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

朱由檢看罷莊元洲密遞題本後,不禁對這名官場新人敏銳的洞察力、果決的勇氣和決心大爲激賞。

莊元洲能通過夏糧徵收遇阻這一單純的事件,從而進一步判斷出自己最終想要達成的戰略,這種非常超前的意識,在思維整體固化的大明是絕無僅有的。

因爲自己現在的所作所爲,並沒有表露出想要推進士紳一體納糧的意思,就連善於揣摩聖意的溫體仁對此也沒有絲毫察覺,而遠在千里之外的莊元洲卻猜到了。

除了準確的研判出自己的主要戰略意圖之外,莊元洲還在題本中提出了自己對此問題的解決之道,明確表達了堅定不移執行皇帝意志的決心,表示就算因此而身敗名裂也在所不惜。

朱由檢當然看得出來,莊元洲最後這句話與其說是表明決心和態度,不如說是想要自己給他一個確切的答覆,企盼自己在這件事涉無數人利益的大事上能夠始終如一,不會因壓力巨大而中途易幟,那樣他可真的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對於這名勇於改革和任事、能力上潛力巨大的臣子,朱由檢此後當然會重點加以關注。

當初他之所以直接點名莊元洲赴任曲阜,其實最看重的是他與孫傳庭之間密切的關係。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看一個人的品行和能力,只要從他平時交往的朋友身上就能看出大概。正是因着對孫傳庭的喜愛,朱由檢纔對莊元洲高看一眼,讓其擔任曲阜知縣一職,也是想觀察一下這位新科進士的才能與德行,從而根據實際情況再決定是否拔擢重用。

沒想到的是,自己這一無心之舉,反而無意中發掘到了一位大才,莊元洲這種開放的思想和敢於擔當的勇氣,正是他最爲欣賞,也是目前的大明最稀缺的。

不可否認,莊元洲如此旗幟鮮明地表忠心,也是在強烈的功利心驅使下做出的決定,但這一點並沒有引起朱由檢的反感。

只要能對整個社會做出貢獻,功成名就不是順理成章嗎?

人活一世,名利二字。誰也不能免俗,世上沒有真正無私之人。紅塵中,每個人都有許多牽絆,每個人也並不是只爲自己而活,沒有豐厚的物質條件,你如何讓那些你所牽掛的得以安康?

朱由檢對莊元洲的態度和想法持積極的肯定態度,但他並沒打算現在就着手行動。因爲士紳一體納糧一旦實施,勢必會引發整個大明的震動,一個處理不當,就會讓剛剛平穩的局勢再度動盪起來。

現在的大明,免賦稅的田地都掌握在包括官員在內的讀書人手裡,在沒有足夠的利益作爲交換和補償的情況下,強行改革並非最佳時機。

在朱由檢的計劃裡,改革要循序漸進、有的放矢,宗藩們纔是首選目標。對宗藩下手,不但不會引發政局不穩,反而會讓天下人都拍手稱快。

二十多位大明世襲藩王名下擁有的田地、每年消耗的祿米,絲毫不亞於士紳們所佔有的土地,被圈養了兩百年的宗藩們對來自於外界的強力沒有絲毫的抵抗力,只要將宗藩們擺平,下一步才輪到士紳。

大明是朱家的,連朱家人都要納糧,其他人還有何資本拒絕繳稅?

當然了,到時候不論是宗藩還是官員、士紳、讀書人,還是會享有一定的特權的,這樣會減輕對此項舉措的阻力。

進士功名者,會有四百畝免稅田地,舉人兩百畝,生員五十畝。

四品以上、二品以下官員在進士功名上再加一百畝,一品官員免稅田地八百畝,武將依此例。

親王免稅田地就按照國初太祖之規再增加一些,每府五萬畝,這些應該不少了。

孔家這種獨特身份的存在,可享兩萬畝免賦稅優待。

這種改革並不徹底,藩王士紳仍舊享有優待,可實施後卻能給朝廷的財政帶來根本性的好處。

就拿與孔家同在兗州府的魯王府來說吧,孔家在曲阜及兗州府其他州縣所擁有的田地,加起來可達三十餘萬母,而魯王府的田地幾近孔家的一倍,並且這兩家所佔都是上好的水澆田,荒年豐年相加,平均畝產夏秋糧也有兩石左右。

也就是說,魯王府的糧食產量,一年達百餘萬石,而朝廷卻沒有從這百萬石中拿到一粒米的稅賦。

若是按照親王府五萬畝免稅賦,剩餘五十多萬畝按三成上繳,那朝廷一年最少也要徵得三十萬石糧食,二十幾名藩王就按平均每家三十萬畝、每年每畝兩石計徵,每年可徵得至少四百萬石。

這是個什麼數字?

每年從江南運往京師的漕糧總數就是四百萬石左右,只要宗藩改革成功,等於又多了一個漕運的量,憑空多瞭如此巨量的糧食,何愁天下不穩?

已經子嗣斷絕的楚王府名下原有四十餘萬畝田地,在被除爵後全都歸到公田名下,現在主要由原楚王系的諸多朱姓旁系子弟耕種,同樣按照三層賦稅繳納租賦,每年可爲當地官府帶來二十餘萬石的額外收入,這些糧食大部分被收入當地常平倉中,少部分被用作當地養濟院的日常開支。

與之作用相同的還有周王朱恭枵主動捐出的三十萬畝田地所出,這些額外的收入對於官府救濟孤苦無依者起到了巨大作用。

隨着各地官府組織的開荒拓田、興修水利等種種增產增收措施的大規模展開,現在的糧價已經比數年前戰亂饑荒時有了較大幅度的低落,指望糧食來賺取暴利的時代可以說一去不復返了。

就拿百萬人口的京師來說,及有穩定的漕運輸入,又有京畿各州縣陸陸續續地糧食增產,所以糧價已經從崇禎七年最高時的每石四兩銀子的天價,掉落到了年初的每石七錢左右。

而隨着各地水利設施修建到位後,今年京畿一帶的夏糧普遍豐收,現在每石糧食已經跌落到了五錢左右,並且還都是更加可口的新糧。

等到湖廣大面積開發成功,全國的糧食價格將會更加低廉,到那個時候,也就是朱由檢士推出紳納糧這一計劃的最佳時機。

因爲糧食價格的大幅下降,就意味着靠糧食獲取的利益急劇減少,甚至可以說無利可圖。因爲當市場上的糧食已經供大於求,你再想着囤積居奇,那就等着糧米爛在庫房中好了。

當糧食不再是稀缺商品後,想通過手中大量田地來賺取鉅額利潤的士紳們,自然會選擇通過經商等其他手段來獲取財富,也會讓他們對田地的重視和依賴度大大降低。

計劃歸計劃,各種改革還是要慢慢佈局並在適當的時機展開的。

在朱由檢的規劃中,開發湖廣是首要任務,完成與荷蘭人達成的協議被列爲第二位,這其中包括對鄭氏集團的改造。

只要上述兩項大事進展順利,那宗藩改革就會順勢展開,隨後便是士紳一體納糧。

按照時間計算,南下的錦衣緹騎應該已經到位,等到他們與泉州、福州的衛所接洽完畢,將海商兼海盜集團各主要頭目的情況探查完畢,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後,就等着鄒維璉與鄭芝龍談判的結果了。

鄭芝龍以及鄭家的生死存亡,全在他的一念之間。

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一百四十六章 肥羊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邊軍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三十章 預謀第七百三十八章 駐軍是爲了保護你們的安全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三百三十章 改進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來一次十三副?第一百三十九章 圖謀第三百三十六章 武備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十八章 容情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還是錦衣衛更內行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業推出的新酒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蕩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極應對之策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三百四十六章 舉薦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權勢保富貴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八百六十九章 風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面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無霸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至第六百九十五章 豐收了,可是糧食賣不上價了第六十章 追擊2第八十章 困難第二百章 客戶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八百三十九章 變通第八百七十六章 醫療不能私有化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沒錢養老?士紳們有啊!第四百五十章 皮島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二百三十四章 開端第三百五十七章 辦學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撫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敵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三百六十章第八百四十七章 長公主殿下召見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兇猛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四百五十一章 從流賊到王師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賞、佈防圖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七百七十六章 對外援助、強制遷移貧困人口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聲第一百零七章 大勝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八百一十七章 鐵炮火銃對射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一百三十八章 殺俘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三百三十章 改進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腳第三百六十章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戰是走第七百零九章 現皇后找前皇后訴苦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烏拉、極有可能的大清內訌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擊老巢、簽署不平等條約。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八十二章 驕橫
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一百四十六章 肥羊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邊軍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三十章 預謀第七百三十八章 駐軍是爲了保護你們的安全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三百三十章 改進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來一次十三副?第一百三十九章 圖謀第三百三十六章 武備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十八章 容情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還是錦衣衛更內行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業推出的新酒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蕩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極應對之策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三百四十六章 舉薦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權勢保富貴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八百六十九章 風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面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無霸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至第六百九十五章 豐收了,可是糧食賣不上價了第六十章 追擊2第八十章 困難第二百章 客戶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八百三十九章 變通第八百七十六章 醫療不能私有化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沒錢養老?士紳們有啊!第四百五十章 皮島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二百三十四章 開端第三百五十七章 辦學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撫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敵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三百六十章第八百四十七章 長公主殿下召見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兇猛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四百五十一章 從流賊到王師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賞、佈防圖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七百七十六章 對外援助、強制遷移貧困人口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聲第一百零七章 大勝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八百一十七章 鐵炮火銃對射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一百三十八章 殺俘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三百三十章 改進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腳第三百六十章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戰是走第七百零九章 現皇后找前皇后訴苦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烏拉、極有可能的大清內訌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擊老巢、簽署不平等條約。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八十二章 驕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