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十節(下)

李弘命令衛政回奴盧,帶着部隊日夜兼程趕到邯鄲。

李弘沒有回真定,而是直接趕到了安平國的信都。冀州刺史府現在就在信都。本來刺史府的治所在高邑城,但是因爲打仗,郭典將治所搬到了信都。李弘是來要兵的。

新任冀州刺史還沒有到任。刺史府的主要官員部郡從事、治中從事、別駕從事、功曹從事、主簿書佐,簿曹從事、兵曹從事、文學從事、武猛從事,門亭長等十幾人出城迎接。李弘現在是行平虜中郎將,假節,對地方州郡來說就是一位大官了。這些人裡李弘就認識審配。審配身體已經基本恢復,他拉着李弘,給他一一介紹自己的同僚。

李弘心懸湊足五萬部隊的事,根本沒有心思進城吃飯休息。他和諸位官員稍稍寒暄一番之後,直奔主題。他要徵調已經入駐真定城的冀州軍隊。

審配驚奇地問道:“真定城打下來了?”

李弘笑道:“打下來了,常山國其他縣城很快就會收復。”

冀州府的人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激動不已,紛紛擊掌相賀。

李弘等他們情緒平靜下來,接着說道:“朝廷徵調冀州五萬部隊西進涼州的事你們都已經知道了,現在完成這件事的難度非常大,所以無論如何都要請你們全力支持。如果我們沒有如期西進,大家都脫不了干係。”

治中從事樑議卻提出了異意,他大聲說道,“冀州部隊全部徵調西進之後,冀州就沒有部隊了。如果黃巾軍從太行山上打下來,冀州各地如何防禦?”

李弘回道:“現在黃巾軍已經被打散,他們實力巨損,短期內根本沒有能力侵擾冀州各地。四月開始春耕之後,散落各地的流民也基本上安置穩妥,到那時黃巾軍恐怕更難生存了。我們西進之後,你們在冀州各地立即展開募兵,這是冀州目前解決兵員短缺問題的唯一辦法。”

別駕從事吳良擔憂地說道:“常山剛剛平定,官軍尚未立足,大人急着把部隊調走,是不是操之過急了?”

李弘說道:“我看青州平原郡兵曹掾史劉備的部隊非常有戰鬥力,你們可以把他留一段時間,直到常山穩定了,再放他回平原郡不就行了。”

審配隨即說道:“如果大人一再堅持徵調所有部隊,而且大人又是假節在身,我們也不好反對,但鉅鹿郡和渤海郡的都尉你不要徵調了。他們常年帶兵,打仗和訓練士兵的經驗都很豐富,把他們留下來操練新兵,駐防城池,對冀州來說,也是一個保障。”

李弘只想得到冀州的所有部隊,至於高級軍官給不給他也無所謂。李弘立即滿口答應。隨即他提到了部隊急需的軍餉和糧草。

冀州官員幾乎是異口同聲的叫苦,把李弘的頭都吵大了。錢和糧食太緊缺了。

李弘說不過他們,急了,大聲叫道:“你們到底是給還是不給?給,我回邯鄲等着;不給,我立即上書天子告你們去。”

這些人哪裡怕李弘威脅,吵得更厲害了,一個個面紅耳赤的,恨不能吃掉李弘。

部郡從事袁宏趕忙出來打圓場。

他和顏悅色地對李弘說道:“冀州的現狀李中郎不是不知道,困難啦。暫時給大人提供一萬風雲鐵騎的軍需還是勉勉強強可以維持的,但再多就不行了。李中郎在邯鄲大量招收黃巾俘虜從軍,導致部隊的開銷巨增,我們實在支付不起啊。”

李弘苦着臉,無奈地說道:“我不增兵,我到哪裡找五萬人上西涼?還有,我們風雲鐵騎有一萬五千人馬,你剛纔怎麼說只付給我們一萬人馬的軍餉?”

袁宏立即回道:“大人的部隊在癭陶大戰中不是損失了許多嗎?陣亡士兵的撫卹我們也已經支付了。大人這麼說是什麼意思?”

李弘嚴肅地說道:“按照大漢軍律,戰時騎兵的軍餉都是平時軍餉的三倍,但你們一直都沒有按三陪軍餉支付給我們。現在我只讓你們增加一點點,你們還許多廢話,是不是欺負我們北疆人不識數啊?我已經很理解你們的難處了,但你們不能欺人太甚。如果你們不願意,我就上書告你們惡意剋扣軍餉。”

一幫人站在寒風裡,大吵大鬧,渾然忘記了自己是冀州的軍政要員。李弘站在人羣中間不停地揮舞着雙手,臉紅脖子粗的,和十幾個刺史府的官員吵成了一團,哪裡有什麼中郎將的風度。

冀州府的主薄王泰說話慢悠悠的,很有風度,他對李弘說:“李中郎,我們已經多次向你說明了冀州財政的現狀,但你一再要求增加軍餉,好象不相信我們,”

“我當然相信了。”李弘說道:“自從冀州牧郭大人壯烈殉職之後,冀州靠你們苦苦支撐,諸位大人着實辛苦。冀州再困難,再窮,但它是我大漢朝的糧倉,是我大漢朝的錢庫,你們不解決,我向誰要?如果下個月我在邯鄲集結了五萬大軍,你不給我軍餉,不給我糧草,你讓我怎麼辦?解散部隊不成?”

“這麼大的行動,朝廷爲什麼不給錢?”袁宏氣憤地說道,“你現在就是把刀架在我脖子上,我也拿不出錢來。”

李弘生氣地說道:“冀州的門閥豪族那麼多,你就不能上門借一點?,說說好話讓他們捐助一點?冀州豪富的財產加在一起,恐怕比朝廷的國庫都要多吧?”

吳良在一邊說道:“理由呢?借錢總要有理由。我們已經開口借了許多次了。”

李弘大聲道:“你讓他們睜大眼睛看看,現在趙國,中山國,常山國還有沒有富豪?國家戰禍紛起,對他們有什麼好處?如果天下大亂,他們連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更不要說什麼財產了?”

治中從事樑議嘆了一口氣,“又是借錢,再借下去,我們都還不起了。大家議議吧,看看按照李中郎的建議,我們還能籌措到多少?”

冀州府的官員們聚在一起商量了好半天,最後勉勉強強答應了李弘的要求,在四月之前,西征部隊的錢糧都由冀州負責提供。

李弘大喜,連連躬身感謝。然後他立即就向刺史府的官員們告辭,他急着要回邯鄲。

=====================

審配主動提出來送他一程。

路上,審配對李弘說了許多西涼戰場上的事。

“車騎將軍張溫學識淵博,爲人忠厚,性情溫和,門生故吏衆多。你到了西涼,務必要和此人搞好關係,這對你將來的前途肯定大有助益。”審配慢慢說道:“他有個門生叫陶謙,現在在將軍府做司馬。此人曾經做過幽州刺史,當朝議郎。他先跟着皇甫嵩討西涼,現在又隨張溫,對西涼局勢非常清楚,所以你到西涼以後一定不要得罪他,要和他多多結交。”

李弘點點頭,感激地說道:“謝謝正南兄的提醒。”

審配繼續說道:“此人已經五十多歲,雖然爲官清廉,頗有才學,但他爲人狂放不羈,心高氣傲,仕途一直很不得意,所以當他看到你這麼年輕就是中郎將了,恐怕心懷不服,言語上難免要難聽一些。你一定要約束自己和手下,要忍,不要象對我一樣,拿着戰刀就出手。”

李弘不好意思地衝他笑笑,說道:“我知道自己脾氣暴躁,我會改的。正南兄還有什麼要囑咐的嗎?”

審配沉吟了一下說道:“再有就是破虜將軍董卓了。前年他在廣宗戰場上被張角打敗,不是因爲他不會打仗,而是因爲他帶着中郎將盧植大人的手下打仗,所以才一敗再敗。大人應該明白其中的原因吧?”

李弘點點頭,說道:“盧大人無端獲罪,手下當然不服,部隊沒有士氣,任誰來領軍,都是大敗而逃。”

審配點點頭說道:“這只是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盧植的部下根本就不聽他的。他孤身趕到廣宗戰場,沒有自己熟悉的部下和士兵,也沒有人支持他,更沒有人爲他賣命,這纔是他失敗的主要原因。他是涼州隴西人,性情豪爽而殘忍,謀斷出衆。年輕時與羌中豪帥交往甚密,當年在西疆以健俠而聞名。後來他被徵召爲涼州刺史府兵曹掾史,駐守邊塞。先帝時從中郎將張奐爲軍司馬,征戰羌胡。後因軍功被遷升爲郎中。然後他就一直駐守在邊塞,屢屢和羌胡,鮮卑人交戰,戰功赫赫,多年之後才累積軍功被遷升爲西域戊己校尉。這十幾年來他也學會了和洛陽權貴們打交道,所以官運亨通,歷任幷州刺史、河東太守,東中郎將,直到現在的破虜將軍。”

審配看了李弘一眼,緩緩說道:“李中郎知道我爲什麼要說這個嗎?”

李弘笑道:“正南兄是想提醒我到了西涼之後,一定要虛心向他求教西涼兵事,不要得罪了他。”

審配搖搖頭,神情凝重地說道:“以你的資歷和軍功根本無法和他相提並論,但你二十歲就是中郎將了,他呢?他五十歲了纔是箇中郎將。所以他會非常嫉恨你,他可能會在西涼戰場上害死你。”

李弘神色大變,吃驚地問道:“他爲什麼要殺我?因爲我二十歲就做了中郎將?”

審配嚴肅地望着他,緩緩說道:“我不瞭解他,我只是從一個正常人的角度來分析這個事。我覺得你們兩人之間有許多地方都相象,你們都是邊疆人,都血腥嗜殺,都驍勇善戰,但你年輕,幸運,溫厚純篤,甚至有一點稚嫩。所以如果他喜歡你,你們可能是朋友,但如果他要殺你,你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這就是我提醒你的原因。戰場上,將領之間爲了爭軍功,往往爾虞我詐,陰險毒辣,什麼手段都敢用。這種事,這種經驗教訓,歷史上太多了,你不會不知道吧?”

李弘的確不知道。他心驚膽戰地連連點頭,非常感激審配給他的提醒。李弘沒有想到自己到西涼戰場上之後,除了和敵人廝殺,還要防備朋友的戰刀。一直以來,在他周圍的都是給他幫助的朋友,他沒有經歷過這種事,所以李弘連想都沒有想過。

審配繼續說道:“也許我多慮了,但關於董卓的說法太多,他的血腥和殘暴實在聳人聽聞,不能不防。你到了西涼之後,切切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李弘下馬給審配深深地鞠了一躬。他真心地感激他,只有真正的朋友纔會如此關心自己。兩人揮手道別。

======================

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五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七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五節第11章 捷報入京師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下)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五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八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上)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八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五節-第二十七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八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六節(下)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八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三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八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九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三節(上)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一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三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六節第2章 班超固我願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二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七節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官制等級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四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五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七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四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六節西漢的官職表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五節
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五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七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五節第11章 捷報入京師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下)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五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八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上)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八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五節-第二十七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八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六節(下)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八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三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八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九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三節(上)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一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三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六節第2章 班超固我願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二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七節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官制等級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四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五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七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四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六節西漢的官職表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