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節 發行債券

1863年5月1日,經過一年的建設,一座三層樓高,佔地十畝的西式建築開張營業,香港有頭有臉的華洋商人,各大洋行、銀行代表悉數出席,因爲這座建築是定名爲廣東商品政權交易所的一所服務性機構。

赫德代表海關親自參與剪綵,這家交易所是他力主建立的,爲此跟朱敬倫進行過不下五次爭論。

赫德堅持認爲,九龍這裡面向外洋,比新安的赤灣港更適合建設成爲一座國際貿易港口,而赤灣港、以及附近的蛇口港,作爲廣東進出口港口,以及九龍港的子港口存在,應該是最符合發展方向的。

所以他力主將赤灣的交易所搬到這裡來,這樣不管是福健南下的商人,還是從西方來的商船,到這裡都少繞行上百公里,如果不搬的話,赤灣很難跟香港進行競爭。

不過這所交易所可不僅僅是照搬赤灣交易所,而是增加了很多新的內容。

赤灣交易所經過幾年的發展,商人們在交易所中玩出不少新花樣,比如債券。

赤灣交易所設計之初只是商品交易所,可是不久商人們就提出,他們不可能只在茶葉季做買賣,他們希望交易所可給讓他們預售,預售其實就帶有期貨的性質了,很多在福健繳納了定金的商行,馬上到交易所發售期貨,提前回籠資金,規避風險,漸漸就形成了期貨的交易形勢。

赫德一直緊盯形勢,不斷的修改制度,爲的是提高服務質量,因此交易所就在商人和赫德共同努力下,變成了一座兼有期貨交易的交易所。

但是赫德還發現,很多商人在場外交易債券,他們自行印刷的債券,最早就有托馬斯格雷茶葉種植園的債券,後來匯豐銀行也發行債券,匯豐銀行已經向廣東政府提供了200萬兩的貸款,可他們不可能用自由資金,於是發行債券,上面印刷着廣東政府抵押貸款債券字樣,等於是用債券化分擔風險。

爲了約束場外交易,將交易正規化,赫德於是提出建設一座專業的交易所。

但是這座商品證券交易所並不是官方機構,而是一座服務性結構,採取會員制,只有購買了會員席位的商人才能在其中進行交易操作,目前暫定會員席位只有500席,每個席位原始出價只有500兩銀子,但是看好交易所前景的商人和洋行已經將席位炒到了3000兩。

三層樓中,第一層爲商品期貨交易所,第二層爲有價證券交易所,第三層是辦公場所,包括交易所的職員都在第三層進行工作,爲交易所提供結算、清算等服務,同時他們的宿舍也設在這一層。

商人們都很期待這座龐大的交易所開張,因爲之前的交易所根本就是在媽祖廟裡,一到廟市人來人往,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意,另外就是很多洋人是住在香港的,他們不得不往返在新安和香港之間,十分麻煩,現在好了,交易所就建在了對岸,往返不需要多少時間,給他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成本。

赫德剪綵後,開始講話,預期了一下交易所的未來,預祝所有會員能發財,最後表示,出於對交易所支持的目的,廣東政府將發行500萬兩政府債券,由廣府銀行和匯豐銀行共同承銷,這筆債券將第一時間在交易所掛牌交易,歡迎大家投資認購。

好吧,藉此機會推出廣府銀行是一個好時機。

朱敬倫的紙幣已經開始印刷,目前總共有5兩、10兩、20兩和100兩的面額,紙幣開始印刷了,但是銀行還沒有開張,所以很多人還不知道這家銀行是什麼銀行,赫德這時候向大家簡單介紹了一番。

說是由廣東道臺朱敬倫和伍氏家族、潘氏家族、盧氏家族以及葉氏家族,五大家族共同投資創辦,目前已經取得了廣東政府的法定貨幣印刷許可,粵海關所有下設海關,全都接受該行紙幣,該行紙幣在廣東境內擁有繳納稅款,購買政府財產的廣泛權力。

這家銀行的背景一出來,頓時很多人的吸引力就從交易所轉到了銀行身上,開始詢問這家銀行的業務範圍,能提供什麼服務,還有人爲是否接受入股云云。

赫德回答,該銀行總部設在廣州西關,目前不接受投資,業務主要包括存貸款業務,發行債券業務等,但是對於特殊客戶,可以提供承兌承保服務,當然這特殊客戶,必須是在銀行擁有鉅額存款的貴賓客戶。

宣傳銀行只是給赫德的一個小任務,藉機而已,發行債券纔是真實目的。

因爲資金還是很緊張。

老實說,廣東的財政現在已經改善了很多,赫德手下已經完成了廣肇羅道、高雷陽道和惠潮嘉道三道的財政改革,將稅務以及支出覈算,暫時都放在了赫德主持的稅務司中,但是其中除了廣肇羅道外,其他兩道提供不來什麼幫助,高雷陽道甚至直接就是倒貼,不但收不夠稅金,還得補貼當地政府的開銷,否則讓官員們回到過去那種勒索商賈的情景,就不是朱敬倫想看到的了,惠潮嘉道也僅僅是收支平衡,沒什麼盈餘。

不過廣肇羅道的商稅開始徵收後,稅收節節攀升,關稅去年有所提升,從前年的210萬兩提高到了230萬兩,商稅則是從過去官府收的一塌糊塗的厘金,變成了正式的商業稅,僅僅去年半年就在各縣收了100萬兩,今年進入正軌後,赫德預計最少能達到200萬兩。

而這些厘金在過去的官府手裡,連50萬都繳不上來,完全失去了稅收的意義,但是商人付出的成本卻一點沒少,甚至更多。

至於原因嗎,還是陋規,誰都知道,誰都不管,反正錢不夠了,還找商人攤派。

就跟過去的海關一樣,管理散漫鬆弛,受賄縱私成風,走私漏稅一直十分嚴重,政府應入的稅收被層層私吞。1852年的時候,江南道監察御史樑紹南曾經上奏稱,經粵海關管轄的地域僅白糖冰糖每年就進口不下5、6千萬斤,但在當時粵海關的記錄上,僅得1500萬斤,可見透露的數目是正常應繳的三倍以上,商鋪釐稅同樣如此,在過去的官府手裡收不上來三五十萬,在赫德手裡就能收200萬以上。

但即便稅收收入如此豐盈,依然不夠花的,光是給各地官府回撥經費,就佔去了200萬,還不如不納入這麼多地盤時候能用的錢多呢,原因很簡單,朱敬倫大幅度提高了各級管理的薪水,讓即便是縣城的小吏,也能過上一份體面的生活,每個月至少能保證5兩銀子。

當然他們的薪水劃撥後,由各縣的戶房發放,這種財政部門,當然已經倍朱敬倫收編,現在從上到下的戶房,都已經歸赫德稅務司直屬,等將來制度成熟之後,朱敬倫還是要劃分出來的,赫德的權力太大了。

劃撥了各地官吏薪水後,朱敬倫可用資金就只剩下一百多萬,這一百多萬根本不夠,手下數萬大軍的軍餉,就把這些錢耗光了,但他們的軍火物資,軍糧,訓練經費,至少還需要100萬,兵工廠日常運作50萬,又採購了30艘軍艦,最小的炮艦也得5萬兩,總共50萬兩,最大的5000噸級鉅艦造價高達50萬兩,加上千噸、3千噸級等艦,合計就有150萬兩的支出,因此這些稅收根本不可能夠。

但如果以這些稅收做抵押,廣東政府可以發行更大規模的債券,從市場上融資,500萬都不是一個大的數字了,唯一需要擔心的是,怎麼保證政府的公信力,讓大家相信政府會還款,主要是讓華商相信。

朱敬倫請來了一百二十個商人到廣州,對這些商人說,他該給他們還錢了,前年年底,借這些商人的錢,該還了,而且還晚了幾個月,所以朱敬倫十分歉意,發誓以後不會拖延,還要跟他們立約爲證。

第八十一節 參戰第八百二十一節 加利福尼亞危機第五十三節 必有重賞第三百一十八節 荒山茶園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三百零一節 借洋款第八百零八節 步入世界的中心第三百零八節 外交獨立第五百七十五節 赫德的改變第五百六十五節 教育改革 2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四百一十四節 航程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七百七十一節 休斯敦大會戰 1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六百零八節 大明軍國主義第四百二十一節 大魚上鉤第七百五十節 美國人的反攻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一百一十六節 求才若渴第四百四十三節 巨頭之間的戰爭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六百二十四節 雲南他們守不住第一百一十三節 釐局弊病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八百零五節 不可避免的戰爭第六百四十三節 琉球人的態度第四百三十四節 兵工廠大掌櫃第三百四十六節 告捷第五十二節 回城第十五節 行動(3)第七百三十四節 排華談判第一百九十一節 大兵圍城第四百一十二節 曾國藩南下事件第九十一節 疲敵戰術第六百七十一節 環太平洋華人圈第三百三十三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1第四百三十八節 曾國藩立道第六百八十三節 阜康財團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六百二十五節 窮途末路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三百七十二節 美國要調停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六百九十八節 海防戰役 1第三百七十三節 湘軍撤圍第六百三十八節 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一百三十二節 最大的目的第十五節 行動(3)第五百七十三節 打斷日本伸出的爪子第一百九十節 朱敬倫出山第七百二十六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1第三百九十七節 場外遊說 1第五百六十七節 規範鄉村自治 2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六百三十三節 工業革命降臨第四百一十二節 曾國藩南下事件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一百三十四節 赫德要權第八百一十六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2第四百三十六節 身股制改革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三百一十六節 九龍開港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六百二十節 湘軍下江南第一百八十四節 後臺倒了第39節 嫌疑人第五百五十二節 太平軍北伐第七百一十五節 屠殺藍衣軍事件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一百三十五節 交代後事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六百零四節 唯一責任政府第三百二十三節 爭奪地盤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四百四十三節 巨頭之間的戰爭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六百零三節 生命之路第六百四十九節 日本的態度第四百二十五節 傳統和現代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七百九十七節 海軍軍備競賽第六百三十一節 深化改革 2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七百六十五節 皇命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一百一十節 談判中止第一百一十一節 更大的利益第四百五十一節 克虜伯大炮與鐵甲艦第八百一十一節 國際局勢複雜化第二十四節 跟班
第八十一節 參戰第八百二十一節 加利福尼亞危機第五十三節 必有重賞第三百一十八節 荒山茶園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三百零一節 借洋款第八百零八節 步入世界的中心第三百零八節 外交獨立第五百七十五節 赫德的改變第五百六十五節 教育改革 2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四百一十四節 航程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七百七十一節 休斯敦大會戰 1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六百零八節 大明軍國主義第四百二十一節 大魚上鉤第七百五十節 美國人的反攻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一百一十六節 求才若渴第四百四十三節 巨頭之間的戰爭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六百二十四節 雲南他們守不住第一百一十三節 釐局弊病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八百零五節 不可避免的戰爭第六百四十三節 琉球人的態度第四百三十四節 兵工廠大掌櫃第三百四十六節 告捷第五十二節 回城第十五節 行動(3)第七百三十四節 排華談判第一百九十一節 大兵圍城第四百一十二節 曾國藩南下事件第九十一節 疲敵戰術第六百七十一節 環太平洋華人圈第三百三十三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1第四百三十八節 曾國藩立道第六百八十三節 阜康財團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六百二十五節 窮途末路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三百七十二節 美國要調停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六百九十八節 海防戰役 1第三百七十三節 湘軍撤圍第六百三十八節 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一百三十二節 最大的目的第十五節 行動(3)第五百七十三節 打斷日本伸出的爪子第一百九十節 朱敬倫出山第七百二十六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1第三百九十七節 場外遊說 1第五百六十七節 規範鄉村自治 2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六百三十三節 工業革命降臨第四百一十二節 曾國藩南下事件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一百三十四節 赫德要權第八百一十六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2第四百三十六節 身股制改革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三百一十六節 九龍開港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六百二十節 湘軍下江南第一百八十四節 後臺倒了第39節 嫌疑人第五百五十二節 太平軍北伐第七百一十五節 屠殺藍衣軍事件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一百三十五節 交代後事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六百零四節 唯一責任政府第三百二十三節 爭奪地盤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四百四十三節 巨頭之間的戰爭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六百零三節 生命之路第六百四十九節 日本的態度第四百二十五節 傳統和現代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七百九十七節 海軍軍備競賽第六百三十一節 深化改革 2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七百六十五節 皇命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一百一十節 談判中止第一百一十一節 更大的利益第四百五十一節 克虜伯大炮與鐵甲艦第八百一十一節 國際局勢複雜化第二十四節 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