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邇宮邦彥王仔細研究人民軍的作戰習慣,吃驚地認識到無論是人數、裝備與作戰士氣,都堪稱少見的對手。他的七個師團面對人民軍5個軍,並沒有半點優勢;從後勤上,由於人民黨有大量的汽車和相對完好的公路,以及背靠東北大後方,與擁有鐵路和水運優勢的日軍不相上下。
如果硬拼,將是一場惡戰,這種消耗戰對日本並不利。
但如果不能大規模地消滅人民軍有生力量,也就做不到鼓舞士氣、給被殲滅的第2、第6師團報仇的目的。按照之前交手的狀況看,在對抗中想吃掉對方極爲困難。
日本的優勢在哪?海軍!到目前爲止,龐大的海軍都沒有發揮優勢。因爲“聯合艦隊”傾巢出動,面對壓力的人民軍海軍已經收縮兵力,重點在大連、威海一帶依靠岸炮部隊、空軍力量守衛島礁,整個北方各港口都已封閉。
現在,海軍司令部已經在制定打擊計劃,但它們針對的是中國北方各地,對朝鮮的局勢並沒有直接影響。
能不能發揮海軍的優勢?久邇宮邦彥王眯着眼睛在地圖上畫了又畫。
儘管緊急動員,但是要想把7個師團的兵力集中到前線,需要很長的準備時間。在這個期間,既要能夠擋住中國軍隊的前進路線、爲後繼部隊贏得時間,又要打一場大的勝仗,給蝗軍低落的士氣以鼓舞,難啊!
種種跡象表明,支那軍隊有些得意忘形了。他們一邊派少量軍隊羈絆死守在城北里的第六師團殘部----龜尾旅團長聚集的一個聯隊的殘部,以第3軍爲先導,氣勢洶洶向漢城殺過來。
迅速控制漢城局面的是日本精銳部隊第1師團,它是日本帝國陸軍史上最悠久的師團,曾參加過甲午海戰後進攻金城和旅順的戰役,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了。所以在朝鮮戰爭危急之時,它作爲第一支部隊入朝,撇開被圍困的第六師團和第19師團不顧,而在漢城抓緊佈防。
吉興興沖沖地揮兵南下,他給擔任先鋒的第8師的命令是“急近漢城,把頑敵殲滅在漢江以北。”在他看來,名不見經傳的34軍能夠打出“萬歲師”的名聲,強弩之末的日本部隊和急急忙忙趕來增援的日軍先頭一部絕對不是擁有5萬人的滿編第3軍的對手。
可是朝司(朝鮮人民軍司令部的簡稱,下同)給他的命令卻是:“火速肅清臨津江殘敵,其後進逼開城,同時依水佈置防禦陣地。”
臨津江向南在開城附近拐了個彎,然後經西南入海。如果順利,則與東部突進到北漢江北岸的第29軍並肩,然後在後世“三八線”附近與日軍相持。
按照朝司的部署,主要是張漢卿的設想,中國軍隊依險據守,和日本軍隊在這裡相持,最終達成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目的:以戰迫和。
控制臨津江,依江水之利,與開城之後援,就立於不敗之地。從日本國內出發的陸軍和人民軍的援軍大抵在同一起點上,相對而言,人民軍的後勤還佔了點優勢。只要卯足了勁,就讓這裡成爲中日兩國消耗戰的前線。中國耗得起,已經佔了優勢,也值得這樣做。
如果日本政|府不願意和或者有大打的趨勢,中國軍隊可以直衝漢城去“教訓”一下它。漢城被漢江一分爲二,江北的日軍有背水一戰的勇氣?在張漢卿的想法裡,即使佔領漢城,也要留一點地方給日軍,讓它欲罷不能。
這樣,守無可守,退無可退,戰場主動權就掌握在中國手裡。這時候再以外交的威力,和日本政|府簽定一個和平協議,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對於漢城的街道,一覽平川的開城之南纔是坦克的好戰場,守住這裡,人民軍就可以安然享受此次入朝的勝利果實,並可以穩定戰線,消化勝利果實。
戰爭不是一種功業,而是結束苦難的手段。
可是吉興認爲自己的實力足以拿下漢城。打完漢城便以防守爲主,隔江而向,要比控制臨津江更有優勢。估計朝鮮將再無大的戰事,這最後一份功勞不要就太可惜了。畢竟,自李鴻章撤出朝鮮外,中國軍隊是第一次再次踏入漢城,他和第3軍要名載青史的。
狡猾的第1師團在進入陣地的當天就與朝鮮第1獨立守備隊一道,拆除了從汶山到漢城的鐵軌。而這個時候的漢江沿岸,道路泥濘難走,卡車無法通行,這就意味着第3軍的炮兵部隊無法及時跟上步兵的腳步。
吉興不怕。
100師用大刀都能獲得萬歲師的好名聲,我們好歹還有些團屬山炮、野炮在。我們這樣困難,日軍不是更困難?他們還是急急忙忙趕來的!
可是他沒計算下已經歇息一週的日軍能夠利用京釜線所能提供的運力達成的後勤能力。戰爭開始後日本就已經開始了在朝鮮半島的總動員,從釜山港開出的列車全部被徵用,正滿負荷地向漢城方向運輸軍用物資。
一場陰謀在逼近。
日本人是一個善於總結經驗的民族。在上兩個階段日本軍隊吃到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大虧後迅速發現了問題,這也是他們坐視殘敗的第6師與第19師團全軍覆滅而不急於與人民軍決戰的原因之一,這不是日本人的傳統。
相反,日本各師團的各個聯隊由於都是本縣、本鄉人所組成,相同的地域出來的官兵“戰鬥友誼”極高,基本上做到了一部很火的電視劇所提到的“不拋棄、不放棄”的境界。
第一師團長和田龜治冷峻地聽取前線的報告。
對於人民軍的乘勝追擊,他從心底裡鄙視。在他認爲,第二師團之敗,是中國軍隊的出奇不意與重大優勢、第六師團同樣是被大量優勢的敵人分割包圍而慘敗,真實的日本陸軍不應該是這個水平的:是北朝鮮多山的地形造成帝國陸軍實力遭到制約。
根據前一段戰事的推演,中國軍隊的打法清晰地映入眼簾:分割包圍、圍城打援,突出優勢兵力。這些都是很精典的打法,值得----效仿。
第3不是要將我軍逼入漢江嗎?那就在這裡進行一場擴大的戰事吧!
按照久邇宮邦彥王司令官的部署,以邊戰邊退的方式誘第3軍進入漢城,然後以優勢兵力困住這支軍隊,逼迫支那軍隊來救。但是最後的決戰,卻在其背後。第3、第4師團均已就位,以漢城爲立足點的日軍漢城反擊戰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