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赤果果的綁架!
大臣們已經無話可說,向來忠誠的孟兆祥哥王家彥也已經面紅耳赤。
在詔書上簽名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聖上也知道如此改革科舉將會有怎麼樣的後果。
此詔書必會被天下士子唾罵,讓他們署名,這是栽贓,陷害,將屎盆子扣到他們頭上啊。
事情是你提出來的,你這硬拉着大家背黑鍋,就太過分了啊。
咱們能不能要點逼臉啊!
範景文,孟兆祥,王家彥等大佬都是默默無言,他們都蒙了,這裡面的利害關係可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了。
其他人也沒有主動請纓,接下黑鍋。
“你們誰先來?”朱慈微笑道,只是那笑容帶着寒意。
下面的讀書人怎麼鬧,曲阜方面又會又怎樣的反應,朱慈無法預料。
但是作爲輔佐自己的最高官員們,首先要擼一遍,這不僅僅是硬拉他們背黑鍋,而是利用這種方式,確保他們和自己在面對即將到來的風浪之時,能夠共進退罷了。
顯然,朱慈完全沒有必要一個人戰鬥,他需要炮灰。
爲了達成目的就是這般不講道理。
朱慈也不擔心他們會有人不同意,對於不同意署名的人,會有另一種方法整治。
忠臣們都不敢動,這一簽字就徹底敗壞了名聲,但如果不籤,那估摸着更不合適,猶豫,也只能猶豫。
第一個主動請籤的是方以智,這還是挺出乎朱慈的意料,不過想想也挺欣慰的,自己將他一手超擢起來,就算原本並非愚忠的人,也基本被定性爲帝黨,融入不了文臣大羣體的他,只能緊緊的抱着朱慈的大腿。
否則,失寵之後,彈壓他的人肯定比比皆是。
“微臣願署名於詔書之上,爲聖上分憂。”方以智說道。
方以智確是爲數不多真心認爲改革正確的人,他的主要愛好在於自然科學,對於四書五經,也是因爲社會的風氣如此,不得不學,再考過功名之後,關於儒家的經典幾乎不去看了。
況且他也不覺得當官之後,有能用的經義的內容。
如果改革能讓大明涌現出更多喜愛自然科學的讀書人,那他在這上面也不會如此孤單。
只是當方以智步向前面,準備去署名的時候,其他的大臣們卻很多用憎恨的眼光看着方以智。
“佞臣!”
不知誰誰小聲的嘀咕了一句,讓方以智聽後爲之一顫,沒有說什麼,最終還是走到御案之前率先簽字名字,官職。
方以智的帶頭下,下面下面也有了動作。
孟兆祥嘆息一聲,緊接着走過去在詔書上署名。
再然後是王家彥,範景文等人,也終究是選擇在詔書上署名。
聖上的胡鬧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他們能走到現在又有怎麼樣的退路。
原本文臣當權,皇帝只是個擺設,現在完全反了過來,他們覺得自己就是個擺設,臣妾實在命苦啊。
有人簽字,也有人選擇安靜的不動。
當然,朱慈顯然不會放過那些人,當看到再沒人主動上前之後,向胡豐主使了個眼色,帶着人直接將一個官員壓到了御案之前。
用強的手段,也一定要執行下去。
編纂吳文修也真是比了狗了,這種詔書,他是萬萬不敢署名的,這要是讓家鄉的人知道了自己參與後,衣錦還鄉?
那是成了奢望,等到回家之後,不得被大家給指着脊樑骨罵死啊。
“聖上……微臣家母病重,特請聖上準臣回家以盡孝道。”
吳文修,被壓過來的時候,小心翼翼的說道,他既不想惹怒聖上,也並不想和天下士子爲敵。
不過,至少在這裡,並不存在第二選項,無論是要麼簽字,要麼還是簽字。
請假可以,完全可以,簽字準你一月例假。
致仕可以也可以,簽字再致仕不遲。
想死,也可以,簽字再死不遲。
當然,也有人寧死不籤,不願承受可能的千古罵名。
在吳文修被迫簽名之後。
吏部考功司黃澤夏直接一頭撞在了廷柱之上。
繼而整個人趟在了地上,生死不明。
其他人看到後,心中爲之一顫,果然,爲了名聲不怕死的人比比皆是。
黃澤夏,也只是第一個罷了。
如果聖上你仍然一意孤行,離心離德,哪裡還有有讀書人願意效忠於您啊,聖上快醒醒吧。
……
不過,面對黃澤夏的死,朱慈也只是挑了挑眉毛而已。
緊隨其後的指使着胡豐主把昏死過去的黃澤夏擡了過來,從他身上採點血,當做印泥,在詔書後面按了指印,然後備註姓名,官職。
在朱慈面前,尋死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大臣們最通常的手段,一哭二鬧三上吊,現在沒一個好使的,在黃澤夏,被簽名之後,也徹底絕望。
哪怕是心裡不爽,再沒人敢於有任何動作,他們的心在滴血。
尤其是看着聖上那淺淺的笑容,真的好想大哭一場。
落定了科舉改革一事,接下來的討論也顯得死氣沉沉。
相比於廢除科舉制度的四書五經,其他的事情都顯得太過於渺小,根本不值得提出太多的意見。
首先是將禮部拆分。
分出考學部和外事部兩個部分。
考學部接管了原禮部儀制清史司內的科舉學務工作。
原本的學務,只是儀制清史司下的次級分支,連司的級別都達不到,如今一越兩級,直接上升到了部級。
足以見得皇帝是如何重視科舉教育之事。
第一任的考學部尚書,由方以智擔任。品級自然等同於其他的尚書。
方以智很年輕,只有三十三而已。
做到工部侍郎,已經很少見,如今更是委任以尚書的高官。
方以智自然是受寵若驚,但其他人卻對方以智越發的不滿起來。
說起來,他是第一個上前支持暴君改革科舉的人物,那麼很有可能,聖上之所以突然對科舉動刀,或許也是他的讒言!
十足的佞臣,媚主上位!爲禍朝綱。
在宣佈方以智成爲考學部尚書後,這種對於方以智的厭惡越發難以遏止。
“如今名已簽下,以無改之可能,但若有天下人質問,或可推於方以智身上。”
“如此也好,此地媚主之輩,實改讓天下人唾罵之。”
幾個大臣在下面好好的商量了一番,似乎有了什麼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