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節 必有重賞

林福祥趕去花縣了,這裡主事的人是林福祥一個堂弟,輩分上是林莊的族叔,林莊死活說服了他,答應釋放五個受傷不輕的翻譯,加上朱敬倫一共六個人,安排了一艘小船,晃晃蕩蕩的送往廣州。

朱敬倫依然趴在那塊破門板上,衣服已經剪開了,露出了整個後背和大腿,九十五個水泡相當扎眼,其餘的皮膚也都是紅色的,顯然受了嚴重的燒傷。

朱敬倫也不住的shenyin,好像隨時要死一樣,讓幾個逃過一劫的翻譯同情不已,事實上他們纔要被同情。

看似嚴重的朱敬倫屁事都不會有。外星機械體休眠之前,已經做了穩妥的處理,現在看起來朱敬倫燒傷嚴重,但卻不會發炎,那些發紅的皮膚下,已經有皮膚新生了,要不是機械體能量不夠,這些水泡都會完全處理掉。

倒是這些翻譯,當時大殿爆炸的時候,他們身在偏殿,大殿雖然倒塌,但也不是一瞬間就能塌的,他們這些人很幸運的逃了出去,只是倒塌中的大殿落下的磚瓦木樑等避無可避,因此大多都受了傷。

赫德就是被幾根椽子砸傷的,左腿骨頭斷成了三截,臉也被砸的面目全非,腫的跟豬頭一樣,即便將來消腫了,估計也會留下傷疤。這已經算是幸運的了,還有兩個華人翻譯被砸斷了脊椎,雖然還沒死,但一個終生癱瘓是跑不了了。

依靠風力的帆船跟蒸汽輪船的速度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哪怕是順風,兩百里水路朱敬倫一行也走了十個小時,早上披着朝霞出發,晚上沐浴晚霞纔到了廣州城下。守城的士兵確認他們都是佔領委員會的翻譯之後,放他們進了城。

洋人其實已經得到了戰敗的消息,昨夜一艘法軍軍艦,雖然受了重創,但是成功突圍,帶回了他們遭受伏擊的消息。因此今日一早,英法聯軍就開始在廣州戒嚴了。當這幾個翻譯被中國人釋放後,他們確信昨天派出去的軍隊算是全軍覆沒了。

聯軍的軍醫們開始給翻譯們治療,朱敬倫算是最輕的,軍醫將他北上的水泡挑破,用酒精消了毒,然後用紗布包紮起來,將他裹得跟個木乃伊一樣。在朱敬倫的堅持下,軍醫允許他回巡撫衙門,但是叮囑他一定要按時到將軍府來換藥。其他翻譯也都得到了救治,最嚴重的是赫德,他頂着豬頭一般的腦袋,依然昏迷不醒。

巡撫衙門已經是柏貴的天下了,洋人完全撤走,對他已經不再監視。

因此行動自由的柏貴可以到朱敬倫房間中來,而他真的來了。

柏貴態度和善,頗有一番禮賢下士的風度,說他是來探望朱敬倫的傷勢的。

但實際上是在打探林福祥跟英法聯軍的戰況,柏貴在城外的耳目只傳回了林福祥打了一個勝仗的消息,具體打成了什麼樣子,柏貴就兩眼一抹黑完全不清楚了,朱敬倫是這場仗的親歷者,從他嘴裡肯定能得到實情。

朱敬倫一五一十的將整個戰鬥過程描述了一遍,甚至連自己冒死點燃火藥炸他波羅廟大殿的情況也告訴了柏貴,同樣不是邀功,而是表明態度。他現在跟柏貴是合作的關係,起碼他自己認爲倆人之間是相互合作的關係,那麼就要坦誠,起碼讓對方認爲自己很坦誠,他已經將情況告訴了林福祥,遲早柏貴會從其他渠道知道情況,如果此時隱瞞他,造成合作夥伴之間的不信任,那不是朱敬倫想看到的。

當然柏貴因此讚歎他大智大勇,朱敬倫聽聽也就是了,柏貴這種在官場中摸爬滾打了一輩子的人說的話,還是不要當真纔好。

但是柏貴的神情卻相當認真,聽完朱敬倫描述的戰場情況後,交代了朱敬倫安心養傷之類的話後,就匆匆離開了。

朱敬倫不知道的是,柏貴匆匆離開後,立刻就寫了一封奏摺,交給一個親信,叮囑他要日夜不停,用最快的速度趕往北京,儘快將奏摺送回家中交給主母,剩下的事情,他的妻子自然會想辦法將奏摺遞送到皇帝的手中,哪怕現在柏貴已經請辭了,但是在官場多年打拼,還是有關係通過複雜的人際網絡將自己的奏疏送到皇帝手裡的,即便沒有這些關係,他還是一個旗人,孃家也有點背景,通過八旗中的人脈照樣能跟皇帝搭上話。

唯一的問題是速度,他要快,要趕在黃宗漢之前向皇帝報功,皇帝一高興沒準會改變對他的態度。柏貴可是知道,自從他跟洋人合作之後,朝中的清流不知道彈劾過他多少回了,皇帝對他的態度早就不耐煩了,要不是廣州城還在洋人手裡,沒準他早就被下大獄了,誰知道黃宗漢這個欽差的身上,有沒有裝着皇帝給他的密旨。

當然上奏摺的目的,不僅僅是給皇帝報功,他還要盡力將林福祥拼命立下的這份功勞往他身上靠那麼幾分,讓這份軍功儘可能成爲他的護身符。除此之外,他還向皇帝請求讓他復職,這不是要官,而是想皇帝表明他負責人的態度。

原本的歷史上,柏貴就是在洋人解除巡撫衙門的監視,撤走守衛之後,向皇帝上書復職的。

只是想從林福祥手裡分走幾分功勞不是那麼容易的,柏貴是一個文官,文官往往只能扯上運籌帷幄的功勞,但是他身處洋人佔領的廣州城中,說他運籌帷幄指揮林福祥,實在是說不過去,能得這個運籌帷幄之功的,只能是黃宗漢,而不是他柏貴。

但柏貴還是找到了一個切入點。

只不過這個切入點需要朱敬倫配合,所以很快柏貴的心腹富禮也來看望朱敬倫了。

富禮讓朱敬倫承認,朱敬倫一直是巡撫柏貴安插在洋人身邊的探子。

這樣一來,朱敬倫參與的劫持巴夏禮,參與伏擊英法海軍,就成了柏貴在背後謀劃的結果,柏貴當然就能分到一份功勞。

而朱敬倫得到的好處是,柏貴承諾事成之後必有重賞。

第二百零五節 八旗打八旗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八百一十二節 列強分贓會議第五百四十六節 爭議性的人選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一百六十四節 我叫何士文第八百三十節 參觀日本繅絲廠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六百二十七節 鐵路狂熱第三百五十五節 回廣東第二十八節 意外第一百零五節 種子已經種下第三十二節 擒王(1)第四百一十五節 巴黎世博會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一百六十節 北京陷落的震動第一百四十節 反割地運動第五節 離開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一百七十節 誤判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一百五十八節 神經病一樣第八十九節 先到沙井第七百一十二節 不急着當打手第四百三十二節 敕建絲廠第42節 大計劃(二)第三百五十八節 大任務第三百三十一節 徙木立信第三百三十節 發行債券第四百一十五節 巴黎世博會第二十四節 跟班第一百五十七節 立約毀約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四白零三節 皇帝家的鴨子第七百七十五節 休斯敦大會戰 5第六百零三節 生命之路第六百一十五節 大移民潮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六百零九節 制衡第三十節 願與你結拜第三百七十二節 美國要調停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五百九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重新開工第五十七節 該拼命時要拼命第六百二十一節 兩路出兵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第四百零七節 真的洞房第六百七十九節 越南亂局第五百九十七節 我是有原則的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六百零八節 大明軍國主義第一百一十二節 商業大轉移第六百一十四節 生產自救第三百一十五節 站在哪一邊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一百二十八節 互相指責第五百五十二節 太平軍北伐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八十四節 撤退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五百六十六節 規範鄉村自治 1第三百一十四 矛盾大爆發第三百零九節 一個標杆第一百二十六節 施工天分第七百七十五節 休斯敦大會戰 5第三百九十六節 輿論戰起效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一百二十八節 互相指責第六十九節 對你很失望第七百三十四節 排華談判第七百二十一節 明暹同盟條約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三百三十七節 肇慶會戰 1第一百四十八節 以新會爲大本營第十二節 機會第一百一十二節 商業大轉移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六百零六節 付出的代價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四百三十六節 身股制改革第六百三十三節 工業革命降臨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三百七十二節 美國要調停第七百五十八節 皇權威信的下降第六百三十四節 大明的以夷制夷第六百六十三節 唐大買辦第六十三節 跟法國人做朋友第十七節 取信(1)第四百一十七節 引入種子第八百零九節 中國的世界政策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
第二百零五節 八旗打八旗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八百一十二節 列強分贓會議第五百四十六節 爭議性的人選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一百六十四節 我叫何士文第八百三十節 參觀日本繅絲廠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六百二十七節 鐵路狂熱第三百五十五節 回廣東第二十八節 意外第一百零五節 種子已經種下第三十二節 擒王(1)第四百一十五節 巴黎世博會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一百六十節 北京陷落的震動第一百四十節 反割地運動第五節 離開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一百七十節 誤判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一百五十八節 神經病一樣第八十九節 先到沙井第七百一十二節 不急着當打手第四百三十二節 敕建絲廠第42節 大計劃(二)第三百五十八節 大任務第三百三十一節 徙木立信第三百三十節 發行債券第四百一十五節 巴黎世博會第二十四節 跟班第一百五十七節 立約毀約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四白零三節 皇帝家的鴨子第七百七十五節 休斯敦大會戰 5第六百零三節 生命之路第六百一十五節 大移民潮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六百零九節 制衡第三十節 願與你結拜第三百七十二節 美國要調停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五百九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重新開工第五十七節 該拼命時要拼命第六百二十一節 兩路出兵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第四百零七節 真的洞房第六百七十九節 越南亂局第五百九十七節 我是有原則的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六百零八節 大明軍國主義第一百一十二節 商業大轉移第六百一十四節 生產自救第三百一十五節 站在哪一邊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一百二十八節 互相指責第五百五十二節 太平軍北伐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八十四節 撤退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五百六十六節 規範鄉村自治 1第三百一十四 矛盾大爆發第三百零九節 一個標杆第一百二十六節 施工天分第七百七十五節 休斯敦大會戰 5第三百九十六節 輿論戰起效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一百二十八節 互相指責第六十九節 對你很失望第七百三十四節 排華談判第七百二十一節 明暹同盟條約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三百三十七節 肇慶會戰 1第一百四十八節 以新會爲大本營第十二節 機會第一百一十二節 商業大轉移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六百零六節 付出的代價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四百三十六節 身股制改革第六百三十三節 工業革命降臨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三百七十二節 美國要調停第七百五十八節 皇權威信的下降第六百三十四節 大明的以夷制夷第六百六十三節 唐大買辦第六十三節 跟法國人做朋友第十七節 取信(1)第四百一十七節 引入種子第八百零九節 中國的世界政策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