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風的神情突然緊張起來,他向窗外望了一眼,旋即恢復了常態。他說道:“那天……”
李淳風想起那天的情景,至今心有餘悸。
當時,他面對李世民探究的目光,心中抱着爲國爲民的想法,鎮定自若,目光毫不退縮地迎了上去。
李世民半晌沒有開口,只是盯着李淳風,他在給李淳風施加壓力,看看他到底有沒有鬼。
李淳風的目光平和坦然。
李世民問道:“我大唐國運如何?可延續多少年?你可直說,朕赦你無罪。”
李淳風說道:“陛下,臣推算,大唐百五十年內國運昌盛,然後會逐漸衰落,可延續三百年。”
李世民熟知歷史,從黃帝開始,超過三百年的朝代並不多,長的有周八百年(791年),漢四百年,其餘的百十年,數十年甚至曇花一現。
三百年是個中上的數字。
李世民儘管希望唐朝千秋萬代,可是他也不敢保證自己的子孫能夠各個像自己一樣英明。秦始皇是他認可的帝王之一,不過二世而亡。
李世民問道:“你如何推斷而知?”
李淳風說道:“讖曰:累累碩果,莫明其數?,一果一仁,即新即故。
頌曰:萬物土中生,?二九先成實?,一統定中原?,陰盛陽先竭。
大唐傳二十一帝而終。”
李淳風的推算或許是巧合,唐朝從李淵開始到李祝結束,正好二十一位皇帝。
李世民沉默了一陣,問道:“可有改運之法?”
李淳風說道:“有。”
李世民問道:“當如何去做?”
李淳風說道:“陛下乃千古一帝,如果陛下的後人各個如陛下這般英武不凡,大唐可永傳於世。”
李世民搖搖頭說道:“說具體之法吧。”
李淳風說道:“天圓地方,匯於一點。自我修身,外加諫勸。”
他解釋到,就是不可實行分封制和節度使制度,皇權必須集中在中央。而集權制要有自我完善的能力,還要有監督機制。
李佑研究了唐朝的歷史,發現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和朋黨之爭。他作爲李氏子孫,重要爲大唐做點什麼吧。
目前大唐對宦官管理很嚴,暫時不會出現宦官專權這個問題。
朋黨之爭有李承乾、李恪和李泰等人,已經出現了苗頭。但是有房玄齡、魏徵等一大批能臣在,暫時也不會危及大唐的整體。
這兩個問題,李淳風也不便於提起。
李佑重點讓李淳風講的就是藩鎮割據。如果說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能夠導致朝廷虛弱,藩鎮割據則能夠導致朝廷直接敗亡。
唐朝走向衰敗和滅亡,就是因爲實行了節度使制度,結果誕生了一批軍閥,朝廷被架空,最終被軍閥取代。
從安史之亂的節度使安祿山叛亂到最終唐朝被節度使朱溫滅亡,就是明證。
目前大唐實行的分封制,皇子們各自自己的領地,手中有了兵馬錢糧,難免會動歪心思。歷史上李佑就是在齊州造反而導致滅亡的。
大唐目前還實行了羈縻都督制度,管理着幾十個州府,這些州府都是大部分是少數民族地區。這種制度和節度使制度類似,只是規模還小一些。
這些地區在唐朝強盛的時候還算安分,後來基本上都反叛了。
李世民是個合格的政治家,對於李淳風說的問題,都能夠正確理解。這些問題也是他思索了很久的了。
此時的李世民很鬱悶,他有一個問題憋了半天了,他已經知道答案了。可是他還是問出了口。
他問道:“人真的能夠長生不老嗎?”
李淳風問道:“陛下,千百年來,有人長生不老嗎?”
李世民想說,朕是天子,命運應該不同吧。可是,他也知道三皇五帝哪個不是天子,秦始皇如何呢?
李世民默然了。
他沉默了很久,心灰意冷地說道:“今天就這樣吧。”
李淳風告辭離開了。他走出了兩儀殿,這才發現身上都是冷汗。
他是幸運的,此時的李世民年富力強,英明神武,還是能夠聽得進去不同意見的。晚年的李世民和晚年的秦始皇一樣,癡迷於追求長生不老之術,變得昏聵殘暴。
李佑通過李淳風跟李世民講這些問題,就是希望他放棄修道成仙的念頭。
至於效果如何,也無法得知,盡人事聽天命吧。
李淳風講了他與李世民的對話,祿東贊讚歎不已,卻八成不信。
他認爲李淳風說得很有道理,但是一定不敢跟李世民這樣說的。
他問道:“我吐蕃國運如何?”
李淳風望着祿東贊,猶豫了一會兒,拿起筆來,畫了一幅圖畫,寫上了讖語和頌語。
李淳風詳細地爲祿東贊講解起來。
最後,李淳風得出的結論是,吐蕃的國運長久,有512年。
李淳風講得口乾舌燥。
祿東贊聽得津津有味,心裡卻一個字也不信。
這時,一個丫鬟進來說道:“老爺,夫人家裡來人了,請您過去一下。”
李淳風看看祿東贊,人家還沒有要走的意思。他只好說道:“大將軍,您先少坐片刻,我去去就來。”
李淳風走後,祿東贊假裝要去方便,走到門口,看看四下無人,急忙走到書桌跟前,打開了抽屜。
他急速而小心地翻着,看到了一本圖冊,上面分別畫着高句麗、大食、波斯等國,還有吐蕃。
祿東贊記憶力極佳,迅速記住了上面關於吐蕃的內容。
正在這時,李淳風急匆匆地回來了,看到祿東贊正在低頭研究小松鼠那道題目,明顯地鬆了口氣。
祿東贊又坐了一會兒,起身告辭了。
祿東贊走後,李淳風來到書桌跟前,看看地上,發現了一根女人的長髮,這根長髮是夾在抽屜上的。
他笑道:“齊王殿下這招,真是神了,哈哈。”
祿東贊回到住處,急忙拿起紙筆,將他從李淳風那裡看來的內容寫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