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陳玉成旱地拔蔥

bookmark

福濟、秦立三等圍剿桐城,李秀成漸不能支。

石達開以桐城失,安慶亦失側翼屏障。急飭陳仕章領兵三千,出京救援;又令陳玉成兩萬大軍,由寧國北顧,飛馳桐城。

1857年1月6日,陳玉成兵至樅陽,李秀成疾抵會商。

李秀成道:“妖兵兩萬,皆布桐城周邊,強打硬攻,甚難做爲。”

陳玉成道:“清妖勢大,即刻求援安慶。爾部堅守,託妖之主力;吾部攻無爲、攻東關、攻巢縣、攻廬州、攻廬江,虛虛實實,實實虛虛,攻妖之必救,亂妖之部署,爾後回抄桐城,匯安慶援軍,內外夾擊,破此妖孽。”

陳玉成置疑兵於桐、樅沿途,自率主力,沿江東下,先攻無爲,再佔倉頭、運漕二鎮,抄黃落河,匯陳仕章部,兵鋒直指東關、巢縣。

福濟驚詫,急分圍桐城之兵,救無爲、救東關、救巢縣。

清援軍未至,陳玉成已破東關、得巢縣,進逼夏閣鎮。

夏閣距廬州百里,廬州只三百清勇,廬州得失,攸關大局,福濟親率一千兵勇,由桐拔隊,疾速馳援。又令總兵嵩瑞轉赴三河鎮,拱衛廬州。

孰料,陳玉成攻向再轉,西指廬江。

福濟無奈,再令副將鮑雲翥增援,鮑派兵勇二百駐紮廬江;鄭魁士亦令遊擊餘成蛟率兩千人援廬。

廬江居民苦於戰亂,大多逃散,城內粒米俱無。清勇成羣搶掠,民憤,羣起而攻,格殺極多。

萬餘太平軍合圍廬江,不捨晝夜,連攻三日。守城清勇漸不能支。1月31日夜,太平軍趁夜由東門緣城而上,攻破廬江。陳玉成忽又南下,突襲兜抄餘成蛟部,斬守備洪鐘、都司彭萬鎰,鮑雲翥、餘雲蛟不支,遁退三十里鋪。

廬江失,秦定三、鄭魁士腹背受敵,已成孤軍。秦、鄭欲撤圍分兵,北進廬江,應援鮑、餘,攏靠廬州。

咸豐帝不許,諭曰:撤圍有蔽無利,移營又似退守,分兵恐又力單。待郝光甲部兵至舒城,打通糧道,再定行止。

諭令下畢,咸豐帝又接兩廣總督葉名琛八百里急奏:英夷藉口《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奢求修約,屢請不準;遂以“亞羅號”船事,驟攻廣州。微臣恐發邊釁,委曲求全,一味退讓,竟致兵敗。英夷入城,微臣以民勇陰拒,城廂內外,各榜長紅,約剿殺夷人,同仇敵愾,夷不支,退。戰、和事急,俯待聖意。然,今下之勢,默唸與夷人角力,必不敵,既恐挫衄以損威,或以首壞和局膺嚴譴,不如聽彼所爲,善藏吾短。又私揣夷人重通商,戀粵富貴,而未嘗不憚粵民之悍。彼欲與粵民相安,或不敢縱其力之所至以自絕也,其始終意計殆如此。

咸豐帝觀之,惘然長嘆,復誡葉名琛:不勝固屬可憂,亦傷國體,勝則該夷必來報復。當此中原未靖,豈可沿海再起風波。寬猛兩難之間,總宜計深慮遠,弭此釁端。既不可意存遷就,止顧目前,又不可絕之己甚,復開邊釁。如其仍肆囂張,斷不可遷就議和,如耆英輩誤國之謀。

安徽桐城。郝光甲兵未至,陳玉成已親率三路大軍,由呂亭進擊桐城。李秀成亦由城內殺出。桐城以南,安慶援軍疾拊秦、鄭之背。。

秦定三、鄭魁士三面被圍,四呼不應,決議合軍由山徑退舒。秦、鄭以進爲退,齊撲烏石岡,收隊半入魯洪山。至日落又作出隊之狀,覓嚮導裹糧兼行。如此反覆再三,方纔退卻。

陳玉成識破,率軍追擊,清兵飢餓不支,紛紛潰散。陳玉成追至三十里鋪,連破四營,殺陝安鎮總兵郝光甲以下千人。鄭魁士遁逃廬州,秦定三退避中梅河。陳玉成乘勝攻佔六安、舒城,前鋒進抵壽州城下。

壽州知州金光筋負城力拒,飭令馬隊駐紮城外東津渡,以爲犄角。

陳玉成督率兩萬大軍,四面合圍,更番攻城,徹夜衝突,間用雲梯爬城,復又掘地炸牆。壽州岌岌可危。

金光筋旦夕難支,急稟福濟,請兵星速援救;又令兵勇星夜傾出東門,孤注一擲,大肆反攻。

陳玉成連戰連捷,高枕而眠,猝然驚醒,倉猝應戰,竟致潰敗。

皖地盡失,福濟無奈疏陳:皖省落歉之餘,饑民遍野。該逆沿途煽惑,大肆鴟張。並勾結捻匪,縱橫數十萬衆,飄忽糜常。我軍各守要區,勢難分拔。廬郡所有兵勇甫經收集,器械不齊。新挫之後,恐軍威驟難復振。況探報,賊匪數萬,定於日內由舒城、三河、巢縣三處合攻廬州。無論以彼之銳,攻我之疲,勉強抵擋,萬不足恃。即使士卒用命,而四路圍逼,糧絕援孤,將韜桐營覆轍。且六安至臨淮,一水可達,倘被乘虛盤踞,則淮河鎖鑰盡失,軍火餉道無路可通。恐廬營困在垓心,不戰自潰,即徐、楊、淮、泗亦必震驚。且捻匪正在穎霍之交,紛紛肆掖,互相勾結,勢所必然。

福濟疏畢,復請旨告病開缺。

咸豐帝嚴旨申飭:窮途末路乎?朕已諭令寧國、湖北即刻赴援爾地,餉銀亦由戶部疊次飛催。另,勝保業已飛馳入皖。

勝保官復副都統,喜。即刻率軍挺進淮北剿捻,一月時間,連破方家集、烏龍集、柳溝集、三河尖、霍丘,於正陽關處,斬殺捻首魏藍奇。

咸豐帝慰,加賞勝保頭品頂戴。

和春耗時兩月,屢攻句容、溧水,不克;自覺無趣,悻悻奏曰:溧、句賊勢甚衆,兇悍之徒多聚於此,且地面遼闊。探聞該逆時有他竄之信,亟應嚴密防範,上緊攻剿。

咸豐帝斥:句容、溧水不過蕞爾小縣。該逆牽制我軍,而分其黨四出滋擾。安徽之省,巢、無、舒、六相繼失陷,賊蹤距廬州僅止數十里,情形萬緊。池州、蕪湖之賊窺伺徽寧,浙防又形吃重。爾五萬大軍,不能進逼金陵;石逆得以安居城中,從容佈置。賊勢裹脅愈多,官軍幾至應接不暇。日復一日,伊于胡底!爾前在安徽督師得力,張將國樑亦素稱勇猛,何以區區二邑,曠日持久,不能攻克!本日據奏,溧水之戰擒斬尚多,句容之戰仍未見得力。着即督飭將士,謀勇兼施,先將兩城攻下,以便移師金陵。毋得再事遷延,貽誤大局。鄂撫林翼,亟宜揮師東進,應援皖地。

和春無奈,再疏:吾皇萬歲,奴才無能,貽誤軍機,恕奴才斗膽實奏。句容、鎮江、溧水各營,計官弁兵勇四萬七千名,每月需銀二十三萬有奇,方敷支放。向由江西每月協濟銀四萬兩,浙江協濟銀六萬兩,廣東協濟銀十萬兩。如廣東餉銀未至,即由江蘇籌墊。嗣於五年四月,江西因被賊竄擾,未經撥解。而廣東每月十萬,本年僅於八月兩次解銀十三萬。現只有上海關稅,每月五萬兩,江蘇藩司籌銀四萬兩。浙江六萬於七月內即已停止,是不敷爲數尚多。至此月底,共需銀七十萬有零,必即源源解運。否則兵勇嗷嗷待哺,何以爲繼?衣物變盡,禦寒無資,勞苦終朝,忍飢而臥。且現移營前行,攻剿正值吃緊,兵無一日之閒,餉頓三月之久。而時隆冬,風霜凜冽,致使衝鋒禦侮,又令啼飢號寒。強悍者鼓譟而言,本有詞以藉口;循謹者涕泣以道,非無由而痛心。用其死力,勢有所不能;堵其景況,抑且所不忍。多方激勵,枵腹何能荷戈;百計圖維,點金亦屬乏術。轉瞬即值歲暮,似此飢寒交加,誠悲軍心渙散,則呼吸即成事端。午夜愁思,寢食俱廢!

咸豐帝慍:些許軍餉,蘇浙督撫臬司,意存推諉,一味固執,竟成牢不可破。怡良速即來京,兩江總督着何桂清補授,江蘇布政使何俊着原品休致。江北欽臣德興阿,進攻之法,須會約舟師,同時並舉,如此,攻克瓜洲有望;否即耗糧靡餉,再復一載,亦無進展。前有意旨,敕令鄂撫,應援皖地;今再旨飭,鄂勿辜負。

德興阿攻瓜洲半載,雖水陸並進,亦寸土未得,無奈奏曰:官兵利在力戰,賊逆惟知死守,我攻之愈猛,賊藏之愈深。瓜洲賊逆,踞穴已閱三載,溝塹牆垣,日加挑築,而其近壘一濠,直成江汊。奴才屢次死攻,仍以濠寬賊匿未得掃穴擒渠殊以恨怨。揚營軍餉缺乏已極,上月已放不足數,今月更絲粟全無。部撥各省餉銀,俱已無款可動,十撥九空。雖經部文疊次嚴催,仍屬遷延罔應。

第五十八章 韋志俊三破武昌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4)第六十三章 羅澤南援救武昌第八十六章 李秀成樅陽定計第四十一章 江忠源直入絕地第九十三章 戊午科場肅順顯威第一百四十七章(2) 李秀成無力迴天第一百一十三章 楊輔清、李世賢轉戰徽寧第一百五十四章 李鴻章裁撤常勝軍第六十八章 楊秀清一破江南大營第十一章 奕經連戰連敗第四十二章 曾國藩拒不出兵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0)第一百零三章 陳玉成鏖戰小池驛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2)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1)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4)第一百八十三章 李鴻章未雨綢繆第五十四章 秦日綱田家鎮慘敗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3)第三十八章 沈如潮鏖戰滄州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3)第四十六章 林紹璋勢如破竹第七十九章 石達開躑躅贛東第六十二章 塔齊布魂斷九江第一百二十七章 李秀成二攻杭州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7)第六十五章 秦日綱回援鎮江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鴻章署撫伊始第八十八章 太平軍二破江北大營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4)第一百零九章 額爾金北塘登陸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2)第一百六十七章 曾國藩欲罷還休第三十章 楊秀清一破武昌城第七十二章 太平軍潰如潮退第七十四章 陳玉成旱地拔蔥第一百一十九章 胡林翼南遲北速第一百四十七章 李秀成迴天乏力(1)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3)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3)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4)第二十六章 馮雲山殞命蓑衣渡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鴻章滬上展翼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1)第一百三十六章 鮑超頓兵寧國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2)第一百零六章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2)第六十七章 吉爾杭阿亡命高資第一百零二章 李若珠六合慘敗第一百五十二章 陳炳文棄守杭州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1)第六十七章 吉爾杭阿亡命高資第五十九章 林鳳祥全軍覆沒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3)第一章 許乃濟石破驚天第六十一章 曾國藩執守江西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8)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3)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3)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2)第五章 義律拒不具結第一百一十七章 陳玉成止步黃州第一百五十章 洪秀全坐京觀天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8)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2)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6)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3)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1)第一百四十一章 慈禧太后柔斷乾綱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1)第一百零六章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2)第十章 璞鼎查攻城略地第六十二章 塔齊布魂斷九江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5)第一百二十四章 董元醇折震殿陛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3)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3)第一百零五章 李秀成奔襲杭州城第十章 璞鼎查攻城略地第四十六章 林紹璋勢如破竹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2)第一百二十七章 李秀成二攻杭州第一百一十七章 陳玉成止步黃州第三十一章 曾國藩長沙練兵第四十四章 石祥禎兵進楚天第一百零二章 李若珠六合慘敗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外守滬計定前言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2)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5)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2)第三十五章 賴漢英西征南昌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3)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2)第五十八章 韋志俊三破武昌第一百六十七章 曾國藩欲罷還休第八十四章 石達開興兵攻浙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四十二章 曾國藩拒不出兵
第五十八章 韋志俊三破武昌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4)第六十三章 羅澤南援救武昌第八十六章 李秀成樅陽定計第四十一章 江忠源直入絕地第九十三章 戊午科場肅順顯威第一百四十七章(2) 李秀成無力迴天第一百一十三章 楊輔清、李世賢轉戰徽寧第一百五十四章 李鴻章裁撤常勝軍第六十八章 楊秀清一破江南大營第十一章 奕經連戰連敗第四十二章 曾國藩拒不出兵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0)第一百零三章 陳玉成鏖戰小池驛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2)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1)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4)第一百八十三章 李鴻章未雨綢繆第五十四章 秦日綱田家鎮慘敗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3)第三十八章 沈如潮鏖戰滄州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3)第四十六章 林紹璋勢如破竹第七十九章 石達開躑躅贛東第六十二章 塔齊布魂斷九江第一百二十七章 李秀成二攻杭州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7)第六十五章 秦日綱回援鎮江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鴻章署撫伊始第八十八章 太平軍二破江北大營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4)第一百零九章 額爾金北塘登陸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2)第一百六十七章 曾國藩欲罷還休第三十章 楊秀清一破武昌城第七十二章 太平軍潰如潮退第七十四章 陳玉成旱地拔蔥第一百一十九章 胡林翼南遲北速第一百四十七章 李秀成迴天乏力(1)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3)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3)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4)第二十六章 馮雲山殞命蓑衣渡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鴻章滬上展翼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1)第一百三十六章 鮑超頓兵寧國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2)第一百零六章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2)第六十七章 吉爾杭阿亡命高資第一百零二章 李若珠六合慘敗第一百五十二章 陳炳文棄守杭州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1)第六十七章 吉爾杭阿亡命高資第五十九章 林鳳祥全軍覆沒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3)第一章 許乃濟石破驚天第六十一章 曾國藩執守江西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8)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3)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3)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2)第五章 義律拒不具結第一百一十七章 陳玉成止步黃州第一百五十章 洪秀全坐京觀天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8)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2)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6)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3)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1)第一百四十一章 慈禧太后柔斷乾綱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1)第一百零六章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2)第十章 璞鼎查攻城略地第六十二章 塔齊布魂斷九江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5)第一百二十四章 董元醇折震殿陛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3)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3)第一百零五章 李秀成奔襲杭州城第十章 璞鼎查攻城略地第四十六章 林紹璋勢如破竹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2)第一百二十七章 李秀成二攻杭州第一百一十七章 陳玉成止步黃州第三十一章 曾國藩長沙練兵第四十四章 石祥禎兵進楚天第一百零二章 李若珠六合慘敗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外守滬計定前言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2)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5)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2)第三十五章 賴漢英西征南昌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3)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2)第五十八章 韋志俊三破武昌第一百六十七章 曾國藩欲罷還休第八十四章 石達開興兵攻浙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四十二章 曾國藩拒不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