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1 俄土再戰

完蛋的除了奧地利帝國以外,還有土耳其。

塞爾維亞跟奧地利反目成仇,明明對土耳其來說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奪回巴爾幹地區,但是土耳其是真心沒有力量了。土耳其國內此起彼伏的起義已經消耗了太多土耳其的力量,土耳其貴族仍舊希望用封建制度掌控國家,可是逐漸興起的資產階級以及對於國家不滿的下層民衆們,屢屢地用暴力來對抗蘇丹政府。土耳其的軍隊會發生倒戈去支持起義軍,原本前一天和善恭順的市民也有可能將刀子插入總督官員的肚皮。

在歐洲大多數國家都在加緊工業化的時候,土耳其卻因爲內憂外患進一步在衰落着。1798年多國討伐土耳其之後,土耳其本國的工業能力提升有限,甚至gdp在之後還有幾年是負增長的情況。土耳其屢屢跟自己東部邊界的庫爾德斯坦發生邊境摩擦,庫爾德斯坦雖然是一個新獨立的小國,人口也不算多,但是背靠大唐,能夠直接從大唐天方海外領獲得大唐支援的各種武器裝備,有唐人的教官指導,所以對土耳其威脅巨大。

巴爾幹戰爭可以說是耗幹了土耳其最後一滴血,在土耳其不得不撤出巴爾幹的時候,土耳其軍中發生了譁變,一些中下級軍官站出來,開始大規模搜捕貴族,並進行血腥的奪權。

這個好時機被俄羅斯人看在眼裡了。上次的歐戰,沙俄是最悽慘的輸家之一,十多萬軍隊的慘敗讓沙俄認清了自己與大唐的差距,甚至還爽快地將遠東地區完全割讓給了大唐成立了大唐的東瀚海省。

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繼位之後,採取了更加四平八穩的國家政策,中心思想只有四個字,富國強兵。這位沙皇拿出皇室的大部分資產來,聘請來自大唐和歐洲的優秀人才,開辦工廠。他還要求每一個貴族拿出自己的錢財來投資工業,農奴制也最終被完全廢止。這一系列的舉措自然引發了反對,不過亞歷山大一世得到了軍隊中一羣打算奮發圖強的中青年的將領的支持,對反對者進行了血腥地血洗,被搞死的貴族的家產被分給追隨沙皇的人,這樣一來所有人都噤如寒蟬,老老實實地聽從沙皇的命令。

在這種條件下,沙俄的工業提升也很快,儘管相比西歐國家還是差一些,但怎麼都強過土耳其了。

土耳其敗於巴爾幹,並且陷身內戰,讓亞歷山大一世忍不住動手。俄羅斯和土耳其的世仇,亞歷山大一世要在這時候進行一個徹底的了斷。

亞歷山大一世集結了近30萬俄軍,這也是遠超過上一次的動員,幾乎是俄國能夠發動的全部兵力了,俄羅斯之所以這麼大膽,還是看準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俄羅斯不僅自己出兵,而且還拉上了剛剛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國和羅馬尼亞王國,他們的目標也是很大——將土耳其人趕出歐洲。

俄軍取道羅馬尼亞,跟羅馬尼亞軍隊一起攻入保加利亞,保加利亞貴族也起兵響應,本來就防守空虛的土耳其不堪一擊。俄軍的推進速度不如德國人,但是也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從羅馬尼亞一路殺到了馬裡查河河畔。

土軍節節敗退,土耳其蘇丹想要跟俄羅斯議和,但是亞歷山大一世怎麼會願意跟土耳其媾和,沙俄一方几乎沒有什麼太大的損失,就已經取得了重大成果,亞歷山大一世的願景已經變成了攻克伊斯坦布爾,恢復君士坦丁堡之名。

這對於整個斯拉夫民族和東正教來說,都可以說的歷史性的,所以沙俄的軍事行動,得到了廣泛的斯拉夫民族和東正教勢力的支持。

在另一位面的歷史中,第十次俄土戰爭俄羅斯也具備機會一路殺到伊斯坦布爾,但是英國人冒着不惜跟俄羅斯決裂的風險,將地中海艦隊開到了馬爾馬拉海,阻止俄羅斯的軍事行動。那場戰爭中,俄羅斯人已經揹負了十萬死傷,大量的物資和軍費的消耗,可俄羅斯人不得不就此打住。

而在這一位面裡,英國人管不到這裡了。儘管英國仍舊比俄羅斯強大,在地中海也有直布羅陀、馬耳他和塞浦路斯等基地,可英國的話語權並不是世界第一。並且從利益角度出發,英國現在不用搞什麼歐洲平衡,英國最大的敵人的大唐,任何一個強大起來的歐洲國家幾乎都是大唐的天然敵人,所以英國反而希望俄羅斯能夠進一步擴張,以挑戰大唐在歐洲的地位,並給英國創造更好的戰略環境和機會。

至於大唐,俄羅斯根本不覺得大唐會在這個時間點插手。雖然幾年前大唐剛剛乾掉了美國。但是加上之前統一的華夏,大唐有太廣闊太優越的領土去開發,對於國際上的其他問題的興趣已經衰落到了歷史低點。興趣是一方面,能力則是另一方面。大唐是具備摧毀歐洲任何一支國家軍隊的實力,但大唐爲什麼要幫土耳其對付俄羅斯呢。

歐洲國家一直認爲大唐是不嘴上提的反綠國家,對於土耳其沒有好感,那麼俄羅斯對土耳其動手,大唐並不應該會干涉。

就是在這樣的想法下,俄軍一路奏凱,土耳其軍本身戰鬥慾望就不強,加上本國內部的太多破事,所以被俄軍摧毀得非常快。

俄軍也是裝備有飛機坦克的現代軍隊,反觀土耳其,自1798年之後,一共只英國和德國進口過總數七十多臺坦克,甚至還分開裝備在不同部隊。俄軍也沒什麼空軍,但至少有個偵察力量,這也讓俄軍在戰場上比土軍佔據更多的情報優勢,可以打得更主動。

即便是土軍把守的要塞,俄軍也出動大炮和飛機轟炸,效率比起以往提高不少。在新時代的戰爭中,攻擊的一方往往更佔優勢,以往戰爭中防守可以憑藉的地利和要塞作用正在變得越來越弱。

383 連長655 德意志野望930 決戰日德蘭(五)203 檀香山264 滾突擊304 天津條約933 決戰日德蘭(八)211 北海道724 國際金融和貿易體系(上)214 戰前內閣會議476 彼端451 國家安全會議284 桂林828 成長的美國741 候選人們(下)108 跨越大陸的求援958 德意志之死162 遠征軍準備起航(中)308 制憲會議(下)136 投誠大唐102 自由風級710 華沙會戰(八):自得760 亂來233 擒龍(二)291 皇子001 迷途117 一入江湖深似海486 陣之團667 真正圖謀(上)191 天化危機(下)068 夏威夷647 海軍五年計劃454 洛佩茲438 跋涉514 黨主席067 候鳥起航之前332 火力支援艦261 古北口191 天化危機(下)080 首肯599 萃英會(中)893 新坦克(下)775 拳亂(一)923 海外領之助741 候選人們(下)561 多特蒙德的鐵匠213 禁唐貨801 調兵遣將960 尾聲730 小職員228 路況393 吞武裡之戰(九)492 不妥協280 應對天地會277 直布羅陀410 英荷戰爭387 吞武裡之戰(三)261 古北口901 橙色革命(上)926 決戰日德蘭(一)672 初戰英吉利(上)941 新年轟炸行動765 行程713 華沙會戰(十一):下山531 新選345 江南(七)183 陽奉陰違472 巴亞爾塔港暴亂(中)704 華沙會戰(二):無畏的騎兵003 碰頭會501 蹤跡505 互助法案544鬆平之政457 二子669 真正圖謀(下)209 英國人的仿製行動046 遊街誇功879 亞歐大陸橋444 乘警120 馬德里之行(下)075 抵達香港613 青州案(七)852 武器測試001 迷途724 國際金融和貿易體系(上)382 暹羅之變922 大徵兵903 橙色革命(下)783 拳亂(九)348 江南(十)822 兜售(上)452 野心勃勃255 武衛軍001 迷途190 天花危機(中)489 馬尼拉灣海戰(中)410 英荷戰爭402 聖母之心565 科隆的譁變
383 連長655 德意志野望930 決戰日德蘭(五)203 檀香山264 滾突擊304 天津條約933 決戰日德蘭(八)211 北海道724 國際金融和貿易體系(上)214 戰前內閣會議476 彼端451 國家安全會議284 桂林828 成長的美國741 候選人們(下)108 跨越大陸的求援958 德意志之死162 遠征軍準備起航(中)308 制憲會議(下)136 投誠大唐102 自由風級710 華沙會戰(八):自得760 亂來233 擒龍(二)291 皇子001 迷途117 一入江湖深似海486 陣之團667 真正圖謀(上)191 天化危機(下)068 夏威夷647 海軍五年計劃454 洛佩茲438 跋涉514 黨主席067 候鳥起航之前332 火力支援艦261 古北口191 天化危機(下)080 首肯599 萃英會(中)893 新坦克(下)775 拳亂(一)923 海外領之助741 候選人們(下)561 多特蒙德的鐵匠213 禁唐貨801 調兵遣將960 尾聲730 小職員228 路況393 吞武裡之戰(九)492 不妥協280 應對天地會277 直布羅陀410 英荷戰爭387 吞武裡之戰(三)261 古北口901 橙色革命(上)926 決戰日德蘭(一)672 初戰英吉利(上)941 新年轟炸行動765 行程713 華沙會戰(十一):下山531 新選345 江南(七)183 陽奉陰違472 巴亞爾塔港暴亂(中)704 華沙會戰(二):無畏的騎兵003 碰頭會501 蹤跡505 互助法案544鬆平之政457 二子669 真正圖謀(下)209 英國人的仿製行動046 遊街誇功879 亞歐大陸橋444 乘警120 馬德里之行(下)075 抵達香港613 青州案(七)852 武器測試001 迷途724 國際金融和貿易體系(上)382 暹羅之變922 大徵兵903 橙色革命(下)783 拳亂(九)348 江南(十)822 兜售(上)452 野心勃勃255 武衛軍001 迷途190 天花危機(中)489 馬尼拉灣海戰(中)410 英荷戰爭402 聖母之心565 科隆的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