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阮家安插在升龍城的探子被鄭家士兵抓獲,鄭家大規模徵調壯丁的士兵情報沒能夠從探子手中送到富春城,但是仍然被敏銳的阮有進發現了鄭家要大舉進攻的前兆。於是雙方都在大規模地備戰,一個個年輕的男丁被抓入了兵營。其中健壯善戰者,發放兵器並進行簡短的訓練,而身體瘦小者則運送糧草大炮,在兵營中擔任苦役。
張元站在升龍城的佛塔上,看着整座忙碌起來的城池。根據他這三個月的觀察,鄭家從各地徵集的壯丁已經多達十萬人,加上鄭家原來的士兵,光是升龍城的兵力就有五萬人。這樣龐大的兵力,加上更龐大的運輸部隊,意味着要供給他們超過三十萬人的糧食補給。如果打不贏這一仗,估計明年開春鄭家的處境絕對不會好過,甚至有可能會陷入人吃人的絕境。
“嘿,鄭家還真有勇氣孤注一擲,想要一統安南國了。十多萬壯丁、數萬軍隊,他們鄭家全國只有兩百萬人,已經是傾盡所有了吧?”魏龍也站在佛塔上,像是俯視螻蟻一樣俯視忙碌地在升龍城奔走運輸糧草的壯丁們。
“十幾二十萬人在我們中原也是不小的兵力了,若是放在亂世還能夠割據一方。他們鄭家是害怕了,所以纔會孤注一擲。”張元嘆道。
“害怕?他們是怕阮家變強大,反過來北伐他們嗎?”魏龍問道。
“不,他們害怕的不是阮家,而是我們華夏。”
張元轉過身去,“我們下去吧,鄭家的國運到此爲止了。”
九州二年立秋,鄭家在組織人手搶收糧食以後,做足充足準備的鄭家御林軍再次在鄭主鄭梉的帶領下進行第三次南征!先鋒大將軍鄭檮已經提前帶着兵力對日麗海口形成了合圍,阻止日麗海口的阮家水師截斷鄭家的退路。因爲他們暗中與張元達成了秘密協議,他們相信九州軍不會介入這場戰爭,因此有絕對的信心以自己的實力摧毀阮家!
十多裡漫長的長德壘防線,一萬阮家將士在這些天全力備戰,直到有一天他們看到了長育壘厚重的木門打開,一隊隊鄭家御林軍越過城門出來,宣告着鄭家開始再次試圖進攻長德壘!
長德壘城牆上,一個個士兵奔走,金鳴鼓聲不斷。
“將軍,鄭家終於發動進攻了!!!”一個親兵連滾帶爬地下了城牆,向長德壘守將阮有進說道。
“爲什麼鄭家發動進攻,你還高興成這傻樣?你是鄭家派來的奸細嗎?”阮有進鬱悶道。
“小的怎麼會是鄭家的奸細呢!實在是這些天大傢伙都知道了鄭家要進攻長德壘,一場血戰在所難免,所以一些被這件事壓着喘不過氣。現在鄭家打過來,我們反而是鬆了一口氣!”親兵說道。
“你們還真是缺心眼。跟我上去禦敵。”阮有進取劍披甲,帶着親兵沿着石階登上城牆。
阮有進向下方看去,只見鄭家一次性出動了超過兩萬軍隊,在長德壘前面擺成了陣營,而背後是長育壘作爲支撐。
“簡直和去年如出一轍,真不明白是什麼讓他們有勇氣再次進攻堅固的長德壘。”阮有進仔細觀察鄭家佈下的陣型,彷彿回到了前一年防守長德壘的血戰。
只是這一次阮家沒有前一年那麼慌張,而且攝政王阮福溪已經秘密和九州軍的南洋艦隊簽訂了新的條約,比前一年阮家的處境反而好上許多。但越是這樣,阮有進越忐忑不安,因爲他想不通鄭家怎麼會再次打過來。戰場瞬息萬變,任何一點疏忽的地方都有可能導致滿盤皆輸。
“將軍您在想什麼?對方快要開始炮擊了,還請將軍儘快退下去,免得被炸傷!”幾個親兵見阮有進突然陷入沉思,不由着急。
此時下方的鄭家士兵正在忙碌地佈置火炮,儘量避開長德壘的守塞大炮的攻擊範圍。由冷兵器向熱兵器轉變以後,安南國就開始依賴於火炮。
“不,我先留在城牆上觀察一下他們的戰術,我總覺得有哪裡不對勁。”阮有進卻執意留下城牆。
“可是炮彈無眼,我們阮家本來就沒有多少將軍了,要是將軍您再出事,誰帶領我們這些人守住長德壘……”親兵焦急地催促。
“軍令如山!”阮有進卻不耐煩地躲在城牆後面,一直在打量下方的鄭家軍隊的部署,想要找出讓他覺得不對勁的地方。
“是……大家小心保護好將軍!”阮有進的親兵見阮有進執意要在前線觀察,只好手持護盾圍在阮有進的身邊,就是不知道這皮盾在鄭家軍隊的攻城火炮的面前有沒有作用了。
轟!轟!轟轟轟!大地突然動搖起來,鄭家帶來的幾十門火炮齊齊發出怒吼,如流星雨一樣落入長德壘防線!
“都躲到城牆後面,靠着城牆!露出腦袋的都不要命了嗎!”一個小軍官在對面開始炮擊的時候,歇斯底里地向周圍的士兵叫喊。
嘭!實心彈砸在牆垣上,一塊破碎的石塊飛濺,將那個倒黴的小軍官當場砸死,嚇得周圍一些新兵驚恐地在趴在地上。
不過鄭家的火炮並沒有讓阮有進感到害怕,他任憑一些流彈砸在他所在的城牆段附近,無動於衷。此時的火炮聲音倒是挺大的,但是威力還不至於死傷一大片,與其擔心被砸中,不如擔心城牆會被砸塌。
“不是火炮的額問題,到底是哪裡不對勁?”阮有進百思不得其解。現在鄭家火炮的強度和前一年進攻長德壘的時候差不多,要說區別那就是準備充分的鄭家軍隊能夠更加熟練地使用火炮和集中炮火。但這還不是讓阮有進覺得不安的源頭。
“炮擊過後,他們的步兵會嘗試衝擊城牆,各營準備好打退他們的進攻。城防大炮準備,讓他們也嘗一嘗被火炮轟擊的滋味!”阮有進實在想不明白,在鄭家火炮聲逐漸變得稀疏的時候,他只好放棄,先打退鄭家的攻勢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