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五節

大漢國建興二年(公元199年)。

正月,晉陽。

今年的新年是在歡樂而緊張的氣氛中度過的。長公主殿下和朝中大臣們爲了準備中原大戰殫精竭慮。同時間,整個河北都在盛傳朝廷將於年初再次出兵征伐大漠的消息,而各個州郡也在新年後開始大肆徵召民夫。

正月十五後,楊鳳等將領奉命返回河東。

大將軍李弘和太尉徐榮在十里長亭送別楊鳳等人時,一再囑咐他們,不論中原戰局如何發展,務必要齊心協力守住河東。

去年西疆馬超叛亂後,韓遂有後顧之憂,爲了穩住關中形勢,他和袁紹的關係一度很密切。韓遂此人老謀深算,馬超肯定不是他的對手。在目前龐德已經北上大漠,關中威脅大減的情況下,韓遂極有可能在擊敗馬超後,突然和袁紹聯手出兵入侵河東。

“大將軍、徐大人,你們回去吧。”楊鳳拱手說道,“河東五萬大軍已經養兵數年,兵強馬壯,即使面對數倍於我的兵力,我們也能從容應對。河東不會有失,定能固若金湯。”

“我們擔心的不是你們守不住河東。”徐榮淡淡地笑道,“我們擔心河東大軍的軍心啊。”

“這兩年,晉陽的南北兩軍,冀州七大營,還有塞外各路鐵騎,在冀州、中原等地頻繁交戰,立功受賞者很多。相反,河東大軍自兵制修改以來,至今還沒打過一場像樣的仗。將士們因此情緒很大,個個立功心切。如果大軍在牽制過程中出現不聽指揮的情況,打亂了中原大戰的部署,後果就嚴重了。”

徐榮指着何風、樑百武說道:“我最擔心你們兩人。上次翼州大戰的時候,你們兩個就吵着要去翼州,還上書長公主,要請辭大營統帥一職,說什麼寧願去翼州做個軍司馬,也不在河東待着看熱鬧。大營主帥尚且如此,其他將領可想而知。更不用說那些下級軍官了。”

何風張嘴想說什麼,但看到站在一邊的李弘,他把到嘴的話又咽了回去。

樑百武頗爲不服,輕輕地哼了一聲。顯然,他對不能參加中原大戰一事,至今仍在耿耿於懷。

“將士們盼着打仗,盼着立功受賞,這是好事,但因爲想立功而影響了軍心,甚至影響了士氣,這就是壞事了。”徐榮繼續說道,“朝廷這次千里迢迢把你們幾位請到晉陽來,主要就是想和你們說請楚。此次中原大戰關係到社稷中興,只能勝不能敗,東西兩個戰場必須要緊密配合,切切不能因爲一己之私而壞了中興大業。”

何風神情冷淡地看了徐榮一眼,嘴裡小聲說道:“既然太尉大人對我不放心,何不把我調到中原戰場上去?”

“哼……”李弘冷笑一聲,“在晉陽待了這麼多天,還是沒有想通?”

“我要求很低,不過是去中原打仗而已,爲什麼不行?”何風一咬牙,把心中的怨言說了出來,“別人在中原打仗立功,我在河東看熱鬧,換作是你,你心裡舒服嗎?”

“我把你調走了,樑百武還有心思待在河東?你手下那些大大小小的將領還能安心打仗?”李弘搖搖頭,十分氣惱地說道,“你都是統軍將軍了,怎麼還不知道輕重?這幾年河東戰事較少,我去信叫你研習經文,你學了嗎?”

何風腦袋一低,不做聲了。

“學那玩意有啥用?難道能拿來打仗?”粱百武不屑地說道。

“看樣子,你們兩個把我的話當耳邊風,根本沒學了?”李弘臉色一變,怒聲問道。

兩人臉顯懼色,不敢回話。

“你們呢?”李弘指着楊鳳、華雄、張白騎、孫親等人問道。

“自從大將軍來信後,我們就開始研讀經書了。”孫親指着楊鳳說道,“棲之兄底子好,最近一年常在學堂和河東的名士、諸生們辯議時政,很受儒士們的歡迎。”

李弘臉色稍稍好轉,目光隨即轉向何風和樑百武。

“我問你們,將來天下平定了,你們還有仗打嗎?大漢還需要幾十萬軍隊嗎?到時邊疆有邊軍,州郡有營兵,京畿有南、北軍,你們這些將軍怎麼辦?”

“我回家種地去。”何風一甩手,賭氣地說道,“我回家養老還不行嗎?”

“回家?”李弘冷笑,“你回得了家嗎?”

“立即給我回去讀《漢書》,看看光武皇帝中興後,昔日戰場上的那些中興名將都去幹什麼了。”李弘指着兩人的腦袋,極爲不滿地說道,“知道我爲什麼叫你們研習經文後,馬上給我寫信。否則,你們也不要去河東了,到晉陽大學堂讀史唸經去。”

何風、樑百武看到李弘生氣了,急忙連連點頭。

“中原的戰你們雖然不能參加正面的攻擊,功勞不夠大,但中原大戰後,就是你們打關中、關西和洛陽了,將來,西疆、益州的戰也是你們的。這些功勞難道還不夠嗎?把目光放遠一點,功勞多得是,不要這樣意氣用事,知道不知道?”

何風,樑百武喏喏連聲,再不敢胡亂說話了。

在十里長亭送走了河東諸將後,李弘和徐榮的心裡都是沉甸甸的。

大戰越來越多,將士們的功勞也越來越多,但封賞卻越來越少。爲了得到爲數不多的封賞,將士們之間爭功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隨着大戰的不斷延續,這種現象會愈演愈烈,將來可能影響到大軍的士氣,甚至有可能直接影響到大戰的勝負。

“禰衡的奏章你看了嗎?”李弘問道。

徐榮點點頭,“大臣們對禰大人的奏議持贊成意見的多,但長公主持反對意見,而且態度很堅決。她認爲禰大人的諫言根本就是禍國之論。聽荀攸大人說,長公主有意要罷免禰大人,以告誡那些持贊同意見的大臣們。”

“這完全沒有必要嘛。”李弘嘆了口氣,“大臣們上奏勸諫,乃是保證社稷長治久安的重要途徑,怎麼能稍不如意就處罰上諫大臣?這不是堵塞勸諫之路嗎?”

“長公主還是善於納諫的。”徐榮苦笑道,“只是這位禰衡大人一向狂傲,得罪了朝中很多人,長公主早就不想用他了,此次不過是找個藉口而已。其實,他的奏諫還是不錯的,只是上諫時機不好,而且所獻方法也不妥。不推行節儉之風,就是允許奢華,奢華之風一起,吏治的敗壞也是早晚之間的事。”

李弘沉默了一會兒,然後說道:“找個機會,我好好勸勸長公主。這位禰衡大人不但不能撤,還應該得到重用。他的目光很銳利很獨特,是個中興能臣啊。”接着他看看徐榮,笑着問道,“子烈,你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

“有人上奏長公主,提議重新實施五等爵位制。”徐榮說道,“目前很多大臣的官爵已經拜升到了極限,沒有再升的餘地。朝廷若想褒賞,只能賞賜更多的食邑,土地和錢財,但這樣一來,又和朝廷實施的新田制有衝突。朝廷因此很被動很尷尬。有功者得不到封賞,對朝廷來說是刻薄,對立功者本人來說是一次嚴重的打擊,所以重新恢復五等爵位製成了目前唯一的救急辦法。”

“五等爵位制在給享有者帶來榮耀和財富的同時,也給社稷帶來了很多不穩定的東西,正是這些不穩定的東西促使大秦國以二十等爵制代替了五等爵位制。”李弘詫異地說道,“前年長公主和朝廷不是否決了這個奏議嗎?怎麼還有人提?”

“你不知道?”徐榮驚訝地望着李弘說道,“這不是新任尚書左丞相董昭的奏議嗎?”

李弘啞然失笑,連連搖頭,“這個仲淵,大概忙糊塗了,這麼大的事都不告訴我一聲。”

“你回到晉陽後,還是不管尚書檯的事?”徐榮吃驚地問道。

“我哪有時間管那些事?”李弘搖了搖手,“尚書檯屬於中朝,本該由長公主督領,我不過掛個名而已。再說,我不在晉陽的這段時間裡,仲淵把尚書檯的事管理得井井有條,我也沒必要插手,隨他去辦吧。”

徐榮臉顯憂色,欲言又止。

李弘假作不見,笑着說道:“這位董昭大人很有才華,跟着我北上大漠,跑了幾千里路,幫我解決了很多棘手的事,所以我回到晉陽後,馬上把他舉薦給了長公主。他那個奏議長公主有什麼意見?”

“長公主正在和我們商議,口氣已有所鬆動。”徐榮說道,“這個五等爵位制經董昭改動後,不過是個榮耀而已,和過去的列侯沒什麼區別,只是食邑稍多一點而已。目前朝中文武大臣中,位列關內侯,列侯爵位的人很多,如果再在列侯上加上五個爵位,倒是可以緩解朝廷的燃眉之急。”

接着他鄭重地望着李弘說道:“大將軍,你馬上就要離開晉陽了,有些事,我覺得還是對你說一下爲好。”

李弘微微一笑,“子烈兄,如果是中原大戰的事,我洗耳恭聽。如果是朝堂上的事,你就不要說了,現在我沒有精力管這些事,一切依着長公主吧。不管怎麼說,現在朝廷上下唯一要做的事就是中原大戰,而爲了讓這場大戰取得勝利,我們迫切需要長公主主掌大局。”

徐榮凝神看着李弘,輕輕嘆了一口氣,不再說話。

正月下,豫州,許昌。

曹操把天子送到了許昌,袁紹和衆多大吏相迎。

兩人相見甚歡,談笑風生。曹操適時向袁紹提出了調撥糧草輜重的事,他急着要攻打袁術。

袁紹這次很爽快,當即把陳國相高幹,汝南太守徐璆請到了府衙。當着曹操的面,四人商議妥當,約定在三月初之前,把糧草劃撥到位。

得到了袁紹的承諾,曹操馬上告辭,急赴蘄城前線。

袁紹在曹操離開後,急召沮授、許攸等大吏商議,秘密部署軍隊,準備在曹操和袁術打得兩敗俱傷之際,出兵中原。

二月上,揚州,壽春。

當袁術接到袁耀帶着二十多艘大船數千人口順利離開長江進入大海的消息後,汝南的徐璆給他送來了最後一批糧草軍械。

然而,一個噩耗也同時傳來,劉寵自殺了。這位被袁術強行推上帝位的老人,實在無法忍受骨肉相殘的痛苦,自縊而死。他最後只有一個要求,希望袁術能把他的遺骸送到陳國安葬。

袁術遂了他的心願,派出一隊人馬,把靈柩送往陳國。

曹操最先得到這個消息,他立即四處張貼討袁檄文,說袁術弒殺了自己所建的君王,自立爲帝,乃世上最無恥卑劣的叛逆。

討袁檄文把袁術弒君自立的罪惡說得栩栩如生,再加上劉寵的死是事實,袁術這個黑鍋從此徹底背定。

袁術看到這份討袁檄文,不怒反笑,“成者爲王敗者爲寇,隨他去說吧。”

這份討袁檄文對袁術的手下震撼很大,許多不明是非的人逃到汝南去投靠徐璆了。陳蘭、雷薄甚至帶着軍隊直接投奔袁紹去了。

忠實袁術的部下還是很多,李業、楊弘、荀正、閻象等文官,紀靈、橋蕤、張勳、何儀等武將,在袁術的指揮下,積極備戰,準備依靠九江郡一地,和曹操、劉備、孫策、周瑜誓死決戰。

二月中,曹操、劉備的大軍開始攻擊蘄城。孫策、周瑜的水師開始陳兵歷陽。歡方激烈交戰。

二月下,河內,懷城。

八百里快騎踩着初春的寒露飛一般衝進了城池。

張遼看到大將軍的手書,心裡一陣窒息。大戰開始了。

“大將軍的命令是什麼?”張繡在一旁焦急地問道。

“擂鼓……”張遼大吼一聲,猛然凌空一拳砸出,“集結大軍,攻擊平皋城。”

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節(下)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二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三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五節第16章 神威天將軍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第二十四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六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九節(下)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八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四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一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三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一節轉一些關於弩與元戎弩的資料關於漢代經學與治國的一點看法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二節起點浪子書友的書評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六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五節-第二十七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七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四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八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四十節(上)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七節ttyang書友對長安兵變的分析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四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六節東漢時期北方少數民族騎兵和漢朝步兵介紹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二第5章 漫漫西行路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一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八節第11章 捷報入京師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九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二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二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中)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九節第6章 三路平西策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四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三節
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節(下)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二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三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五節第16章 神威天將軍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第二十四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六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九節(下)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八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四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一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三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一節轉一些關於弩與元戎弩的資料關於漢代經學與治國的一點看法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二節起點浪子書友的書評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六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五節-第二十七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七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四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八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四十節(上)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七節ttyang書友對長安兵變的分析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四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六節東漢時期北方少數民族騎兵和漢朝步兵介紹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二第5章 漫漫西行路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一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八節第11章 捷報入京師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九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二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二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中)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九節第6章 三路平西策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四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