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節 發美國人的戰爭財

想法美國人的戰爭財可不容易,一般都是他們發別人的戰爭財,因爲他們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優越了,打着燈籠都找不到天敵,因此一次又一次的歐洲大戰他們都能夠在旁觀望,大發橫財。

可能這次南北戰爭是其他國家發美國戰爭財唯一的機會吧。

確實有大量的投機分子在炒這場戰爭,戰爭本身當然不能炒,但因爲戰爭而造成的經濟波動,則非常容易炒作。

不管是紐約的,還是倫敦的一羣金融饕餮,都加入了這場盛宴中來,倫敦人還能炒炒物資之類的漲跌,美國人則更多的是炒美國債券。

在這場戰爭中,紐約從一開始的不滿,到後來完全站在了美國聯邦政府一邊,一開始不滿是因爲戰爭阻斷了紐約港口的生意,之前紐約港最大的出口物資就是來自南方的棉花。

這時代,美國南方的出口產值,佔整個國家出口的大多數,1857年的數據,美國總出口額是27.9億美元,而單方獨佔18.5億美元,佔了三分之二,南方產生的關稅收入就有1億美元,因此戰前南方認爲自己經濟狀況更好。

可事實上,南方那些奴隸主的經濟能力之差,實在是讓人髮指。毋庸置疑,他們是財富的生產者,可是棉花價格始終控制在歐洲人手裡,這個不說,他們出口的渠道,進出口的融資服務等都是美國北方提供的,紐約就是最大的棉花出口港口,結果導致棉花生產者反而欠下了美國北方大把的債務。

所以紐約,準確的說紐約華爾街的那些銀行家們,一開始是極力反對戰爭的,當北方政府開始讓華爾街的銀行家幫他們融資之後,因爲不能從進出口中獲益的華爾街立刻就站在了北方聯邦一邊。

傑伊庫克創造性的將過去只會大額發行的美國國債,分成小到五美元的小額債券分發,讓原本只有大銀行家能承攬的國債,普通老百姓也能投資了,他還通過各大報紙不斷的宣傳購買國債不但是愛國的表現,而且是也是一筆不錯的投資,結果他融資的速度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到戰爭結束之前,他給北方政府融資的速度,已經超過了林肯花錢的速度。

這次戰爭大大改變了美國這個國家,在之前美國聯邦政府只是一個很弱勢的中央政府,甚至無法收取稅收。美國之所以跟英國打獨立戰爭,就是因爲英國人向北美殖民地徵稅,可當時的稅率,英國人加在美國人身上的稅率只有英國本土的二十六分之一,可見美國人是多麼的不願意被人徵稅。

美國聯邦政府成立以來,唯一的收入只有一個,那就是關稅,而關稅的主要提供者,就是南方,所以美國南方人擔任了建國之後大部分的總統職位。

這也是美國人剛剛建國就迫不及待的建造了中國皇后號這樣的商船跑到中國來貿易,並且很快就佔據了一席之地,成爲僅次於英國的中國第二道貿易國,就是因爲他們的政府只能依靠關稅,只能依靠貿易,所以對貿易的重視程度,甚至在英國人之上。

因爲沒有錢,導致聯邦政府在戰前,每天的政府支出只有十幾萬美元,可是戰爭打響後,每天支出很快就高達一百萬美元,這種花錢的速度,讓美國政府債務,從戰前的9千萬美元瘋狂增長到戰後的28億4千6百萬美元,這些錢大部分都被工業、銀行業轉走了,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自始至終都沒有遭受戰火波及,而這裡恰恰又是美國的工業中心,1863年美國銀行家給歐洲同行寫信,說美國現在一片繁榮,而這時候羅伯特李的軍隊還威脅着他們的首都華盛頓呢。

當然這近30億美元的戰爭財朱敬倫也小小的發了一筆。

戰前他往南方偷偷運送了價值100萬兩的醫用物品,由於北方的封鎖政策,戰爭中這筆救命物資的價格暴增了25倍,伍崇曜委託的人還算給力,雖然沒能在最高位拋售,但也將這批貨賣到了21倍的水平,瞬間讓朱敬倫獲利2000萬兩,而且全都以黃金支付。

南方奴隸主是真有錢,雖然他們的經濟水平落後,雖然他們的經營觀念落後,可是就數這種家族式幾十數百年經營的家族能夠攢下錢來,想一想十三行的行商就知道,每一個大奴隸主的莊園豪宅中,都儲存着大量的奢侈器物,和平時期大量的金銀首飾只是他們用來在舞會上炫耀財富的工具,戰爭中被狂熱的愛國熱情鼓舞下,大批奴隸主將黃金捐獻了出來。

這筆黃金中有一部分就落入了朱敬倫的腰包,或者說代理人的手裡的,美國代理人的能力和美國的混亂,大大超出了朱敬倫的想象,在戰爭期間,他竟然能將這筆錢平安的從南方首都運轉到了紐約。

據說只要有需求,甚至連倫敦,都有辦法匯款,當然一定的手續費還是要的。

等這筆錢到了紐約的時候,已經縮水到了2000萬兩,價值3000萬美元的黃金,至於紙筆由於林肯得到國會授權開始印刷沒有保證金的綠背美元鈔票之後,已經跌倒了40%,此時只需要用面額40%的黃金,就能購買到100%面額的鈔票。

可這時候一般人是不會用黃金購買紙筆的,誰都知道,一旦戰敗,這些林肯紙筆就是一張廢紙。但朱敬倫的代理商,幾乎將黃金全部換成了紙筆,原因很簡單,此時美國聯邦政府在發債券,朱敬倫半年前知道他們能把黃金偷運到北方後,就指示紐約的代理人福布斯,將這筆黃金統統換成紙幣,然後用來購買債券。

之所以這麼決定,初衷是擔心這筆財富的安全,朱敬倫也不敢保證,伍崇曜的這個兄弟會不會見財起意,當年潘家還跟美國人打過債務官司呢,最後還不是被他們賴賬了,他可不想看到這種事情發生。

於是他一邊讓福布斯將黃金換成紙幣,一邊給林肯寫了一封信,表示在這場戰爭中,廣東堅決站在美國北方一邊,沒提奴隸制的事,只對林肯說反對國家分裂絕對是正義的,所以廣東地方決定權力支持美國北方,並將自己存在紐約的3000萬美元的黃金,統統用來購買美國債券。

所以買美國國債最初的目的,是爲了保險起見,通過美國總統背書,讓福布斯想黑那筆錢也不敢黑。

但是福布斯畢竟是一個精明的投機商,他年紀輕輕就能在中國發一筆財,絕對不是因爲拜伍秉鑑做乾爹的僥倖,自身的能力纔是根本,如果真的是一個沒能力,大概伍秉鑑也看不上他。

福布斯先將黃金高價換成了7500萬美元,然後用這些紙幣來購買債券,因爲此時債券是用紙幣計算的,而紙幣的價格就跌倒了40%,因此此時這筆黃金可以用0.4美元購買1美元的債券,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債券是用黃金來償付本息的,也就是如果北方能夠獲勝,通過這一手,朱敬倫就淨賺了一倍,至於美國有沒有那麼多黃金來付賬,這個時代美國可是世界第一大黃金生產國,舊金山的淘金熱產出了40多億美元的黃金,有這筆硬通貨做基礎,美國政府的金融信用就是值得相信的。

唯一需要考慮的是,聯邦政府是不是會取勝。

但朱敬倫給福布斯的指令是,建立在北方聯邦獲勝基礎上的操作,福布斯不管朱敬倫的判斷對錯,他就按照這個預期進行操作,當羅伯特李的軍隊開進到華盛頓的時候,債券價格就下跌,那時候福布斯幫朱敬倫吃進,當羅伯特的軍隊被打退之後,債券價格立馬就上升,福布斯就幫助朱敬倫拋售,通過這筆買賣,已經幫朱敬倫將最初的7500萬美元債券,變成了1億美元,而且依然在按照一定的幅度攀升着。

發美國人的戰爭財讓朱敬倫心裡十分舒暢,而且發美國的戰爭財可不止在美國能發,在歐洲同樣能發。

在英國倫敦的第一筆收益,就是第一次棉花暴漲,朱敬倫用30萬兩銀子作爲保險金,購買的300萬兩棉花期貨暴漲一倍,這種靠消息賺的錢,是不可能一直做下去的,因爲戰爭爆發之後,在炒作就失去了意義,即便是漲價,市場也是一步步漲價,又有英國政府控制,差價絕不可能達到一倍。

第二筆獲利是,朱敬倫之前通過一年時間,在英國囤積的紗布等醫療用品,在倫敦囤積的貨物,當然是賣給擁有制海權的美國北方了,但是因爲有制海權,加上本身就有強大的工業生產力,所以他們出的價格並不算高,30萬兩囤積的貨物,只賣出了5倍的價格,刨去倉儲等成本,獲利只有100萬兩。

第三筆獲利是,向英國各大兵工廠在戰前緊急訂購的槍支大炮,用30萬兩作爲定金,可以採購300萬兩的武器,緊急訂購的這批武器,短期佔據了英國正規兵工廠的所有產能,此時美國人要來英國購買武器,就只有向朱敬倫採購了。

本來朱敬倫給這批貨的最低定價是5倍價格,這還是考慮了美國人自己就能成產武器,歐洲大陸國家也可以生產的原因。但此時整個歐洲大陸加起來,也沒有英國的工業能力強,根本就沒有大批量提供的可能,所以朱敬倫認爲,自己出一個5倍的價格,美國人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他們連獨立戰爭時期的老式步槍都啓用了,絕對需要採購新式武器,歷史上,他們在英國購買了40多萬隻步槍。

朱敬倫本來對武器裝備寄予厚望,可是後來英國人教會了他什麼纔是資本家的信用,在美國人將採購價格提高到三倍的時候,英國兵工廠違約了。他們退還了朱敬倫雙倍定金,然後將原本給朱敬倫生產的武器裝備,轉手就賣給了美國人。

最後英國人發了一筆戰爭財,朱敬倫那30萬兩定金,也只得到了30萬兩的退賠,英國兵工廠則賺取了超過4倍的利潤。

這種情況是朱敬倫始料未及的,但他缺乏,英國人的行爲是合理合法的,只能吃了這個悶虧。

好在英國銀行家的專業素養一流,他們此時的做市能力,堪稱美國銀行家的老師。

巴林銀行的經濟顧問,基於朱敬倫對美國北方會獲勝,而且這場戰爭至少能打三年的基礎上進行操作,將400萬兩銀子,很快就做到了1000萬兩,而且持續不斷的大手筆入市,他們並不關心朱敬倫如果判斷錯了,最後會竹籃子打水一場空,他們嚴格按照委託做事,這種不受利益干擾的操作,反倒讓他們的效率更高。

主要還是通過炒棉花這個大宗商品,逢低吃進,高價轉手,平穩的增加着朱敬倫的財富。不過上個月,朱敬倫派人給他們新的指令,讓他們基於美國棉花價格將會增長到戰前的18倍,逢低給自己囤積一批棉花,於是他們在今年開始穩定的逢低吃進棉花。

歷史上棉花價格最終從美分/磅,漲到了1863-1864年的1.90美元/磅,價格翻了19倍。這個數據也是朱敬倫大腦記憶完全開啓之後,回憶起來的。

而今年因爲英國的儲備棉花還沒耗盡,利物浦港口的棉花儲備,才從戰前的667546包下降到了275084包,英國政府依然有能力託市,只是來自美國的棉花已經降低到19189包,顯然靠走私,這已經是一個極限了,總計27萬包儲備棉花中,完全是從其他國家進口的,比如印度和埃及甚至連中國都反向出口了上萬包,但這遠遠不夠英國紡織業消耗的,所以過了今年,英國棉花儲備一旦耗盡,價格就會失控。

到時候英國棉花的價格,至少會從現在翻十倍,到時候朱敬倫囤積的棉花慢慢拋出,應該能讓自己的戰爭財達到1億兩,甚至超過在美國獲得的收益。

一想到只要在熬過一兩年,朱敬倫將會有一筆甲午戰爭賠款級別的財富,朱敬倫就感覺到莫名其妙的興奮。

不由得開始考慮怎麼讓這筆錢轉化爲工業化的資金。

第六百三十四節 大明的以夷制夷第七百五十四節 史上最大殲滅戰第三百六十七節 大明的阿拉斯加第三百五十五節 回廣東第四百三十二節 敕建絲廠第八十節 練兵第八十一節 參戰第三百八十六節 搬遷工作第四百三十七節 等香餌的金鰲第三百一十七節 司法改革第44節 逃亡(一)第五百五十八節 三大鐵路第一線第六百六十三節 唐大買辦第六十三節 跟法國人做朋友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五十五節 圍三闕一第一百三十節 炮轟美艦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四百四十六節 送上門的擴張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四百一十二節 曾國藩南下事件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二十七節 侯進楔子第一百二十三節 瑞典顧問團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楔子第一百二十八節 互相指責第九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九十八節 虛張聲勢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一百九十六節 大調兵第三百三十一節 徙木立信第六十四節 發動總攻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七百七十四節 休斯敦大會戰 4第三百一十五節 站在哪一邊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六百三十七節 英國的小動作第五十四節 買斷煙土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第二百九十三節 發兵肇慶第七百八十四節 日軍攻佔北亰城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七十六節 英軍襲來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六百一十七節 德國推禍水第一百一十六節 求才若渴第四百二十三節 北歐之行第35節 見柏貴第一百九十八節 又送女人第六百三十九節 希望還是噩夢第二百九十七節 控制廣東 2第九十八節 虛張聲勢第一百三十二節 最大的目的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回失去的就是正義第六百五十三節 等於愚蠢第二十一節 取信(5)第七百六十七節 尤卡坦海戰第四百零七節 真的洞房第一百八十九節 鬧餉還是造反第六百九十三節 越南流亡政府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三百九十節 新的時代第七十六節 英軍襲來第六百三十八節 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第三百零六節 廣東姓朱了第九十四節 全靠演技 1第五十九節 收縮防守第五百五十六節 兩個新國家第一百五十六節 英法援軍第六百七十四節 凜冬將至第五百七十四節 美國人在背後第一百三十九節 謠言升級了第十二節 機會第一百一十五節 紛至踏來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七百九十五節 璀璨的手工藝品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三百六十七節 大明的阿拉斯加第四百一十二節 曾國藩南下事件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六百八十七節 組建戰時內閣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五百八十四節 大不列顛之橋第六十四節 發動總攻第三百九十四節 壓力重重的宰相第一百零六節 與東印度公司對賭第六百七十六節 新明英商約第六百九十七節 明越兄弟同盟條約第二十七節 侯進第七百七十三節 休斯敦大會戰 3第六百二十一節 兩路出兵
第六百三十四節 大明的以夷制夷第七百五十四節 史上最大殲滅戰第三百六十七節 大明的阿拉斯加第三百五十五節 回廣東第四百三十二節 敕建絲廠第八十節 練兵第八十一節 參戰第三百八十六節 搬遷工作第四百三十七節 等香餌的金鰲第三百一十七節 司法改革第44節 逃亡(一)第五百五十八節 三大鐵路第一線第六百六十三節 唐大買辦第六十三節 跟法國人做朋友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五十五節 圍三闕一第一百三十節 炮轟美艦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四百四十六節 送上門的擴張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四百一十二節 曾國藩南下事件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二十七節 侯進楔子第一百二十三節 瑞典顧問團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楔子第一百二十八節 互相指責第九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九十八節 虛張聲勢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一百九十六節 大調兵第三百三十一節 徙木立信第六十四節 發動總攻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七百七十四節 休斯敦大會戰 4第三百一十五節 站在哪一邊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六百三十七節 英國的小動作第五十四節 買斷煙土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第二百九十三節 發兵肇慶第七百八十四節 日軍攻佔北亰城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七十六節 英軍襲來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六百一十七節 德國推禍水第一百一十六節 求才若渴第四百二十三節 北歐之行第35節 見柏貴第一百九十八節 又送女人第六百三十九節 希望還是噩夢第二百九十七節 控制廣東 2第九十八節 虛張聲勢第一百三十二節 最大的目的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回失去的就是正義第六百五十三節 等於愚蠢第二十一節 取信(5)第七百六十七節 尤卡坦海戰第四百零七節 真的洞房第一百八十九節 鬧餉還是造反第六百九十三節 越南流亡政府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三百九十節 新的時代第七十六節 英軍襲來第六百三十八節 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第三百零六節 廣東姓朱了第九十四節 全靠演技 1第五十九節 收縮防守第五百五十六節 兩個新國家第一百五十六節 英法援軍第六百七十四節 凜冬將至第五百七十四節 美國人在背後第一百三十九節 謠言升級了第十二節 機會第一百一十五節 紛至踏來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七百九十五節 璀璨的手工藝品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三百六十七節 大明的阿拉斯加第四百一十二節 曾國藩南下事件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六百八十七節 組建戰時內閣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五百八十四節 大不列顛之橋第六十四節 發動總攻第三百九十四節 壓力重重的宰相第一百零六節 與東印度公司對賭第六百七十六節 新明英商約第六百九十七節 明越兄弟同盟條約第二十七節 侯進第七百七十三節 休斯敦大會戰 3第六百二十一節 兩路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