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 孟雲

歷史距離白南原本位面中的軌跡,已經偏離得越來越遠了。美國更早獲得了獨立,並且更加迅速和全面地進入了工業革命,但對於周邊土地的開拓能力卻被大唐限制了。歐洲更是較勁一般地從大唐引進先進的機器,生恐自己在這一輪工業革命的大潮中被落下。乾隆變成了北海道島上無所事事的退休老頭,中國的國門被另一位面的中國人提前打開。

當然一些細微的變化也是有的,並且對於地區和世界形勢也產生了一些影響。1781年的夏季,緬甸貢榜王朝的第六任君主孟雲,比歷史上提前了大半年的時間登上了王位,他登位後把王都遷到了阿布拉馬拉(今曼德勒城外地區),並且再度發兵,企圖征服暹羅。

孟雲是緬甸歷史上頗有賢明的君主,在他主政期間,緬甸的社會和文化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他同樣也是一個具有野心的君主,在登基之初,孟雲就希望以赫赫武功來確立自己的地位和聲望。他有兩個選擇,一是再度向北,在撣邦和中國雲南交界的地方,發動對清的戰爭。十多年前的清緬戰爭,雖然最終是以雙方主帥在沒有取得各自君主同意下,進行的戰場議和。但實際過程中,真正取得軍事勝利的還是緬甸人。清軍沒有實現自己的幾乎任何軍事目標,清軍四次更換主帥,四任主帥盡皆身死,更是折損了數萬士兵,緬甸的損失卻相對有限。不過緬甸也因爲這次戰爭,而徹底失去了之前已經拿下的暹羅,被鄭信趕出暹羅。(吐個槽,屁股是偏的維基百科英文版中,直接寫緬甸獲勝,並且傷亡significantly-less,還寫這場戰爭是緬甸抵禦中國侵略,戰後奠定了緬甸的疆域,而且確保了緬甸的獨立。比較可笑的是,你轉回中文版維基詞條,說是爭奪支配權的戰爭,就是一個和局。反而在中文詞條上,維基標準中立性有問題,帶有地方立場。我覺得,號稱中立和自由的維基百科,本身就是最偏見的了)

京師事變後,清軍的虛弱可以說被很多人看在眼裡了。尤其是嘉慶新政推行,傳統的軍事體系被廢除,新軍上路,更是處在青黃不接、戰鬥力不成的階段。正是因爲這樣,緬甸內部有聲音,認爲應該出兵車裡(西雙版納),奪取雲南。

另一個選擇就是再度出兵暹羅,畢竟緬甸和暹羅之間是宿敵關係,幾乎誰強大起來都是要壓對方一頭,好好地欺辱對方。之前差一點就能夠統治暹羅了,結果因爲清緬戰爭和曼尼普爾的叛亂導致美夢成空。

孟雲也權衡,清軍雖然弱小,但是畢竟是數十倍上百倍於緬甸的國力,緬甸是如何都不能與清國進行一場長期戰爭的。即便是清緬戰爭,清軍連續進行了四次作戰,基本上被打敗一波,就來一波,就跟從lol高地無限刷新出來的小兵一樣,緬甸是怎麼補也補不完,最後如果再遇上一個超級兵,那直接可以打個gg收場了。緬軍並也不是真的那麼強大,清緬戰爭中,緬軍利用地形和清軍的愚蠢,殺敵過萬,可是一旦緬軍進入曠野,與清軍進行野戰,清軍的馬甲騎兵和兵陣,讓緬軍相當不適應,難以取勝。這樣來看,即便清軍弱小,可是數量的優勢以及一些地形上優勢,讓孟雲極爲猶豫。

緬軍可不能即時刷新,只要一場大敗,緬軍就徹底完了。甚至孟雲自己的寶座也坐不穩了,國內盯着他的人可是多了。如果不是當年三代緬王對於清國的國力沒有深刻認識,緬軍肯定不會主動挑釁,企圖佔據雲南的。

那麼這樣看來,能夠選擇虐待的也只有暹羅了。孟雲也聽說了,暹羅年初發生了內亂,隨後來自域外的唐人入侵了暹羅,並且擊敗了昭披耶卻克里的大軍,現在已經佔據了王都吞武裡,並控制了大片的暹羅土地。孟雲不熟悉大唐,但是也聽說過這個國家的威名,這個國家在幾年前一舉攻入了清國的國都,甚至還強制地給他們換了一個皇帝,國土在萬里之外,卻能夠派遣數萬大軍到遠東來打仗,國力不可謂不強。

孟雲相當謹慎,對於這個不熟悉的國家,他不打算輕易招惹,可是看着這個國家把暹羅生生吞下,又是孟雲所不能接受的。而根據緬甸探子的回報,唐人的軍隊並沒有進入暹羅西北部的山區,而是僅在平原地區活動,這就讓孟雲想入非非了。就算僅佔據清邁、夜豐頌、南邦等山地地區,也是相當可觀的一片土地了。

更何況,孟雲的最大目標,並不是要統治暹羅。新登基的他,需要這樣的軍事勝利來穩固自己的位置。而無疑暹羅正處於動盪中,開疆闢土也正是好時機。唐軍遠征暹羅,注意力集中在平原地區,那麼緬甸佔領西北部山區,唐軍處於理智,並不應該採取什麼激烈反應,而緬甸則有大把的精力,可以消化掉這個戰果。

於是,就在孟雲剛剛登基緬王不久,他糾集了四萬多緬軍,從上緬甸出發,從撣邦攻入暹羅。清萊、清邁等地的暹羅領主,本就力量不強,雖然全力抵擋緬軍,但還是被擊敗,領地被奪。這些當地的貴族領主們沒有別的辦法,只能逃到南方去,以前他們自然會求暹羅國王替他們做主,而現在暹羅已經沒有了國王,吞武裡做主的人是唐人。反正不管是誰了,他們儘管之前沒有宣佈服從唐人的統治,現在也只能死馬當活馬醫,說自己是大唐治下領主,現在土地被緬甸無端奪取,子民被無端殺戮,希望唐軍可以爲他們主持正義。

這個消息立即就引起了唐軍的重視,常斌也立即調動兵馬,在西北部地區集結,同時向白南請示,是否進入山區同緬軍作戰。因爲一旦這麼做了,唐軍很可能就會陷入一場擴大化的戰爭中。

384 通牒352 紅顏醉(三)522 疆域734 北印度海外領054 “鐵血”213 禁唐貨557 第一國際大會(中)311 西海岸三州555回到德意志679 陸戰二團184 苴洲島809 朝鮮使臣140 夏威夷王國戰爭(下)054 “鐵血”230 黴運連連843 表現曖昧930 決戰日德蘭(五)272 天地會起事061 貿易需求106 交換352 紅顏醉(三)903 橙色革命(下)071 澄清196 逗你玩584 新德國685 再戰英吉利(下)759 多國艦隊699 內鬥489 馬尼拉灣海戰(中)067 候鳥起航之前926 決戰日德蘭(一)935 決戰日德蘭(十)767 可選擇的路666 直的和彎的581 萊比錫戰役(十三)838 青年說092 抵港394 吞武裡之戰(十)223 南固威島146 多舛艦長的初戰668 真正圖謀(中)618 三個條件912 低地戰役(四)535 搬家434 福興459 不可避免856 拉普拉塔455 炸藥807 教育建設342 江南(四)649 土倫之變396 吞武裡之戰(十二)295 新朝新體(上)513 大革命之大唐應對275 美國大商人(上)476 彼端426 魔都825 購物廣場423 一七八八(中)723 秩序制定(下)854 地方主義668 真正圖謀(中)150 波士頓海戰769 孫先生018 獵騎解圍949 察裡津戰役605 更新與進步432 憂思237 擒龍(六)284 桂林399 暹羅農地120 馬德里之行(下)345 江南(七)830 宣戰936 決戰日德蘭(十一)657 婦女運動062 候鳥計劃570 萊比錫戰役(二)336 遣唐使(下)490 馬尼拉灣海戰(下)851 導彈驅逐艦051 約庫茲戰爭(上)289 戰山海(下)030 出使463 組織621 第三十三套演習方案740 候選人們(上)760 亂來324 辦薩載594 里約146 多舛艦長的初戰830 宣戰486 陣之團020 剿滅276 美國大商人(下)290 戰山海(續)253 豐臺大營809 朝鮮使臣465 旋風769 孫先生
384 通牒352 紅顏醉(三)522 疆域734 北印度海外領054 “鐵血”213 禁唐貨557 第一國際大會(中)311 西海岸三州555回到德意志679 陸戰二團184 苴洲島809 朝鮮使臣140 夏威夷王國戰爭(下)054 “鐵血”230 黴運連連843 表現曖昧930 決戰日德蘭(五)272 天地會起事061 貿易需求106 交換352 紅顏醉(三)903 橙色革命(下)071 澄清196 逗你玩584 新德國685 再戰英吉利(下)759 多國艦隊699 內鬥489 馬尼拉灣海戰(中)067 候鳥起航之前926 決戰日德蘭(一)935 決戰日德蘭(十)767 可選擇的路666 直的和彎的581 萊比錫戰役(十三)838 青年說092 抵港394 吞武裡之戰(十)223 南固威島146 多舛艦長的初戰668 真正圖謀(中)618 三個條件912 低地戰役(四)535 搬家434 福興459 不可避免856 拉普拉塔455 炸藥807 教育建設342 江南(四)649 土倫之變396 吞武裡之戰(十二)295 新朝新體(上)513 大革命之大唐應對275 美國大商人(上)476 彼端426 魔都825 購物廣場423 一七八八(中)723 秩序制定(下)854 地方主義668 真正圖謀(中)150 波士頓海戰769 孫先生018 獵騎解圍949 察裡津戰役605 更新與進步432 憂思237 擒龍(六)284 桂林399 暹羅農地120 馬德里之行(下)345 江南(七)830 宣戰936 決戰日德蘭(十一)657 婦女運動062 候鳥計劃570 萊比錫戰役(二)336 遣唐使(下)490 馬尼拉灣海戰(下)851 導彈驅逐艦051 約庫茲戰爭(上)289 戰山海(下)030 出使463 組織621 第三十三套演習方案740 候選人們(上)760 亂來324 辦薩載594 里約146 多舛艦長的初戰830 宣戰486 陣之團020 剿滅276 美國大商人(下)290 戰山海(續)253 豐臺大營809 朝鮮使臣465 旋風769 孫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