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三節

皇甫嵩聽說盧植逝去,非常傷感。他在行轅略加休息後,便在大將軍李弘和張溫等人的陪同下,到墓地祭奠了一番。

盧植的墓地位於鼓山南麓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依山傍水,很是幽靜。

皇甫嵩站在墓冢前,久久凝視着墓碑上的字,想起風雨飄零的大漢,心裡極其悲痛。這幾年,一個又一個的朋友離開了紛亂的人世,他們沒有看到大漢的振興,也沒有看到大漢振興的希望,他們帶着說不盡的遺憾和悲痛離開了這個人世。今天,盧植也離去了,在大漢最需要他的時候離去了。

沮喪、失落、傷痛,各種各樣的情緒向潮水一般衝進了皇甫嵩的心底,侵襲着他的骨髓,讓他忍不住潸然淚下。

“子幹臨終前,可留下了什麼話?”

“他不停地喊着他夫人的名字,喊着他兩個孩子的名字……”張溫低聲說道,“前幾年,張牛角率軍殺進幽州的時候,他的大人和兩個孩子都死在了戰亂中。子幹那時在洛陽,他爲此一直很愧疚,很自責。”

皇甫嵩擡手抹了一把眼角的淚花,輕輕問道:“他還有子嗣嗎?”

“還有一個幼子叫盧毓,是由其嫂子撫養長大的。”李弘在一旁說道,“去年,我把他們接到了晉陽。現在他們都在邯鄲,大人要見見嗎?”

皇甫嵩搖搖手,“算了,算了,看到了更讓人傷心。子幹爲了大漢嘔心瀝血,最後竟然連自己的妻兒都不能保全,這是什麼世道……”

拜見長公主後,皇甫嵩說明了來意。

他和朱儁兩人奉旨出關鎮撫各地,先後到了洛陽、豫州、兗州,拜見了各地州郡大吏。目前,朱儁到徐州去了,自己則北上到冀州,然後再打算到幽州去一趟。

“各地州郡大吏怎麼說?是否願意尊奉當今天子和朝廷?”李弘急忙問道。

“新年裡,主動給朝廷上繳賦稅的只有大將軍和鎮南將軍、荊州牧劉表。”皇甫嵩苦笑道,“我們到了洛陽後,袁紹避而不見,說是到南陽去了。沒辦法,我們只有出虎牢,繼續東進。到了兗州,我們也沒見到曹操,據說他正在沛國一帶和袁術交戰。”

“陳留郡的張邈告訴我們,原兗州牧劉岱死後,袁紹以‘承製’之命拜曹操爲兗州牧,後來天子又拜金尚爲兗州刺史,這使得兗州各郡縣大吏無所適從。張邈認爲朝廷的任命沒有考慮到兗州現狀,兗州各郡縣不能接受金尚這個兗州刺史。最近一段時間,曹操在兗州連續擊敗青州黃巾軍,帶領兗州軍民成功剋制了瘟疫的蔓延,把胡作非爲的袁術也趕跑了,還安置兗州流民屯田,這些功績足夠繼任兗州牧了。張邈建議我們立即上奏天子,重新任命曹操爲兗州牧。

皇甫嵩仔細介紹了一番經過,最後說道:“如今天子蒙難,皇權微弱,朝廷受制於叛逆。在這種情況下讓各地州郡尊奉天子可以,但遵從朝廷就很難了。”

兗州的情況,河北還不是很清楚。李弘和衆人聽完皇甫嵩的敘說後,才知道袁術此刻已被曹操打到豫州的沛國了。

“皇甫大人,你這趟算是白跑了。”李弘說道,“尊奉天子不是嘴裡說說的事,是要付諸行動的。劉表主動上表謝罪,主動上繳賦稅,這才叫尊奉天子。象袁紹、張邈這些人,都是敷衍之辭,他們如果要尊奉天子,爲什麼不能像劉表一樣主動上書謝罪,主動上繳賦稅?我看,該殺的還是要殺,不要再抱什麼幻想了。”

皇甫嵩看看李弘,勉強擠出一絲笑容,“大將軍如今平定了冀州,手上有了錢糧,說話口氣果然不一樣了。”

“大將軍這句話的確有道理,但大將軍必須要知道,以河北目前的實力,南下平定天下難度很大。大將軍不僅需要時間蓄積力量,更需要時間拯救天子和朝廷。如果大將軍置天子和朝廷於不顧,獨自統率大軍渡河南下平叛,阻力非常大。”

“我今天在這裡說句不客氣的話,大將軍如果沒有天子做後盾,南下作戰,肯定會被人說成是篡逆。你想想,袁紹和曹操這些人要是打不過你,李傕和郭汜又怎能守得住關中?當他們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候,必然要聯手對付你,而聯手對付你,最有效的武器就是天子和朝廷。如果他們改弦易轍,尊奉天子,遵從朝廷,詔告天下討伐你這個叛逆,河北會變成什麼局面?河北各州郡會不會背叛你?沒有了穩固的河北,沒有了強悍的根基,你還能堅持多長時間?”

“董卓爲什麼能堅守關中?李傕和郭汜爲什麼能號令天下?不是因爲他們武力強大,而是因爲他們挾持了天子,手上有憑仗。”

“大將軍爲什麼不敢打關中?不是你實力不夠,而是你看到天子被奸侫所挾持,心中畏懼。你既擔心天子被奸侫所弒,又擔心奸侫以天子的名義詔告天下說你是大漢叛逆,把大漢傾覆的罪責全部推到你頭上,讓你成爲衆矢之的,讓北疆瞬間崩潰,讓社稷轟然倒塌。所以你瞻前顧後,畏首畏腳,猶猶豫豫,爲什麼?還不是因爲天子和朝廷被奸侫所挾持。如果天子和朝廷都在河北,都被你救了出來,你如今會不會打關中,會不會理直氣壯、不顧一切地殺過黃河?”

皇甫嵩鄭重地看着李弘,一字一句地說道:“今天,董卓死了,袁紹進駐洛陽了,天子和朝廷再次被奸侫挾持,皇權倍受打擊。朝廷的威信已經降到了極致,社稷已經到了傾覆的邊緣,天下的形勢已經徹底變了,大將軍拯救社稷的策略必須要改變,必須要做出重大調整。”

大帳內鴉雀無聲。

李弘神色凝重,低頭沉思。

去年一年發生了太多的事,長安朝廷的大臣們奮起最後一絲力量,意圖拯救大漢,把大漢從死亡的絕境里拉出來,但他們失敗了。大漢在生與死之間掙扎了一下,然後以更快的速度向敗亡的深淵墜落了下去。

皇甫嵩和朱儁這些武人盡力了,王允和黃琬這些士人也盡力了。死去的人被埋在了亂墳崗裡,成爲了歷史。活着的人還在品嚐着失敗的痛苦,他們在絕望中反思,他們在鍥而不捨地努力,他們誓死要爲自己心中的聖地獻出最後一滴鮮血。

皇甫嵩和朱儁就是帶着這樣的目的走向了關東,走向了中原。他們要救出天子,救出朝廷,即使社稷轟然倒塌了,但只要還有大漢的天子,只要還有大漢忠誠的臣民,大漢就能重建,社稷就能中興。

李弘擡起頭來,映入眼簾的是長公主那雙哀怨的眼睛。長公主的櫻脣輕輕地抖動着,她那雙會說話的眼睛已經把心中的所想全部告訴了李弘。她想求求大將軍,她想救出天子。

李弘心裡一軟,小聲說道:“打完幽州後,我去打關中。”

晚上,大將軍李弘、鎮護將軍張燕、張溫等諸多老臣,長公主府的荀攸、張範,大司馬府的李瑋、司馬朗,大將軍府的朱穆、田疇等大吏聚集在大帳內,爲何時勤王激烈地爭論着。

幽州發生的事,讓皇甫嵩愈發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公孫瓚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將軍,他不但挾持太傅,還射殺太傅,誰給他這麼大的膽子?他多年的經書念哪去了?他戍守邊疆多年,熟知大漢律法,他爲什麼敢這樣無法無天?一句話,天子和朝廷成了擺設,大漢威儀掃地,各地州郡擁兵自重,這大漢律法還能約束誰?這經書裡所教導的忠義和現實根本是兩回事,誰還信忠義?

張溫等老臣到晉陽設立朝廷的時候,其中興主旨是改制興國,但改制牽扯到皇權和相權的制衡問題,所以當時的意思是等改制成熟了,再西進勤王,以消除推行改制的阻力。

現在形勢變得太厲害,各地州郡大吏不但擁兵自重,還爲了各自的權勢和地盤互相征伐了。此刻社稷已經崩潰,大漢迅速走向了分崩離析。造成這種局面最重要最直觀的一個原因,就是天子和朝廷威儀盡失,天子和朝廷失去了對天下的控制,綱常律法徹底淪喪。

因此,要想挽救社稷,最重要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勤王,重振大漢天子和朝廷的威儀,然後再平定天下。至於改制興國,現在已經無足輕重,國都沒有了,還改什麼制?

在皇甫嵩看來,立即勤王是拯救社稷的唯一辦法。

然而,爭論的結果不僅讓皇甫嵩失望之致,也讓大將軍李弘瞠目結舌。

除了崔烈、馬日磾等個別老臣,其它的河北大吏幾乎異口同聲,一致反對立即勤王。

張溫、丁宮、陳紀、蔡邕、趙岐等大臣非常頑固,他們堅定地認爲,當前的形勢並沒有惡化到社稷即刻敗亡的地步。先改制,後勤王,依舊是拯救社稷的最好辦法。當年光武皇帝中興的時候,形勢遠比今日惡劣,但由於光武皇帝在稱帝后迅速改制,增強了實力,最後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平定了天下,中興了大漢。這個發生在一百多年前活生生的例子難道還不能給我們指明方向?

“如今河北的確有實力勤王,但勤王之後呢?河北會不會成爲各地州郡攻擊的目標?如果袁紹、曹操、張邈這些人說大將軍挾持了天子和朝廷,並以此爲藉口攻打河北,河北能支撐多久?”張溫情急之下,脫口說了一句讓衆人震駭不已的話,“今日的天子和朝廷被奸侫反覆挾持,已經沒有任何威儀。這個皇統是不是要重建,我們也要考慮了。

張溫馬上察覺到自己失言了。但蔡邕隨即用激動的大叫聲把張溫的話掩蓋了。

“目前的改制僅僅侷限在財賦和選拔之策上,遠遠沒有涉及到重點。天子如果到了河北,或者我們攻佔了長安,那麼,皇權和相權如何制衡?官職如何修訂?如何防止後宮、外戚和宦官主掌權柄?這些事我們想好了應對之策嗎?大家是不是想再次看到王莽之禍?樑翼之禍?奸閹之禍?這些事沒有解決,大漢能中興嗎?難道大漢有了天子就能振興?既然大漢有了天子就能振興,那爲什麼大漢會走到今天這種傾覆的地步?”

荀攸、張範、朱穆等大吏堅決支持張溫等老臣的意見。他們認爲只要北疆軍不進攻關中,天子就不會受到傷害。只要天子和朝廷在,各地州郡大吏的膽子再大,他們也不敢公然篡立,最多不過稱王稱霸而已。

李瑋、田疇的說法就更有點驚人了。袁紹、曹操、張邈之流居心叵測,不但要稱王稱霸,還要篡奪社稷。看看歷史上成就了王霸之業的人,後來都幹了什麼?難道他們還會把自己的霸業拱手送給天子,等着天子來誅滅自己的九族?以他們目前這種對待天子和朝廷的態度,就是謀逆,應該毫不猶豫的全部殺絕。

大將軍李弘沒有任何理由反對河北大吏共同做出的決定,他只能宣佈河北暫不勤王。

皇甫嵩仰天長嘆,心中悲苦不堪,兩行老淚緩緩落下。

五年前,當太傅袁隗策劃討董救國的時候,袁紹和一幫士人背叛了天子,背叛了大漢,把大漢推向了敗亡的深淵。今天,當長公主和大將軍哀求河北大吏西進勤王的時候,張溫和另外一幫士人竟然也毫不猶豫地背叛了天子,背叛了大漢,把搖搖欲墜的大漢奮力推向了崩潰的絕境。

大漢曾以兩次黨錮之禍血洗了士人,今天,終於輪到士人血洗大漢了。

士人的背叛滅絕了大漢。

第二天,皇甫嵩專程去拜訪了鄭玄、張臶、胡昭等碩儒。

鄭玄的到來,確定了古文經學在官學的絕對地位。但由於鄭玄對今文經學持肯定態度,所以研習今文經學的士人也勉強接受了鄭玄的經學理論。鄭玄在經學上的地位太過高超,就連當今世上今文經學的碩儒,泰斗級的人物何休都自嘆不如,更不要說其它人了,不服也得服。

鄭玄以古文經學爲生,兼採今文經學之長,融會爲一,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經學理論。雖然這套經學理論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推廣和學習,但這對大漢和大漢士人們來說,其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官學在河北大吏的努力下,悄無聲息地達到了改制的目的,皇甫嵩對此極爲驚歎。最早皇甫嵩和張溫等大臣在長安議論改制興國之策的時候,都認爲難度最大阻力最大的是官學的改制,然而結果卻大出意料,最早改制成功的竟然是官學。

第三天,皇甫嵩拜別了長公主,孤獨一人往青州而去,他還要用盡最後一絲力氣挽救大漢。

大漢國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四月。

四月初,長公主聽說李弘執意要去幽州,而且拒絕了衆多河北大吏的勸阻,於是親自找到了李弘,“大將軍要去幽州,我也去。”

李弘以爲長公主和他開玩笑,“殿下要去親征?那臣更要去了,臣要保護殿下的安全。”

長公主幽怨地瞪了他一眼,小聲說道:“我是說真的。”

李弘看看面前那張漂亮的臉蛋,那雙神態堅決的眼睛,頭有點發暈,“殿下,沒人會同意的。如果臣同意了,張大人、蔡大人會把臣吃下去的。”

“那你就不要去。”長公主低下頭,臉上飛起兩朵紅暈,“你總是去打仗,就不能歇一歇嗎?”

李弘注意地看了長公主一眼。殿下長大了,這話說得讓人聽了舒服。李弘恭敬地說道:“殿下,臣就是粉身碎骨,也要幫助陛下中興大漢,但眼前的形勢不好,臣……”

“和我在一起,你也要這麼說嗎?”長公主擡頭看着他,蹙眉問道。

李弘尷尬笑笑,“殿下,臣不能不去,幽州事關河北的發展……”

長公主那雙眼睛突然紅了。李弘嚇了一跳,急忙閉上了嘴。

“大將軍要去,我也去。”長公主轉身走了。

李弘愁眉苦臉地想了半天,然後派人把荀攸請了過來,“公達兄,長公主剛纔對我說,春天到了,她想回河間國老家看看,你看這事……”

荀攸一聽就知道大將軍有難了。長公主從小就仰慕大將軍,到了北疆後,因爲年紀小,國事艱難,對大將軍非常依賴。轉眼三年多的時間過去了,小孩子長大了,這事情就有點複雜了。大將軍既是長公主的臣子,又是長公主的老師。兩人住在一個行轅裡,本身就於禮不合。雖然諸多大臣都知道長公主的少女心思,但此事是萬萬不可能的,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侯,連閒言碎語都不能有。一旦傳出長公主和大將軍之間有什麼逾禮之處,損害的不僅僅是長公主和大將軍的聲名,還包括中興大業。

長公主性情文靜,根多大臣都說象她母親。但某些時候她又很倔強,很像先帝。長公主決定了的事,大臣們的勸諫根本沒用,否則,長公主也不會至今還和大將軍住在一個行轅裡。

荀攸沉吟良久,“大將軍以陪同長公主巡檄州郡的名義到幽州,這樣,大將軍既能督軍作戰,又能保護長公主的安全。至於長公主回河間老家,那不過是順路而已,沒有必要專門提出來,免得張大人和其它大人出言反對。”

“這個……”李弘猶豫道,“這個似乎還是有點不妥。”

“聽說大將軍的兩位大人一位來自幽州,一位來自大漠,她們都有很多年沒回家了。大將軍何不趁此機會陪着夫人們回家看看?畢竟,大將軍這趟是巡檄州郡,而不是去領軍打仗,可以帶家眷同行的。”

“好主意……”李弘大喜,一躍而起,大步向帳外衝去。

“大將軍……”荀攸奇怪地喊道,“大將軍,我話還沒說完。”

“公達兄,謝謝你了。我從幽州回來後,一定烤頭羊給你吃。”

李弘飛一般衝進自己的寢帳。

小雨正斜臥在胡榻上翻看書卷。風雪抱着李瑋家的小寶寶,湊在他耳邊輕輕地哼着胡曲。小寶寶咧着嘴,呀呀的叫着,在風雪白皙的臉上亂啃一氣。

李弘衝上去,一把搶過小寶寶,在風雪臉上重重地親了一口,“小雪,我陪你回談月谷。”

風雪愣了一下,十分懷疑地看看李弘,然後伸手從李弘手上接過小寶寶,笑着說道:“你不要騙我了。你去打仗,怎麼會帶上我?”

小雨放下書卷,正要開口詢問,卻見李弘一轉身,三兩步走到胡榻前,一把把她抱了起來,興奮地說道,“小雨,我陪你回徐無城,回盧龍塞。”

小雨大爲羞急,急忙回頭向軍帳門口看去,“快放下,大白天的……”

“這裡就我們一家人,有什麼關係。”李弘低頭在小雨臉上輕輕吻了一下,“明天我們就出發。”

“真的?”風雪又驚又喜,“你沒有騙我們?”

李弘呵呵笑道,“我什麼時候騙過你們?哎呀,不好……”突然他臉色一變,指着睜大眼晴奇怪地望着自已的小寶寶說道,“這裡還有一個外人。”

小雨忍不住大笑起來。

李弘把小雨放回胡榻上,拉着風雪坐到自己身邊,然後用一隻大手矇住了小寶寶的雙眼,“我再親你們的時候,不能給他看到了,免得這小子學壞了。”說完另外一隻大手攬住風雪的細腰,把嘴脣貼上風雪的金髮,溫柔地親了兩下,“高興嗎?這麼長時間了,我總算有時間陪你縱馬大漠,回去看看了。我想大帥,想鐵狼,我想去看看他們。”

風雪心裡一陣戰慄,把頭深深埋進李弘的懷裡,兩滴淚珠悄然掉落。

李弘把陪同長公主北上巡檄的事說了一遍。

小雨依偎在李弘身邊,伸手撫摸着李弘的長髮,小聲說道:“這次有時間,可以多跑幾個地方,我們是不是查訪一下家裡人?”

李弘搖搖頭,握住小雨的手,淡淡地說道:“這麼多年了,如果他們還活着,早就有音訊了。我現在有你們兩個,馬上還有很多小寶寶,我知足了。老天對我很眷顧,我雖然失去了許多,但同時也得到很多,我已經不想這件事了。”

風雪在他懷裡打了他一下,“誰說馬上有很多小寶寶?你生的嗎?”

“哈哈……”李弘親暱地摸摸她的滿頭金髮,“快了,這次我們天天在一起,我一定要讓你們一人給我生個小寶寶,哈哈……”

四月上,幽州。

鎮軍將軍麴義於本月初指揮大軍向聖水河對岸的良鄉城展開了攻擊。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麴義的大軍得到了充足的糧草和軍械補充,將士們的士氣非常高漲,攻城大戰進行得非常順利。三天後,當趙雲率領鐵騎,由聖水河下游的陽鄉方向迂迴到良鄉城附近時,公孫瓚的守城軍隊隨即棄城,匆忙撤到了廣陽郡的廣陽城。

廣陽城距離薊城只有三十里,打下廣陽城,北疆軍就可以攻擊薊城了。

一大早,麴義、趙雲和諸將趕到廣陽城下查看地形,商議攻擊之策。

“這個仗不好打,打得不好,就把公孫瓚打跑了。”麴義對衆將說道,“我們不能攻得太快,要等到閻大人進關後再打薊城。”

“閻大人何時入關?”文丑問道。

“具體時間不知道。”麴義說道,“不過,樓麓、鹿歡洋、冉冉的烏丸鐵騎距離居庸關很近,應該已經集結完畢。”

“那我們還不快打?”何風大聲說道,“打遲了,功勞都讓烏丸人搶去了。”

麴義瞪了他一眼,“你急什麼?公孫瓚的軍隊至少有六七萬人,我們拿三萬人打六七萬人守的城池,找死啊?先把他逼出城,然後在野外圍殲他,但也不要逼得太狠,把他嚇跑了。”

何風呵呵一笑,討好地舉起手中馬鞭,大聲叫道:“將軍大人果然用兵如神,我何瘋子佩服得五體投地。”

麴義哭笑不得,“你小子亂拍什麼馬屁?我告訴你,你不要貪功。該我們打的仗,我們打,該烏丸人打的仗,烏丸人打,你不要去搶。如果不聽指揮,我扒了你的皮。”

這時有八百里快騎,麴義接到了大將軍的來信。趙雲看到麴義臉上笑容漸斂,急忙打馬湊到他身邊,“大將軍有什麼急事嗎?”

“你夫人來了?”

“我夫人來了?”趙雲笑道,“大人,你開什麼玩笑?”

麴義把書信遞給了趙雲,“你自己看去。”接着他用馬鞭挨個指着手下諸將說道,“長公主和大將軍很快就要來了,你們不要給我丟臉,把薊城給我拿下,把公孫瓚給我殺了。”

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八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八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八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九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一節青梅煮酒董卓進京述論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七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上)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六節(上)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上)簡明大漢軍制軍階一覽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三節第2章 班超固我願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二節第13章 成敗轉頭空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九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九節(下)第8章 破謀定龜茲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四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作者錢穆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八節(下)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九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六節起點浪子書友整理的大漢大事記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節-第四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二節三國人物介紹吳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八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四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九節第13章 成敗轉頭空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八節(下)第16章 神威天將軍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四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五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三作者錢穆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六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七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七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一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二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三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七節西漢的官職表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節(上)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三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
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八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八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八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九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一節青梅煮酒董卓進京述論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七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上)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六節(上)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上)簡明大漢軍制軍階一覽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三節第2章 班超固我願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二節第13章 成敗轉頭空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九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九節(下)第8章 破謀定龜茲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四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作者錢穆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八節(下)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九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六節起點浪子書友整理的大漢大事記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節-第四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二節三國人物介紹吳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八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四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九節第13章 成敗轉頭空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八節(下)第16章 神威天將軍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四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五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三作者錢穆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六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七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七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一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二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三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七節西漢的官職表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節(上)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三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