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七節

李弘吩咐趙雲去把恆祭和鮮于銀等部曲統領請來大帳議事。

“令明,怎麼會是你來向我們報信?你不是在隴西嗎?”李弘問道。

“回大人,我是奉徐都尉之命,趕來向大人求援的。”龐德說道。

李弘奇怪地看着他,“你怎麼又和徐都尉在一起?”

龐德此時已經喝了幾口熱水,精神稍稍好了一點,他立即解釋道:“韓遂率部攻打狄道的時候,李太守命我趕到隴縣向刺史大人求援。刺史大人率部趕到翼城後,聽說狄道已陷,李相如大人已經造反,就把我留在了身邊。前天夜裡,別駕從事武都在五溪聚率部倒戈,先後斬殺了程球和耿大人。當時大營裡一片混亂,我趁機逃了出來,跑到緊隨其後的徐都尉和麴都尉的大營裡報信。兩位大人接到消息後,立即領軍撤退。徐大人就是在撤軍的時候命我rì夜兼程趕來向大人求援的。”

“臨行前,徐大人可有什麼交待?”鮮于輔問道。

“當時情況很緊急,徐大人什麼都沒有說。”龐德回道,“兩位大人都認識我,知道我是樊老師的弟子,武功不錯,所以對我很放心,讓我飛速趕來。”

李弘揹着手,在帳內來回踱步。

“令明,你把那批證據送給我們之後,是直接回隴西了,還是到金城去見邊先生了?”鮮于輔稍加思索之後,繼續問道。

“我直接回隴西了。”龐德回道,“老師把那批證據一直藏在狄道的書院內。我父親接到老師的書信後,就讓我帶着一幫人把那批證據送給了大人。這期間,我一直沒有見到老師。”

“令明,你下去休息吧。”李弘走到他身邊,拍拍他的後背,關心地說道:“跑了幾百里路,太累了。隴西失陷,你暫時無處可去,就留在我這裡吧,你看怎麼樣?”

龐德大喜,趕忙躬身拜謝。

“將來西涼平定了,再給你謀個好出去。西涼肅貪,成果顯赫,這中間有你的一份功勞。”李弘看看鮮于輔,說道:“暫時讓令明在黑豹義從擔任軍侯,給子龍做副手,你看……”

“可以。”鮮于輔笑道,“這個職位雖然小了一點,但軍中不比州郡府衙,升職主要靠軍功,否則下面人不服啊。令明,你可願意?”

府衙的門下賊曹秩俸兩百石,軍侯一職秩俸六百石,級別高多了。龐德喜出望外,連聲答應,再次拜謝後,隨着值守的侍衛退出大帳。

“子民,這西涼的情況,有點奇怪。”鮮于輔趴在地圖上,慢慢說道,“看上去,邊章和韓遂準備得很充分,早有再次謀反的計策。”

“他們同意朝廷的招撫,好象就是爲了讓我們放棄進攻金城,給他們一個喘息的機會,以便讓他們重新蓄積力量,捲土重來。但是,就他們目前所取得的戰果來說,根本就不是他們精心準備就能做到的。”

鮮于輔擡眼看了一下李弘,神情凝重地說道:“沒有人幫忙,他們做不到。邊章以三萬人的兵力造反,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內,不但迅速佔據了隴西,還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耿鄙的五萬大軍,這似乎有點太容易了。”

李弘走到案几旁邊,望着地圖說道:“也不是不可能。”

鮮于輔堅決地搖搖頭,說道:“他們絕對沒有這個實力。以我看,這裡有名堂,很可能是朝中的人想借機置你於死地。”

李弘笑笑,看着鮮于輔。

鮮于輔說道:“現在,西涼的狀況比我們今年春天來的時候要惡劣得多。你看,如今西涼的軍隊,只剩下徐榮和麴義的一萬多人,加上我們這三萬多人,只有四萬多人。董卓的軍隊在北地郡平羌,短期內不可能增援我們。”

“我們再看看叛軍。叛軍戰勝耿鄙之後,肯定要以俘虜擴充軍隊,這些俘虜本來就是他們的士卒,無需調整就可以立即使用。現在,韓遂部,馬騰部,北宮伯玉部,加在一起有將近十萬人,如果加上羌胡的兵力,他們就有十幾萬人。雙方的兵力差距太大,我們根本沒有取勝的機會。如果我們久戰無功,或者被叛軍擊敗,你這個中郎將也就做到頭了。我們在西涼肅貪,得罪了朝中各方勢力,你的下場不問可知,我們也好不了那處。”

“邊章和韓遂再反,我可以肯定是朝中那幫奸佞所爲,其目的就是要置你於死地,否則,這以後的日子他們還怎麼過?還想不想過?不把你連根拔起,他們就沒有辦法貪贓枉法,爲所欲爲,他們的權勢就要受到制約,他們的生存就有危機。”鮮于輔看着他,突然笑了起來,“你不死,他們如梗在喉,寢食難安啊。”

李弘也笑了。

鮮于輔繼續說道:“我們可以想象,那些奸佞小人都幹了些什麼。他們先是在天子面前極力誣衊叛軍,挑起天子對他們的仇恨。而天子呢?天子聽信讒言,背棄了當初許下的招撫承諾。他下旨重責叛軍,勒令他們投降,這直接導致了邊章和韓遂的再叛。但是,以我們所掌握的叛軍情況,他們的糧草裝備軍資都極度缺乏,根本不具備再次叛亂的條件。他們即使要叛,最合適的時間也應該是明年春天或者至少等到我們撤離關中。”

“在西涼尚存十萬大軍,糧草軍備非常充足的情況下,他們突然起兵再叛,無疑是自尋死路。以邊先生和韓先生的學識,應該不會愚蠢到這個地步吧?那麼,他們有什麼倚仗,敢在這個最不適當的機會反叛?”

鮮于輔手捋三綹長鬚,冷笑道:“從表面上看,叛軍佔據隴西,是因爲得到了李相如和馬騰的幫忙,能夠伏擊殲滅耿大人的五萬大軍,是因爲得到了武都的幫忙,但仔細想想,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幾萬人行軍打仗,是要錢,要口糧,要武器的,叛軍是從哪裡突然得到這麼多東西?在兵力較少,官軍還有後援的情況下,叛軍在五溪聚突然包圍耿鄙的五萬大軍。按常理來說,沒有誰會去幹這種事,這種包圍是相當危險的,稍有不慎就會被反包圍。難道叛軍僅僅就是因爲有武都這個內應?事情很明顯,他們有絕對的把握。這說明什麼?說明有人在幫叛軍,有人給叛軍提供錢財,提供軍備,提供詳細的佔據西涼殲滅我們的計策。”

李弘點點頭,說道:“羽行兄的分析有道理。這幫奸佞小人不殺不行啊。你看看,爲了自己的私利,爲了自己的權勢,竟然置國家安危於不顧,再次引發戰禍。我們就不說這戰打下去要死多少人了,僅僅就是軍資消耗,就是一筆驚人的數額。”他連連搖頭,感嘆道:“我們這大漢國,什麼時候才能國泰民安啦。”

“好了,你不要感慨了。”鮮于輔說道,“象你這種人,能夠活到現在,已經是個奇蹟了。幾年前,司隸校尉陽球以貪污罪抓捕中常侍王甫,淳于登和封羽等人,將王甫父子三人活活打死在北寺獄。但是沒過幾個月,他就被中常侍曹節等人構陷下獄,也被打死獄中。現在你得罪的不僅僅是奸宦,還有門閥世族和其他勢力,要不是當今天子保着你,恐怕你早就被他們剁成肉泥了。所以,我們現在即使不是爲了國家,爲了西涼的百姓,也要爲自己的生存而戰。”

李弘用力摟住鮮于輔的肩膀,愧疚地說道:“帶累了羽行兄,還有一幫兄弟,我心中很不安。”

鮮于輔笑笑,說道:“子民,你這話見外了。我們是兄弟,生死兄弟,說不上什麼帶累,牽連。我們做的事,都是爲了我大漢,爲了我大漢的百姓,我們沒有錯。身爲大漢臣民,我們不能剷除朝中的奸佞,不能幫助天子重振朝綱,不能救助無辜可憐的百姓,我們穿着這一身甲冑幹什麼?還有什麼臉面活在這個世上?”鮮于輔看着李弘,斬釘截鐵地說道,“活着,總要乾點什麼,最起碼要乾點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事。”

李弘連連頷首,感動地說道:“謝謝羽行兄。羽行兄既然這麼說,我還擔心什麼。我倒要看看,最後鹿死誰手。”

鮮于輔笑道:“你有信心就好。你看這仗怎麼打?現在叛軍兵力雄厚,士氣如虹,大有一瀉千里的勢頭,以我們現在的兵力,很難抵擋。”

“目前敵強我弱,正面作戰我們也打不贏,這仗沒法打,只能暫避鋒芒。”李弘指着案几上的地圖,說道,“你看,西涼南北兩端全部都是大山,而東西雖然沒有大山阻隔,卻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黃河。在這種沒有縱深,沒有足夠作戰距離的複雜地形裡,我們很難採用騎兵長距離奔襲逐個殲滅敵人的辦法。既然我們不能以奇取勝,正面作戰又沒有取勝機會,那就只有後退了。”

“我們還是先保存實力,力爭將叛軍滯留在西涼較爲現實。我看還是快馬通知徐榮和麴義,讓他們立即撤到隴縣子秀山大營。我們和他們在子秀山會合。”

“翼城不守了?”

“守,而且是死守。”李弘堅決地說道:“能不能迅速擊敗叛軍,就看傅大人能否守住翼城了。”

李弘指着地圖上的翼城說道,“我們堅守翼城,讓傅大人把叛軍拖在漢陽境內。叛軍一旦攻城受阻,他們勢如破竹的攻擊勢頭就會受到遏制。如果傅大人能夠守到下個月,西涼就要進入漫長的冬季,在天氣逐漸惡劣的情況下,叛軍不可能再冒險進攻三輔。叛軍停止進攻三輔,那麼對長安的威脅就沒有了。這樣,陛下那邊我們也好交待。”

“一個冬天,足夠我們喘息和蓄積力量了。明年春天,朝廷國庫充盈了,糧草軍需備齊了,董將軍的軍隊和洛陽的北軍也來了,我們完全可以和叛軍決一雌雄。”

鮮于輔擔憂地看了他一眼,說道:“如果我們不進攻,朝中會有人趁機誣陷,落井下石的。”

李弘毫不猶豫地說道:“兄弟們的性命不是螻蟻,也不是草芥,兄弟們的性命就是我的性命,我絕不會把兄弟們的性命當兒戲,這仗不能打就是不能打。”他看看鮮于輔,無奈地笑道,“如果有人一定要殺我,我就帶着弧鼎和棄沉他們到大漠去,你留下來繼續帶他們,你要把他們帶回冀州,帶回幽州。”

“子民……”

“我寧願死在戰場上,也絕不給那些奸佞殺我的機會。”李弘冷聲說道。

翼城虎踞於渭水之濱,巍峨雄偉。

徐榮,麴義和華雄的軍隊正在迅速通過浮橋,急速北上。

傅燮負手立於城外的小山丘上,心事重重地看着疾行而去的士卒,臉上愁雲密佈。

李弘爲了把自己的想法準確透徹地解釋清楚,一天之內給他寫了三封信。翼城能否守住,能否長時間守住,是阻止叛軍侵擾三輔和長安的關鍵。李弘把軍隊駐紮在隴縣,除了牽制敵人以外,主要還是想在適當的時候給翼城以強有力支援。至於說趁機殲敵,甚至趁機殲敵解圍,李弘認爲很困難,除非有奇蹟發生。

傅燮早年從軍抗擊羌胡,後來隨皇甫嵩平定黃巾叛亂,打仗他不含糊。他對守住翼城還是非常自信的。讓他憂心忡忡,食不知味的是西涼這個慘淡局勢。本來,在李弘艱難地招撫叛軍,血腥肅貪之後,飽受戰禍和腐敗困擾的西涼,前景突然之間美好起來。就在人們盼望着過一個和平安詳的新年時,風雲突變,叛軍再次暴亂,一切,又還原到過去了。

李弘從金城回來後,曾經給他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很含蓄,表達了對傅燮的真誠謝意。傅燮心中愧疚,但又不能明說,於是佯裝不知,也沒有回信。他以爲李弘遲早都要獲罪下獄,所以一直和他若即若離,兩人的關係比過去生疏多了。沒有想到,事隔一個月,兩人又走到了一起,這次兩人不但要緊密合作,而且看樣子還要長期合作了。

李弘在西涼的肅貪最早曾經得到傅燮的幫忙,傅燮非常有針對性地提供了一批奸閹的門生故吏,他期望通過李弘的手,既打擊一下奸閹的勢力,又肅治一下西涼的腐敗吏治。只是他沒有想到事情的發展遠遠超過了他的預計。奸閹們的黨羽非常狡猾,在李弘的嚴刑拷打下,提供了大量門閥世族的宗室弟子,最終把肅貪的大火燒到了自家門口。傅燮因此受到了蓋勳的激烈批評,不久又被太尉張溫召到槐裡臭罵了一頓。爲了防止邊章手裡的證據落到李弘或者對手的手上,以至於在西涼出現不可挽回的局面,桑羊想了一個欺騙邊章和李弘的主意,想把那批證據弄到手。傅燮在極度矛盾的情況下,出於良知,拒絕了張溫的要求。蓋勳親自出面勸說他。後來傅燮在桑羊替他寫的書信裡看到了漏洞,這才勉強答應,早早謄寫一封,派人送給了李弘。僥倖的是,邊章果然沒有上當,不但把證據交給了李弘,還派人把李弘送出了金城。傅燮知道後長長地吁了一口氣,好歹自己沒做對不起良心的事。

其後天子和李弘掀起的肅貪大潮,極大地震撼了大漢國,同時也驚醒了朝中的各方勢力,不殺掉李弘,他們的生存不但困難,而且危險了。傅燮記得蓋勳給他寫了幾封信,都是告誡他注意西涼局勢,如果出了什麼大事,趁早到長安避禍。如今看來,邊章和韓遂再反,一定是朝中各方勢力聯手造成的局面,其最終目的恐怕不僅僅是爲了殺死李弘,而是要重新奪回他們失去的權勢,重新找回朝堂上的權利平衡,以便他們繼續矇蔽天子,爭權奪利,竊國竊民。

“大人,徐大人和麴大人來了。”侍從的喊聲將傅燮從沉思中驚醒過來。

徐榮和麴義帶着一幫侍從飛馬而來。傅燮急忙迎上去,三人略略寒暄了一番。

“大人,按照李中郎的要求,我們已經把多餘的糧食和武器全部留下了。”徐榮躬身說道,“另外,金城郡兵曹從事華雄華大人率兩千名精兵留下,他們將幫助大人守城。”

傅燮感激地笑笑,說道:“謝謝你們了。”

“這是李中郎的急令。他認爲如果有五千人守城,大人堅持兩個月的時間應該不成問題。”麴義滿臉憂色地說道,“大人,你守到下雪,就贏了。”

傅燮擡頭看看天,苦笑道:“這要看天意了。”

徐榮輕輕嘆了一口氣,擔心地說道:“雖然我們留下了糧食,但我看城中的糧食最多隻能維持一個多月。我們回到子秀山,將盡最大的努力,勸說李中郎及早支援大人。”

傅燮搖搖頭,說道:“你們統兵打仗多年了,應該知道李中郎的這個辦法是現在唯一拖住叛軍東上的辦法。如果我們把兵力過多消耗在翼城,只能削弱自己,拱手把西涼讓給叛軍。你們都聽他的安排吧。”

傅燮用力揮揮手,豪氣沖天地說道:“你們回去告訴李中郎,就說我傅燮誓死守住翼城,即使戰至一兵一卒,也絕不投降。”

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二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二節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官制等級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一節湘軍統領攻守之道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二節(上)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三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三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四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八節東漢末年各少數族的風俗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一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八節(上)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八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九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六節第21章 求索復國路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一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五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六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九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三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九節簡明大漢軍制軍階一覽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八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四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五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五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一節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一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九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七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五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八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六節(上)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四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四節漢代官員的俸祿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二節(上)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五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七節-第九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一節(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三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中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九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上)
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二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二節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官制等級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一節湘軍統領攻守之道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二節(上)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三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三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四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八節東漢末年各少數族的風俗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一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八節(上)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八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九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六節第21章 求索復國路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一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五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六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九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三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九節簡明大漢軍制軍階一覽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八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四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五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五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一節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一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九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七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五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八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六節(上)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四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四節漢代官員的俸祿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二節(上)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五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七節-第九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一節(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三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中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九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