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節 希望還是噩夢

慈禧最關心的是,一旦大清按照英國人的說法,跟明國做對的話,一旦開戰,英夷能夠幫到什麼程度,會不會發兵從南方攻打明國,會不會派兵艦打廣州?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大清倒是可以豁出去打上一場,就這些問題,李鴻章摸過英國人的底細,英國公使倒是老實,表示英國會從經濟和武器上援助,給予大清鉅額軍事補助金,派出海軍封鎖大明沿海港口倒是有可能,但不太可能派出地面部隊。那個李泰國滿口瞎話,什麼承諾都敢下,揚言大清要是聯合英國,不日就能攻克廣州城。

對於李泰國這種香港社會底層張大的痞子,李鴻章早就失去了信任,李泰國說的話,往往是最不靠譜的,因此他習慣了從李泰國的嘴裡進行反面驗證。

慈禧的政治智慧並不低,她很清楚,只要英國不派兵,光封鎖的話,大清靠自己是完全不可能打敗大明的。

不過她認可李鴻章的態度,那就是跟英國和好,利用英國牽制大明,積蓄實力以圖後效。

但江南置換案不能再拖了,用雲南換江南,怎麼看都對大清有百利,雲南那地方,經過了十幾年的杜文秀回人叛亂,期間夾雜着大瘟疫,人口銳減不說,英夷、法夷都想在哪裡進行動作,大清管着雲南,遲早都要出事,不如給了明國,讓他們跟英夷、法夷在雲南相爭,大清好坐收漁人之利。

而且不跟大明達成協議,目前看來,曾國藩想打下天京,一舉剪除太平軍餘孽也很難,天下洶洶,陝甘回亂尚未平息,左宗棠在哪裡打的也很辛苦,大清實在是無力在南下跟大明決戰了。

慈禧李鴻章會晤之後,江南置換案再次重啓。

之前雙方的主要爭議在江南利益問題,在太平天國佔有江南的時候,大明攫取了大量的利益,比如修建鐵路的權力,在江南開辦工廠的權力,租借下關的權力,大清在英國的支持下,本想收回這些權力,尤其是很難接受下關一直被大明佔領,至於修建鐵路那些問題,反而不是什麼大問題了。

得到慈禧的默許之後,李鴻章馬上繞開慈禧,跟大明特使徐榮村馬上達成了協議,清廷滿足了大明的一切利益要求,默認了下關繼續租借給大明的現狀,默認大明企業繼續在江南投資的權力,默認了大明取得的,修建滬寧杭等位於大清領土上的鐵路的權力。

而清廷將在攻克天京之後,大明將逐步移交江南給清廷,清廷則移交雲南給大明,移交在一年內逐步完成,雙方無比配合讓地方安寧。

明清繞開英國直接達成的協議,讓英國很不滿,但對太平天國來說,就是一場噩夢了。

李秀成已經發現,明軍這一次到來,跟上一次來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他們立刻佔領了下關,不惜以武力威脅,強硬要求太平軍將下關一帶的軍事要地移交大明,李秀成帶着一絲幻想,將這些地方交給了大明海陸軍。

可是徐榮村從北亰回來後,直接帶給了李秀成一個晴天霹靂。

“九千歲,認了吧,天國迴天無力了。你已經鞠躬盡瘁,犯不着爲洪家陪葬啊!”

徐榮村將明清之間的協議轉告了李秀成後,開始勸告李秀成跟他走,放棄天京,他承諾讓李秀成安享榮華富貴。

但是李秀成十分悲苦,惱恨他已經沒有力氣了,他只感到了無限的悲涼。

“大明這麼做,就不怕天下人恥笑嗎,難道一點道義都不講了嗎?”

李秀成哀嘆道。

徐榮村羞愧道:“九千歲,世道早就變了。秦昭襄王囚禁了楚懷王之後,這天下就已經沒有道義了。”

戰國時期,昭襄王欺騙楚懷王到了秦國,然後囚禁到死,從此古典的禮制就崩潰了,儒家稱之爲禮崩樂壞,而楚懷王則被歷史認爲是禮樂時代培養出的最後一位君王。在禮樂時代,天下君王相互見面是常有的事情。他們遵循各種禮制,連打仗的時候,宋襄公都要等楚軍擺開陣勢後才攻擊,絕不肯趁着楚國人混亂的渡河的時候,毫無體面的偷襲他們。

秦漢之後,雖然歷代王朝都在竭力維持一個禮儀的面子,可禮樂不僅是一種制度,也是一種精神,制度破壞起來容易,但精神信仰重建起來很難。

西方人到來之後,更是將東方世界的格局,直接推到戰國時代,還講道義,確實太過天真了。

李秀成決絕道:“有死而已,徐大人莫要勸我了。看在你我二人的交情上,那些明人,你就帶走吧。”

李秀成說的羈押在天京城裡的那羣大明商人,其中有小商人,也不乏一些特權商人,那些人跟城裡的各個王爺,甚至洪姓王爺都有交情,羈押他們這段時間,就沒少有人求情。

徐榮村嘆道:“九千歲不爲自己考慮,難道也不會兩位少王爺着想嗎?”

李秀成的兩個兒子,現在還在上海縣城,明軍包圍了這裡,卻始終沒有發動攻擊,甚至打開了幾條通道,在明軍的監督下,允許城內外做生意,有人利用這個機會逃跑了,包括一些太平軍士兵,也裝扮成百姓的樣子,扔下武器逃了。但也有很多人利用這個機會,進進出出的做生意,倒也賺了一大筆錢,其中就以大明商人最爲出衆。

但兩個小忠王還困在城裡,他們是無論如何都跑不了的,說好聽點是堅守,所不好聽點,他們早就成了明軍威脅李秀成的人質。

李秀成何嘗不知道這種情況,他能對徐榮村客客氣氣,要不是看在兩個兒子的份上,豈會這樣。

現在徐榮村拿出兒子威脅自己,讓他不由的憤怒異常,幾乎要失控了,人還能不講道義到這種程度嗎,大明也是一個大國,竟然如此不顧體面。

但他還是有所顧忌,不敢翻臉,十分憤恨道:“我李秀成有兒子,這城裡千千萬萬的太平軍兄弟,哪個沒有妻兒老小?你保得住我一家的富貴,你保得住他們的命嗎?”

徐榮村搖搖頭:“曾國藩心智堅決,非常人也,安慶故事必會重現!”

曾國藩攻克安慶的大屠殺,早就絕了太平軍向湘軍投降的可能,所以太平軍即便在不利的狀態下也會死戰,倒不是對洪秀全多麼忠心,實在是爲自己而戰。

李秀成哼道:“送客!”

他不想跟徐榮村談了,他知道天京城破,就是所有人葬身之時,汪海洋、楊輔清能跟他精誠團結,不就是因爲知道湘軍會屠城嗎。這樣也要,大家一起死,路上也有個伴。

徐榮村嘆了口氣:“既然九千歲心意已決,在下也不強求,不過九千歲放心,兩位小王爺就交給在下了,大明必有他們容身之地,最不濟在下也能保他們一生平安。”

似乎從徐榮村的表態上看到了最後一點道義,李秀成面容變得和緩了下來,但他真的不想再談了,因爲他怕自己無法硬下心來,擺擺手讓下人送徐榮村走了。

徐榮村從天京返回廣州,向朱敬倫彙報了跟清廷談判以及和李秀成談判的細節。

“他說要保全城太平軍的性命?”

朱敬倫聽完後問道。

徐榮村道:“陛下誤會了,他是憤慨之語,並未提要保全城人命。他是明白人,知道誰也保不住。”

朱敬倫沉思了片刻:“未必保不住。”

徐榮村一愣:“怎麼保?”

跟清廷的協議已經達成,湘軍攻克天京已經成了定局,大明軍隊在下關也不會干涉,除非能讓曾國藩不殺人,否則怎麼保他們。

曾國藩在安慶殺人,是因爲安慶城裡是一羣頑抗了兩年多的頑固,一羣不惜吃人肉,也要頑抗的太平軍妖孽,是不可能教化的。

安慶尚且如此,天京更不用說。

朱敬倫嘆道:“怕是要再跟曾國藩鬥一鬥了。這次我還得去一趟。”

徐榮村一驚:“陛下要去天京?”

朱敬倫點頭:“只有我去才鎮得住場面啊。也只有我去,才能讓李秀成相信。”

當然這次朱敬倫是不可能進城了,他只要敢進城,絕對脫不開身,他打算在下關跟李秀成見面,如果李秀成敢的話。

李秀成沒什麼不敢,因爲他已經是一個將死之人,明軍佔了下關,卻不是再次解救他們,而是將他們最後一個退路封死了,整座城的人都在等死,他還能還怕什麼?

朱敬倫提出,如果大明能保天京全城人不死,是不是太平軍就可以投降。

李秀成感到意外,他實在是想不到大明爲什麼會提出這樣的建議,莫非大明要招攬他們。

李秀成將試探朱敬倫說,太平軍將士忠於天王,怕不會另投新主。

朱敬倫知道李秀成誤會了。

他認真解釋自己的方案:“只是給你們一塊容身之地,我大明也不敢留洪天王啊。”

李秀成疑惑道:“那如何保證清妖不會對我們趕盡殺絕。也罷,只要能有一塊容身之地,我們也不會怕清妖,再過十年未必不能捲土重來,鹿死誰手還未可知呢。”

李秀成用口氣保持着最後一點尊嚴,但他再次誤會了。

朱敬倫解釋道:“那塊地方不在中國,而在海外,清廷管不了,我大明也管不了。”

第一百八十七節 火星第一百八十五節 機會來了第五百八十五節 金融市場的想象力第三百四十一節 威震天下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六百三十一節 深化改革 2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一百七十二節 作戰計劃第七百八十六節 大明的傀儡政權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六百四十九節 日本的態度第一百二十六節 施工天分第十四節 行動(2)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四百一十六節 克虜伯大炮第一百九十七節 他們還在觀望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三百一十五節 站在哪一邊第一百三十七節 丁憂制度第七百二十七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2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五百九十二節 重工業的春天第三十四節 蛇無頭第六百三十一節 深化改革 2第七百四十一節 美國華人大起義第三百五十八節 大任務第八百零二節 東亞火藥桶第一百零五節 種子已經種下第六百九十一節 抗法保皇運動第一百四十八節 以新會爲大本營第一百零四節 朱敬倫的千金馬骨第七百五十三節 佩科斯戰役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五百八十四節 大不列顛之橋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四百二十一節 大魚上鉤第二十節 取信(4)第三百三十八節 肇慶會戰 2第四白零三節 皇帝家的鴨子第一百八十七節 火星第三百零八節 外交獨立第六百七十五節 成熟的官僚政治第一百五十六節 英法援軍第三百零一節 借洋款第七百七十一節 休斯敦大會戰 1第六百二十七節 鐵路狂熱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一百九十七節 他們還在觀望第三百六十一節 軍事競賽第四百一十三節 出訪第五百五十八節 三大鐵路第一百五十八節 神經病一樣第五百九十六節 流氓合夥人第五百八十節 議割臺灣第八百節 擴大公局法案第六百三十九節 希望還是噩夢第七百三十六節 浩瀚大洋是障礙第三十節 願與你結拜第三百零五節 海關的情弊第三百七十七節 定國旗第五百九十三節 專利法的頒佈第三百一十二節 諾貝爾的事業心第五百九十六節 流氓合夥人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三百七十九節 變法第三百六十二節 廣西還是福健第三百六十節 浮出水面第八百零九節 中國的世界政策第六百三十六節 明法全面合作關係第一百六十七節 收穫民心第一百三十一節 給個甜棗第三百一十節 引入競爭第六百九十六節 明法戰爭爆發第五百八十三節 改革的實質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七百五十七節 挺進聖安東尼奧第七百一十節 戰火擴大第五十二節 回城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六百二十六節 上海懸案第七百三十九節 此時打成本最低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三十四節 蛇無頭第十七節 取信(1)第四百四十一節 轅門終於徙木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六百四十九節 日本的態度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四百一十六節 克虜伯大炮第七百九十節 給滿遺找個去處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七百五十二節 在墨西哥外交戰第一百七十八節 投機
第一百八十七節 火星第一百八十五節 機會來了第五百八十五節 金融市場的想象力第三百四十一節 威震天下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六百三十一節 深化改革 2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一百七十二節 作戰計劃第七百八十六節 大明的傀儡政權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六百四十九節 日本的態度第一百二十六節 施工天分第十四節 行動(2)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四百一十六節 克虜伯大炮第一百九十七節 他們還在觀望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三百一十五節 站在哪一邊第一百三十七節 丁憂制度第七百二十七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2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五百九十二節 重工業的春天第三十四節 蛇無頭第六百三十一節 深化改革 2第七百四十一節 美國華人大起義第三百五十八節 大任務第八百零二節 東亞火藥桶第一百零五節 種子已經種下第六百九十一節 抗法保皇運動第一百四十八節 以新會爲大本營第一百零四節 朱敬倫的千金馬骨第七百五十三節 佩科斯戰役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五百八十四節 大不列顛之橋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四百二十一節 大魚上鉤第二十節 取信(4)第三百三十八節 肇慶會戰 2第四白零三節 皇帝家的鴨子第一百八十七節 火星第三百零八節 外交獨立第六百七十五節 成熟的官僚政治第一百五十六節 英法援軍第三百零一節 借洋款第七百七十一節 休斯敦大會戰 1第六百二十七節 鐵路狂熱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一百九十七節 他們還在觀望第三百六十一節 軍事競賽第四百一十三節 出訪第五百五十八節 三大鐵路第一百五十八節 神經病一樣第五百九十六節 流氓合夥人第五百八十節 議割臺灣第八百節 擴大公局法案第六百三十九節 希望還是噩夢第七百三十六節 浩瀚大洋是障礙第三十節 願與你結拜第三百零五節 海關的情弊第三百七十七節 定國旗第五百九十三節 專利法的頒佈第三百一十二節 諾貝爾的事業心第五百九十六節 流氓合夥人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三百七十九節 變法第三百六十二節 廣西還是福健第三百六十節 浮出水面第八百零九節 中國的世界政策第六百三十六節 明法全面合作關係第一百六十七節 收穫民心第一百三十一節 給個甜棗第三百一十節 引入競爭第六百九十六節 明法戰爭爆發第五百八十三節 改革的實質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七百五十七節 挺進聖安東尼奧第七百一十節 戰火擴大第五十二節 回城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六百二十六節 上海懸案第七百三十九節 此時打成本最低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三十四節 蛇無頭第十七節 取信(1)第四百四十一節 轅門終於徙木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六百四十九節 日本的態度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四百一十六節 克虜伯大炮第七百九十節 給滿遺找個去處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七百五十二節 在墨西哥外交戰第一百七十八節 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