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困難

陳奇瑜久歷官場,對其中的門道自是清楚無比,他也沒指望能從這羣自私貪婪的人身上得到多少,所以在捐輸之後,對衆位慷慨解囊的士紳們大加讚賞,表示會將各人捐助的錢糧所用之處張貼告示公之於衆,讓大夥的銀錢花的明明白白,並且會上奏朝廷,表彰各位的義舉等等諸如此類的官話,士紳富商們也紛紛對大人一心爲民,清正廉潔的高大形象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表示會緊密團結在巡撫大人周圍,爲共同建設一個富饒美麗的新鳳陽做出應有的貢獻。

大家心知肚明,說是捐輸助民,其實這就是給巡撫的見面禮就是了,至於這批錢糧的去處,他們毫不關心,只要巡撫大人記得自己就行。

陳奇瑜以公事繁忙爲由,謝絕了士紳們宴請,隨後衆人告辭離開了撫衙,李啓梅和陳良謨留了下來。

陳良謨三旬左右,崇禎二年中進士,留朝在吏部觀政,一年後任戶科給事中,爲人正直敢言,數次上本彈劾溫體仁、王應熊、張志發等閣老重臣尸位素餐、竊居高位,被一衆閣老視爲刺頭的代表性人物,與另一個以敢言著稱的兵科給事中常自裕被喻爲“柏臺雙壁”,在朝中的名氣相當響亮,這次崇禎欽點他下到鳳陽爲官,自是有考察重用之意。

陳良謨對坐於主位的陳奇瑜拱手道:“撫臺大人,下官與大人先後到任鳳陽,對於當地輿情民意尚未徹底瞭解,下一步如何打算,還請大人示下。”

陳奇瑜笑道:“本官與陳大人一樣,對鳳陽一無所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官認爲還需親身查訪一番之後再做打算;李大人在鳳陽任上已久,對此間人物知之甚詳,有何見教不妨直言,我等受朝廷之託管治一方,自是要同心協力,共同作出一番成績,纔不負聖上寄予之厚望!”

李啓梅是天啓三年的進士,在地方府縣蹉跎已久,爲人精滑無比。他對於陳奇瑜的到任持無所謂的態度,鳳陽曆任巡撫都把這裡當做一個跳板,任內最大的職責就是和地方士紳搞好關係,相互勾連,把自己的關係網織的更加緊密;至於百姓是死是活,朝廷賦稅是否完成,這些都不重要,只要關係得當,朝中有人爲其說話,三年期滿,自去別處發財就好。

李啓梅拱手道:“下官在鳳陽府任上已經四載,對此地風土人情倒也算是瞭解,其地貧瘠無出,其民油滑難治;士紳倒是對朝廷政令相當配合。撫臺大人初至,要想做出一番政績,下官覺得還需與適才捐輸的士紳人等保持往來纔好。”

陳良謨冷笑道:“李大人所言有違鳳陽父母之責!本官認爲,爲官一方自當造福於民,若官府視民如賊,則民定會視官如寇!李大人所言鳳陽百姓油滑難治,除卻天災之外,難保有人禍之嫌!士紳家中奴僕成羣,終日宴飲高歌,其名下田地所出卻無一文納入國庫,百姓以僅能裹腹之田地,既要承受天災之禍,又要擔負累積之租賦,重壓之下,僅是逃散異地已是無奈之舉!倘若如山陝一帶,在有心之人蠱惑下,難保有更大禍端發生!”

巡按御史雖然級別不高,但負有監察本地官員之責,有直接給皇帝上本的權利。陳良謨連閣老都敢罵,何況一個小小的知府?他聽到李啓梅說自己之下子民油滑難治,頓時怒火上頭,他出身貧寒,年幼喪父,寡母靠給大戶人家幫傭,把他和哥哥拉扯成人,陳良謨從小聰明好學,母親東挪西借,省吃儉用供他讀書上進,直到他中了進士入朝爲官。

天性中對於弱小百姓的同情,以及自小目睹母親的艱辛,讓他對那些所謂的士紳抱有天然的敵視,他認爲百姓都是淳樸善良,只要地方官員公平施政,百姓能吃飽穿暖,那就不會抗拒朝廷的任何政令,不管合理有否。

陳良謨的指責讓李啓梅尷尬無比,他雖然是四品高官,但與七品御史不是上下級關係,巡按御史是朝廷派駐地方的,直屬於督察院管轄,御史指責地方官那是名正言順的,他哪知道,自己要是再反駁幾句,陳良謨早就準備好撲上來毆打與他了。

陳奇瑜雖也對李啓梅的回話感到不滿,但也不欲二人之間矛盾公開化,都是朝廷官員,公開撕破臉會失了朝廷體面,他出言道:“陳大人之言雖有失偏頗,但也不乏道理,我等爲官一方,不管士紳還是黎民,都要一視同仁;百姓安居樂業也是朝廷既士紳們樂見之事。二位不要爭執了,還是各盡其責,多想辦法,儘快扭轉鳳陽局面吧!”

陳良謨道:“下官自會盡職盡責,明日起,下官將會前往各縣調查輿情民意,倘若有人以官府之名,行不法之事,下官自會向朝廷上本彈劾與他!”

李啓梅拱手道:“撫臺大人之言下官自當謹記,府衙還有公事,下官想先行一步,回衙處理公務,不知撫臺大人還有無其他吩咐?”

陳奇瑜笑道:“貴府請回,本官亦是要有事要忙,若有事自會遣人知會與你。”

李啓梅起身躬身施禮後退出巡撫衙門,坐上官轎回了知府衙門。

李啓梅走後,陳奇瑜開口道:“士亮,方纔何其急耳?李啓梅久歷鳳陽,其於當地士紳若家人也!本官豈不知其中關竅?聖上撿拔我二人前來此地之意,安定是也!其餘不可操之過急,緩圖之爲宜!”

陳良謨拱手道:“撫臺,下官實是不慣此等官僚言行!下官以爲,既蒙聖上重用,自該大刀闊斧,勇往直前!革除舊有之弊,興利民之措,豈可與此等樣人虛與委蛇?”

陳奇瑜喟嘆道:“本官亦想有一番作爲,可如今局勢動盪不安,鳳陽更是被流賊肆虐過,皇陵也被焚燬;人心惶惶之下,使其安心方爲首要之事!現今闖賊、獻賊俱在中原一帶流竄,本官判斷其意,恐在不遠之將來,闖賊會再次侵入南直隸,鳳陽無城牆可守,到時只怕又是一場劫難啊!”

陳良謨任戶科給事中時,便對時任五省總督的陳奇瑜欽佩不已,雖然對其虎頭蛇尾的結局感到惋惜,但不妨礙他對陳奇瑜戰略戰術的敬服,聽到陳奇瑜說流賊很可能再次東向而來,陳良謨沒有絲毫懷疑,他相信陳奇瑜的分析和判斷。

他拱手道:“撫臺有何打算?若流賊再來鳳陽,僅憑本地衛所之兵,恐難抵禦,士紳大戶提前得知消息,自會舉家逃亡他處,百姓該如何是好?一旦被其裹挾入夥,流賊聲勢壯大,整個南直隸恐遭禍患!”

陳奇瑜道:“除了引兵拒之,別無他法,本官已向南京兵部發文,請求南京遣兵來援。本官本想按照聖上之託,招募人手興修水利,開荒拓田,讓治下百姓能多一口糧食裹腹,現今看來要暫時擱置了。”

陳良謨道:“撫臺意欲何爲?”

“臨陣磨槍吧,本官打算用這次勸募的錢糧以及府庫存銀,加上本官家人攜來的數千兩銀子,募兵練兵,以解將來之危!”

陳良謨搖頭道:“流賊近在咫尺,撫臺練兵怕是來不及了,新募之兵倉促之間何來戰力?下官覺得還是要以官軍爲主;下官以爲還是要向聖上言明此事,相信以聖上之英明,自會做出決斷!”

陳奇瑜不是沒想過向崇禎上本,奏明自己的判斷,但一想到自己蒙皇帝開恩,將自己從獄中直接拔爲一方巡撫這樣的高位,這份知遇之恩就讓他難以報答。自己來到鳳陽,寸功未立,就馬上向皇帝伸手討要錢糧兵馬,這讓他的自尊心接受不了,更會讓皇帝認爲自己纔不堪用,自己的志向可不是僅止於一個巡撫,了卻君王天下事,博得生前身後名,辛稼軒這句詞正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六百五十四章 以大義爲名,目的還是利益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勢後的策略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二百七十八章 進宮第六百三十三章 臨死也要帶着別人陪葬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後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賺錢幹一件大事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二百二十七章 議定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見棺材不落淚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六百八十二章 醫院開張,御醫坐診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七十章 商路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級制度第七百六十九章 減稅、太子游學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復大唐安西四鎮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四百一十四章 四輪馬車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賊第三十二章 匠戶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進忠的春天來了第十四章 大生產第七十章 商路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賞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七十四章 後事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四百零八章 彈雨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與反賊有過勾連?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業推出的新酒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測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七百三十八章 駐軍是爲了保護你們的安全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戰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二百七十九章 後宮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複雜的移民工程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六百三十九章 這回忍了,下回呢?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八十四章 決心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聾眼瞎第一章 來到大明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問題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飯食可比富戶、話癆管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勢第五十一章 親情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八百四十一章 尋找合適的發展模式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三百四十四章 內閣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帶發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六百五十二章 歐洲不僅是隻缺白糖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槍第一次實戰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戰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醫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十八章 容情第八百五十一章 內訌
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六百五十四章 以大義爲名,目的還是利益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勢後的策略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二百七十八章 進宮第六百三十三章 臨死也要帶着別人陪葬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後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賺錢幹一件大事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二百二十七章 議定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見棺材不落淚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六百八十二章 醫院開張,御醫坐診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七十章 商路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級制度第七百六十九章 減稅、太子游學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復大唐安西四鎮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四百一十四章 四輪馬車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賊第三十二章 匠戶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進忠的春天來了第十四章 大生產第七十章 商路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賞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七十四章 後事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四百零八章 彈雨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與反賊有過勾連?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業推出的新酒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測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七百三十八章 駐軍是爲了保護你們的安全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戰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二百七十九章 後宮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複雜的移民工程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六百三十九章 這回忍了,下回呢?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八十四章 決心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聾眼瞎第一章 來到大明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問題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飯食可比富戶、話癆管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勢第五十一章 親情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八百四十一章 尋找合適的發展模式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三百四十四章 內閣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帶發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六百五十二章 歐洲不僅是隻缺白糖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槍第一次實戰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戰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醫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十八章 容情第八百五十一章 內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