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

一天

《禮記?曲禮上》:“凡爲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定省:古代兒女早晚向父母問安;溫凊:冬溫夏凊的略語,溫是溫被,凊是扇席。

-―――――――――――――――――――――――――――――――———————

早上,晨光初顯,弓高侯府的僕人已經開始起身準備主子們一天所需了。聽到了屋外的嘈雜聲,韓嫣翻個身把臉埋進被子裡蹭蹭,數了數一、二、三,然後翻個身,起來,驚動了乳母:“小公子怎麼了?”

“幫我穿衣吧,去請安。”這複雜的衣服,實在不是韓嫣一個人能解決得了的,以後要多練習穿衣。

“啊?現在還早呢,小少爺還能再睡一會兒的,如夫人和世子起身後再起也不遲,您還小呢。”乳母,其實你不用這麼驚訝,以後我都得這麼早起的。天還不冷,即使寒冬,在侯府世子寵妾的兒子的室內,也冷不到哪裡去。唯一遺憾的是這時漢代不流行棉花,牀鋪有點硬,好吧,據說嬰兒長骨頭的時候睡硬點的牀對身體好。

“爲人子怎麼能比父母起得晚呢?幫我穿衣吧。”瞪大眼睛看着乳母,爭取看出點兒威嚴來,雖然在她眼裡這副表情很可愛……真的沒什麼大不了的,天黑沒多久,韓嫣就睡了。這年頭沒電燈,看書傷眼睛,而且傷了眼睛也沒地方配眼睛矯正視力,所以晚上一般韓嫣不讀書、也不用讀書——年紀還小呢,白天的時間用來讀書也足夠用了。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沒有什麼娛樂活動來打發時間(成人娛樂沒人會讓他參加),不睡覺還能做什麼?一天十多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是可以保證的。

父母昨晚住在母親這裡,所以今早起得有點遲,有些匆忙的穿戴好衣物準備給祖父母請安的時候,發現韓嫣已經穿戴整齊等在門口了,有些驚訝。時間有些緊張,所以他沒多說什麼,待韓嫣對他行了一個挺標準的揖手禮之後,率先邁出步子,衆人匆忙跟上。

沒有拒絕乳母抱自己前行前行,人小腿短想要跟得上大人的步伐有點天方夜譚了。到得正房,天已經亮了不少,祖父祖母已經起身了,父親的嫡妻領着長兄大人已經到了,其他祖父、父親的妾室也陸續到齊。父親走過去與韓嫣名義上的嫡母大人站在一起,母親的嘴脣抿緊了又放鬆,抱起韓嫣走到妾室一堆打頭站好。

衆人依次請安,輪到母親時,韓嫣掙扎着下地,在母親與乳母的慌亂與衆人或驚訝或興災樂禍中站好,模仿着大人們的禮節。因有早慧之名,大家並沒有太過驚奇,只父親斥了一句:“你怎麼自己下來啦?!”

“我挺沉的了,怕母親累。而且,請安時自己行禮,不是對祖父祖母大人更尊重嗎?父親大人都恭敬地向祖父祖母行禮,我怎麼能不照做呢?”不能說兄長大人能做爲什麼我不能做,那有奪位的嫌疑。切記切記!只說是學父親恭敬父母。

果然,看到父親、母親很是欣慰的眼光。祖父祖母也沒有不高興,當然啦,誇他們兒子孝敬他們,老人家自然是高興的。上了年紀、有了孩子的人,誇他們的孩子懂事有禮有出息,比誇他們自己更能討好他們。

祖父母對父親大人一家三口態度很是莊重,後面的妾室就沒有這個被重視的福氣了,母親還好,生了父親“唯二”的兒子中的一個,今天韓嫣又表現良好,得問了幾句。其他人,只得到了泛泛的領導講話,無非團結和睦、共同進步之類。幾乎每天都是這個流程。

然後,是父親大人一支向祖父大人請安。程序同上,只是因爲祖父祖母都在,便沒有在他們面前再訓一次話,只說了要大家聽從剛纔祖父大人的告誡。

行禮完畢後,除了被領導看中留下單位談話的,其餘人等各歸其位,等待開飯。地位低的只能跟着大廚房吃,有點地位的妾都有各自的小院子,除了大廚房送的飯菜外,還能有自己的小廚房,大家長住在哪個院子裡,哪個院子當天的供奉就會好一些。父親常歇在母親這裡,所以,母親的院子待遇一向不錯。

這是個一天只有兩頓正餐的年代,早上九點左右和下午四點左右各一頓,讓韓嫣很不習慣,好在之前是小孩子,一天吃個N頓都有乳母伺候着,至於以後能不能吃上三餐,就要看自己的運氣了。不過母親房裡似乎隨時都會有點心果腹,不怕餓着。

侯府的朝食,在這個只有水煮菜的年代,算是比較不錯的了,至少有肉有湯有粟米飯。也可能與母親受寵、韓嫣又是男孩有關。

飯後,祖父與父親有自己的社交活動。後院的女人們也上演着縮小版的後宮鬧劇,只是祖父血脈單薄,祖母親自坐陣,不允許有人把手伸到小孩子身上罷了。據韓嫣的觀察,在自己身邊伺候的四個侍女阿喜、阿福、環兒、釧兒中,前兩個就有祖母的心腹。至於嫡母,好像還沒能安插什麼人到自己身邊,母親那裡就不清楚了。不過,自己健康地活地了現在,不是麼?況且,對於嫡母來說,有個庶子,也比絕嗣要強好多,而她也只有一個兒子,只是她不樂見韓嫣比她的兒子表現得好就是了。

既然於自己無大害,後院也沒有人會去明擺着欺負已經生了一子的母親,韓嫣也就做自己的事情了。飯後繞院子散步一刻鐘,然後溫習昨天的功課,再跟着母親學習一點小篆——母親識字並不多,韓嫣懷疑自己已經快把她會的字學全了——複習一下前面學過的字,全程大概三個小時,中間休息四五次。然後,中午到了,可以停下來吃點點心、水果。

再休息過後,就開始下午的課程,跟母親學點兒匈奴語,未來漢匈有大戰,多知道點兒匈奴知識,也算多掌握了一些資本不是?可惜她會的也不是太多,真正的匈奴人是她的母親,因爲身份的關係,韓嫣不常見這位老太太,見面的時候多會問她一些匈奴生活情況,這個時候老太太就會顯得很高興。母親也就不阻止韓嫣對匈奴語的學習。從老太太的話裡,可以推斷出匈奴並非一個單一民族,而是諸多部落合成,語言也多樣,最強大的纔是匈奴,其他部族因爲跟隨匈奴人,纔會被漢人誤認爲是匈奴,所謂匈奴語,只是最強大各族的語言,草原上的通用語。這些都是韓嫣以前不知道的,前世的時候也不清楚匈奴居然是個多民族的混和體。老太太雖然嫁給了漢人,來到了漢朝,可是對故鄉仍有思念,可能,韓嫣是唯一一個能耐心跟她學匈奴話、講匈奴話的人,她對韓嫣問題總是儘量回答。

再次休息過後,就是跟母親學點兒《詩經》。這本後世讓學術大家鑽研的書,現在還是當作啓蒙課程用的,它本是周王朝自民間採風而來,很多都是當時民歌,其間頗多情詩,桑間女子都能唱出其中不少篇章。只是放到後世,年代久遠了,語言演變讓人覺得難懂罷了。放在漢時的語言環境下,粗通它並不難。

哺食(第二頓飯)開始的時候,停下一天的功課,跟母親一起用餐。飯後消食完畢再複習一下全天課程,天也快黑了。再次請安過後,剛好睡覺。精神生活匱乏的年代,作息時間想不規律都不行,尤其是小孩子。

然後,第二天、第三天……了無新意。即使是節日,也沒什麼改觀。年齡是韓嫣最大的硬傷,最初連話都不會講,發育中的嬰兒又嗜睡,到漢代的第一年基本上就在睡覺和適應新身體中度過的。去年生日過後,得了“嫣”這個讓他糾結好久的名字,對起這個名字的祖父怨念頗深:就算不重視,就算長得像女孩,也不用起這麼個名字吧?

而且,韓嫣……他可是個倒黴孩子啊。也因此讓韓嫣很想剖開這位老爺子的腦子解剖一下其中構造,這真不像是個正常人會給男孩子起的名字啊。長兄大人名則,就是個挺不錯的名字。哪怕是劉彘這樣的名字,聽起來都比這威風。老爺子的想法值得玩味啊。——到底是爲什麼呢?

作者有話要說:修文修文,前面幾章開始用的是第一人稱,後來發現水平不夠寫不好,改第三人稱了……

插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