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相謀亦需道合(上)

對於楊應麒要去解決耶律餘睹,阿骨打併不看好。實際上,聽說這件事情以後宗翰、宗望等人也不覺得楊應麒能夠成功。耶律餘睹在上京道一戰大大改變了大金諸將對契丹豪傑的的輕蔑,知道這個強族立國二百餘年,雖在末世,仍有餘威。

楊應麒離開阿骨打行在之後便秘密部署人手,或南下津門,或前往上京。當初他離開遼口時曹廣弼撥給了他一個百人隊,由遼口軍中新崛起的將領徐文帶領。出了遼口後徐文遵從楊應麒的吩咐先帶七十餘騎來到黃龍府候着,另外三十六騎則護着楊應麒一路南北隨行。除此之外,楊應麒身邊還跟着幾十個文武吏員,但靠着這點人手想去打敗耶律餘睹,無異於癡人說夢!

楊開遠知道這件事情後問楊應麒道:“你這次是亂誇海口,還是另有妙策?”

楊應麒道:“我心中確實有個計策,一些事情在津門時也早有安排,只是還缺一個人!”

楊開遠問道:“缺什麼人?”

楊應麒道:“我大致的方略其實已經展開,由楊樸在後方全面主持,趙觀則在前線處理細節。但在楊樸和趙觀之間,還得有一個人。楊樸如今身份已經不低,讓他深入大遼中京、南京可不大妥當。而趙觀畢竟是生意人出身,眼光不夠開闊,處理細節事物可以,但只怕沒法無法縱觀遼、金、宋三國大局,沒有這種眼力,便沒法在情況發生變化時做出正確的判斷!”

楊開遠道:“所以這人要擅於機變,又能獨當一面!此外還有通悉大遼內部的政局。”

楊應麒道:“不錯,若有這樣一個人,那我便能安心前往臨潢府,而將南邊已經安排好的局面由他們幾個來掌控。”

楊開遠問:“要是找不到呢?”

楊應麒沉吟道:“那只有讓楊樸冒險入遼了。”

楊開遠又想了一陣道:“你看鄧肅如何?”

楊應麒想不到楊開遠竟然會舉薦鄧肅,微感吃驚:“三哥怎麼會提起他來!”

楊開遠道:“你覺得不合適?”

楊應麒猶豫了一下,默認了。

楊開遠問道:“你是覺得他才能不足當此,還是不信任他?”

楊應麒道:“兩方面的原因都有。就能力而言,他雖然機警,但對大遼的事情瞭解不足,只怕處理不來這些事情。就信任而言,我倒不是信不過他的爲人,而是還把握不準他的心意。”

楊開遠問道:“那你爲何還要重用李階、陳正匯?”

楊應麒道:“陳正匯在流求已有了根基,要是把他連根拔起,流求的發展至少要倒退一年、停滯五年!再說他本人雖然親宋,但大宋奸臣當朝,他若此刻貿然倒戈不但難有作爲,甚至大宋朝廷不接納他也大有可能——他是聰明人,想來不會看不透這一點。他和我們共事的時間越長,對我們的瞭解和依賴就會越深!將來全心成爲我們的夥伴的可能性就越大。眼下我們和大宋的關係還很友好,所以對這個人我還等得起!李階的情況也類似。”

楊開遠道:“既然你容得一個陳正匯、李階,爲何卻不能多信任一個鄧肅?”

楊應麒嘆道:“那不同啊。陳正匯且不提,李階先生乾的是慢活兒,手中又沒什麼實權,就算出了什麼岔子也容易補救。但對付耶律餘睹這件事情卻是一件急事,而且涉及軍謀!若出了什麼岔子不但來不及補救,甚至會讓事態擴大!這樣的事情,必須是我們高度信任的人才做得來。志宏加入漢部畢竟爲時尚短,這事如何交給他去做。而且我剛纔說了,他是一個宋人,對大遼的朝政不熟。”

“這你可就錯了。”楊開遠道:“他到遼口以後便對大遼的內政十分關心。這些年我們通過各種途徑刺探到的遼廷虛實的存檔大多在遼口,他在遼口時已經看了個飽。”

楊應麒驚道:“這些存檔他怎麼看到的?”

楊開遠笑道:“他如今和老二打得火熱,你不知道麼?再說這些存檔關係的是大遼而不是漢部,鄧肅就算看了之後泄漏給宋廷我們也不怕——何況以他的爲人也不至於會幹出這種事情來。”

楊應麒心道:“林翼這小子畢竟還太嫩了,這種事情居然沒留意到!”問道:“那我們關於漢部還有大金的密檔……”

楊開遠道:“這個我就不知道了,不過他現在是老二的參軍,老二就算給他看過也不奇怪。”

楊應麒忽然想起一事:“大哥二哥兵逼中京之時,好像志宏曾潛入遼境,這事三哥你知道不?”

楊開遠頷首道:“我也是事後才知道!當時大哥要派個使節去下戰書,他力請隨行,大哥本來不許,他求了好幾次才獲准。那次他冒險入遼境走了一圈,儘管遼人嚴格限制他的起居進出,但他仍然能見微知著,看出許多普通人看不出的問題!我正是在那次事情上看出了他這方面的才能,要不然剛纔也不會想起向你推薦他。”

楊應麒心道:“鄧志宏那時才加入漢部,大哥就答應讓他做副使入遼,看來不但二哥和他交好,連大哥也和他做上朋友了!說起來,志宏還在津門時大哥就很看得起他了!”

漢部是個新興的團體,所以任人用事常常依靠決策者的眼光魄力,而不是事事都按死規矩來,對有才能的人拔於草野走馬上任的例子很多,鄧肅這樣的人物能在幾個月中取得曹廣弼、折彥衝的信任,楊應麒並不奇怪,但兩人相識在先,偏偏鄧肅不走“七將軍路線”,而走“二將軍路線”,這便造成了楊應麒心中對鄧肅的隔閡感。

楊開遠見楊應麒猶疑不定,說道:“這件事情,你與其在這裡空想,不如找他開門見山談一次。”

“談?怎麼談?”

楊開遠道:“開門見山地談!引天下英才同爲漢部,這不正是你結交中原士子的目的麼?”

楊開遠的話讓楊應麒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再回避了。

漢部徵辟僚屬以後,對於來歸的循吏楊應麒也任之用之,雖然渤海士人歸附更早,但在楊應麒心裡,陳正匯、李階這些來自大宋的文人其實比楊樸、盧克忠等人分量更重,因爲這些人是打開大宋士人心扉的大門!這也是他對陳正匯等人儘量優容他們的最大原因。

楊應麒確實很希望大宋的主流士人能夠接受漢部,可是當一批真正有獨立意志的人出現在漢部內部時他又感到害怕!不知什麼時候他隱隱冒出這樣的念頭:“如果手底下辦事的都是智力高、能力強而沒有思想的人,那該多好!”

儘可能掌控一切,幾乎是每個人都有過的衝動。

第353章 屠營(下)第322章 刀馬佛經(上)第74章 李師師的邀約(上)第19章 議婚姻(上)第44章 東京平定(下)第66章 宋使團的苦惱(上)第220章 汴梁一空(上)第180章 異第238章 棋局大變幻(下)第150章 國之樑第218章 悼忠臣(上)第161章 民議第183章 臨第165章 陰陽第310章 火急密奏(上)第28章 稱帝號(下)第331章 七軍沒(上)第262章 長江上的戰爭(下)第312章 連環衝擊(下)第76章 海外桃源來異客(上)第238章 棋局大變幻(下)第71章 麒麟樓大東家(上)第274章 劫後面目重認識(上)第63章 登州的新榷場(上)第305章 西夏的將相(上)第83章 金主的賜婚突襲(下)第352章 勤王(下)第339章 民之貴(下)第326章 克雲中(下)第263章 威逼利誘和解(上)第329章 羣龍動(上)第293章 遠族來歸何意(上)第215章 演兵法(上)第260章 卻爲誰家守土(下)第98章 情義利益分明(上)第290章 小輩新人新事(下)第141章 陷燕京第326章 克雲中(下)第41章 曷蘇館事(下)第159章 針鋒第351章 囚君(下)第156章 帶月歸第51章 南遷吧南遷(上)第296章 東海的不滿(下)第323章 修羅之戰(上)第316章 塘沽民心(下)第144章 兄弟間第126章 童貫巡邊第7章 去向(下)第316章 塘沽民心(上)第218章 悼忠臣(上)第18章 通商路(下)第318章 大漢軍心(下)第142章 入太行第69章 楊大人的書童(下)第220章 汴梁一空(下)第290章 小輩新人新事(上)第107章 何去何從悵惘(上)第131章 兵謀再定>第200章 兵臨--第二零一章 守城第33章 虛實反覆(下)第1章 瘟疫(下)第9章 塞外(上)第180章 異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下)第68章 阿骨打的精明(下)第259章 人心軍心士心(下)第32章 始議封侯(上)第324章 漠北金帳(上)第321章 當世活佛(上)第75章 海上盟約新議(下)第268章 圈套內外險難知(下)第17章 建村落(下)第262章 長江上的戰爭(上)楔子終極遊戲第17章 建村落(下)第340章 君之尊(上)第108章 英雄亦無百年(上)第210章 困猛虎(上)第151章 夕下論第七十二章 下第327章 金夏合(下)第335章 議封王(下)第274章 劫後面目重認識(下)第62章 聯金扶漢之策(上)第160章 利害第63章 登州的新榷場(下)第227章 帝子身份(上)第178章 會第301章 胡商大算盤(上)第149章 民之棄第226章 漢部見聞(上)第107章 何去何從悵惘(上)第1章 瘟疫(上)第284章 老成偶爾張狂(下)第143章 塘沽問第110章 雖知君乃豪傑(下)第220章 汴梁一空(下)第23章 整軍備(上)第158章 故國
第353章 屠營(下)第322章 刀馬佛經(上)第74章 李師師的邀約(上)第19章 議婚姻(上)第44章 東京平定(下)第66章 宋使團的苦惱(上)第220章 汴梁一空(上)第180章 異第238章 棋局大變幻(下)第150章 國之樑第218章 悼忠臣(上)第161章 民議第183章 臨第165章 陰陽第310章 火急密奏(上)第28章 稱帝號(下)第331章 七軍沒(上)第262章 長江上的戰爭(下)第312章 連環衝擊(下)第76章 海外桃源來異客(上)第238章 棋局大變幻(下)第71章 麒麟樓大東家(上)第274章 劫後面目重認識(上)第63章 登州的新榷場(上)第305章 西夏的將相(上)第83章 金主的賜婚突襲(下)第352章 勤王(下)第339章 民之貴(下)第326章 克雲中(下)第263章 威逼利誘和解(上)第329章 羣龍動(上)第293章 遠族來歸何意(上)第215章 演兵法(上)第260章 卻爲誰家守土(下)第98章 情義利益分明(上)第290章 小輩新人新事(下)第141章 陷燕京第326章 克雲中(下)第41章 曷蘇館事(下)第159章 針鋒第351章 囚君(下)第156章 帶月歸第51章 南遷吧南遷(上)第296章 東海的不滿(下)第323章 修羅之戰(上)第316章 塘沽民心(下)第144章 兄弟間第126章 童貫巡邊第7章 去向(下)第316章 塘沽民心(上)第218章 悼忠臣(上)第18章 通商路(下)第318章 大漢軍心(下)第142章 入太行第69章 楊大人的書童(下)第220章 汴梁一空(下)第290章 小輩新人新事(上)第107章 何去何從悵惘(上)第131章 兵謀再定>第200章 兵臨--第二零一章 守城第33章 虛實反覆(下)第1章 瘟疫(下)第9章 塞外(上)第180章 異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下)第68章 阿骨打的精明(下)第259章 人心軍心士心(下)第32章 始議封侯(上)第324章 漠北金帳(上)第321章 當世活佛(上)第75章 海上盟約新議(下)第268章 圈套內外險難知(下)第17章 建村落(下)第262章 長江上的戰爭(上)楔子終極遊戲第17章 建村落(下)第340章 君之尊(上)第108章 英雄亦無百年(上)第210章 困猛虎(上)第151章 夕下論第七十二章 下第327章 金夏合(下)第335章 議封王(下)第274章 劫後面目重認識(下)第62章 聯金扶漢之策(上)第160章 利害第63章 登州的新榷場(下)第227章 帝子身份(上)第178章 會第301章 胡商大算盤(上)第149章 民之棄第226章 漢部見聞(上)第107章 何去何從悵惘(上)第1章 瘟疫(上)第284章 老成偶爾張狂(下)第143章 塘沽問第110章 雖知君乃豪傑(下)第220章 汴梁一空(下)第23章 整軍備(上)第158章 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