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節 立約毀約

從六月下旬開始,朱敬倫就開始在新安和鶴山等地來回趕路。

因爲隨着水口公約立定,鶴山客家人歸還了廣府人的土地,其他縣也開始尋求和平。

守着安穩日子,其實沒人想打來打去,客家人又不是野蠻人,他們後來移居海外,不也在各種屈辱下,忍辱負重,沒有反抗。

首先是新寧客家團勇,在看到陽江局土勇攻下了寨門後,他們跟方山聯繫,希望能夠和談。

此時寨門是收回來了,客家人死傷上千人也沒有守住,眼看打不過土勇,他們這才決定和談。

他們此時還有和談的資本,雖然寨門一帶被土人佔據了,但是客人在四九、五十、衝婁等地依然佔據了不少土人的土地,他們願意進行交換,用這一帶的土地,換回寨門原本屬於客家人的土地,然後大家相安無事。

此時客家人看到自己的劣勢後,應該說釋放出了十足的誠意,因爲他們讓出來的土地更多。

寨門的廣府人雖然有些不同意,但是耐不住其他地方的廣府人用大義壓他們,招募僱傭團勇可是大家一起出錢的,而且他們也沒打算遵守約定,告訴寨門人,等他們收回自家的土地之後,寨門人還可以繼續打啊。

就這樣在6月20日新寧土客兩家互相談好了條件,在衝婁立約,規定雙方罷兵言和,重歸於好。

土勇雖然還沒有開始反攻開平,但是朱敬倫的手下已經橫掃了開平一帶的客家聚居區,尤其是倉城這個客家人中心被攻下,對客家人打擊很大,所以開平客家人也選擇了立約,就在倉城立約,時間是在7月10日。

至此還沒有立約的,就剩下恩平、高要和高明三縣,這三縣也是最困難的地方,土客械鬥中,恩平是遭遇最慘,被客家人平滅村子最多的,四百多個村莊被夷爲平地,房子被燒,土地被佔,死傷上萬,可謂仇深似海。而高明的客家人是最多的,他們佔據的土地最多,目前佔據這三分之二的土地,目前還沒有遭遇到大規模進攻,想讓他們平白交出土地,幾乎是不可能的。而高要則是因爲許多客家人頭目都是出自高要,這些人在械鬥中得利最多,他們最不想放棄。

可是意外的是,這三縣有一些地主鄉紳勢力,主動聯繫了方山,告訴方山,他們是願意立約的,但是有一些人不同意。

其實雙方的上層都不想打,真正想打的是那些本來就一無所有,又無牽無掛的浪蕩子,這種人用偉光正的話來說,叫做革命性最強。

至於縉紳階層,這些年雖然械鬥慘烈,但是很多有識之士都知道,持續下去對誰都不好,因此互相之間和談約定已經進行過好幾次了。

比如械鬥剛剛開始波及到開平、恩平、高明三縣的時候。新寧縣的土人和客家人,見到鄰縣械鬥造成的慘劇,觸目驚心,曾經協約和好。可是卻制止不住赤水一帶的械鬥持續慘烈地進行。最後將所有地區捲了進去。

一個決定性的原因就是,官府管理的缺失,太平天國和鴉爿戰爭,讓官府自顧不暇,根本就沒有能力介入土客械鬥,因此採取了不管不顧的態度。在沒有強權保障的情況下,即便個別有識之士能夠和談成功,可他們的約定根本就沒有約束力。

此時雙方已經各自組織起來,雙方都有傷害對方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就陷入了一種類似囚徒困境的境遇之中,你不招供如果別人招供了呢,你就會加刑,你如果招供了,別人招不招你都能減刑,同樣的道理,大家手裡都有刀,卻沒有裁決者,你打不打?你不打別人別人來打你怎麼辦,所以往往一個風吹草動,就能引起一方先下手爲強。

對於這些願意和談的,朱敬倫指示方山,讓他派人跟這些人回去,在他們的地方上主持小範圍的立約,不求一地一約,可以慢慢立,就是十個一百個約定也不怕,無非是多刻幾塊石碑罷了。

立約之後,就保護這些立約的地區,有人侵害他們,不管是土人還是客人,都毫不留情的鎮壓。

於是立約在小範圍區域中慢慢滲透,一旦大家看到這種約定的好處,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

終於在客家人勢力強大的高明也有了突破,高明橫崗地區的土客鄉紳8月底立約,但是高明客家團練不服,大股客家團勇從高明縣城明城出發,將橫崗附近剛剛搬回來的幾家土人殺害。

方山將消息彙報到新安,朱敬倫決定派大軍,圍剿明城客勇。

這座城池本是客家人從洪兵手裡攻下來的,歷史上,直至同治元年,高明土勇集結兵力攻打明城,圍攻五月不克,用八千斤大炮轟城及用火藥炸崩城基仍攻不進。最後城中客人“糧米俱絕,食及草根,木葉、牛皮俱盡”,才被攻破了。此役客人除逃脫數十出降數百外,被殺3000餘人。

朱敬倫打算提前兩年,攻下高明,他也不打算殺幾千人,他也不會需要圍城幾個月,因爲他手裡的要塞炮轟破這個縣城,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就算最後也殺個三五千人的,朱敬倫依然不會猶豫,因爲歷史上,高明最後的客家人幾乎被趕盡殺絕,原本是客家人最多的一個縣,到最後只能在西部山區一個角落還能看到客家人的存在,朱敬倫其實是在救他們。

可是要攻陷明城這樣的縣城,光靠黑狗手下兩千人力有不逮,必須動用在新安一帶分散訓練的縣勇了。

只是之前一直不敢動這些人,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第一是擔心英國人圖謀九龍,可是8月份,英法聯軍陸軍主力北上了,應該是去打大沽口,第三次大沽口戰役爆發,之後會一直持續到攻佔北京城,英法聯軍都不會撤軍,這給朱敬倫提供了小半年的緩衝期。

可是讓新安縣勇分散訓練,則是有另外的顧慮,那就是這些人的武器太好了,一水的線膛步槍,一萬多火槍兵,這樣的兵力掌握在朱敬倫手裡,清廷能放心嗎?就是柏貴大概都不會放心,無論朱敬倫如何表示恭順,恐怕柏貴都會擔憂。

之前這些縣勇全都分散在新安上百個墟市、集鎮上,跟當地鄉勇攪在一片,柏貴遠在廣州,也沒有刻意安排眼線盯着朱敬倫,因此不可能知道這些縣勇的虛實,可是現在一集結,那可就露餡了。

只是這是遲早的事情,朱敬倫的刀子不可能永遠藏在刀鞘中,他遲早要向清廷,要向這個世界拔刀的,所以也沒多少顧及,知道就知道了吧,反正朱敬倫也沒瞞着柏貴,他早就告訴柏貴自己招募了一萬縣勇,名義是用來防備鄉勇以及洋人的,當時反割地運動讓各縣鄉勇洶洶,柏貴並沒有覺得有不妥,只是柏貴並不知道朱敬倫組建的不是普通的鄉勇,而是手持線膛槍的火槍兵,而且經過良好訓練,有專業的歐洲軍官團當顧問的一支軍隊。

可以說名爲縣勇,事實上比清軍所有的軍隊裝備都好,訓練有素的多,這樣的軍隊,誰能放心呢。

命令一下,各地的縣勇,先後往縣城集結,一百人一百人一隊,來兩百人坐一艘船,運往高明縣,絕對不讓軍隊大規模在新安集結,儘量降低這支軍隊造成的影響。

北方,7月,英軍佔領了大連灣,並給這裡起名維多利亞灣,西方人的自我中心主義毛病又犯了,或者說一直都沒改過,聽到這個消息,朱敬倫暗暗下定主意,等自己第一次倫敦的時候,一定給倫敦起名咸豐村,好惡心一下英國人。

8月,在名爲調停,實爲間諜的俄國公使的引導下,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俄國人的消息很準確,僧格林沁在這裡沒有設防,一直要求洋人公使走北塘進京,竟然在這裡不設防,僧格林沁倒是埋了一些地雷,結果也被當地百姓告密了,一顆都沒有爆炸。

8月21日,英軍2500名士兵,法軍部屬1000人和2連炮兵開始進攻大沽口,早上6點法軍炮兵和英軍炮兵開始攻擊右岸第一座炮臺開炮,聯軍戰艦也發炮協助。

這時候僧格林沁從朱敬倫這裡買的水雷起了作用,竟然炸沉了英軍的一艘戰列艦,死傷300多人,僧格林沁十萬兩銀子也算沒有白花。

在使用過之後,僧格林沁下令讓廣東採購一百顆地雷,朱敬倫出於照顧這第一筆生意,基本上給了一個成本價,每顆要價一百兩,目的自然是希望戰後清政府會看到水雷的好處,大筆訂單源源不斷了。當然都是以從洋人手中代買爲由,可沒敢說是自己製造的。

英法聯軍也是太大意,或者說太看不起清軍,他們的戰艦選擇迫近轟擊,根本就不知道清軍還會佈設水雷,也壓根就沒往這裡想,結果就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但局部的小收穫擋不住大勢。英軍新裝備的阿姆斯特朗後裝線膛炮壓制住了清軍炮臺,清軍在炮火漸漸不敵,7點半時,英法聯軍發起衝鋒,進行了白刃戰,臨近10點時攻下第一座炮臺。

8月23日英國海軍司令賀布北上直達天津,直隸總督恆福出外迎接,清朝再派桂良、恆祺與聯軍代表額爾金在天津議和。

9月10日,朱敬倫在橫崗一帶集結了五千兵力,開始進攻明城,另一場大戰爆發了。

第十六節 行動(4)第七百零五節 俄軍入塞第三百四十五節 楔形衝擊第四百三十八節 曾國藩立道第四百一十節 繼續擴大茶葉優勢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四百一十九節 打造工業鄉紳第六百八十一節 整頓上海經濟第三百八十六節 搬遷工作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二十四節 跟班第二十六節 方山第六百零六節 付出的代價第一百三十八節 奪情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四百零七節 真的洞房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四百五十二節 李秀成三打上海第六百六十六節 官僚集團與皇權第三百五十一節 給天王施洗第七百八十九節 一統天下的準備第五百四十八節 精神偶像的坍塌第六百四十五節 琉球流亡政府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1第四百四十八節 趁亂髮財第二百零四節 招募八旗軍第六百五十八節 東亞霸權第七百八十七節 慈禧的算計第一百四十一節 人民動員起來了第七百零四節 順化戰役 3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五百五十五節 絕望之中的燈火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六百二十二節 柏貴懷舊第36節 巡撫拉攏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七百三十二節 巨人的落幕第六百一十七節 德國推禍水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五百五十九節 普法戰爭紅利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六百七十六節 新明英商約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七百一十三節 湄公河三角洲之謀第五百五十三節 軍火買賣第六百七十五節 成熟的官僚政治第五百九十四節 加州桑蠶業和移民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五百九十節 大明棉紡業困境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七百九十四節 讓電老虎去撕咬第五十四節 買斷煙土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三百九十二節 藏污納垢之所請假幾天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七十五節 僱傭兵第三百一十二節 諾貝爾的事業心第三百八十一節 北伐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第七十七節 初訓第五百五十六節 兩個新國家第七百九十七節 海軍軍備競賽第八百一十五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1第36節 巡撫拉攏第八十六節 英軍也喜歡鴉爿第二百九十六節 控制廣東 1第五百四十七節 登高必跌重第六十六節 單騎降夷第三十四節 蛇無頭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一百三十五節 交代後事第三百九十六節 輿論戰起效第三百七十三節 湘軍撤圍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四百二十一節 大魚上鉤第七百一十八節 富商和國王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三百四十二節 誰來準備黃袍第一百七十二節 作戰計劃第五百六十七節 規範鄉村自治 2第四百零一節 遺留問題第九十四節 全靠演技 1第二次新加坡和談第二十六節 方山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六百八十一節 整頓上海經濟第五百九十七節 我是有原則的第三百三十八節 肇慶會戰 2第七百五十一節 打造前敵基地第十三節 行動(1)
第十六節 行動(4)第七百零五節 俄軍入塞第三百四十五節 楔形衝擊第四百三十八節 曾國藩立道第四百一十節 繼續擴大茶葉優勢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四百一十九節 打造工業鄉紳第六百八十一節 整頓上海經濟第三百八十六節 搬遷工作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二十四節 跟班第二十六節 方山第六百零六節 付出的代價第一百三十八節 奪情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四百零七節 真的洞房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四百五十二節 李秀成三打上海第六百六十六節 官僚集團與皇權第三百五十一節 給天王施洗第七百八十九節 一統天下的準備第五百四十八節 精神偶像的坍塌第六百四十五節 琉球流亡政府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1第四百四十八節 趁亂髮財第二百零四節 招募八旗軍第六百五十八節 東亞霸權第七百八十七節 慈禧的算計第一百四十一節 人民動員起來了第七百零四節 順化戰役 3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五百五十五節 絕望之中的燈火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六百二十二節 柏貴懷舊第36節 巡撫拉攏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七百三十二節 巨人的落幕第六百一十七節 德國推禍水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五百五十九節 普法戰爭紅利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六百七十六節 新明英商約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七百一十三節 湄公河三角洲之謀第五百五十三節 軍火買賣第六百七十五節 成熟的官僚政治第五百九十四節 加州桑蠶業和移民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五百九十節 大明棉紡業困境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七百九十四節 讓電老虎去撕咬第五十四節 買斷煙土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三百九十二節 藏污納垢之所請假幾天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七十五節 僱傭兵第三百一十二節 諾貝爾的事業心第三百八十一節 北伐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第七十七節 初訓第五百五十六節 兩個新國家第七百九十七節 海軍軍備競賽第八百一十五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1第36節 巡撫拉攏第八十六節 英軍也喜歡鴉爿第二百九十六節 控制廣東 1第五百四十七節 登高必跌重第六十六節 單騎降夷第三十四節 蛇無頭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一百三十五節 交代後事第三百九十六節 輿論戰起效第三百七十三節 湘軍撤圍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四百二十一節 大魚上鉤第七百一十八節 富商和國王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三百四十二節 誰來準備黃袍第一百七十二節 作戰計劃第五百六十七節 規範鄉村自治 2第四百零一節 遺留問題第九十四節 全靠演技 1第二次新加坡和談第二十六節 方山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六百八十一節 整頓上海經濟第五百九十七節 我是有原則的第三百三十八節 肇慶會戰 2第七百五十一節 打造前敵基地第十三節 行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