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有被驚到的朱元璋(求月票)

一個月……

這也,太長了吧?

怎麼就不能是三天呢。

老爺子這是不懂風情。

朱英內心吐槽。

誰還不想娶老婆呢,好歹現在也算是穩定了,娶老婆這種事情,不應該是你逼着我來,然後我就假裝推脫不過,這才勉強接受嗎。

在朱英的心中,其實關於太孫妃也沒什麼人選可言。

這老爺子也沒介紹幾個給我認識,我能選誰啊。

思來想去,也就只有葉月清了。

至於趙香熙,陳慕月,這些都是外族女子,可以爲側妃,自然不可能爲正室的。

當然,在朱英的心中,並沒有徐妙錦這個選項。

好歹也是帶着前世的記憶,這種剛滿十四歲的,真沒什麼想法,雖然現在行情不同,可在思想上,朱英表示自己還是很有道德觀念的。

“爺爺,既然你都下諭旨了,那這事孫兒也只能加緊辦了。”朱英的語氣中,透着非常強烈的無奈。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乖孫,這纔是懂事,咱明日就跟寧妃着重說一下,讓她可以開始準備了,讓欽天監那邊選個就近的黃道吉日,早些把婚事給辦了。”

朱英不想在這個方面多聊,馬上開始轉移話題:“爺爺,現如今衆位叔叔那裡已經敲定了,目前來說,三叔跟四叔的藩國,定在倭國,孫兒想着,讓七叔也過去,三足鼎立,也易平衡。”

臨時加一個藩王去倭國,其實是朱英在晚宴的時候,突然有的想法。

在此之前,本來只有燕王朱棣和晉王朱棡。

在看到衆位藩王的時候,朱英覺得若是隻有兩人,本身有積怨,又遠離京師,時間一長,很有可能忍不住開幹火拼。

這不符合朱英的目的,畢竟最大的關鍵,還是在於教化。

添加一個齊王朱榑過去,在關鍵時刻還可以充當調劑。

從心底裡來說,朱英更多的認爲,論長久來說,可能朱棣要比朱棡會更強。

畢竟永樂大帝的名頭,也不是白扯的。

“其他不能海外封國的在大明內從官,你就不擔心他們胡作非爲,影響到嗎,還是說這話只是一個幌子,大孫只是想先穩住。”

朱元璋開口問道。

能打仗,渴望建功立國的,都給派到大明之外去了,對於這一點,朱元璋還是覺得不錯。

雖然他是這些藩王的父親,但他更加在乎的是嫡系子嗣的傳承。

雖然朱樉,朱棡,朱棣,包括朱楨,朱博這幾個兒子,在軍事天賦上很出色,後面也有朱權。

但按照總量來說,終歸是屬於少數。

更多的在天資上,還是比較普通。

對於這些子孫的安排,朱元璋想就此在大孫這裡得到一個答案。

朱英也沒有遲疑,直接回道;“自然是真的,或者親王的身份會給他們帶來很多便利,但在孫兒看來,這也是應該是,怎麼說都是一家人,這點便利肯定要給的。”

“不過在治理上,孫兒還是會安排人員監察,或者說更大的監察力度,若是荼毒百姓,魚肉鄉里,那肯定不行,便就在內帑領取一份俸祿,安心做個閒散的富貴王爺吧。”

“孫兒這邊的羣英商會,按照目前的情況和走向,會在以後積累非常多的錢財,孫兒想在宗人府裡,專門成立一個股份,作爲往後,所有皇室子孫的福利。”

“同時也給予每個皇室成員,按照等級身份,給予一部分的數額,可以在冠禮之後,按照屬於自己的一份財物。”

“往後冊封的藩王,也可以有一定的錢財,用來招募士兵,謀士,去遠方開設自己的藩國。”

“爺爺放心,孫兒並非是冷血之人,很多東西也並不是說做在表面上,會好好的照顧好咱們老朱家的。”

朱英心中明白老爺子的忌憚,當然這種忌憚在朱英看來,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所謂皇家無情,在歷來的王朝中,無數血淋淋的事實案例在先,加上大孫這麼個情況,朱元璋的擔心,還真不是多餘的。

“大孫既然如此說了,咱也就放心了,大孫,你要記住,或許整個皇家這麼多人,會有那麼幾個孽種,但不見得都是如此。”

“咱們老朱家祖上數代,都是土裡刨食的農民,到咱這裡,遇到中原王朝前所未有之大變,咱運氣好,得了這中原天下。”

“可打江山易,守江山難,這蒙元一朝,開朝時多麼強大,控弦之士號稱百萬,清掃天下諸國,然建國不到百年,便就支離破碎,可見在治理天下上,是有多麼的艱難。”

“哪朝的皇帝,不想自家的王朝千秋萬代,可縱觀古今,從來沒有說哪朝真正的做到過。”

“國祚最長的,便就是周朝了,將近八百年。”

“而一統天下的始皇,如此強悍的人物,不過十五年就化作雲煙消散。”

“咱初建大明,心裡頭壯志凌雲,開疆擴土,增大版圖,可隨着時間的推移,咱逐漸的發現,大明的內部,一團亂麻。”

“南北漢人的差異,百姓苦難的生活,還有滿懷異心的豪族鄉紳。”

“這些事情,稍有不慎,便就是顛覆咱大明的隱患,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咱大明看似繁榮強盛,可實際上卻是外強中乾。”

“爲此,咱也只能忙碌於朝事之中,不再想着動兵的事情。”

朱元璋緩緩的說道,語氣之中,帶着太多的唏噓,他是趁此機會,教導自己的大孫,要如何去治理一個國家。

也是極少的,在大孫面前袒露自己心中的想法。

看着大孫略帶沉思的面孔,朱元璋微微點頭,而後繼續道:“大孫,你還年輕,這段時間以來,咱心裡頭也很清楚,在大孫的心中,有着很多的想法。”

“咱不知道在大孫的心中,是想要打造怎樣一個大明,但是咱明白,不管是怎樣的選擇,咱爺倆的想法是一樣的,都是要讓這大明更加的昌盛。”

“這治理國家,治理軍隊,治理官吏,就像是大孫所說,如烹小鮮。”

“咱最擔心的是,就是在咱走後,大孫的心思會有些急切了,從而導致埋下禍患。”

“大孫,便就趁着今日,跟爺爺說兩句心裡話,在大孫的想法中,究竟是想要讓這大明達到一個怎樣的程度。”

這是朱元璋在內心中的擔憂。

作爲開國皇帝的朱元璋,對於自己的繼承人,可謂是太難受了。

太差經不行,像大孫這麼優秀的,又放不下心來。

從前各朝代的歷史中可以發現,但凡是優秀的皇帝,總是想要創造屬於自己的功績,在這史書上,留下濃厚的一筆。

而想要做到這一點,就無可避免會對整個國家進行大量的改革。

在此之後,自然是建立豐功偉業。

有些皇帝成功了,留下浩蕩千古的威名,有些皇帝失敗了,留下無數罵名。

這些皇帝,不管是失敗或者成功,毫無疑問,在本身上,都是極爲優秀的。

可有時候,相對平庸的皇帝,卻是讓王朝延續更長的原因。

聽到老爺子的話,朱英沉默了。

他想說些什麼,可欺瞞老爺子,在心中又有些不願意。

可若是跟老爺子說,他要打這裡打那裡的,怕是老爺子也很難理解。

思前想後,朱英緩緩開口: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這一次,換朱元璋沉默了。

他知道大孫很有想法,從諸多佈局手段,對朝政制度的改革上,也可以看出其中的優秀。

可沒想到,大孫竟是有如此遠大之抱負。

霸秦強漢,盛唐富宋。

在大孫的眼中,這都是要超越的存在。

而建立巨大版圖的成吉思汗,也不過一武人。

這意味着大孫想要打造的大明。

在霸道上,不弱於大秦。

在強悍上,和大漢相比。

在昌盛上,要比肩大唐。

在富裕上,與富宋無異。

甚至於在版圖上,也要比成吉思汗所建立蒙元,更加的遼闊寬廣。

這,是怎樣的一種想法。

這,又該是一個怎樣的大明。

這樣的王朝,不說自己,縱觀古今歷代皇帝,是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吧?

朱元璋喉嚨滾動,想要說上兩句。

可猶豫遲疑了半晌,已經不知道如何開口了。

看着大孫堅定的眼神,朱元璋沒有任何懷疑,大孫絕對會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

夜漸深。

朱英也回了坤寧宮,準備批閱一些奏章後就歇息。

朱元璋坐在乾清宮的院子裡。

看着天上的明月,微微有些出神。

一道清風吹過,劉和拿來外袍給陛下披上。

出神許久的朱元璋,這才堪堪回過神來。

“劉和,你說咱這個皇帝,當得如何。”朱元璋不由隨口問道。

劉和聽着這話,連忙道:“陛下千古一帝,再造中原盛世,百姓愛戴,中外臣服,雄才大略即觀古今也是首屈一指,天下無不爲之歌功頌德”

“行了行了。”朱元璋揮手打斷道。

“你這傢伙,真就是問也白問,只知道拍咱的馬屁。”

劉和聽着,連忙跪地磕首道:“奴婢惶恐。”

“好啦,咱赦你無罪,算了,問你也是白問。”朱元璋擺擺手說道。

劉和這才慢慢直起身子。

朱元璋也不再多說,眼看夜深,現在晚上也不用批太多的奏章,便就準備朝寢宮走去。

剛走兩步,突然一頓。

朱元璋突然笑着反應過來:“咱突然發現,大孫這詩詞歌賦的水準,也還是不錯的嘛。”

再次細細的品味了一番先前大孫的詩詞,只感覺非常有韻味。

“劉和,筆墨伺候,大孫那書法着實不行,還是咱親自給大孫寫出來。”

自己詩作,朱元璋喜歡讓十二子朱柏來寫。

但大孫的詩詞,朱元璋更想自己來寫

次日早朝過後,整個皇宮都有些沸騰起來了。

在早朝,朱元璋宣佈了最新的藩王制度。

這也就是意味着從今天開始,所有藩王的藩地取消,大明疆域之內,不會再有藩國建立。

唯一藩國的冊封,只有海外。

同時授予藩王組建內廷之權。

爲了防止藩王在組建內廷後滯留大明,規定藩王在遞交海外封國的文書後,只能在大明最長停留三年的時間。

超過這個時間,若是藩王還沒有離開,便取消藩王組建內廷之權,並永久剝奪其權力,不得再次組建。

同時,放棄組建內廷的藩王,可以獲得一份來自於內帑的產業,也可選擇入仕,掌軍亦或其他。

這則昭告一出,目前已經就藩的八位藩王自然沒什麼異議可言。

至於其他的還未就藩的藩王,譬如住在左右順們已經封王的五位親王,就有些難以接受了。

他們還指望着就藩離開京師,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這般一來,可什麼都沒有了。

只是他們連親衛都沒有,即便有意見又如何,也只能憋着。

一羣十幾歲的少年,頂着親王的名頭,放眼四周,文臣武將們根本不會過多關注。

反而,對於這次的改革的藩王制度,幾乎所有的文武官員都是叫好。

主要還是以朱樉爲首的這些早期的藩王,名聲太差了。

藩地的情況,那叫一個混亂。

就算是當地的御史,也根本沒法對抗。

現在好了,要禍害,就禍害大明之外去。

不過有人歡喜有人愁,像是朱棣的話,心裡頭還是比較高興的,下了早朝,就拉着李景隆一起喝酒去。

李景隆無所謂,作爲皇親國戚,陛下的親外甥孫,都督府那邊去不去幹系不大。

便就和朱棣一起,來到了燕王府中。

“表叔,恭喜了,這次陛下的改制,想必對於表叔來說,是最爲有用的吧。”

“海外封國,那可是真正的國,甚至還授予組建內廷,以表叔的能力,想必定能開創下鼎盛基業。”

李景隆笑着說道。

對於燕王朱棣的很多想法,他算是比較清楚的,在北平的時候,就已經非常的明顯了。

而在這份上,李景隆也曾不遺餘力的幫助朱棣。

朱棣聽完,也是笑着回道:“能夠到如此境地,對於我等藩王來說,也算是一條路子了,說起來,這還得要感謝太孫殿下,這個法子,便是他提出的。”

李景隆聞言有些詫異,道:“太孫殿下竟有如此膽氣。”

海外封國的想法,其實是很大膽的。

首先就牽扯到大明的大軍,佔據下來後,才冊封給藩王鎮守。

這也就意味着有相當一部分的軍隊,要留在藩國爲藩王掌控。

有了大軍的藩王,加上自己的藩國,這幾乎直接就形成軍閥割據了。

因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明軍隊打下來的疆土,也當是屬於大明,而不是藩王。

朱棣也有些感嘆道:“或許在他的心中,我等藩王所冊封的藩國,是很難對大明造成危險的。如大周分封諸侯,海外遠離大明,如此一來,也能借助我等的力量,徹底的解決倭寇患吧。”

李景隆點點頭。

就目前看來,海外封國對於大明來說,還是很有好處的,唯一的隱患只是在於後世。

或許某個時候大明垂危,被藩王入主。

不過這些事情,是很久遠之後的事了。

分封制的存在,自始皇一統天下就再也沒有出現過,沒想到今日,大明又將其恢復了。

這很有可能,像是曾經的周朝一般,延續非常長的大明國祚。

“景隆,明年開春出征倭國,便就是到了我再次就藩之時,目前在高麗,道衍已經有二十萬大軍配合而動,父皇這裡,按照我的估計,至少也有四十萬大軍。”

“這般聲勢,倭國那裡無可抵擋,建藩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我知道景隆心中抱負甚大,到時候藩國百待廢興,更兼鎮壓倭人,我希望景隆可以過來幫我。”

第415章:發兵遼東第601章:要被奪權的朱高熾第789章 王爺,我先行一步.第450章:最擅長薅羊毛的朱元璋第164章:寧妃第703章:想出戰的徐輝祖第442章:朱英的歪路子手段第五十五章:別嚇我啊第129章:大明農業的未來(求訂閱求月票)第504章:北元大軍第六十三章:海禁第517章:海貿第722章 朱英的忽悠,朱元璋的溺愛第419章:藍玉的震驚第324章:即將到來的暴風雨第九十四章:大哥回來了(求訂閱求月票)第647章:扯虎皮的趙秀才第291章 :大明四大商會(求訂閱求月票)第348章:朱棣的醒悟第487章:朱棣回京第373章:謠言案第435章:肉爛在鍋裡第801章 掀翻世界信仰的桌子第277章 :朱元璋的皇家商會第718章:藍玉的報復,海島局勢第二十一章:爺孫倆的第一次見面第691章:曼陀羅花毒,甩鍋的辦法第111章:奉天承運皇帝第202章:等咱死了再說第七十九章:好個孝順的老四第285章 :從未有過的早朝第806章 高麗反叛,倭國要收復九州島第425章:給咱大孫一個驚喜第360章:莫要高看了天下文人第708章:被學霸統治的恐怖,國之棟樑第313章:皇子守國門,藩王死社稷(求月票)都310章:罪在當代,功在千秋(求月票)第692章:爲大明賀!第229章:朱英和他的小皇叔們第806章 高麗反叛,倭國要收復九州島第160章:外婆菜的味道第八章:太孫之位當允炆殿下莫屬第319章:招賢第一人第361章:一切爲了家族第368章:孝陵祭奠第783章 將計就計燕王大勝第337章:京師拆遷,百年大計(求月票)第130章:陽謀第671章:大開殺戒第八十章:煌煌大明第488章:大孫從未讓咱失望過第393章:被打臉的朱元璋第388章:先談招安第八十章:煌煌大明第197章:操練皇子皇孫第307章 :惶恐的劉三吾第499章:朱英畫下的大餅第814章 平定倭國,改四大行省第220章:姚廣孝在高麗第348章:朱棣的醒悟第四十四章:父王不要慌第656章:干預真臘暹羅的戰爭第263章:這年頭,還有人敢造反?第706章:十年遠征第233章:買賣同罪第410章:朱元璋的決定第673章:對朱允炆的敲打第802章 進攻帖木兒的方法第127章:不跟大孫走的都下去吧第十三章:北鎮撫司小旗官第350章:安南初始第463章:姐姐對弟弟的血脈壓制第488章:大孫從未讓咱失望過第680章:大明全面改革之初第408章:陳慕月終入宮第435章:肉爛在鍋裡第565章:北元的反擊第一章:八百里加急第384章:正陽大道第223章:好傢伙,算我沒看錯你第580章:十八億大明寶鈔第252章:被大明京師震撼到的帖木兒孫子第652章:淮西勳貴集團的尷尬處境第119章:我大哥怎麼可能還活着第526章:安南必須用漢字第690章:自救的辦法,襲擊大明太孫第408章:陳慕月終入宮第282章 :朱英的大善第214章:只能放鴿子了第684章:售賣國土,欺天之罪第409章:致仕之爭第543章:恐怖的威望第708章:被學霸統治的恐怖,國之棟樑第230章:驚喜的皇子們第575章:把北元王朝發展成傭兵帝國第285章 :從未有過的早朝第449章:倭國天皇密信第453章:天下豈有六十年太孫第757章 世界在變化第五十八章:中場休息
第415章:發兵遼東第601章:要被奪權的朱高熾第789章 王爺,我先行一步.第450章:最擅長薅羊毛的朱元璋第164章:寧妃第703章:想出戰的徐輝祖第442章:朱英的歪路子手段第五十五章:別嚇我啊第129章:大明農業的未來(求訂閱求月票)第504章:北元大軍第六十三章:海禁第517章:海貿第722章 朱英的忽悠,朱元璋的溺愛第419章:藍玉的震驚第324章:即將到來的暴風雨第九十四章:大哥回來了(求訂閱求月票)第647章:扯虎皮的趙秀才第291章 :大明四大商會(求訂閱求月票)第348章:朱棣的醒悟第487章:朱棣回京第373章:謠言案第435章:肉爛在鍋裡第801章 掀翻世界信仰的桌子第277章 :朱元璋的皇家商會第718章:藍玉的報復,海島局勢第二十一章:爺孫倆的第一次見面第691章:曼陀羅花毒,甩鍋的辦法第111章:奉天承運皇帝第202章:等咱死了再說第七十九章:好個孝順的老四第285章 :從未有過的早朝第806章 高麗反叛,倭國要收復九州島第425章:給咱大孫一個驚喜第360章:莫要高看了天下文人第708章:被學霸統治的恐怖,國之棟樑第313章:皇子守國門,藩王死社稷(求月票)都310章:罪在當代,功在千秋(求月票)第692章:爲大明賀!第229章:朱英和他的小皇叔們第806章 高麗反叛,倭國要收復九州島第160章:外婆菜的味道第八章:太孫之位當允炆殿下莫屬第319章:招賢第一人第361章:一切爲了家族第368章:孝陵祭奠第783章 將計就計燕王大勝第337章:京師拆遷,百年大計(求月票)第130章:陽謀第671章:大開殺戒第八十章:煌煌大明第488章:大孫從未讓咱失望過第393章:被打臉的朱元璋第388章:先談招安第八十章:煌煌大明第197章:操練皇子皇孫第307章 :惶恐的劉三吾第499章:朱英畫下的大餅第814章 平定倭國,改四大行省第220章:姚廣孝在高麗第348章:朱棣的醒悟第四十四章:父王不要慌第656章:干預真臘暹羅的戰爭第263章:這年頭,還有人敢造反?第706章:十年遠征第233章:買賣同罪第410章:朱元璋的決定第673章:對朱允炆的敲打第802章 進攻帖木兒的方法第127章:不跟大孫走的都下去吧第十三章:北鎮撫司小旗官第350章:安南初始第463章:姐姐對弟弟的血脈壓制第488章:大孫從未讓咱失望過第680章:大明全面改革之初第408章:陳慕月終入宮第435章:肉爛在鍋裡第565章:北元的反擊第一章:八百里加急第384章:正陽大道第223章:好傢伙,算我沒看錯你第580章:十八億大明寶鈔第252章:被大明京師震撼到的帖木兒孫子第652章:淮西勳貴集團的尷尬處境第119章:我大哥怎麼可能還活着第526章:安南必須用漢字第690章:自救的辦法,襲擊大明太孫第408章:陳慕月終入宮第282章 :朱英的大善第214章:只能放鴿子了第684章:售賣國土,欺天之罪第409章:致仕之爭第543章:恐怖的威望第708章:被學霸統治的恐怖,國之棟樑第230章:驚喜的皇子們第575章:把北元王朝發展成傭兵帝國第285章 :從未有過的早朝第449章:倭國天皇密信第453章:天下豈有六十年太孫第757章 世界在變化第五十八章:中場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