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並不是說紅衣大炮就不好。
至少,根據楊沐所知,以及典籍上的那些記載,紅衣大炮在冷兵器時代,達到的效果堪稱碾壓,多次大戰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於性能優越,紅衣大炮的射程能夠輕鬆達到七八里遠,射程最遠可以達到十里多,所以成了明朝末期對抗後金鐵騎的最強武器,當時的戰法爲,將後金的騎兵誘入城頭紅衣大炮射程,然後用紅衣大炮射擊,效果非常顯著。
由此,也就成爲了明末抵抗後金的主要戰力。
史書記載,紅夷大炮在寧遠之戰中發揮極大威力,後金的攻城行動在明軍猛烈炮火的攻擊下,八旗官兵血肉橫飛,屍積如山,是努爾哈赤成軍以來的首次挫敗。
在後來的寧錦之戰中,後金大汗皇太極率領大軍圍錦州,攻寧遠,明軍紅夷大炮再次發揮巨大威力,明軍大勝。
崇禎四年,後金在瀋陽利用俘虜過來的工匠劉漢,成功仿製了西洋大炮,還創造了“失蠟法”,化鑄鐵爲鑄鋼,以複雜的退火、淬火程序處理火炮的不同部位,使鑄炮工藝領先於明朝,由於夷字犯上滿洲人的忌諱,紅夷大炮便更名爲“紅衣大炮”。
譬如,明清雙方的鬆錦大戰,雙方均使用了紅衣大炮,明軍在關內加緊造炮,清軍把紅衣大炮用於大規模的野戰和攻堅,清軍僅松山一役,就調運了炮彈萬顆,紅夷大炮三十多門,炸藥萬斤,到陣前備用。
之後,又用紅衣大炮重創了李自成起義軍,追殺到南方。
可以說,明朝並非是亡在滿清手裡,也並非戰力不足,而是在內外交困中,敗在農民起義中,而後就亡了。
真正讓滿清佔據天下的,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政權。
可見,在冷兵器時代,紅衣大炮有多強大。
紅衣大炮,可以說是楊沐的底牌。
至少,在近五六年內,蒼國是沒有辦法研製出比之更強大的遠程攻擊武器了。
楊沐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以一國之力對戰諸國,其實就是憑此底氣。
它是楊沐的底氣所在。
雖然,目前受制於工部的產能,一共也就只有一百多門大炮,但是第一次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紅衣大炮,註定會綻放出令人側目的光彩。
它的影響,將絲毫不下於當初的麒麟軍問世。
天下都將因其而顫抖!
一百多門大炮只是一個開胃菜,組建這樣的一支強大的隊伍,其實還遠遠沒到楊沐滿意的範圍,因爲按照這個規模的話,一百門紅衣大炮似乎只能夠裝備一個軍團。
其餘的五大軍團,幹看着過眼癮?
至於將炮兵部隊獨立,組建出新的軍團,楊沐倒是沒什麼打算。
畢竟,軍隊的變革無法阻止,肯定是向前邁進的,未來蒼國的六大軍團肯定是六個全面發展集團軍,目前已經有了騎兵和戰械隊,之後還將有炮兵部隊,甚至未來的火槍部隊,或者說更厲害的……
這一切,取決於科技部的研發和仿造水平,或許是在不久的將來,幾年的時間就可以做到,或許會更久,需要幾十年。
但是不管如何,眼睛放長遠一點,肯定是沒錯的。
六大軍團不應該因爲技術裝備的革新而淘汰,而是隨着技術和裝備的革新,越來越強大,始終是蒼隊的中堅力量。
這一支正在行軍的炮兵隊伍,就是剛剛訓練出來,派往前線,即將歸屬於玄武軍團,在這次的大戰中,由玄武軍團全權統轄。
這支炮兵大隊的編制並不大,總共也就三千人,將領幾乎都是剛從軍事學院裡畢業的,受過高等的教育,對炮彈的發射等十分熟悉。
由此可見,炮兵大隊的將領,偏向於專業能力。
也是爲什麼,那些將領看起來還未蛻去書生之氣。
炮兵隊伍這次的任務,首先就是要與玄武軍團匯合,並且爲了到時候,給敵軍猝不及防的一擊,這支隊伍要保證在匯合之前,絕對不能讓敵軍知道他們的存在。
這是最考驗的地方!
兩軍交戰,縱然攻城拔寨是以城池爲主,但是敵軍的暗探還是能夠經過鄉間等地方穿越而過,到後方打探消息。
如果打探到了大規模的援軍,那麼肯定會將這些援軍的人數和規模以及位置,都一一上報,然後敵軍做出相應的對策。
楊沐敢保證,一旦敵軍得知了蒼軍有這麼一支特別的隊伍,肯定會想方設法打探清楚,甚至是有所忌憚而不敢聚集起來大戰,或者想方設法也要將之毀滅。
無論是哪一種,對蒼國來說都是極爲糟糕的,可能導致整個戰爭的進程都都影響,最壞的結果就是諸國對蒼國有了防備之心,避免大戰或者採取防守的戰略。
這對於蒼國來說,將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戰。
本來,爲了儘快解決諸國的伐蒼之念,緊趕慢趕祭出了紅衣大炮這麼一件大殺器,又故意誘敵深入,使諸國營造一種外強中乾的樣子,讓諸國暫時放棄持久戰的念頭,準備聚而殲之。
如果,紅衣大炮的秘密被發現了,導致最嚴重的後果就是之前的戰略將會全部被推翻,接下來蒼國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傷亡和犧牲,會遠遠增大。
會影響蒼國稱霸諸國,甚至是統一諸國的進程。
所以,這一支隊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越是靠近禮城,遭遇敵軍探子的機會就會越大。
炮兵隊沒有再前進,而是直接在小黃縣的一座山頭上駐紮,等待着玄武軍團的到來。
畢竟,紅衣大炮的重量實在是太讓人無奈了,哪怕是三千士卒合力,加上還有很多的馬車和軌道輔助,要移動起來也十分的艱難。
如果遇到下雨天泥濘路,情況會更加的糟糕。
所以,炮兵隊乾脆就在小黃縣等待,等待玄武軍團抵達這附近,到時候再來接收。
九月末,阮國大軍五十餘萬,抵達禮城外。
以禮城爲中心,不知不覺間,竟然集結了魏國、晉國、阮國三方軍隊!
值得一提的是,禮城周圍十幾座城池,都已經被魏軍和晉軍分別佔領,對禮城形成了包圍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