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一節

北疆軍在陣前豎起了巨型盾和巨型長矛。

經過一個上午的激戰後,幽州軍的意圖已經非常明確了,他們想擊破北疆軍的中路,從界橋突圍。爲了加強中路防守,麴義命令左右兩翼密集收縮,向中軍靠攏。北疆軍左右兩翼的拒馬陣比較單薄,在上午的攻擊中已經被毀,將士們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折損。尤其是徐晃的右翼大軍,雖然擊退了幽州軍的瘋狂進攻,但自己也付出了傷亡將近兩千人的代價。

隨着戰鼓敲響,剛剛平靜了半個時辰的戰場再度發出了震耳欲聾的殺聲。

幽州軍的步卒向北疆軍的左中右三路同時發起了攻擊。

北疆軍的強弓、弩炮、石炮向迎面殺來的敵人盡情地傾瀉着自己的憤怒。

幽州軍將士毫無懼色,一路高呼,奮力狂奔,但死亡已經不可避免的時候,士卒們也只剩下了無畏和仇恨,“殺……”

北疆軍上上下下看到了最爲驚心動魄的一幕。過去撞擊巨型盾的是敵人的鐵騎,但今天,敵人卻用自己單薄的血肉之軀勇敢地撞了上來。

北疆軍經過數年大戰後,對巨型盾矛的運用已經有了極爲豐富的經驗。爲了能充分發揮巨型盾矛的作用,阻擊和大量殺傷敵人鐵騎,減少自身的傷亡,士卒們把巨型盾矛層層疊疊、交錯放置,它就象拒馬陣一樣,變成了鐵騎的墳墓。

遠遠看上去,幽州軍士卒就象直接撞上了巨盾,然後被巨盾吞噬了,但他們其實是衝進了巨盾陣,和埋伏在陣內的北疆軍士卒展開了血腥肉搏。

幽州軍這種不計傷亡的兇狠進攻頓時讓北疆軍陷入了困境。幽州軍的士卒源源不斷地衝上來。他們抱着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想法,以死相搏。任你北疆軍士卒如何驍勇,你總有疲勞的時候,總有受傷的時候,總有被更多敵人包圍的時候,北疆軍的士卒一個個地倒下了。

在狹窄曲折的巨盾陣裡,犀利的武器和強悍的武功都已失去了作用。誰的人多,誰就能擊敗對方。

高臺上的麴義望着一面面被掀倒的巨盾,知道幽州軍的鐵騎馬上就要開始衝擊了。

他雙手緊緊地抓着欄杆,望着躺倒在戰場上的數萬具屍體,深切地感受到了公孫瓚的狠,公孫瓚的冷血。公孫瓚用數萬士卒的性命,鋪就了一條突圍之路。如果站在對面的是自己,自己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公孫瓚的心太狠了。麴義現在總算理解了,爲什麼邊塞的胡人對公孫瓚畏懼如虎,爲什麼公孫瓚會下令屠殺胡人部族,屠殺胡人的老弱婦孺,甚至連襁褓中的孩子都可以一刀剁殺。他根本把人不當人。

幽州軍的步卒一部分攻擊北疆軍的左翼,一部分攻擊北疆軍的中路,而更多的人則涌向了北疆軍的右翼。

現在局勢已經明朗了。幽州軍的鐵騎要攻擊的方向是北疆軍的右翼,北疆軍實力最弱的地方。

麴義一拳砸到欄杆上,憤怒地吼道:“公孫瓚,你等死吧。”

他飛奔而下,指着列隊於高樓下的八百親衛曲縱聲狂叫,“走,隨我殺過去,殺過去……”

麴義帶着人馬呼嘯而去。

李弘無奈,和朱穆匆匆跑上高臺。戰場上的情況讓他非常吃驚,“快,點燃狼煙,命令鐵騎發動攻擊。”

“公定,你來指揮,我去支援雲天(麴義)和公明(徐晃)。”

李弘三步並作兩步,迅速衝下高樓,飛身躍上馬背,“兄弟們,向右,向右殺進……”

三千黑豹義從在李弘的帶領下,沿着河堤飛速起動。

大地在鐵蹄的蹂躪下呻吟顫抖。

幽州鐵騎以江河決堤之勢一泄而下,巨大的轟鳴聲響徹了戰場,雷鳴般的吼叫聲直衝雲霄。

幽州軍的步卒象潮水一般向戰場兩側退去。

北疆軍的步卒在令旗的指揮下,迅速後退,集結,力圖在最短的時間內擺下防守陣勢。徐晃奔跑在戰陣中間,不停地叫着吼着,聲嘶力竭。

戰陣後方的強弓手以最快的速度向幽州鐵騎射出密集的長箭。戰車營迅速向中軍靠攏,以阻擊和遲滯敵人攻擊中軍的時間。

鐵騎在奔騰,在堆滿死屍的戰場上猶如颶風一般呼嘯而來。

死屍在鐵蹄下翻滾、碎裂,鮮血在鐵蹄下濺射、流淌,偶爾也能看到一些受傷的士卒在鐵蹄下爬行、慘叫、四分五裂。

鐵騎所過之處,血肉模糊,再也看不到一具完整的屍體,聽不到一聲痛苦的哭號。

戰鼓擂響,驚天動地。

鐵騎驟然加速,騎士們興奮而血腥的吼聲霎時間被巨大的奔騰聲淹沒了。

正在撤退的幽州軍步卒首當其衝,隨着他們驚駭、恐懼而無助的慘叫聲,數百名沒有來得及避開的士卒被撞上了天空,被踐踏成了肉泥,被碾成了齏粉。

鐵騎衝過北疆軍的箭陣,瞬息即至。

徐晃高舉戰斧,縱聲狂吼:“兄弟們,殺……”

久經戰陣的北疆軍士卒以什爲組,以最快的速度結成了一個個小拒馬陣,毫無懼色地迎了上去,“殺……”

一時間,血雨腥風,血肉橫飛。

北疆軍的士卒在衝殺,在死亡,在前赴後繼,誓死以血肉之軀擋住敵人的鐵騎。

幽州鐵騎在奔騰,在慘嗥,在一往無前,不死不休。

麴義和八百親衛曲殺進了慘烈的戰場。

面對數千強悍的幽州鐵騎,八百人就象水花一樣,撲騰幾下後,立刻就消失在了混亂的戰場上。

當幽州鐵騎和北疆步卒的人數相差無幾的時候,在沒有任何防守手段的情況下,留給北疆步卒的只有死亡。

徐晃需要弩炮,需要強弓手。現在只有密集的弓箭才能消滅這些無可匹敵的鐵騎大軍。

徐晃帶着士卒們向中軍且戰且退。在中軍的右側、戰車營和強弓手已經就位,只要把敵人的鐵騎引到射程之內,即使自己和部下們全部倒下了,也在所不惜。

就在這時,一聲低沉而激昂的牛角號突然從戰場後方響起。

“呼……嗬……呼……嗬……”

黑豹義從們縱馬狂奔,殺聲震天,銳不可當的錐形大陣對準幽州鐵騎攔腰擊去。

李弘長髮飛揚,長槍上下翻飛,酣呼鏖戰,擋者披靡。義從將士緊隨其後,奮勇殺進。

戰場上頓時掀起了驚濤駭浪。戰況空前激烈。

公孫瓚異常興奮,連聲吼叫。“好,好,豹子出動了,北疆軍要敗了。”

“傳令公孫範,帶上五千鐵騎,直奔北疆軍右翼,給他狠狠一擊。”公孫瓚舉手狂呼,“今夜我們可以到界橋北岸紮營了。”

“大人,慢着……”一直駐馬立於公孫瓚後側的司馬趙恆突然高聲叫道。

公孫瓚一愣,十分不滿地回頭問道:“子愚,怎麼了?”

長史關靖指着左側的天空,神情震駭,“大人,北疆軍的鐵騎南下了。”

公孫瓚心裡一驚,猛然扭頭看去。

三柱狼煙嫋嫋升起,煙柱越來越粗,越來越高,直達雲霄。

公孫瓚目瞪口呆,一股強烈的窒息感直衝心底,讓他幾乎喘不過氣來。

“大人,立即撤吧。”趙恆小聲勸道,“李弘的援軍既然已經到了,那麼他顯然決心要佔據冀州。也就是說,他現在非常樂意看到我們回頭打袁紹。”

“我們擊敗袁紹的把握要大得多。”關靖說道,“只要田楷和劉備能及時來援,我們就能安全撤回渤海郡。”

“我們把袁紹擊敗後,袁紹的實力最弱。”趙恆解釋道,“從北疆目前的情況出發,李弘最佳的選擇當然是先以最小代價擊敗袁紹,佔據半個冀州,這樣他就可以確保北疆有錢有糧了。至於冀州將來到底是誰的……”趙恆看着公孫瓚,拱手說道,“大人,只要我們能殺出重圍,將來的事就很難說了。”

公孫瓚猶豫不決,“如果我們被圍在雲亭和夕烽亭之間,而田楷和劉備的援軍又遲遲不能到,我們可能會全軍覆沒。”

“大人,你看看今天這個樣子,我們衝得出去嗎?”關靖指指戰場,低聲嘆道,“撤遲了,我們兵力受損過半,那真的要全軍覆沒了。”

公孫瓚長長地吸了一口氣,用力咬了咬牙,“撤,立即撤,撤回雲亭。我們連夜去打袁紹,從夕烽亭方向突圍。”

撤退的命令一道道傳了下去。

戰場後方的幽州軍一片慌亂。單經和趙恆帶着兩萬尚未投入戰場的步卒,帶着糧草輜重率先撤離了戰場。

兵曹營的將士指揮數萬民夫冒充幽州軍站在了戰場後方。

公孫瓚和關靖帶着三千白馬義從列陣於戰場上,繼續指樣前方的幽州將士誓死奮戰。

公孫範帶着五千鐵騎列陣於大軍的左側,只待北疆軍的鐵騎殺到後,且戰且退。

公孫瓚座下的白馬躁動不安的嘶鳴起來。

“來了,大概有幾萬鐵騎。”公孫瓚神情凝重地說道,“豹子看樣子不把我殺了,是誓不罷休啊。”

關靖搖搖頭。“李弘實力有限。如果他現在把我們殺了,他這幾萬人馬也所剩無幾了,將來他不但在冀州難以立足,大漠和北疆也很難保住。”接着他指指騰空而起的狼煙,“李弘的意思很明顯,他要我們立即撤退,然後他和袁紹一前一後把我們圍住,集兩人之力打我們。”

公孫瓚揮了揮馬鞭,恨恨地說道:“突圍之後,我誓死也要和豹子周旋到底。他想奪冀州,沒那麼容易。”

“大人,你看是不是命令嚴綱他們先撤下來?”關靖問道。

“不能撤。”公孫瓚殺氣騰騰地說道,“我們要想安全撤走,就要靠他們把北疆軍的鐵騎死死拖住。”

關靖呆了一下,臉上露出一絲不忍之色。戰場上的五千鐵騎,兩萬多步卒,就這樣白白的犧牲了。

大地劇烈抖動,每個人都有一種山崩地裂般的驚恐。

兩萬北疆鐵騎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鋪天蓋地地衝出天際,向着戰場呼嘯而來。

北疆軍發出震天歡呼,將士們氣勢如虹,奮勇當先。

幽州軍魂飛魄散,紛紛掉頭就逃。

公孫瓚一聲令下,八千鐵騎立即急速撤離戰場。

驚恐至極的數萬民夫哭爹叫娘,狼奔豕突,在戰場上四處亂竄。

朱穆站在高臺上,連連下令,指揮各路大軍展開反擊。

劉冥帶着五千鐵騎緊追公孫瓚而去。趙雲、姜舞、穆斯塔法各帶大軍,從三面包抄,合圍戰場上的幽州殘軍。

嚴綱率部拼死突圍,迎面撞上了麴義和他的親衛曲。麴義怒不可遏,舉戟狂呼,“殺死他,給我殺死他……”衆人一擁而上,刀砍斧劈,連續斬倒數匹戰馬。嚴綱栽倒馬下,隨即被幾個殺紅了眼的士卒剁成了肉泥。

陽泰在突圍中被亂箭射死,鄒丹和郭華被俘,幽州軍將士潰不成軍,死傷無數。

日落西山之際,界橋戰爭漸漸安靜下來。

此戰北疆軍殺敵近三萬五千人,俘虜一萬,繳獲戰馬三千多匹。近萬民夫慘死於混戰當中。

北疆軍爲了阻擋公孫瓚的突圍,付出了慘重代價,有近一萬將士傷亡。行奮武中郎將徐晃的八千大軍陣亡了四千多人,折損過半。楊鳳和文丑的兩支大軍也折損了三千多人。

在連續經歷夕烽亭、雲亭和界橋三戰之後,麴義的兩萬四千大軍折損大半,只剩下了九千多人。現在即使加上驃騎大將軍營的五千人馬,正面阻擊公孫瓚的大軍也只剩下一萬四千人了。

晚上的軍議上,麴義的情緒非常激動。他不待看完張燕的書信,就把竹簡狠狠地砸到了地上,“圍而不打,圍而不打,再圍而不打,我連圍都圍不住了。張燕是不是昏了頭?他難道到現在還搞不清,我們到冀州是幹什麼嗎?”

朱穆彎腰從地上撿起張燕的書信,拍拍怒氣沖天的麴義,小聲勸道:“張大人也僅僅是個提議。他不是已經帶着大軍趕到夕烽亭和雲亭一帶了嗎?”

“按照事先的約定,張燕的大軍今天早上應該趕到雲亭,今天中午應該趕到界橋,但他的軍隊呢?他的軍隊現在在哪?即使他今天下午趕到界橋,我們也能全殲公孫瓚,但他爲什麼沒有出現?”麴義怒聲吼道,“正是因爲張燕延誤了戰機,致使公孫瓚從容撤離了界橋。”

“雲天,冷靜一點。”李弘衝他揮揮手,好言勸慰道,“飛燕昨天率部急速趕到甘陵城的時候,將士們疲憊不堪,大軍的糧草輜重也全部丟在了後面。即使他今天能再度急行一百里,率軍趕到界橋,但以他那三萬疲憊之師,我們很難全殲公孫瓚。飛燕說的對,我們雖然在實力勝出公孫瓚一籌,但我們在兵力上的確沒有絕對優勢。今天的仗能打成這個樣子,已經是很大戰績了。”

大帳內的諸將沉默不語。麴義自己是統軍大將,他當然能理解張燕的難處,但面對今天的慘重傷亡,他實在咽不下這口氣。

“根據被俘幽州將領的交待,公孫瓚目前還有三萬多步卒,這包括留守雲亭的軍隊,還有八千鐵騎,還有足夠支撐十幾天的糧草。”朱穆拿起案几上的地圖,指着雲亭說道,“如果公孫瓚在這裡被張燕大人擋住,我們還能全殲公孫瓚,但即刻發起攻擊已經不可能了,大軍需要休整。”

“哼……這正好滿足了張燕的意思,圍而不打了。”麴義冷笑道。

朱穆點點頭,“的確,現在只能圍而不打了。我們兩天內連打三仗,損失慘重,無力再戰。張燕大人率軍急行數百里,先攻鄴城,後圍甘陵城,全軍上下非常疲憊,也急需休整。另外,我們在兵力上依舊沒有佔據絕對優勢,如果強攻,損失太大。所以,大將軍的意思是,同意張燕大人的提議,先打公孫瓚的援軍,徹底斷絕公孫瓚的生路,把公孫瓚圍死在雲亭。”

朱穆隨即做了一番解釋。

目前孫親率五千人駐守鄴城,王當率一萬軍包圍甘陵城,因此張燕只能調用兩萬八千人的兵力於雲亭、夕烽亭一帶阻擊公孫瓚,而正面阻擊公孫瓚的只有驃騎大將軍和麴義的一萬四千人。再加上趙雲的兩萬鐵騎大軍,現在包圍公孫瓚的只有六萬兩千人馬。北疆軍如果以六萬兩千人攻打公孫瓚的三萬八千兵馬,損失肯定非常驚人。困獸猶鬥,何況面臨生死存亡的公孫瓚。

通過審訊幾個幽州將領,朱穆得知田楷和劉備的青州兵大約有三萬人,渤海和河間國還有大約一萬留守兵力。如果這四萬大軍近期內都趕到甘陵國,那麼,北疆軍的兵力優勢就沒有了。

李弘打算讓趙雲和姜舞兩人帶着風雲、度遼兩支鐵騎迎戰公孫瓚的援軍。其餘大軍於雲亭一帶包圍公孫瓚,只待時機成熟,立即發動全殲公孫瓚的決戰。

諸將均無異議。

李弘隨即回書張燕。趙雲和姜舞兩人連夜率軍出發。

李弘送走趙雲、姜舞后,在回帳的路上留下了何風。

“拙言……”

李弘剛剛開口,何風立即就躬身施禮道:“大將軍,你不要說了。我這人你還不瞭解?我就這脾氣,有不痛快的時候喜歡說說叫叫。這麼多年了,我跟着你出生入死,打了許多仗,失去了許多兄弟,難道這點狗屁事我還看不透,想不通?”

李弘愣了一下,隨即笑笑,親熱地摟着他的肩膀說道:“上次在洛陽,碰到公路(袁術),他問到你的事,對你很關心。他說,自從大將軍和車騎將軍被奸閹所害,太后、舞陽君被董卓殺了後,大將軍的宗室子弟幾乎被殺光了,何氏一族留下的人已經不多了。他希望你好好活着,將來能重振何氏宗族。”

提到大將軍何進和何氏宗族,何風臉色一黯,低頭不語。過了一會兒,他抹抹眼晴,嘶啞着聲音問道:“大將軍,你不會把我調回晉陽吧?”

李弘拍拍他的肩膀,欲言又止。

“我不走。”何風紅着眼晴說道,“雖然我不知道母親是否還活着,我幾個兄弟是否還活着,但我不能拋下這幫生死兄弟到晉陽去,我做不到。我寧願死在戰場上,也不願讓人恥笑。我丟不起這人,也丟不起我何家祖宗的臉。”

李弘很感動,“好,那什麼時候不打仗了,你再回去,回去看看你的母親和家人。”

何風猛地停下,驚喜地看着李弘,“大將軍,我母親?我母親到了晉陽?”

李弘點點頭,“公路(袁術)收留了不少大將軍的宗親,其中就有你一家人。前段時間,他委託田疇把你一家人送到了晉陽。”

何風笑不攏嘴,“公路兄待我真不錯,有機會我一定要好好報答他。”

“本來我想一戰穩定冀州後,立即讓你回晉陽看看母親。你也有五六年沒看到母親了,可惜……”李弘遺憾地搖搖頭,“你如果現在不回去,估計要等上很長一段時間。”

“公孫瓚那個傢伙活不了幾天了。”何風高興地說道,“拿下了冀州,我就向大將軍告假回晉陽。”

李弘眼裡閃過一絲憂色,“拿下了冀州,你們這些做了幾年校尉的大人,也要升升職了。”

“大將軍,我就一個瘋子,說話你不要當真。”何風連連搖手道,“我這個人管不住自己,也管不住自己的部下,常常違反軍紀,就憑這一點,我就無法和公明(徐晃)相比。”接着他躬身告辭道,“這事不說了。今天我又是大悲又是大喜,受不了了,我要去騎馬跑兩圈。”說完他大呼小叫地狂奔而去。

走在李弘後邊的麴義奇怪地望着何風的背影,疑惑地問道:“大將軍,你對他說了什麼?這小子發什麼瘋?”

李弘苦澀一笑,“希望他還能活着回晉陽看看自己的母親。”

避風亭。

田楷接到劉備的急書後,十萬火急地渡河而來。

“玄德,可有解救伯珪兄的辦法?”

劉備點點頭,攤開了案几上的地圖。

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二節青梅煮酒董卓進京述論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四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九節(上)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七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五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五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二節關於漢代經學與治國的一點看法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四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七節羅蘭死亡騎士書友的一些書評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二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二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十節(上)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八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四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二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二節(下)第3章 風起雲涌第四十節(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六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七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八節兩漢的印璽節制度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四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四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八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上)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九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六節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二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五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八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節第24章 猛將的傳承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三節書友閒聊文人和武人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下)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三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五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九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九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九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節
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二節青梅煮酒董卓進京述論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四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九節(上)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七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五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五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二節關於漢代經學與治國的一點看法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四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七節羅蘭死亡騎士書友的一些書評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二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二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十節(上)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八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四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二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二節(下)第3章 風起雲涌第四十節(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六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七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八節兩漢的印璽節制度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四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四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八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上)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九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六節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二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五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八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節第24章 猛將的傳承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三節書友閒聊文人和武人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下)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三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五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九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九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九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