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

在寧遠歇息一晚之後,洪承疇帶着沈世玉和吳三桂,在五百名親兵的護衛下,離開寧遠前往錦州。吳三桂帶來的三千騎兵由參將王守芳率領留在了寧遠,他只帶着百餘名親兵跟隨洪承疇北上。

賀歉、李祿夜晚與吳三桂小聚一番,席間吳三桂透露因他帶兵入關剿賊有功,朝廷準備擢他爲寧遠總兵一事。賀、李二人心中雖是既羨慕又不平,但表面上還是對吳三桂大加讚賞,並表示與有榮焉。

在親自將洪承疇送出城十里之地後,李致遠帶着僕從獨自回返。賀歉、李祿以忙於操演爲由,只是在城門處恭送新任督師離去。

出寧遠城後往北,在路過塔山城、大興堡、青山堡、杏山城等數處城堡後,洪承疇一行抵達位於錦州東南四十里之地的松山城。

在與早已聞訊前來松山等候的遼東巡撫方一藻等一衆文武見面敘禮後,洪承疇入駐松山,而祖大壽不出意料的並未前來與洪承疇見面。

洪承疇之所以沒去錦州,而是把松山城作爲督撫寧錦的治所,很大程度上是爲了避免尷尬。

祖大壽有三孤、左都督的頭銜,按俗語說已是位極人臣,而洪承疇是東閣大學士、欽命督師薊遼,同樣是人臣中頂尖的存在。

但大明向來以文官爲尊,兩人見面該如何行禮?祖大壽肯定不會向洪承疇行跪禮,而如果雙方互行揖禮,這是身爲文臣的洪承疇無法接受的。倘若洪承疇入駐錦州,大事小情原則上是要與祖大壽會商的,這讓洪亨九如何受得了?

再加上如果洪承疇入錦州,那遼東巡撫方一藻就得讓出衙署,但方一藻同樣是以東閣大學士的頭銜巡撫遼東的,論級別與洪承疇都是正一品,只是現在的巡撫不如總督權限大而已。綜合考慮後,洪承疇這才把松山作爲了日常處理公務的所在。

“子元久撫遼東,克己奉公、夙興夜寐,爲邊事操勞多年,以致寧錦固若金湯,實爲我文臣中不可多得之大才;聖上亦曾多次言及子元之功,並囑予至寧錦後與子元通力合作,於遼東再建新功。吾初來寧錦,於地方事務多有不知,還望子元多與指教爲盼!”

松山城簡陋的守備官署二堂內,洪承疇正在與方一藻敘談。遼東監軍張鬥與沈世玉打橫相陪。

無論是科場還是官場的資歷,洪承疇都勝過方一藻,這番言語不過是場面話而已,他內心並未將方一藻放在眼中。

方一藻於崇禎四年便就任遼東巡撫,短暫任職後便離開了。直到崇禎七年加大學士銜後再次回到遼東。然而其在任期間並無突出的政績,只能算中規中矩的官員,其日常謀劃皆賴與其子方光琛商議。

“洪公謬讚!下官慚愧!受命巡撫寧錦數年無所建樹;洪公內平流賊,使我皇明關內局勢漸穩,百姓可安心勞作,實乃不朽之功業!下官佩服之至!此來寧錦後,下官自當以副貳佐之;以洪公之大才,定會於寧錦別開生面,以解聖上及朝廷之憂也!”

方一藻拱手行禮道。

儘管內心承認不如洪承疇有才,但自己在寧錦畢竟是說一不二的人物,現在頭頂上突然多了一尊大神,方一藻心中很不是滋味。對寧錦一衆驕兵悍將頗爲了解的他,雖然也希望洪承疇能將遼西將門這個頑疾解決掉,可內心未嘗不曾存着冷眼旁觀,以便能看到洪承疇因束手無策而發愁的心思。

“吾於京城陛見之時,恰聞祖少傅有緊急公文入兵部,以建虜犯邊爲由索要大批錢糧軍資;聖上令吾來此時遣人查探,建虜與何處犯邊?聚兵幾何?子元可知詳情?”

場面話過後,洪承疇將敘話引入正題。

祖大壽以建虜有聚集兵甲欲犯錦州爲藉口,行文兵部請求下撥火藥甲仗等軍資以備邊患。而按照前世的歷史來看,朱由檢知道皇太極正遣大兵攻掠蒙古部落,以擴充物資和兵員,不太可能還有餘力來錦州尋釁,所以囑託洪承疇出關後派人探查明白。

方一藻聽到洪承疇的問話後楞了一下,心裡一下子明白了,祖大壽還是玩老花樣,找藉口向朝廷要錢要物,然後再倒賣出去發財。

“建虜距錦州最近之據點乃北面百餘里之外的義州,據聞有數千建虜駐守,平日屯田漁獵爲主。值此小麥即將成熟之際,建虜應忙於預備收割勞作,怕是無暇犯邊吧?下官並未聞有敵大舉來犯之消息!”

方一藻雖然對洪承疇的到來內心感到不舒服,但在這種軍機大事上卻不會附和祖大壽。況且此番祖大壽並未知會與他,便私自行文朝廷,這讓他有被輕視的感覺,所以他還是如實的將所知道的情況講了出來,一旁的監軍張鬥也點頭贊同。

“唔,既是如此,那此事先放過一邊;子元可知義州之敵有多少人馬?其步騎各有多少?錦州可曾有出兵進擊過?吾一路行來,觀遼西地勢平坦,最利馬隊突擊;袁元素當初曾耗費巨資於寧錦打造數萬馬隊,其曾自稱乃天下有數之強軍。百里之地近在咫尺,錦州手握精銳馬隊,怎能容建虜於臥榻之旁酣睡?”

洪承疇聽到義州有敵時心裡一動,隨即意識到這好像是個撬動遼西局勢的機會。

後世雖然對袁崇煥褒貶不一,但他巡撫遼東期間還是做了不少實事的。聞名於後世的關寧鐵騎就是袁崇煥當年一手創建的,所以洪承疇纔有此一問。

“下官慚愧!並不知義州之敵具體數目,據聞不超三千之數,另有被其虜獲之漢人爲其耕種。其在義州周邊屯田已有數年,官軍並未與之大規模交手過。祖少傅曾有言,我軍固守寧錦爲好,建虜騎戰犀利,官軍不得輕易出城與敵浪戰,莫中建虜誘敵之計。寧錦官軍上下自是以少傅之令爲尊,既是少傅有言在先,官軍便以守城爲重,幾乎無人率軍主動進擊過,故兩軍交鋒甚少!”

方一藻拱手回道。

錦州城以及周邊的城堡雖然駐紮有數萬官軍,數年間曾與建虜小規模交手過,結局大多以失敗告終。偶有斬獲數十人的小勝,錦州便會誇大數十倍後向朝廷報捷,然後藉機索要賞功錢糧。

一旁的監軍張鬥張口欲言,但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和他對面的沈世玉則把張斗的舉止看在了眼中。

“洪公,既是方中丞不知內情,此事倒也不急,莫若以後再說。在下敢問中丞,原先寧錦數萬馬隊現存幾何?祖少傅固守錦州之策無可厚非,可馬隊守城何用?依照此前入關剿賊寧錦馬隊之實力,在下覺已是強軍,不知與建虜相較如何?還望中丞如實告知!”

沈世玉對着方一藻拱手發問道。

第六百九十章 未來的接班人選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一百一十五章 搶鹽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戰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擇吧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三百三十一章 會商第八百八十九章 扮豬吃虎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賊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興市場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五百四十九章 孫傳庭、盧象升的反應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築隊第三百五十八章 聖意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八百三十七章 伶牙俐齒、毆打官差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六十六章 逮獲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戰是走第八百七十六章 醫療不能私有化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四百五十章 多爾袞的果斷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國的態度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四百二十八章 難拆的拒馬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明海軍抵達馬尼拉第二百九十三章 試探第二百九十九章 縱火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級制度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六百三十四章 許某讀書少,你可不要騙我。第九十八章 計議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沒錢養老?士紳們有啊!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三百九十四章 發兵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五十章 殘暴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一百一十七章 佈置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國第七百五十章 醫療和教育決不能商業化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衛1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五百五十八章 凱旋、郊迎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五百零七章 秋後算賬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十五章 譁變第八十二章 驕橫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盜之間的關係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檢的底線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一百八十二章 軍心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華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會第二百九十章 宴會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三百章 證據
第六百九十章 未來的接班人選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一百一十五章 搶鹽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戰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擇吧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三百三十一章 會商第八百八十九章 扮豬吃虎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賊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興市場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五百四十九章 孫傳庭、盧象升的反應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築隊第三百五十八章 聖意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八百三十七章 伶牙俐齒、毆打官差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六十六章 逮獲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戰是走第八百七十六章 醫療不能私有化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四百五十章 多爾袞的果斷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國的態度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四百二十八章 難拆的拒馬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明海軍抵達馬尼拉第二百九十三章 試探第二百九十九章 縱火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級制度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六百三十四章 許某讀書少,你可不要騙我。第九十八章 計議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沒錢養老?士紳們有啊!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三百九十四章 發兵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五十章 殘暴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一百一十七章 佈置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國第七百五十章 醫療和教育決不能商業化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衛1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五百五十八章 凱旋、郊迎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五百零七章 秋後算賬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十五章 譁變第八十二章 驕橫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盜之間的關係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檢的底線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一百八十二章 軍心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華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會第二百九十章 宴會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三百章 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