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荊楚新政(三)

張梅生的擔憂並不是沒有可能,當然也要看什麼人來應付了,事實上,李漢之所以敢制定這麼一份計劃,心中確實已經有了完全之策了!

不錯,若是隻從短時間比如三五個月、甚至一年來看,軍政府的確很有可能陷入財政困局之中,但是也不妨換個想法來看。

比如,張梅生因爲時代跟自己知識的侷限性,只看到了眼前,卻沒有看到長遠的利益。

沒錯,李漢這一計劃卻是應用了後世各國政府已經普遍實行的‘財政赤字刺激國民經濟’的手段。即,通過政府短時間內的透支性財政採購,刺激國民經濟的長久發展。

或許跟他的職業有關,李漢也許對於戰事指揮不如麾下幾員正在快速進步之中的將領,但是對於經濟卻十分了解。

一戰眼看就要到來,中國若想借助着一戰之風獲得大發展,離不開合理的引導跟一個初步的工業基礎,而這一切他如今都還不具備,只能一點點的慢慢建設。而欲要完成國家的初步工業改造,離不開三樣最關鍵的東西。即國家支持、經濟允許跟基礎。關於政策支持上他已經在着手出臺制定一系列的扶持實業法案,尤其是對重工業、化工、航天、特種合金等一系列現在國家還不具備的都做出了明確的定位,當然,在初期是不能指望一心求財的國內的實業家們進入其中的。基礎包括科技基礎跟教育基礎,國家欲要完成工業改造,需要太多太多的各式人才,這些暫時對於他來說有些遙遠,只能慢慢引進加培養。

而他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培養出一個適合工業發展的土壤。所以,李漢準備通過初步軍屬福利加軍方、政府採購合併爲一處,在沒找到合適的人選之前由他親自過手負責,利用軍政府的鉅額採購訂單,合理引導軍政府統治範圍內的民衆,完成他計劃中的國民經濟體系的第一步。

比如在軍政巨量的採購豬肉、絹布、土豆、玉米、紅薯等,短期之內或許看不到什麼,但是隻要過了一年甚至半年。通過軍政府採購所造成的影響就會擴及到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上了。大量豬肉的採購促進養殖業、皮革業跟一二級食品加工、飼料生產的出現;布料的採購能夠盤活整個紡織、生絲甚至棉花種植跟紡織機械製造、電力與蒸汽動力企業的出現,既然社會出現大量的僱工,吸引大量因鄉紳、地主兼併土地出現的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土豆、玉米、紅薯等如今國民還不清楚其真正營養價值的農作物大量被收購,必然導致社會的關注力將會從小麥跟稻米等低產作物轉向這幾種能夠創造大量財物的高產作物上,不但可以改良國民單調的飲食結構,還能夠通過合理引導,通過大量種植土豆等高產作物,解決小麥、稻米等因產量不足跟天氣影響導致的米價、糧價大幅增長。並且,藉機他準備已久的化肥工廠也能趁機投入使用,並且完全不必擔心銷路問題了。而化肥恰恰又是化工系產業誕生的根基...

利用政府採購刺激國民經濟,在後世有兩個國家做的最成功。其中之一便是美國。美國每年通過數千億美元的軍用訂單,盤活了自己國內近十萬億規模的重工業企業跟數十萬億規模的相關服務業跟製造業、是最成功的典範。當然,共和國也很成功,通過每年數千億的公車消費,養活了世界十大汽車品牌中的七家跟數十個奢侈車品牌;其次在來自地方跟中央的某些政策支持下,通過刺激樓市,盤活了鋼鐵、建材、裝潢、家居等數十個行列因此被盤活,誕生了上下游約近十萬億規模的龐大市場,造就了全世界均價最貴的樓盤神話...(吐槽一句,國際數百家大型企業,每年通過中國樓市,賺取中國近萬億利益,這其中包括世界五大家居集團、油漆等裝潢業巨頭、世界三大礦業集團、世界各國投行等...不能再說多了)

初期軍政府的經濟負擔的確是要重了一些,不過錢從軍政府的口袋之中流出去,到了農民跟軍屬的手中,被他們拿來購買各種生活必需品,輻射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最後又會以稅收的方式,回到軍政府的口袋之中..只不過這其中兜了一個大圈罷了!

當然了,這些涉及到宏觀經濟學、國民經濟學、產業經濟、經濟學的話題,他跟張梅生等是解釋不通的,只能動用自己的威望強行通過這一法案...按照他的初步估算,最多這方案施行兩三個月後,這一計劃帶來的初步富民政策將會顯露無疑,到時候張梅生等就會明白他的良苦用心了!

同一日,軍政府頒佈第三號軍政府令,成立工商總署,所有民族資本凡欲在軍政府所統治的五府境內開廠經商,只需在工商總署處獲得成立企業之批文後,可憑批文,獲得廠區完成後一年內免稅之優厚福利,但凡欲長期於鄂中發展之資本,只需在簽署所需採購之原料優先於本地區採購的合約後,獲得最短三年,最長五年之半稅特權。除此外軍政府將籌備成立‘中國銀行’,銀行成立後,凡簽署在軍政府管轄範圍內建廠經商之合同的有一定技術含量或能夠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富裕民衆之企業,可在銀行成立後經工商總署審覈後,於‘中國銀行’處申請獲得一定額度的三年無息貸款!

在第三號軍政府令中,李漢特別指到,自十一月起,軍政府管轄境內所有企業在兩月內至工商總署完成產業資料報備,日後完成報備的紡織、火柴、肥皂生產、機械製造、發電、鐵路運營、運輸、化工、礦產開發等四十三個行業,將獲得一到三成稅減鼓勵,持續時間視其對當地經濟貢獻力度而定。

除此之外,軍政府將在半月內就每月所需採購之布料、土豆、紅薯等作物、以及牲畜、軍靴、手套、服裝甚至每日消耗之蔬菜等作物進行招標採購,別看這些東西都是不怎麼起眼的小物件,但只是軍政府一個月的消耗就有近四五十萬兩白銀之巨,放在那裡都是個不小的數字,自然能夠吸引一大批的商賈前來。

相比之前三號軍政府令,第四號軍政府令也是重量級的,那便是興修水利跟道路。

...這裡李漢思考了好一陣之後,考慮到如今天下戰亂之後,民間之混亂情況定下來的。據李東來分神派人大致收集的數據,五府之內如今至少有數十萬流民,並且隨着河南亂起來,每天都有不少流民從河南越過省界南下,逃往他通知下已經結束了戰事進入休整之中的湖北荊襄五府...現在倒也罷了,畢竟各地雖然流入了不少流民,但到底現在天氣還不算多冷,沒有出現大面積死人的情況...但是,一旦冬天來臨了,問題可就麻煩了!

正是因爲如此,他在結合了歷史上經濟危機時代第三帝國跟美國的經典措施,加上後世共和國的一些例子,定下了以工代賑的計劃。

李漢到底不是個冷血的人,面對着數十萬甚至可能還要更多的隨時可能犧牲在這個寒冬中的流民,他自認不能做到無視,但是僅靠軍政府現在有限的財政,卻完全不足以在維持一萬多老兵,還有即將到來的接濟這麼多人。不過軍政府不能養活數十萬的白吃白喝的流民,卻不代表整個荊楚之地養活不得數十萬的勞工...在思考了一天之後,他便敲定了主意...修路、修水利。

張梅生曾跟他提到過,江漢沿岸多處水利年久失修,短時間之內倒是罷了,只是再來一場暴雨,就有可能引得多處氾濫,甚至引起洪澇災害...他當時還沒有拿定主意,畢竟真要修起來,一來時間較長,至少前後需要半年甚至更多的時間,畢竟整個漢江沿岸可不比張梅生之前接手的沙洋一處;二來修建起來需要耗費的銀子不菲,其中光是工錢就要佔去大半。既然現在多出了數十萬流民,哪怕其中只有四分之一的青壯勞動力,他再從荊襄五府內招募一些,足夠應付整個工期了!

李漢卻是已經打定了主意,既然要修建水利利民一方,少不了要地方的那些田畝數千頃的大地主鄉紳們掏些腰包了...因此,他這第四號其實就是說給天下人看,說給那些家產萬頃的富戶們看的...軍政府掏錢給你們修水利,最大的獲利者卻不是當地民衆,而是這些佔去了大半地方田畝的地主、鄉紳們,不需要他們掏錢也就罷了,但是若是連那些以工代賑的青壯們跟他們的家庭吃住都不能解決,可就由不得他不出臺一些管制地方勢力擴張的政策了!

除此之外便是修路了...說是修路其實卻不算準確,荊襄五府內的多條官道都是上個世紀太平天國後修建了。久一點的距今已有半個時間,便是短一點的也有二三十年的歷史了,不少地方原本鋪墊的石子已經消失無蹤,更多的道路甚至出現雜草叢生的模樣,多少年朝廷都沒再撥款修葺過了,若不是尋常還有商旅經常路過,只怕已經找不到路的樣子了,確實該稍微修理一下。

比起修建水利,這道路花費就少得多了,他有心先修一些簡單的石子路或者乾脆就只是對以前的傾聽開闢的官道做一些簡單的維護,因爲柏油路的修築成本太高了,加上技術也不允許,還要等到他的工廠組建起來的時候才能進行真正的公路建設!

前四號軍政府令關係到民生,所以被李漢排在前面發佈。第二日,即前一日頒佈四號軍政府令之後,第五號軍政府令頒佈--徵兵!

不錯,這第五號軍政府令正是他準備已久的徵兵令,軍政府打出了支援武昌跟鄰省革命的口號,公開徵召新兵三萬...除此之外,在一同發佈的第六號軍政府令中,終於以官方名義,重新編排了革命軍標級以下各編制。即從低到高,依次爲班(棚)、排(哨)、連(隊)、營(營),相對應的,各編制指揮名稱也依次改爲班長、排長、連長、營長,至於標統以上編制,由於何進、季雨霖等一衆將官反對,李漢只能息去了一次將原清廷制定的新軍編制全部西化的想法!

第七號軍政府令爲‘規劃各地分屬軍政府管理草案’,箭頭直指各地混亂的底層政權。這一份草案花費了李漢不少的心思,幾乎都是他本人起草動筆,每一條逐詞逐句都是經過反覆的斟酌的!雖然不願意承認,但是李漢無法反駁,如今的軍政府雖說名義上接管了五府的政權,實際上不少地區自從歸屬了鄂中分軍政府之後,軍政府卻沒有派出哪怕一個官員前往接管當地權力。結果正是這種遲鈍性,令不少當地勢力奪取了地方政權,他們藉着軍政府的名義,私自徵收重稅、魚肉鄉里的也不在少數,這種情況尤以新佔的襄陽府、鄖陽府、荊州府三地最多...

之前李漢的確收到了一些風聲,苦於清軍大軍壓境,他實在是騰不出手來,加上也確實沒有那麼多的人手,才暫時將這件事緩了緩,放在一邊。

如今清軍壓境之危已經解決了,他卻不準備在跟這些披着軍政府的外套,行得是敗壞軍政府威望的無恥之輩妥協了,雖然他們身上多少都披着些鄉紳,當地名流的身份...

第七號軍政府令規定,鄂中分軍政府爲五府唯一之統治機構,有權任命各地分屬政權之管理,並規定各地最高管理爲一正二副,嚴禁貪污受賄、嚴禁私設稅種,一旦發現軍法處置...軍政府將在半月內逐步派出足夠的官員接管各地領導,對於非本地、本鎮、本縣人士概不承認之地區,軍政府只能動用必要之手段,以保證軍政府之權威了!

而在這兩日所頒佈之軍政府令之中,無疑,第八號也是最後一號軍政府令纔是重之之重,也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第八號軍政府令所涉及之問題正是荊州那裡的一百多萬畝土地問題,也是當前吸引了鄂中不少有實力的鄉紳、地主注目的一塊肥肉。李漢自然知道盯上了這塊肥肉的人實在是太多了,這一次他有意出售荊州土地的事情被傳出之後,頓時吸引了不知多少眼光。待他親自抵達荊州的消息傳開之後,這幾日還沒等他主動派人去請,就有不少勢力驅車親自趕往荊州,這幾日來幾乎每天中午、晚上都有人慾要宴請他。

如果不讓這些富戶、地主階級從中獲益,李漢毫不懷疑從中得不到好處的這些階級會逐漸的將他排擠出擁護者的行列之中,甚至未來一旦他跟武昌鬧了起來,少不了有人背後聯絡武昌那邊,欲要對付他這塊擋路石。

wωw ☢ttκan ☢¢○

這些李漢都明白!

不過,這段時間來李東來收集了不少鄂中地方名士的資料,其中光是被他圈了紅圈特別備註的家中擁有超過萬畝田地的就不下十數人,擁有數千畝良田的也有百餘人...其餘擁有數百畝土地的由於人數實在是太多了,以至於以情報司現在的實力,實在是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全部收集完,但是,這個結果對於他來說已經夠了!

來自統治階層數千年來的奴化統治,這個民族只要還有一口飯吃,人們哪怕是活的很沒有尊嚴,也會忍耐着。農民自古以來便佔去了這個國家九成九的人口,遍觀歷朝歷代,每一次亂世莫不是因爲土地的高度集中導致的農民們大量失去土地,連活下去的保證都沒了,最終才引發了混亂、暴動跟農民.運動,導致一個朝代的滅亡。清末也是一樣,革命...革命如今正在這個國家,這片土地上進行的如火朝天,但是究其真實情況,高呼‘三民.主義’的同盟會什麼時候分出神來去完成自己平分地權的承諾了嗎?

李漢冷笑,後世數十年的混亂,雖說有既得利益階層的衝突,但是直到後來的國民黨是如何被締造了共和國的共產黨從大陸趕下海的就知道了...他們偏離了自己的承諾,直到滅亡都沒有實現自己‘平分地權’的許諾,結果在後來的幾十年之中,中國民間的土地兼併到達了極致,最終導致窮苦老百姓跟低產階級認識到了只有共產黨才能舊中國,導致共和國的誕生。

土地革命勢在必行!

這一點是他結合了後世近百年的經驗得出來的答案,短時間之內,以他的力量或許只能緩和治下部分的窮苦民衆跟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但是等到中國式的工業革命開始之後,中國需要數千萬,不,需要數億的民衆投入其中,他的胸中已經制定了一份完善的工業發展計劃,只要撐過這段最初的事情就行了!

從張炳乾傳來荊州沒收數百萬畝土地的時候,他就決定了在荊州,爲日後的土地革命做一次實驗。歷史上的改朝換代,無不是土地所有權的一次大變革。對於中國這個傳統的巨大農業國家來說,某種意義上,革命事業的成功與否,就要看能否解決土地改革的問題。

如果不能讓佔據大對數羣體的農民,感受到革命所帶來的實惠,那麼革命成功與否,跟他們又有什麼干係呢?那麼新的中華民國,和原先的清王朝,又有什麼不同呢?僅僅只是剪掉個辮子嗎?

土地改革,能讓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調動出來,解放巨大的生產力。更能讓擁有豐厚資金的地主鄉紳們,不再把目光侷限在土地上,逼着他們把閒餘的資本投入工業生產,而不是無休無止境地進行土地兼併,客觀上提供個加速整個社會工業變革的可能性!

土地改革對於李漢跟鄂中軍政府有着顯而易見的好處,首先享受土改所帶來利益的農戶,必然會對李漢報以巨大的支持。這樣,對於李漢推行他的工業計劃有着極大的便利。部分土地消除地主的田租分成,解放了農戶的勞動積極性,還會迅速增加李漢的田賦賦稅,提高財政收入。另一方面,地主們失去了繼續購買擴大土地的權利,必然會逼着他們投資工商業,轉而變爲新興的資產階級,將迅速地擴大工商業規模,加快整個社會的工業化進程。解放生產力的農民,將可能會增加收入,產生積蓄,從而產生一定的購買力。而購買力,更是一個商品市場繁榮與否的關鍵點!

好處是巨大的,危險也是相伴相生的。無需置疑,即使是如此溫和中庸的土改措施,也必然會引起許多頑固地主,尤其是大地主土豪們的激烈反抗。這也是李漢籌謀已久,卻一直遲疑着沒有推行的原因,直到現在也只能在荊州暫時進行試驗性的實施!

正是因爲土地改革,這一條路前途坎坷!

當初孫文在創立同盟會時,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政治綱領。其中民生主義的重要部分,就是平均地權。主張覈定全國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後社會進步所帶來的土地增值,則歸國家所有。

但此條土改措施明顯不具備可操作性,且民國初建,也根本沒有精力關注這個事情,最後不了了之,導致了所謂國民革命的失敗跟不完全性!

荊州土改,李漢經過幾日的反覆修改之後,終究有了一份不算完美的完案。

除去用於獎勵有功士兵跟傷亡士兵家屬之外,軍政府所統計的荊州府內繳獲土地尚有一百五十多萬畝土地...黑心腸的滿清旗人在荊州搜刮的太厲害了,區區一個荊州府,八成以上的土地都給他們佔了去,這裡面好多都是旗人貴族在荊州滿城建立之後的兩百多年間通過各種手段從當地漢民手中強搶的,大多數都已經無法統計是從哪家哪戶手中強奪,只能暫留在軍政府手中,由他拿來進行土改!

荊州土改,李漢主要借鑑的是後世國民黨高層將領陳誠在臺灣使用的那套土改方針,因爲後世共和國土改的侷限性在二十一世紀已經暴露無遺,共和國的新土地糾紛與矛盾已經到了中央不得不重新計劃土改的地步了。加上時代的不允許,他反倒更加認可陳誠的那套和平土改!

首先,軍政府將成立‘國土資源管理局’負責全權管理荊州土改,由於沒有合適人選,這個管理局局長的任務暫時由他本人來擔任,這樣雖然分了他的一部分神,卻足以威懾下面的一些手上沾上了壞毛病的官吏,讓他們不敢把手伸向‘土地改革’這個肥的不能再肥的大肥肉上!除了國土資源管理局之外,一併成立的還有‘軍政府統購委員會’,負責所有軍政府每日、每月所需之蔬菜、糧食等必需品,直接同國土資源管理局配合優先採購在土改名單之中的農戶所產農作物。

土改共有四條,第一,規定所有軍政府管轄範圍內月收入不得高於十銀元,並擁有軍政府承認新戶籍、身份證明之農籍百姓,可在‘國土資源管理局’登記,經軍政府審覈確定其身份、收入、戶籍等正確後,將可憑藉‘國土資源管理局’所開發之證明,於荊州府內以十五兩或鷹洋二十一元每畝(抱歉,我能查到的1897年河南省某縣土地價格爲17.4兩一畝,所以,如果有不準確的地方,請不要見怪)價格,最高可購買五畝耕地,所有土地購買款項可由購買農民分10年20期平均攤還,不必負擔利息。(也意味着不被負擔因通貨膨脹率或貨幣貶值所造成的差額利益)不過,但凡購買土地之農民必須要與軍政府簽署一份協議,其本人所購買之土地,五十年之內不得私自出售與他人,否則一旦違規,軍政府將依法收回其購買之土地...

第二條,自本日起(辛亥年己亥月丁亥日,也就是1911年11月13日)暫定荊州府爲‘試驗區’,凡荊州府內完成戶籍審覈之農籍百姓,將在三月免賦結束後,享有永久土地二五減租。軍政府以法律條例限定租額,所有私人土地地租(上交軍政府的)不得超過全年主產品收穫量的25%;所有租種土地地租減免15%,減免一成五,這已經是軍政府現階段通過跟荊州府內一衆地主鄉紳協商之後,所能爭取到的最好結果了...如果沒有軍政府前段時間北線戰事的連連勝利,加上談判期間,又有消息傳軍政府的年輕大帥從北方抽調數千大軍南下,準備一旦計劃未談攏,使用武力手段解決衝突的小道消息,恐怕最多一成就已經是極限了;要知道自庚子之亂後,清廷向民間轉移戰敗所需賠付的鉅額戰敗款項,加上地方階級趁機掠奪,荊州地區不少地主外租土地地租已經高達五成,有些甚至高達六成,他能嘆下來這一成半,可是費了不少的功夫。處於公平起見條例也保障地主利益,佃農按時納租,欠繳兩年地租地主可以解僱等。

第三條,自本日起,荊州府內個人或家族最高所擁土地上線不得超過一百畝,凡擁有土地過百畝之家族,其子弟、親戚以及本家族之成員,不得以任何理由新購買土地,否則軍政府有權止住其購買行爲,所購買之土地將由軍政府以同樣價格贖買,低價轉賣與其他民衆(未免有人藉此漏洞,通過私下協議低價購買土地,然後賣家賣給軍政府。但凡得軍政府警告兩次者,將以法律形式強令其出售手中所有50%之土地,由軍政府以市場價格購買,轉入特價保障田體系中)。

這第三條,荊州府內的一衆地主、鄉紳自然不滿意,縱使當日有李漢在場,還是遭到了一衆荊州本地鄉紳的不滿與爭議,最後能夠通過完全是因爲他的一些利益補償,即第四條!

第四條,荊州府內凡同軍政府簽署減租協議之鄉紳、家族,可以以軍政府募股價格80%認購不定限額的軍政府已組建或正在組建的‘水泥、造紙、肥皂、火柴、漁業、鹽礦開採’六大公司股票份額,所有土地三年內需上繳之賦稅減免一成。

這當然就是打一巴掌給一個甜棗了,這段時日來自從幾乎掌握了湖北境內的漢江水系之後,他就已經募集人手,採購漁船,成立了漁業大隊,每日僅漢川、襄陽、光化縣等幾處就能捕獲近十噸各式魚類,即便是低價就近在港口碼頭出售之後,也能獲得數千兩銀子,戰事結束之後,他便有了成立漁業公司的打算,等到湖北境內的長江水系都落入他的掌握之中後,新堤、荊州、宜昌等地都要納入其中,想必這些荊州本地的鄉紳們應該是受到了風聲了,所以對於入股他劃出來的漁業公司十分感興趣!

除此之外,在第八號軍政府令之中,他還提到,若三個月至半年內,荊州府所行土地法案獲得成功,將推行至整個鄂中軍政府所統治之地區內!

第248章 赴宴第140章 沙洋失陷第338章 成都戰役(四)第496章 驅朱運動第530章 始料不及第738章 攻破瓦房店第472章 半自動步槍與談判第263章 伏擊李純第95章 應城某處第602章 大選第601章 日本反應第194章 劉家廟失陷(上)第437章 我們的‘普魯士’第399章 吞併甘肅(二)第352章 暗流涌動(下)第67章 低調第736章 罵名我來當1第544章 年輕的哈里曼(上)第620章 三路開戰(1)第141章 三個壞消息(上)第737章 罵名我來當2第460章 桌下第192章 借事欲動,發難漢川第257章 奪關(中)第602章 大選第172章 河口之變(下)第656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8第690章 暗流涌動第239章 將北上第497章 不惜開戰(上)第694章 矛盾激化2第420章 三年計劃(下)第690章 暗流涌動第429章 站隊第104章 宋卿唱戲袁公登臺(下)第621章 日本第187章 陳小六第725章 偷襲戰果(2)第421章 伍廷芳與拖拉機第660章 互相試探第367章 貨幣第50章 惡戰督署(上)第473章 變局第554章 削藩第三百九十六章第374章 內部會議(上)第552章 海軍之春第335章 成都戰役(一)第710章 不宣而戰2第20章 逃脫第649章 庫洛帕特金第529章 和談(三)第463章 桌下4第716章 不宣而戰8第585章 發現第508章 雷霆(4)第190章 一網打盡第173章 三人同行(上)第535章 進京第519章 刺袁(下)第六百一十章第262章 爭分奪秒(下)第45章 攻陷楚望臺3第三百二十三章第500章 國外國內第33章 買槍(下)第26章 此公---熊秉坤第532章 應對(下)第84章 進城第603章 壓倒性勝利第484章 遠東準盟友(中)第4章 方老先生第304章 荊楚新政(二)第367章 貨幣第168章 又見陰謀(中)第270章 暗爭施南府第514章 先兵後禮第31章 來自奧匈帝國的某卡爾(下)第536章 以夷制夷第388章 來與去第418章 刀第四百七十八章第335章 成都戰役(一)第635章 中俄之戰3第208章 急行軍第631章 日本在行動第496章 驅朱運動第728章 遼東惡戰3第390章 拉薩戰役(一)第7章 指點第228章 暗夜偷襲第485章 遠東準盟友(下)第646章 轟炸第341章 天下第36章 秘密採購與租船協議(3)第380章 最後準備第483章 遠東準盟友(上)第42章 武昌起義第一槍第565章 一觸即發1
第248章 赴宴第140章 沙洋失陷第338章 成都戰役(四)第496章 驅朱運動第530章 始料不及第738章 攻破瓦房店第472章 半自動步槍與談判第263章 伏擊李純第95章 應城某處第602章 大選第601章 日本反應第194章 劉家廟失陷(上)第437章 我們的‘普魯士’第399章 吞併甘肅(二)第352章 暗流涌動(下)第67章 低調第736章 罵名我來當1第544章 年輕的哈里曼(上)第620章 三路開戰(1)第141章 三個壞消息(上)第737章 罵名我來當2第460章 桌下第192章 借事欲動,發難漢川第257章 奪關(中)第602章 大選第172章 河口之變(下)第656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8第690章 暗流涌動第239章 將北上第497章 不惜開戰(上)第694章 矛盾激化2第420章 三年計劃(下)第690章 暗流涌動第429章 站隊第104章 宋卿唱戲袁公登臺(下)第621章 日本第187章 陳小六第725章 偷襲戰果(2)第421章 伍廷芳與拖拉機第660章 互相試探第367章 貨幣第50章 惡戰督署(上)第473章 變局第554章 削藩第三百九十六章第374章 內部會議(上)第552章 海軍之春第335章 成都戰役(一)第710章 不宣而戰2第20章 逃脫第649章 庫洛帕特金第529章 和談(三)第463章 桌下4第716章 不宣而戰8第585章 發現第508章 雷霆(4)第190章 一網打盡第173章 三人同行(上)第535章 進京第519章 刺袁(下)第六百一十章第262章 爭分奪秒(下)第45章 攻陷楚望臺3第三百二十三章第500章 國外國內第33章 買槍(下)第26章 此公---熊秉坤第532章 應對(下)第84章 進城第603章 壓倒性勝利第484章 遠東準盟友(中)第4章 方老先生第304章 荊楚新政(二)第367章 貨幣第168章 又見陰謀(中)第270章 暗爭施南府第514章 先兵後禮第31章 來自奧匈帝國的某卡爾(下)第536章 以夷制夷第388章 來與去第418章 刀第四百七十八章第335章 成都戰役(一)第635章 中俄之戰3第208章 急行軍第631章 日本在行動第496章 驅朱運動第728章 遼東惡戰3第390章 拉薩戰役(一)第7章 指點第228章 暗夜偷襲第485章 遠東準盟友(下)第646章 轟炸第341章 天下第36章 秘密採購與租船協議(3)第380章 最後準備第483章 遠東準盟友(上)第42章 武昌起義第一槍第565章 一觸即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