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昧硬打硬殺不是好主意,尤其是佔有地利之便且又同心戮力的桂系。想當年跟廣西素有淵源的越南猴子,就是在極弱的軍力下硬是憑藉優勢地理位置先後打垮法國、耗幹美國的。
人民軍對西南四省的用兵,早就定下分而化之的政策,對廣西新桂系,中央打的是招降的主意。
新桂系的岷起纔是近幾年纔開始的事:民國十年,孫逸仙命令粵軍陳炯明部伐桂,舊桂系搖搖欲墜。由李宗仁(德鄰),白崇禧(健生),黃紹竑(季寬)這幾個營長加連長憑藉對時局的判斷及應對,相機有利的在幾年間一躍成了持掌廣西軍政大權的要員,旋即在老奉系陸榮廷與沈鴻英的混戰中得利,先敗陸榮廷,後敗沈鴻英。
隨後李宗仁響應孫逸仙號召,在實現廣西統一後加入廣東國民政|府。不過當孫逸仙被陳炯明反目並被人民軍趕出廣東後,李宗仁便以消滅沈部爲最大目標,想以此爲基礎盤踞廣西,待形勢發生變化後再作打算。
李宗仁作爲中國現代史一個舉足輕重的軍政高級將領,他的一生資歷激盪起伏。先是從於陸榮廷舊部,早年參加過討龍(濟光)護法戰爭。民國九年舊桂系殘部和粵軍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時任營長的李宗仁拒絕前往廣東接受收編,於是帶領所部進入了六萬大山。
但是因爲餉糧的匱乏,於是賣掉槍支換取餉糧(白崇禧的記述中爲賣|槍買衣)傳爲佳話,人人稱頌。這跟舊式軍閥形成了鮮明對比,李宗仁贏得了起步初期難得的聲譽,爲他開闢自己勢力征到了人心。
李德鄰尊崇孔孟,信篤儒家之道,對仁義看得很重。且他爲人心胸寬大。這跟喜歡耍權謀詭計的蔣有着明顯的不同,由此也成爲正史上二人難以融合的芥蒂。早年起步初期他對貧乏交困的黃季寬伸出援手,不計較黃季寬挖牆角拉走他的兩個主力營(俞作柏和伍廷颺)。
對於桀驁不訓的俞作柏襲擊馬君武(時任省長),竟打死馬的姨太太,李宗仁也表現了相當難得的沉穩。李宗仁經常說:“洪楊之失敗,非曾左之功也,洪楊內訌自毀其事業也。”
能夠把天資跋扈的黃紹竑,智謀精明的白崇禧、黃旭初至於自身部下,若無殺伐決斷之才和寬宏大量的心胸,斷然坐不上桂系的第一把交椅。白崇禧原與黃紹竑同屬馬曉軍模範營的部下,二人後來輾轉到李宗仁身旁,聯合組織“定桂討賊軍”,李任總司令,黃任副總司令,白則擔任參謀長。
參謀一職顯現白崇禧精與軍事謀略的身份,正史上赫赫有名的龍潭戰役中,白崇禧督軍苦戰,一舉擊潰孫傳芳。時任國民政|府首腦的譚延闓就曾寫過一幅對聯給白崇禧對聯一副:“指揮若定真能是,學語小兒知姓名。”一時間,天下傳頌不已。
也就是在號稱“小諸葛”的白崇禧等人的協力幫助下,李宗仁最後消滅沈鴻英的勢力,桂林告克復,統一廣西。以至於沈鴻英哀嘆:“我沈鴻英十餘年來,帶兵數萬橫行桂、湘、粵、贛,誰奈我何,初不料今日竟敗於幾個排長出身的小子之手!”
以李宗仁、白崇禧爲代表的桂系勢力控制了廣西全境後,又擊退了企圖進入廣西的滇軍唐繼堯部,一時廣西聲威大震,在西南四省中話語權也空前大了起來。如果中央能夠成功勸降桂系,對其它三系的影響是很大的。
可是從坐擁一方諸侯的顯赫地位到交槍後任人宰割的可能,他們願意嗎?考慮到這哥們幾個都是不甘人後、都有幾把相當的刷子,只怕雙方有一番爭鬥呢。
有着“小諸葛”出身的白崇禧,決非徒有虛名。在30年代治理廣西時期、在歷史上的抗戰時期,他都有出色表現,以至於在當時全國一派混亂破敗的形勢下,廣西儼然已成模範之省焉!有國聯遠東調查團團長李頓者贊曰:“假如中國有兩省這樣幹去,日本就不敢侵略滿洲了。”
德國駐粵總領事官阿登伯博士到桂視察商務,亦贊曰:“由梧到豈沿途所見,覺廣西秩序甚佳,各項建設已有顯着之進步。”
日本記者和田濟嘆曰:“廣西有着險峻的地形,慓悍的軍隊,名戰的將領,和大廣西主義的精神,誰想把他蹂躪,我敢說是徒然空想。”
國立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鬍適評論曰:“廣西給我的第一個好印象,是全省沒有迷信的戀古的反動空氣;廣西給我的第二個好印象,是儉樸的風氣,一進了廣西境內,到處都是所謂‘灰布化’;廣西給我的第三個好印象,是治安。廣西全省只有十七團兵,連官兵共有二萬人,可算是能裁兵了,但全省無盜匪,人民能享受治安的幸福。”
而且白崇禧雖然專橫跋扈,雷厲風行,但卻頗能以身作則。他提倡廉潔苦幹的精神,自己平日身穿一套粗布灰軍裝,腰上扎條皮帶,戴只灰布軍帽,腳穿青布鞋,象士兵一樣打着人字裹腳。只因他戴着一副無邊近視眼鏡,才象一個參謀軍官,不然便是一個十足的桂軍士兵了。
他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從無倦意。不但衣着樸實,吃的飯食也甚爲簡單,不招待來賓貴客,不設宴會。若不是先提到他的名字,光看歷史介紹,估計很多人會聯想到那個年代共*黨幹部的身上。
他是個優秀的軍人,據說和談時期,連毛爺爺都曾如此評述:“白崇禧,小諸葛嘛,喜歡帶兵,以後就讓他做國防部長好了,喜歡帶兵就讓他帶二十萬好了。”
當時,白崇禧還沒後來這麼有名,不過不影響張漢卿對他的欣賞。因爲心理作用不敢尋找後來爲建設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十大帥十大將,找一些跟他們並駕齊驅的角色當然是上上之選。
因此,張漢卿派人給白崇禧遞上親筆信:“德鄰、健生、季寬見信如晤。在中國統一大勢不可挽回之際,閣下等都是民國一代人傑,如能把寶貴的才智用在國家治理與國防事業的騰達,則是國家之幸、人民之福。而如果逆歷史的潮流與人民軍頑抗到底,必將成爲歷史的罪人。
現在國家經濟建設蒸蒸日上,軍事力量也在蓬勃發展,如願集思廣益,共謀大局,則請派一二得力人士,入武漢面晤。”
人民軍入桂攻黔,桂軍是聯合川軍、黔軍抗拒中央軍,還是坐觀成敗?一旦川、黔軍兵敗,下一個會不會輪到自己?到時又如何抉擇?投降嗎?有道是寧爲雞頭不爲牛後;抗拒嗎?阻擋歷史發展洪流是要遭天譴的,勞民傷財是一則,身敗名裂就不妙了。
爲此李、白、黃三巨頭陷入深思中。
桂系高層陷入兩難之境時,號稱“護國三傑”之一的唐繼堯也是坐臥不安。他在辛亥革命和護國戰爭中都建樹奇功,然而其後期捲入了軍閥混戰,所以後人爲其題寫的輓聯是:“治滇無善政,護國有奇功”。這個人自1913年起任雲南都督起,坐鎮雲南已11載。
蔡鍔當初以雲南一省之兵打得北洋軍節節敗退,雖然有其用兵方略得當的原因,唐繼堯之穩定全局之功不能忽略。那時的滇軍,真的是天下無敵----至少在北洋體系內,它是公認的戰鬥力強。
對張漢卿,他怎麼會不瞭解?蔡鍔臨去日本前就和他聊起過這個年輕人,謂之人中龍鳳,當初自己還認爲他言過其實。
幾乎在眨眼之間,這個年輕人就光芒四射,讓國人不能直視,即是坐鎮邊陲如他,亦不能不有所耳聞。那時,他還覺得雙方的交集還少,北方直、皖、奉三家的爭鬥,於西南影響極小。
可是人民軍的壯大幾乎是以幾何倍數遞增、它控制的地盤已經逼近自己並開始在周邊施加影響了,那時他感覺到壓力但還存着一分僥倖:有川路地形的惡劣、有桂黔川各系擋道,苟延殘喘將是大概率事件。
獨自武力對抗人民軍的統一大業,這件事他真沒想過。時過境遷,滇軍已不復往昔雄風,而張漢卿也不是當初的吳下阿蒙。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事,他當然不會幹。
人民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從川北、東、及黔東南合圍,眼見得川軍節節敗退,三劉已無力迴天。即使是貴州袁祖銘督軍也定是自身難保----靠那幾支槍,也敢和兵強馬壯的中央軍鬥?他壓根兒也沒看起黔軍手中這些被外部戲稱步|槍、鴉片槍“二枝槍”的黔軍的戰鬥力,也自知單靠自己是無論如何也不是人民軍的對手。
人民軍有政治上的合法性,若要對抗,一旦中央宣佈自己爲叛軍,弄不好,自己前半生辛辛苦苦得來的好名聲會毀於一旦。他一邊聯絡善能打仗的桂系,一邊頻派密使,看中央會在戰後怎樣對待自己一系。
如果談判有期、結果能夠接受,那就順勢而爲,還能搏個頭彩;如果各方強硬而人民軍入川受挫,他也會順勢討價還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