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夜遁(上)

東邊去不得,北邊去不得,兩處水源都被敵人控制,難道這五百衆註定要命喪於此?

見衆人都有些慌亂,折彥衝道:“不要急,一定還有辦法的。”

楊開遠道:“不如我們一鼓作氣,連夜趕往西北那片水源。若蕭鐵奴還佔據那裡,我們就和他打一場硬的!”

狄喻道:“不可!蕭鐵奴既然想把我們困死,哪會沒有防範?這人打夜襲特別厲害——白天還好說,若是夜間,我們非損失慘重不可。”

楊開遠道:“那我們今晚好好休養,明日一早出發,強攻那片水源,補足之後再越過荒漠,如何?”

歐陽適道:“他若在水源處安排下陷阱,我們依然得損失慘重。”

楊開遠道:“等明天契丹人的先頭部隊一到,形勢就更加複雜了。我們若和他們膠着,雖然一時未必會輸,但宮帳軍後續部隊一到,我們非死不可。兩相權衡,我覺得明日一早強攻西北是最好的辦法了。”

歐陽適道:“如果蕭鐵奴在水中下毒……”

衆人大吃一驚。如果五百衆費了偌大力氣攻佔了那個水源,卻發現不能飲用,那他們將陷入更大的危機——不但得不到補給,連賴以頑抗的土城多半也會被宮帳軍的先頭部隊給佔領了。

狄喻搖頭道:“下毒……那應該不會。草原上的部落最重水源,污染水源對他們來說乃是大罪!不過就算蕭鐵奴不下毒,我也不認爲強攻西北是上策!”

楊應麒忽然道:“其實啊,現在我們如此彷徨無計,最關鍵的一點,乃是由於不知道對方的虛實。”

曹廣弼一聽這句話心中喝了聲採,瞧了楊應麒一眼道:“不錯!我們對契丹人的人數、戰力和目的固然是一無所知,和蕭鐵奴相比更是敵暗我明!所以要打破這個困局,首先就得扭轉這種情報匱乏的情況!”

歐陽適道:“蕭鐵奴精悉這附近的地形,只怕每一處山洞、每個沙丘都可以是他們藏身的地方。我們初來乍到,除了狄先生還認得道路以外,個個都是兩眼蒙!就算是狄先生,對這片地形多半也沒蕭鐵奴這麼熟悉。要打破敵暗我明的困局,嘿,只怕沒那麼容易!”

楊應麒卻道:“有個地方的地形,其實我們大家都比較清楚。”

歐陽適道:“哪裡?”

楊應麒道:“就是南邊偏西這一塊——也就是我們走過來的這一路!”

這一路他們爲了防範偷襲,對周圍的地形都看得特別仔細。

歐陽適苦笑道:“小楊公子,這一路我們熟悉有什麼用?都已經被契丹人佔了!”

楊應麒道:“如果契丹人不在了呢?”

歐陽適一怔,曹廣弼大喜道:“沒錯!”

歐陽適一直和人爭論,思維走得比靜聽的楊應麒遠,一時轉不過彎來,但聽楊應麒和曹廣弼這麼一提一和,也若有所思起來。

楊應麒道:“其實,我們剛纔都犯了一個毛病。”

楊開遠道:“什麼毛病?”

楊應麒道:“這裡除了阿魯蠻,大家都是漢人。因此我們都擁有漢人先天的思維走勢——一進這座土城,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依託這座土城防備蕭鐵奴或者宮帳軍。這是‘守’的思維!守是我族最擅長的東西,也是侷限我們的東西!開遠哥主張攻佔水源,但目的也僅僅是取得飲水,然後又退縮回來。和蕭鐵奴相比,我們都太‘靜’了,不夠他們那麼‘動’。因爲他們動,所以我們才把握不住他們的去向,所以才處處受制,落於下風。”

楊開遠點了點頭,楊應麒繼續道:“但我們忘了,我們已經走出長城,我們已經騎上馬背!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改變,由步兵變成騎兵,由走路的民族變成騎馬的民族!我們也要動起來!”

楊開遠道:“但我們對地形沒蕭鐵奴那麼熟悉,只怕動起來也及不上對方。”

楊應麒道:“沒錯。我們的機動力確實比不上蕭鐵奴,但大家不要忘記,現在入局的,不是兩方面,而是三方面!”

狄喻點了點頭道:“應麒說的是!蕭鐵奴是個馬賊,他和遼國部族軍或可能有什麼勾結,但要說和宮帳軍扯上關係,可能性微乎其微。蕭鐵奴對契丹兵應該只是利用,而不是合作。”

楊應麒道:“沒錯。對蕭鐵奴來講,我們在明,他在暗;而對契丹人來講,則我們在暗,他們在明。契丹的兵力可能最強,但對整個局面最不清楚的也是他們。蕭鐵奴看似掌控着整個局面,但他的力量其實最弱——正因如此,他纔不敢貿然來攻打我們,而要用上借刀殺人的伎倆。”

歐陽適道:“那我們能不能反過來利用契丹人去打蕭鐵奴呢?”

曹廣弼道:“只怕不大可能。蕭鐵奴最大的特點就是來去如風,若非如此,他們早就被契丹官府殲滅了。”

楊應麒道:“就長遠來說,蕭鐵奴我們是一定要對付的,否則我們在這大漠草原沒法安生。但就眼前來說,只要解決掉契丹宮帳軍這個禍患,我們最大的危機就算過去了。”

衆人都點頭稱是。楊應麒繼續道:“我們要北行,但水不夠,我們要對付契丹兵,卻不知對方的虛實。因此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解決這兩條。那如何解決呢?”

他拿出刀,在佈滿沙塵的地面上草草畫了個簡圖:“攻守之奇計,在於變化,在於藏匿,在於欺騙。我們要在知道宮帳軍虛實之前避免和他們衝突,就得先把自己藏起來——不但不讓宮帳軍知道,還不能讓蕭鐵奴知道,否則他也一定會想辦法再引宮帳軍來對付我們。但對附近的地形,我們又沒有蕭鐵奴熟悉,該如何藏呢?對地利的掌控我們不如他,只好利用人心的盲點來把自己藏起來。”

“人心的盲點?”歐陽適笑道:“這卻是一個好詞,卻不知怎麼一個盲點法?”

第321章 當世活佛(上)第246章 良緣非良緣(下)第181章 責第25章 收俘虜(上)第286章 國亡四方禍至(上)第272章 福不單行禍雙至(下)第221章 救溺自溺(下)第62章 聯金扶漢之策(上)第103章 臨潢風沙迷眼(下)第13章 狼羣(上)第254章 究竟誰控制誰(上)第39章 渤海之叛(下)第313章 夏使之會(上)第243章 熊魚不可兼(下)第179章 亂第64章 大金的兩扇門(下)第45章 東海新霸主(下)第75章 海上盟約新議(下)第193章 秦檜第64章 大金的兩扇門(上)第58章 開發大流求(下)第333章 靈壽墳(上)第59章 公主回家了(上)第92章 國相逝事何從決(下)第318章 大漢軍心(下)第110章 歡迎丈母孃第309章 秉公與顧全(上)第107章 何去何從悵惘(下)第340章 君之尊(上)第266章 盼君未忘當年誓(上)第218章 悼忠臣(上)第40章 兵下遼東(下)第306章 南宋的君臣(下)第78章 漢部牆角窺伺者(下)第268章 圈套內外險難知(上)第6章 邊關(下)第40章 兵下遼東(下)第54章 老和尚遠來(下)第62章 聯金扶漢之策(上)第288章 乃合燕京之圍(上)第333章 靈壽墳(上)第69章 楊大人的書童(上)第106章 卻是自家掘墳(下)第220章 汴梁一空(下)第292章 兄弟父子難言(下)第332章 金蘭折(上)第323章 修羅之戰(上)第240章 一檄天下安(上)第320章 北征大軍(下)第21章 配佳偶(上)第91章 東南東北亂局紛(上)第134章 特設新軍>第316章 塘沽民心(下)第337章 珍珠衫(上)第202章 自辱第252章 大變亂之前徵(上)第24章 反契丹(上)第41章 曷蘇館事(上)第274章 劫後面目重認識(上)第150章 國之樑第319章 雲中黃河(下)第138章 燕京襲取第67章 遣宋使的人選(下)第150章 國之樑第346章 南行(下)第162章 講演第279章 薑桂之性多老辣第14章 烏古(上)第55章 打到你求和(上)第55章 打到你求和(下)第106章 卻是自家掘墳(下)第209章 河套局(下)第152章 舟中議第69章 楊大人的書童(下)第208章 陳家貨(下)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下)第142章 入太行第80章 禪門佛鑑的威力(上)第64章 大金的兩扇門(上)第318章 大漢軍心(下)第244章 閨中兒女事(下)第117章 楚州傳噩耗第3章 論武(下)第208章 陳家貨(上)第323章 修羅之戰(上)第169章 飢亂第322章 刀馬佛經(上)第306章 南宋的君臣(下)第46章 保州攻防戰(上)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下)第340章 君之尊(下)第86章 大搶親喲大搶親(下)第128章 錦囊妙計第212章 飼野狼(下)第344章 北遊(上)第224章 建炎之立(上)第336章 醉獻妃(上)第293章 遠族來歸何意(下)第94章 將軍跨海南巡(下)第228章 牙疼之惱(下)
第321章 當世活佛(上)第246章 良緣非良緣(下)第181章 責第25章 收俘虜(上)第286章 國亡四方禍至(上)第272章 福不單行禍雙至(下)第221章 救溺自溺(下)第62章 聯金扶漢之策(上)第103章 臨潢風沙迷眼(下)第13章 狼羣(上)第254章 究竟誰控制誰(上)第39章 渤海之叛(下)第313章 夏使之會(上)第243章 熊魚不可兼(下)第179章 亂第64章 大金的兩扇門(下)第45章 東海新霸主(下)第75章 海上盟約新議(下)第193章 秦檜第64章 大金的兩扇門(上)第58章 開發大流求(下)第333章 靈壽墳(上)第59章 公主回家了(上)第92章 國相逝事何從決(下)第318章 大漢軍心(下)第110章 歡迎丈母孃第309章 秉公與顧全(上)第107章 何去何從悵惘(下)第340章 君之尊(上)第266章 盼君未忘當年誓(上)第218章 悼忠臣(上)第40章 兵下遼東(下)第306章 南宋的君臣(下)第78章 漢部牆角窺伺者(下)第268章 圈套內外險難知(上)第6章 邊關(下)第40章 兵下遼東(下)第54章 老和尚遠來(下)第62章 聯金扶漢之策(上)第288章 乃合燕京之圍(上)第333章 靈壽墳(上)第69章 楊大人的書童(上)第106章 卻是自家掘墳(下)第220章 汴梁一空(下)第292章 兄弟父子難言(下)第332章 金蘭折(上)第323章 修羅之戰(上)第240章 一檄天下安(上)第320章 北征大軍(下)第21章 配佳偶(上)第91章 東南東北亂局紛(上)第134章 特設新軍>第316章 塘沽民心(下)第337章 珍珠衫(上)第202章 自辱第252章 大變亂之前徵(上)第24章 反契丹(上)第41章 曷蘇館事(上)第274章 劫後面目重認識(上)第150章 國之樑第319章 雲中黃河(下)第138章 燕京襲取第67章 遣宋使的人選(下)第150章 國之樑第346章 南行(下)第162章 講演第279章 薑桂之性多老辣第14章 烏古(上)第55章 打到你求和(上)第55章 打到你求和(下)第106章 卻是自家掘墳(下)第209章 河套局(下)第152章 舟中議第69章 楊大人的書童(下)第208章 陳家貨(下)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下)第142章 入太行第80章 禪門佛鑑的威力(上)第64章 大金的兩扇門(上)第318章 大漢軍心(下)第244章 閨中兒女事(下)第117章 楚州傳噩耗第3章 論武(下)第208章 陳家貨(上)第323章 修羅之戰(上)第169章 飢亂第322章 刀馬佛經(上)第306章 南宋的君臣(下)第46章 保州攻防戰(上)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下)第340章 君之尊(下)第86章 大搶親喲大搶親(下)第128章 錦囊妙計第212章 飼野狼(下)第344章 北遊(上)第224章 建炎之立(上)第336章 醉獻妃(上)第293章 遠族來歸何意(下)第94章 將軍跨海南巡(下)第228章 牙疼之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