2451章第2189章2620.第2620章2570.第2570章第八百九十六章 甕中捉鱉第143章 登陸新港第1587章 社會關係3350.第3350章2766.第2766章第1945章第四百三十四章 危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