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節 認罪

陳芝廷他們很快就去安排了。天籟小說

錦綸堂目前的行是一個年紀很大的綢緞商人,姓金,他是從十三行時代走過來的人,走過中國絲織最輝煌的時代,也迎來了這個開始沒落需要轉型的時代。

過他手的綢緞,曾經行銷整個東亞,也漂洋過海到過洋人的國度。後來他一步步看着洋人進口絲綢少了,又一步步看着進口生絲也少了,他看着洋船拉着一船船白銀來換中國的絲綢,又看着他們拉着一船船白銀轉爲換取中國的茶葉,最後還看到了洋人不再拉來白銀,而是拉來一船船的鴉片。

他對鴉片不感興趣,對茶葉也不瞭解,他只懂絲綢,他從學徒開始,一步步積累到有了自己的商鋪,從小本買賣一直做到錦綸堂的行,他經歷了太多,但是他始終不明白,爲什麼洋人突然就不喜歡中國的絲綢了,後來連生絲都不喜歡了。

儘管他聽說洋人自己學會了養蠶,學會了繅絲,學會織稠,但他始終堅信只有中國的綢緞是最好的。

直到等到他老了,他看到陳啓沅那些後輩,反而從洋人手裡學來了洋人繅絲的法子,他纔不得不承認洋人的絲繅的精細,繅的更勻稱,那麼相比他們的綢子織的也不會差,儘管理智上他不得不承認,但他心裡很難接受。

他很失落,他不知所措,眼看着陳啓沅們的機器繅絲廠掐住了他們的咽喉,他對這些背棄了傳統,不肯腳踏實地老老實實用老法子紡絲,不肯老老實實從錦綸堂的繭商手裡拿貨,而且不願意跟各行各業的行東一起商量,不遵守絲織行規矩的機器工廠主們感到深惡痛絕,他覺得這些人背叛了祖宗。

所以金行跟其他各行的行東們商議之後,他們覺得給這些數典忘祖的洋人絲廠一個教訓,他們不可能將鄉間四處開花的絲織廠都砸掉,四處慫恿人開廠的陳啓沅就成了最好的目標。

於是金行找到了幾個他認識了幾十年的打行老輩,讓他們出面聯繫了一些拿人錢財與人消災的江湖人物,最後真的砸了繼昌隆繅絲廠。

金行在朱敬倫面前認下了這一切,他已經是土埋脖子,大半個人都進了棺材的年紀,犯不上敢做不敢當。

即便治罪,他也罪不至死,更不會禍及家人,這不僅僅是大明廢除了株連制度,也不是他們的罪行不夠重,只是他覺得他是在爲成千上萬的人出頭的,要治罪大家都有份,大家分一分,這罪也就不重了。

“老人家,既然你承認了,那咱就打開天窗說亮話。不管你覺得這機器繅絲好,或者覺得不好,你們砸了人家的廠子,還燒死了人,這都必須伏法。”

金行承認是他派人去砸場的,他認這個事實,但他心裡不服,他不認罪,更不伏法。

他踏踏實實的坐在朱敬倫面前的椅子上,絲毫沒有一個平面見到皇帝的那種戰戰兢兢,大概是把人生看透了,或者心中實在有悲憤,又或者他真的覺得自己做的對,他心中有理,有理底氣就足。

所以說話就有力:“我們不砸他們的機器,他們就要搶走千萬絲戶的飯碗。燒死他們的人是不對,但千萬飢寒的絲戶就該活活餓死嗎?”

朱敬倫心中感嘆,這老人果然挾持民衆了,但他說的如此自然,說明他心中真是這麼想的。

朱敬倫嘆道:“老人家,我請你來就是考慮過跟你們做生意的千萬絲戶生計日促,但一事歸一事,絲戶的生計要管,這以武犯禁的事情也要管。”

金行道:“老朽敢問皇上要怎麼管絲戶的生計?”

朱敬倫道:“和衷共濟共度時艱!”

金行道:“怎麼個和衷共濟?”

朱敬倫嘆道:“機器繅絲是大勢所趨,今天我們不用機器繅絲,洋人卻在用機器繅絲,我們自己不奪了絲戶的飯碗,遲早洋人也會奪了他們的飯碗。所以我們用機器繅絲,也是勢在必行,時不我待了。但機器繅絲讓繭價過昂,絲戶承擔不起,確實生計艱難。可也只能順應大勢,唯有讓所有的絲戶都進入機器絲廠做工,方能保住衣食生計。”

金行搖頭:“繭數有恆。機器之繅絲,以一敵十,一人豐則十人欠,一戶足而十戶飢。全用機器,活一人死九人!”

金行在這一行浸淫了一輩子,看的透徹的很,蠶繭數量是有限的,同樣的蠶繭數量,用機器繅絲,一個人幹十個人的活,那必然有九個人沒有活幹。

朱敬倫也知道這個道理,他答道:“唯有廣植桑,多養蠶一途。”

金行還是搖頭:“闢土栽桑,一年插苗,兩年長葉,三年始得養蠶。絲戶一日不食則飢,兩日不食則弱,三日不食則僵,四日五日則死。”

栽桑養蠶來不及。

朱敬倫當然知道,可這已經是唯一能做的了,總不能因爲傳統產業工人不能不吃飯,而不展新產業。這些工人最好的結果當然是進入新的工廠做工,但是新產業不可能完全容得下他們,因此大多數人恐怕還得面臨轉行的選擇。

新技術的出現,淘汰了舊技術,也淘汰了使用舊技術的人,舊人要麼選擇採用新技術,要麼選擇離開這個行業。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可是話說出來,是那麼的殘酷。

朱敬倫沉默了許久。

“老人家,你活了這麼大年紀,大浪淘沙的道理你應該懂。總有些人要走的,能留的我們只能儘量留。官府能做的,只能說盡量讓機器絲廠多用絲戶。但機器繅絲以一敵十,卻也是杯水車薪。只能緊着那些最窮苦的人來,緊着那寫家裡沒田可種,只以制絲爲生的絲戶。但是我們不知道這些人都有誰,你們錦綸堂知道,送他們去絲廠做工。”

金行也沉默了許久。

道理是那麼個道理,事實是那麼的殘酷,從皇帝口中說出來更顯得殘酷,那些絲戶就那麼被淘汰了,金行是餓不死的,但是那些他熟悉的,跟他一起成長,和他看着成長的後生們,難道就真的再也不能在這個行當討一口飯吃了嗎。

他們被官府拋棄了。

“就不能不辦洋廠嗎?哪怕緩幾年,讓大傢伙喘口氣。”

朱敬倫嘆口氣道:“時不我待啊。我們緩幾年,洋人可不緩,我們喘口氣,恐怕以後都得喘着氣了。”

老人還是那麼坐着,但身上的精氣神彷彿被抽空了一般,那種爲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絲戶的絕望,讓他難以承受。

朱敬倫不忍心,只能好言寬慰:“總的說來,將來肯定是好的,一個人能幹十個人的活,就應該多拿幾個人的工錢,說到底最後大家日子會更好過,只是要等上幾年,等桑種多了,蠶養多了,大家才都能有活計。”

金行依然沉默,將來也許是這樣,但誰說的準呢,可眼前卻一定是過不下去了。

朱敬倫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了,他覺得這是目前最好的辦法了,儘量讓新的繅絲業僱傭傳統的工人,而且儘量保證那些只會繅絲的工人的生計,至於有其他收入的,只能暫時以其他收入爲生,雖然缺少了繅絲收入的補貼,他們的日子肯定會過的極爲艱難,但他們不承擔這種陣痛,誰來承擔呢。

又全社會來承擔,這是朱敬倫的美好願望,社會承擔,也就是將那些人的損失,由官府來承擔,可目前官府的財政根本就不可能支撐下去。

廣東有兩千多萬人,完全依靠絲織業爲生的工人,恐怕也就是十幾萬人,但是那些男耕女織,以絲織來補貼家用的家庭,卻不可計數,珠三角一帶的桑葚魚塘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多少自己繅絲甚至一直織出綢緞成品的家庭非常之多,恐怕是用百萬計算的,這麼龐大的數量,如果由政府承擔他們的生活成本,一個家庭就用三兩銀子來算,一年也得是千萬級別,支撐一年兩年還行,長久下去,無異於滿清王朝養活八旗子弟一樣。

清廷用幾億人養活幾百萬八旗子弟都承擔不起了,大明國如何能以三省子弟長久的補貼幾百萬兼作絲織的家庭呢?

所以朱敬倫最後能做的,也只有有限承擔了:“老人家,官府不能坐視不管,但官府也有官府的難處。三年內,新建的機器絲廠只能招收老絲戶。但找不到活計的絲戶,官府每年只能給三兩銀子救急錢。”

朱敬倫剛剛說完,金行那已經渾濁的眼睛猛然好像泛起了清光,眼睛大大的睜開。

他有些不可思議的確認:“官府給絲戶銀子?”

朱敬倫點點頭:“和衷共濟共度時艱,他們之難,官府之急。”

這是朱敬倫一早的主意,他自己並沒有覺得這有多麼了不起,他覺得這是應該的。

可是他不知道這種事情給金行的心理造成了多麼大的衝擊。

“這當真嗎?”

金行說話都有些顫振了。

“當然當真!”

朱敬倫說的果決。

金行突然顫顫巍巍的要站起來,朱敬倫趕緊上前扶他,旁邊的黃三公眼明手快,搶先一步,卻不知道被金行哪裡來的一股力氣給豁開了。

然後金行就那麼顫巍巍的跪在地上叩了一個頭。

朱敬倫連忙拉起來:“老人家這可使不得。”

剛纔進來的時候,朱敬倫也沒讓老人磕頭,金行那時也沒磕頭的想法,做做樣子,朱敬倫一扶就坐下了,以他的年紀已經到了見官不拜的時候了。

可是這回朱敬倫扶着他起來,他卻死死的跪在地上,話音顫抖的說道。

“都說皇上是仁君,老朽信了。老朽替千千萬萬的苦絲戶謝過皇上了。”

他磕完頭才願意起來。

但這時候朱敬倫反而開始問罪了:“老人家,百姓的生計官府會管,但砸人工廠的事情,官府也得管啊!”

金行面露着微微的笑意點着頭:“是老朽的錯,老朽甘願服罪!”

朱敬倫沒在說話,一個九十歲的老人,就算認下了所有的罪行,按照目前的法律條文,也不會真的判什麼刑,象徵性的宣判一下,然後就讓他在家裡安養天年去了。

這也算是朱敬倫能想到的最好的解決辦法,到最後恐怕只需要懲處一下那些地痞流氓,流放一批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到殖民地去而已。

可讓朱敬倫沒想到的是,這件事根本就沒按他的預料展,金行認罪了,但是他還是不肯接受審判!

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八百二十五節 大戰一觸即發第七百四十二節 洪天王借屍還魂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五百九十節 大明棉紡業困境第七百一十九節 十年保護期第七百一十八節 富商和國王第二十七節 侯進第一百五十五節 水口公約第二十一節 取信(5)第六百八十四節 赫德的活動第39節 嫌疑人第35節 見柏貴第一百八十一節 倫敦宣言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四百四十三節 巨頭之間的戰爭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五百七十一節 法國人生事第七百九十六節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第一百五十節 反入城到反割地第六百零四節 唯一責任政府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六百八十節 能戰方能談第五百九十一節 東清鐵路第46節 營救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一百三十八節 奪情第一百九十八節 又送女人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三百四十六節 告捷第一百零九節 把洋人留在新安第一百九十六節 大調兵第六百三十九節 希望還是噩夢第三百九十七節 場外遊說 1第六百八十八節 軍事準備第十四節 行動(2)第六百節 大明的措施第一百七十九節 推銷自由貿易第三百五十三節 信仰崩塌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七百九十二節 中國統一的過程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三百八十七節 婚姻介紹所第三百九十九節 貿易談判 1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一百六十節 北京陷落的震動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三百七十節 基於道義的談話第四百一十四節 航程第六百四十二節 琉球國還是沖繩縣第一百二十四節 招募炮兵第七百七十九節 昏君混臣第一百七十三節 軍事演習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六百一十節 曾國藩出擊第四百一十八節 給日本人貸款第八百一十六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2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一百六十七節 收穫民心第八百節 擴大公局法案第四百零七節 真的洞房第六百三十四節 大明的以夷制夷第七百九十節 給滿遺找個去處第二百九十八節 兵員基地第四百二十六節 建設特色商業社會第三百三十一節 徙木立信第八十一節 參戰第三百二十節 發美國人的戰爭財第五百四十六節 爭議性的人選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八百零二節 東亞火藥桶第四百二十三節 北歐之行第七十八節 登陸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七百二十六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1第七百二十七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2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三百六十五節 長江戰役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一百三十五節 交代後事第一百二十四節 招募炮兵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35節 見柏貴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六百零二節 蜜月期結束了第三百四十六節 告捷第九節 翻譯官第六百一十四節 生產自救第五十九節 收縮防守第七百九十七節 戰列艦時代到來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五百八十三節 改革的實質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三百八十五節 進京城
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八百二十五節 大戰一觸即發第七百四十二節 洪天王借屍還魂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五百九十節 大明棉紡業困境第七百一十九節 十年保護期第七百一十八節 富商和國王第二十七節 侯進第一百五十五節 水口公約第二十一節 取信(5)第六百八十四節 赫德的活動第39節 嫌疑人第35節 見柏貴第一百八十一節 倫敦宣言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四百四十三節 巨頭之間的戰爭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五百七十一節 法國人生事第七百九十六節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第一百五十節 反入城到反割地第六百零四節 唯一責任政府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六百八十節 能戰方能談第五百九十一節 東清鐵路第46節 營救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一百三十八節 奪情第一百九十八節 又送女人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三百四十六節 告捷第一百零九節 把洋人留在新安第一百九十六節 大調兵第六百三十九節 希望還是噩夢第三百九十七節 場外遊說 1第六百八十八節 軍事準備第十四節 行動(2)第六百節 大明的措施第一百七十九節 推銷自由貿易第三百五十三節 信仰崩塌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七百九十二節 中國統一的過程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三百八十七節 婚姻介紹所第三百九十九節 貿易談判 1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一百六十節 北京陷落的震動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三百七十節 基於道義的談話第四百一十四節 航程第六百四十二節 琉球國還是沖繩縣第一百二十四節 招募炮兵第七百七十九節 昏君混臣第一百七十三節 軍事演習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六百一十節 曾國藩出擊第四百一十八節 給日本人貸款第八百一十六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2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一百六十七節 收穫民心第八百節 擴大公局法案第四百零七節 真的洞房第六百三十四節 大明的以夷制夷第七百九十節 給滿遺找個去處第二百九十八節 兵員基地第四百二十六節 建設特色商業社會第三百三十一節 徙木立信第八十一節 參戰第三百二十節 發美國人的戰爭財第五百四十六節 爭議性的人選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八百零二節 東亞火藥桶第四百二十三節 北歐之行第七十八節 登陸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七百二十六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1第七百二十七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2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三百六十五節 長江戰役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一百三十五節 交代後事第一百二十四節 招募炮兵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35節 見柏貴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六百零二節 蜜月期結束了第三百四十六節 告捷第九節 翻譯官第六百一十四節 生產自救第五十九節 收縮防守第七百九十七節 戰列艦時代到來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五百八十三節 改革的實質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三百八十五節 進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