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削藩

國防軍收復復州、安東,日本退兵啦!

這一消息很快隨着‘中國之聲’報紙跟‘泰晤士報’的報道而震驚全國,宛若一道清新的風,拂過因爲東北戰雲密佈而陷入焦躁之中的這個國家,一時間國內無不爲之歡騰!

日軍撤兵的消息第一時間送到李漢手上,正在山東青島暫留的他當夜在參加了中德軍艦交接宴會之後便匆忙返回了北京,應付日本撤兵之後的動盪。也因爲日本撤兵這一重大消息的遮掩,國內大多數人都沒有隻在報紙角落裡才點到的一句話。5月13日夜,德國遠東艦隊向中國海軍轉交‘埃姆登號’、‘紐倫堡號’兩艘輕巡洋艦。中國海軍將之更名爲‘友誼號’跟‘青島號’!

5月14日下午,離開北京前往山東幾日的李漢重新回到了北京,而他回到北京的第一件事,便是下令已經抵達東北的國防軍第八師跟國防軍第十師進行就地防禦,開始建設兵防線以防止日軍偷襲。同時,下達前期響應中央號召往北京集結的軍隊就地停止行軍跟駐紮。日本方面一如他所想的那般,在西方列強各國的實力沒被戰爭吸引之前,這個國家即使對中國包藏禍心,它也不能在不佔情理的情況下再一次挑起‘中日之戰’在大陸上擴增殖民地。

佔據朝鮮跟臺灣兩大殖民地,日本在遠東跟亞洲的擴張已經達到了它的敵人跟盟友所能容忍的極限了!

短時間之內,大戰不可能發生了。

對,至少在一戰前不可能會發生中日大戰!

李漢興奮的認識到了,自己這支逐漸強壯起來的小蝴蝶已經對歷史的影響越來越大。他雖然明白自己恐怕很難影響到歷史上一戰的爆發,但是,卻可以用一些手段,延遲一戰的爆發速度。比如...他往奧匈帝國跟德國分別派遣了一支商務使團...未來他還不清楚自己究竟能不能改變,但是,暫時從東北的泥潭中騰出手來的他終於一改之前面對日本壓力下的懷柔手段,開始展現出自己強勢的一面。

5月15日,李漢於北京發佈總統令,怒責奉天督軍‘張錫鑾’在八旗子弟之亂同日本出兵‘復州’、‘安東’問題上的不作爲,責令其立刻解職,除去其‘奉天督軍兼吉林都督’,但考慮其在‘烏泰之亂’中累計有功,功過相抵不再追究,命令奉天派兵護送其往北京養老。等同於下令將其軟禁了!

張錫鑾一去,東北瞬間兩省失去了督軍,正是改制的最好時機。趁這機會,總統府任命原北洋軍第十七師現國防軍第四十七師師長張作霖爲奉天省長,張作霖在東北危機期間曾經向其密誓效忠,考慮其在奉天省的影響力並補償中央失信剝奪了答應給他的奉天督軍任命,李漢鬆了口令其麾下第四十七師自行擴充至三旅,併爲其補足一個旅的裝備。算是打了一巴掌又給了一個紅棗!

吉林護軍使孟恩遠是倒在李漢刀下的第二個倒黴鬼,這位曾經靠給慈禧拾髮簪而發跡的‘拾簪將軍’曾經不但得到慈禧的喜愛,更是袁世凱麾下一員愛將。民國建立後先是被任命爲陸軍第二十三師師長,去年年中又做了吉林護軍使,今年年初被任命爲鎮安右將軍。吉林督軍陳昭常於年初突發痢疾死在了任上之後,吉林省便被袁世凱劃歸了張錫鑾兼管。當時兼任吉林護軍使的孟恩遠雖然趁機掌握了吉林省的大權,但是卻向張錫鑾跟袁世凱同時獻上了一份大禮,據說光是貂皮、百年老參便各有五百件,其餘各種名貴珍品不計。調查局情報顯示他在就任吉林護軍使的兩年間,尤其是今年年初到現在,至少在吉林搜刮了高達百萬的財物。同時還有情報,在日本出兵復州跟安東縣期間,他曾經接受過日本人的賄賂,藉口清繳省內八旗之亂,拒絕將現在編制更爲國防軍第五十三師的原二十三師調往奉天配合向日本施加軍事壓力。

又考慮到其的北洋系背景,孟恩遠也倒黴的上了李漢的黑名單,成爲了中央開刀的第二人。5月16日,幾乎在新就任奉天省長的張作霖派兵將張錫鑾‘護送’往北京的同一天,吉林省富商凌元成並前清時吉林諮議局議員鮑鞍萊、張溫林、長春縣前知事柳濟安等十九人聯名通電舉報吉林護軍使孟恩遠在吉林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短短兩年間貪墨不下三百萬元,請求大總統將其拿辦。

當天,李漢以中央名義迴應,責令孟恩遠及舉報其的十九人立刻前往北京解釋詳情。孟恩遠擔心遭軟禁不肯前往北京,第二天,李漢下令駐紮奉天的第四十七師、第八師、第十師進入軍事動員狀態,同時命令第十師派兵進軍吉林,並責令一旦五十三師反抗,一律以叛國罪懲處,允許立刻武力還擊。又一日,李濟深責令麾下將領郭鬆齡領兵一旅向吉林進軍,沿途派遣兩艘飛機爲其偵察敵情。行軍未至長春,五十三師所部士兵捆綁孟恩遠抵達長春南七十三裡迎接郭鬆齡部接管長春。原來,五十三師前身新軍二十三師幾位將領都曾在藍天蔚麾下任職,後來被調往二十三師之後依舊受其影響,多在軍中傳播民主思想,是故平日五十三師中早有對孟恩遠魚肉一方不滿者。五十三師的投靠,不但令中央未動一槍便接管了吉林省,更令李漢手上的兵力猛增近萬,尤其五十三師乃是清末便開始編練的新軍,裝備雖然中等,但是吉林位於中東鐵路,與日本、俄國之間的衝突不斷,時有交火導致兵員素質一流,勉強算是一支強軍。

眼看着東北三省中的兩省短時間內先後被換成了李漢的人,黑龍江省督軍朱慶瀾一併向李漢投誠,表示願意接受中央的軍民分治政策。隨後於19日被任命爲黑龍江省省長。至此,東北三省悉數落入中央手中。

將東北三省省長悉數換成自己的人之後,李漢並沒有因此而滿足,21日宣佈因東北局勢複雜,三省內馬賊衆多危及商旅及百姓生命安全,下令成立‘東北三省聯合剿匪司令部’,任命國防軍第十師師長李濟深爲剿匪總司令,第八師師長馬榮成爲總參謀長,張作霖、朱慶瀾爲副總司令,郭鬆齡率部併入五十三師任新國防軍第五十三師代師長,王柏齡因爲經歷的大戰較少且麾下十二師缺少實戰經驗,所以沒能獲得重任委託。‘東北三省聯合剿匪司令部’麾下掌握國防軍第八師、第十師、第十二師、第四十七師、第五十三師以及駐守東北的國防軍第五十七師近十萬軍隊,李漢更在隨後命令調查局配合剿匪司令部提供全東北各地馬賊之流的情報,並全力清繳東北各地駐軍之中的日俄兩國間諜。在東北,稍微有些規模的馬賊不是受到日本扶持就是俄國支援,‘東北三省聯合剿匪司令部’的成立當真是項莊舞劍志在沛公!

從東北與日本開戰的泥潭中抽出身來之後,李漢一改之前的懷柔手段,短時間內在北洋系還沒反應過來之前,東北三省便徹底掌握在了李漢手中,段祺瑞等對其繞過陸軍部私自用兵的舉動十分不滿,但是受限於李漢的強勢態度,加上其在東北混亂局勢中不惜對日開戰的強勢手段及同英德美幾國積極聯絡的外交策略獲得了民衆的普遍支持,各地報紙上紛紛出現文人及時事評論家纂稿支持其,甚至百姓自發爲其立‘長生牌’供奉的舉動中看出他現在在國內的影響力,只能暫時嚥下這口氣,對於奉天跟吉林這兩個準北洋系控制的省份淪陷睜一隻眼閉一睜眼!

當然,‘東北三省聯合剿匪司令部’的成立已經觸及了日俄兩國的根本利益線,李漢深知這一點。因此李漢先行拜訪俄國公使,向其保證‘東北三省聯合剿匪司令部’不會威脅到俄國在華利益。同時暗示其成立乃是爲了應付日本持續增兵東北給中國造成的戰略被動,並軟中夾硬的表示中國斷不會取消‘東北三省聯合剿匪司令部’之後,他也適當的向強勢的俄國服了軟。在俄國公使前段時間提出的延長京漢鐵路至歸化的提案第一次做出了正面迴應。

向日本同樣需要作出妥協,日使日置益幾乎是在他剛從俄國公使館回來後邊立刻向外交部遞交了文書,隨後往總統府拜訪他。面對日本人的憤怒,他反覆揪着日本增兵跟趁機強佔‘復州’與‘安東縣’的舉動回擊,當然,最後一樣向日本做出了妥協以免過分激怒了日本,影響了自己的戰略。比如,他答應隨後解除對進口日貨的限令,並同意了任命曾被他解職的原袁世凱的顧問,日本人阪西利八郎繼續擔任總統府特別顧問。

將這位日本在華的情報頭目納入自己的視線中,這是他的情報長官曾經要求的事情,理由是調查局發現了阪西利八郎一直在暗中同段祺瑞等人之間密切的聯絡着,甚至促成了段祺瑞、徐世昌、黎元洪、盛宣懷四人先後同日使日置益進行過會面。將這個危險的人物放在調查局的注意之下,顯然比放任他在暗中活動更安全,這是他的情報長官的建議。

只是,李漢的手段還不僅如此呢!趁着一戰之前這國內最後的安靜時刻,他顯然打定了主意,儘可能的削弱跟平定地方各省的勢力。表現最明顯的他,他在從東北抽出手來之後,終於開始對南方有了動作。首先其一,中央終於撕開了在閩粵之爭問題上背後一直暗中支援龍濟光向其出售軍火的舉動,改爲選擇了更加主動的扶持態度。首先,李漢召見孫黃,向其再一次表達了希望國民黨停止進攻廣東並撤出在廣東所有軍隊的提議,遭到了兩人含糊的回答之後,他也沒有同兩人撕破了臉。但是卻在隨後,下令浙江省駐軍向福建繼續行軍,一個師的兵力抵達距離浙閩兩省邊界只有十五里的地方。於此同時,中央命令湖南、江西兩省駐軍密集調動,同時再一次警告福建省軍政府,立刻撤出在廣東省內的軍隊,否則中央將以惡意挑起國內戰爭的名義,強令出兵福建。

這種拉偏架的態度自然引起福建省內國民黨人的不滿,但是面對孫黃的問責,李漢的理由令其無法反駁,“廣東省督軍龍濟光即使有罪也該這個國家跟中央問責,倘若人人都像貴黨一樣無視國家法紀,私自出兵強攻鄰省,挑動國內各省之間的戰事,日後我中國還有安寧之日。兩位先生,事到如今漢對於貴黨仍是那句話,革命功成、革命黨亡。貴黨一直標誌自己爲民主之政黨,國家人民信任之政黨,但是卻無法掩飾私自出兵攻伐鄰省的軍閥途徑!”

這就是佔着中央大勢的好處了,他以中央的名義攻伐地方,人民視其爲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地方割據。而地方攻伐地方,他卻可以趁機以大勢壓人,逼迫地方各勢力選擇屈服。孫黃二人尤其是孫雯一直都將自己標示爲代表百姓、代表革命,結果反到在閩粵之戰中被李漢捉到了把柄,只能被動招架。

5月24日,在中央責令附近周圍三省調兵遣將的第二天,國民黨最終做出了妥協。陳炯明率領在廣東省內已經逐漸佔據了上風的軍隊撤往粵東梅州,持續了一個半月的閩粵之戰最終在中央的調解之下停戰。而作爲代價,廣東督軍龍濟光失去了對粵東梅州等十四縣的控制,粵東落入國民黨的控制之中。

對於此結果,龍濟光自然是十分不滿的,然而,他歷經部下的反叛跟國民黨交戰的損耗,他如今手下只有不足兩個師的殘軍,總兵力已經減損到了一萬三千人。中央似乎跟國民黨達成了協議默許了陳炯明對粵東的佔領,得不到李漢的支持,他也只能一腔怒火往肚裡咽。日後爲了防禦國民黨,少不了他便是不情願,也要逐漸的向李氏中央靠攏的。5月25日,龍濟光宣佈向服從李大總統的統治之後,其兄長龍裕光攜其子以及整整五大馬車的厚禮自廣東從陸地北上,目標直指武昌,目的不明而語。

在其宣佈向中央效忠的同一天稍晚一些,廣西王陸榮廷同樣向中央服了軟,不但宣佈向中央效忠,更是下令麾下軍隊接受中央新近授予的編制,他麾下本來有三個師的編制,然而中央新近卻只給了兩個。雖說新編制的陸軍一師爲三旅,總人數沒有變化,然而卻少了一個令其擴兵的理由。在這個管卡,陸榮廷放棄了對第三個師編制的爭取而選擇了接受中央的新編制,討好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西南王唐繼堯是李漢在地方最強的對手,滇軍麾下二師二旅共有近四萬精兵,黔軍也有一師二旅兩萬三千多人。不過在唐繼堯的兩個昔日盟友都對中央服了軟之後,雲南王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爲中央同樣找到了對付他的辦法了。

去年蔡鍔赴京,唐繼堯繼任滇督,命令心腹戴戡主掌貴州軍政大權,卻因擔心戴戡掌權日久生了二心,隨後雖然推薦他做了貴州督軍,卻又委任另一心腹劉顯世爲護軍使。戴戡、劉顯世二人果然因爲爭奪貴州大權鬧得不可開交,戴戡拉攏了軍政府不少高層,但是自以爲爲貴州督軍,疏忽了對軍隊的掌握。劉顯世趁機要求擴張原唐繼堯時期的黔軍六團爲一師二旅,命令其外甥王文華爲第一旅旅長,心腹姜登選爲黔軍第一師師長,其他心腹如士官生谷正倫、朱紹良、何應欽、張春圃、李毓華、王純祖等盡數納入軍中,趁機掌握了黔軍。

兩人之間爭鬥逐漸升級,但是卻沒有朝着唐繼堯所想的那樣,兩人爲了獲得貴州大權,爭相向其效忠。戴戡倒是如他所願,但是劉顯世卻讓他感覺自己搬了一塊石頭砸在自己腳上。因爲姜登選跟新任國防軍第五十三師師長郭鬆齡曾是同學,兩人都曾是朱慶瀾的學生。有了這一層關係,劉顯世輕鬆的攀上了比唐繼堯更強勢的大總統的高枝上。處於對分解滇黔聯盟的需要,李漢對於送上門來的劉顯世表現的十分看重,5月29日以戴戡督黔期間多有失德,劉顯世配合着炮製了一樁十七名流狀告戴戡貪墨案,將他送上了北上的名單中,中央下令戴戡暫時解職調往北京解釋,同時任命劉顯世暫代貴州省省長之位,又拿下了一個地方督軍。

至此,國內尚且還保留督軍之位的,便只有新疆督軍楊增新、雲南督軍唐繼堯、廣東督軍龍濟光、廣西督軍陸榮廷四位,以及無督軍之名卻有督軍之實的福建省!

整整一個五月,民國天空之上明晃晃的亮起的都是刀光。中央高舉屠刀削藩,除非不想要了腦袋,否則哪個敢擋!

第476章 分離情報機構第703章 皇姑屯事件(下)第640章 中俄之戰6第473章 變局第36章 秘密採購與租船協議(3)第599章 毒氣第209章 湯黎之謀(上)第647章 拿下比斯克第525章 海軍決定第91章 虎踞鄂中(1)第63章 武昌城內戰事結束第116章 掃平內患(2)第100章 新兵第395章 真正的合作第552章 海軍之春第712章 不宣而戰4第451章 大戰(八)第403章 吞併甘肅(六)第140章 沙洋失陷第631章 日本在行動第211章 特別軍務會議第184章 打草驚蛇(下)第93章 虎踞鄂中(3)第208章 急行軍第84章 進城第179章 招募第217章 塵埃落定第634章 中俄之戰2第280章 內閣總理大臣第86章 城內的混亂局勢第725章 偷襲戰果(2)第315章 整頓與聯合鹽業(下)第206章 又一份不對等的提案第102章 鄂中革命軍分政府第274章 武勝關大捷第六百零六章第620章 三路開戰(1)第15章 刀疤第349章 鐵路第38章 蝴蝶效應第243章 局變(3)第331章 抵達重慶第408章 鹽政改革第273章 喜訊!捷報(下)第268章 灤州兵諫第290章 變第435章 自導自演第422章 大戰的硝煙第671章 拖第345章 資本積累與將往重慶第702章 皇姑屯事件(中)第479章 永不合作第444章 大戰(一)第267章 勝利了第589章 佈置與陰雲第275章 重九舉義與撒網第3章 拯救村民第512章 日本第430章 人心第409章 訴狀與刺蝟第504章 護國肇始(下)第465章 蕪湖陷落第327章 離開漢陽前的準備第224章 抵達第729章 遼東惡戰4第668章 國會第309章 戰重慶(下)第62章 城內形勢第320章 漢陽一夜第516章 京漢陷落(下)第268章 灤州兵諫第502章 一觸即發第18章 密道與暗殺第704章 吹響了戰爭的號角第121章 兵圍杜家莊(上)第289章 以殺止殺第494章 爾虞我詐第276章 入甕與禮和洋行來人第29章 來自奧匈帝國的某卡爾(上)第721章 決定國運的一戰第114章 內憂外患(2)第563章 插手與中華民國憲法第538章 巨頭北上第679章 九月革命第704章 吹響了戰爭的號角第95章 應城某處第266章 大獲全勝第414章 三人遊第232章 戰起(1)第338章 成都戰役(四)第172章 河口之變(下)第46章 天要亮了第387章 湖南風起第176章 新軍服第178章 全雲南第719章 不宣而戰11第213章 軍務會議、居正逼宮(中)第453章 大戰(完)第82章 步步爲營
第476章 分離情報機構第703章 皇姑屯事件(下)第640章 中俄之戰6第473章 變局第36章 秘密採購與租船協議(3)第599章 毒氣第209章 湯黎之謀(上)第647章 拿下比斯克第525章 海軍決定第91章 虎踞鄂中(1)第63章 武昌城內戰事結束第116章 掃平內患(2)第100章 新兵第395章 真正的合作第552章 海軍之春第712章 不宣而戰4第451章 大戰(八)第403章 吞併甘肅(六)第140章 沙洋失陷第631章 日本在行動第211章 特別軍務會議第184章 打草驚蛇(下)第93章 虎踞鄂中(3)第208章 急行軍第84章 進城第179章 招募第217章 塵埃落定第634章 中俄之戰2第280章 內閣總理大臣第86章 城內的混亂局勢第725章 偷襲戰果(2)第315章 整頓與聯合鹽業(下)第206章 又一份不對等的提案第102章 鄂中革命軍分政府第274章 武勝關大捷第六百零六章第620章 三路開戰(1)第15章 刀疤第349章 鐵路第38章 蝴蝶效應第243章 局變(3)第331章 抵達重慶第408章 鹽政改革第273章 喜訊!捷報(下)第268章 灤州兵諫第290章 變第435章 自導自演第422章 大戰的硝煙第671章 拖第345章 資本積累與將往重慶第702章 皇姑屯事件(中)第479章 永不合作第444章 大戰(一)第267章 勝利了第589章 佈置與陰雲第275章 重九舉義與撒網第3章 拯救村民第512章 日本第430章 人心第409章 訴狀與刺蝟第504章 護國肇始(下)第465章 蕪湖陷落第327章 離開漢陽前的準備第224章 抵達第729章 遼東惡戰4第668章 國會第309章 戰重慶(下)第62章 城內形勢第320章 漢陽一夜第516章 京漢陷落(下)第268章 灤州兵諫第502章 一觸即發第18章 密道與暗殺第704章 吹響了戰爭的號角第121章 兵圍杜家莊(上)第289章 以殺止殺第494章 爾虞我詐第276章 入甕與禮和洋行來人第29章 來自奧匈帝國的某卡爾(上)第721章 決定國運的一戰第114章 內憂外患(2)第563章 插手與中華民國憲法第538章 巨頭北上第679章 九月革命第704章 吹響了戰爭的號角第95章 應城某處第266章 大獲全勝第414章 三人遊第232章 戰起(1)第338章 成都戰役(四)第172章 河口之變(下)第46章 天要亮了第387章 湖南風起第176章 新軍服第178章 全雲南第719章 不宣而戰11第213章 軍務會議、居正逼宮(中)第453章 大戰(完)第82章 步步爲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