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京師拆遷,百年大計(求月票)

十月已過,已經慢慢的開始變成有些寒意。

連續數日的連綿雨水,讓整個京師的街道,都變得泥濘不堪。

有家境貧寒的大臣,自然是沒多餘的錢財購置轎子轎伕,即便是租賃,也是承受不住。

那就只能雙腳行走,摸黑下來,自然一身泥濘。

這番上朝自是不行,有失禮數,司禮監的太監,可不會管你這麼多,直接就給記載上了。

最次都是罰幾個月俸祿。

本來就貧寒的家境,更會雪上加霜。

無奈之下,唯有在皇宮外五龍橋這裡,用水清洗一番再行入朝。

午門的早點,讓家境貧寒的清官,倍感溫暖。

以至於每天都有不少大臣,一個不慎,就跌入湖中。

能夠進奉天殿的,普遍來說年紀較大,這般天氣,直接就一病不起,躺家裡去了。

“往後的早朝,便就推遲半個時辰吧。”

朱元璋雖然喜歡壓榨官員,但這般確實有些苦了,好歹都是能進奉天殿的京官,可謂是入了大明權力中樞。

“謝陛下隆恩。”

衆多大臣,紛紛是真心叩首,現在日出極晚,能夠推遲半個時辰,對於大多數的官員來說,都是極佳的事情。

朱英望着奉天殿外的細雨綿綿,開口道:“爺爺,如今正是農閒時分,秋收已過。如今京師內外,道路敗壞,雨水內澇,泥水飛濺。”

“孫兒想請爺爺降下諭旨,對京師內外,修築一番。”

朱英早就想對這大明京師,大搞基建了。

現在京師的名頭,在整個大明,或者說天下都城,都是首屈一指,獨一無二。

可對於經歷過後世高樓大夏,道路整潔,房屋錯落有致的朱英來說,真就是出了皇宮,便如入了貧民窟一般。

即便是繁華的秦淮街道,旁邊也是一片片低矮房屋。

因爲大多皆是木質,一眼望去皆是腐朽,陳舊的味道,也就內城的親王府邸,富裕的豪宅大院,還有青石鑄牆,看上去稍稍整潔一些。

其餘地段,滿眼都是污穢,更有些狹窄小巷,大小便都無人清理,臭味熏天。

加之土地沒有硬化,除了皇宮內城附近有石板路,其他地方難以言說。

這就是現在,真實的大明京師寫照。

南京如此,大明其餘地方,更是不用多說。

聽到太孫殿下有要修繕京師的意思,下面大臣頓時就極爲安靜了起來。

現在的京師,尤其是這樣的雨天,可真是讓人遭罪,不管是文人書生,亦或是販夫走卒,苦其久矣。

只是這般多年,早就習慣了。

現在有太孫殿下提出,可以有更好的改善,這都是涉及到自身的,誰還能說半個不字。

朱元璋聞言,心下思索一番。

剛過秋收,國庫充盈,內帑這邊更是富得流油,似乎花點錢財把整個京師修繕一番,倒也是個不錯的想法。

“行,這件事即是大孫提出,便就由大孫負責了,六部當全力配合太孫行事。”

朱元璋吩咐道。

“遵陛下諭旨。”

華蓋殿,位於奉天大殿和謹身大殿的中間,相對來說面積要少上很多。

平日裡這裡也是朱元璋的辦公場所。

不過當大孫政務需要處理的時候,朱元璋就會讓出來,去後面更大的謹身殿處置政務。

往前十多年,這裡也一直都是太子朱標辦公的固定地點。

現在作爲皇帝的權力,便如往前一般,朱元璋逐漸向大孫手裡轉移,這華蓋殿,也是如此。

“京師內外,可有規劃圖紙。工部目前的營造,當以何爲依據。”

朱英把工部尚書沈溍傳喚到華蓋殿中,詳細問道。

這營造工匠,都歸屬於工部管轄。

沈溍躬身道:“回稟殿下,工部營造建築,自有畫匠出具圖紙,而後工匠以圖鑄造,其中營造之法,便以典籍《考工記》爲準。”

聽到這裡,朱英吩咐郭忠去拿本《考工記》過來瞧瞧,而後再次對沈溍問道:“京師內外,可有詳細規劃圖紙。”

沈溍回道:“啓稟殿下,有關京師內外規劃的圖紙,盡皆藏於工部書庫中,若是陛下有需要,臣立即爲殿下取來。”

朱英只是隨口一問,沒成想京師還真的有規劃圖存留。

其實這還真是朱英孤陋寡聞了,別說是都城建設,即便是其他城池,也都是有詳細規劃的。

只是現在的規劃圖,並沒有過於細緻,只有大致的方向和定位,而在建造過程中,因地適宜也會有許多的改變。

“即是如此,那便快快取來。”朱英吩咐道。

沈溍連忙道:“遵令。”

而後匆忙趕去拿圖紙了。

對於京師的改造,朱英開始沉思。

首先是地面硬化,這個是必須要做的,但是若論全部都鋪上石板,可就有點難了。

石板需要燒製,製作週期可不短。

把整個京師都鋪上石板,這個中的花費,怕不是個小數目,即便是朱英現在確實有不少錢財,甚至還能動用寶鈔提舉司,這般大的項目,過於鋪張浪費了。

‘看來,還是搞羅馬砂漿,參以砂石,整個類似於混凝土的地面出來,纔是王道。’

‘這地面硬化倒是個難題,人工夯實太慢了,要是有壓土機就好了,來回滾上兩趟,便就結實了。’

想到這裡,朱英眼睛一亮。

壓土機這玩意,說到底並不難做,無非就是個大滾筒,就是動力難搞。

‘動力的事情,沒有機械,人力畜力多整點,還怕拉不動麼。’

‘四頭牛不行就八頭牛,五個人少了就十個人,總得也要動手去壓要快吧。’

想到這裡,朱英直接就作畫起來。

花了幾張,朱英不滿意,畢竟咱作畫這塊,朱英擅長寫意,並非是寫實。

只是當意境太過高深的時候,別人理解起來相對較爲困難。

至少拿了圖紙回來的沈溍看了半晌,也沒看出個所以然來。

“知道本宮這是畫的什麼嘛。”朱英收筆問道。

面前這幅畫,算是十多張畫作之中,最爲得意之作了。

沈溍一聽,額頭上冷汗都出來了,這黑漆漆的一團,他能看出個啥來。

若是說看不出,豈不是得罪了太孫殿下,這往後的朝堂生活,還要不要混了?

情急之下,沈溍也只能硬着頭皮猜測道:“殿下畫作意境悠遠,臣難以企及,不過臣觀看下,似乎殿下畫的是耕田所用之犁?”

連蒙帶猜,畫面上那個小黑團,好似是人,又似什麼動物在前方,有幾條黑線拉扯,跟耕田的景象,勉強能扯上幾分相似。

朱英一聽,愣了下。

這壓土機的原理,好像還真跟牛耕田差不多。

不過一個是鬆土,一個是壓土罷了。

想到這裡,朱英笑道:“確實跟犁有些相似,不過在這方面的,並非是爲了鬆土。”

“沈尚書你且看來,本宮這後面畫的,是個巨大鐵筒,其目的所在,便是如牛耕田般,把這地面給壓實了,只需數人數牛,拉着這鐵筒來回滾動,這地面可不一下就給夯實了。”

朱英停頓下,皺眉繼續道:“只是這鐵筒打造起來,倒是有些麻煩了,如此大的鐵筒,工匠製作起來,怕是要花費不少時日。”

聽到太孫殿下的言語,沈溍福至心靈的補充道:“殿下,若只是爲了夯實地面,鐵筒雖好,亦可用石柱,偌大的石柱中心掏空,亦是能作夯土之用。”

朱英一聽,不由道:“好辦法。”

這次,朱英算是對古人的智慧,有了個徹底的瞭解。

他所暫居的,是先見之明,落到實地實施方面,略有不足。

而沈溍作爲工部尚書,掌控工匠,在這等事情上,早就是爛熟於心,稍稍點撥,就能舉一反三。

單輪智商而言,能夠考中進士的,可沒有一個傻子。

那均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硬生生殺出來的。

“這個壓土石的製作,便就交於沈尚書了。”朱英滿意的說道。

沈溍連忙表態,表示三日內,便可成型數十架。

隨後,便是關於京師內的規劃建設了。

現有的圖紙還算是比較詳細,從圖紙上可以看到,目前的大明南京城,大致可以劃分爲四大類。

分別是:手工業區,商業區,官吏富戶居住區,風景遊樂區。

至於貧民區,自然都是到外城去了,也沒財力可居住在內城裡來。

其中手工業區,又是城內大頭。

如今的南京城內的居住者,以手工業者佔絕大多數,元末時期的農民戰爭,讓大多數的工奴成爲了較爲自由的匠人。

明初蓬勃興盛的農業生產,成爲手工業發展的紮實基礎。

手工業的繁榮,也生出了不少新的行業,產品製作的各個階段,也逐漸開始獨立起來。

譬如造紙印刷,製糖售賣。

往前造紙印刷多是爲一體制作,現在也慢慢分別開來。

而朱英之所以決定把造糖廠崩盤,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爲目前製糖行業的繁榮。

雖然製作稍顯麻煩,但是糖霜製作,多數以家庭爲單位,前店售賣,後院製作。

糖霜廠對於民間的衝擊,將會使得許多家庭無立足根源。

朱英自然不想民營受到太大的打擊,須維護住民營發展的良好環境。

像是釀酒,紡織,製衣,瓷器。

對於民營衝擊不大,主要的方向,還是在於軍戶官員及外銷。

如今的手工業發展,已有足足三百六十行之多。

隔行如隔山的話,在現在極爲恰當。

每行每業,都是有自己的市語,不相通用,初一聽去,甚至連何等語言都不清楚。

漢字一字多音,大明各地方言甚多,交流起來,也很是吃勁。

唯有淮西話,因陛下語之,當爲學習之首。

這是從上往下的傳遞,陛下說這話,自然大臣們也得學這話,不然聖諭都聆聽不清,豈不是自尋死路。

爲京官者,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學習淮西話。

目前大明官辦手工業輪班匠人,也已有六十二行之多,可見繁華。

手工業區在南京西南方,多爲官府指定,使百工各有區肆。

匠人們也按行業分類而區。

居住地往往稱作某某坊,如木作坊,織錦坊等等。

其中也跟地利多有干係,譬如染坊多佈置在柳葉巷,船板巷這等靠近水源低端,方便使用。

另一個繁華地帶,便就是商業區了。

京師鋪戶多非土著。

在這裡生活的,一般爲外地商人,規模產業較大,也有各種老鄉會,商幫聚集。

不過現在嘛,整個商業區,大半爲羣英商會所佔。

還有官吏富戶區,風景區。

這些基本上都是達官貴人居所,秦淮西段,便就是了。

在這裡與商業區相交之處,便就是朱英平安茶樓所在。

各種青樓妓館林立,彰顯富裕繁榮。

現在的京師,單單從圖紙上看,已經是頗爲臃腫,像是商業區及受工業區,店鋪都已經開始擠壓道理,一些小巷都難以通身。

以至於有些地方官府馬車難過,最後朱元璋出具罰規:凡侵佔街巷道路而起蓋房屋者,杖六十,各令復舊。

這才止住侵佔,不過早前已經建好的,也不太方面拆了。

這一拆,就是數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大明立國二十五載,南京作爲京師,天南海北的人,都往這裡涌入。

流民,行商,讀書人,各行各業,林林總總,盡皆如此。

朱英看着圖紙良久,在沈溍的解說下,也對整個京師的情況瞭解清楚。

半晌後,朱英悠然一嘆道:“我大明京師,天下王都,如今番薯等作物已然開啓擴散,往後百姓自然生活越發富足。”

“加以攤丁入畝,大明強盛繁榮,未來可期。”

“目前京師雖大,可對往後數以百年而言,人數只會越發衆多,如此佈局,何以彰顯煌煌大明。”

“現有之計策,唯有行拆遷之事,擴城建池,整頓建築之格局,方可使京師海納百川。”

沈溍聞言,屏息震撼。

他原以爲太孫殿下就是想修繕一下道路,沒成想這是要把整個京師,徹底的重新建設一番。

尤其那擴城建池,可謂是千百年之南京大變。

“殿下,如此巨大規模,這個中花費,豈不是天價,雖國庫充盈,內帑豐潤,但此番規模,怕是沒有個三年五載,難以承繼。”

“若是年年風調雨順,自不爲多慮,若是碰上災年,只怕是過於虧虛,勞民傷財。”

回過神來,沈溍跪地磕首極力勸說。

現在大明的情況才堪堪好些,這般一來,其實要把國庫吸乾。

朱英扶起沈溍道:“沈尚書多慮,本宮自商起家,當然明白這個中花費,自以心中早有規劃,不僅對於國庫沒有過多損害,說不準反而能有所盈利。”

笑話!

大明疆域千萬裡,百姓六千餘萬口,若是打造一個南京城,還要讓社稷動盪,根基不穩。

那他朱英不如自殺回去,還做個勞什子大明太孫。

這些基礎的商業手段,以後世的眼光所看,真就不難。

沈溍自然是心中不信,但也不可能當面反駁太孫殿下,心中計劃着,待會回去就寫奏章,到陛下那邊打小報告。

朱英沒有過多關注沈溍神情,看着這圖紙許久,而後手指正陽門道:“自正陽門起,於皇宮外五龍橋廣場,左右共計修建三十丈大道,但凡牽扯其中店鋪,予以盡數拆除。”

“大道左右,統一規劃,另造三層小樓,間寬一丈,三間一樓,每五樓留一巷,自正陽門起,至外五龍廣場而止。”

沈溍聞言,頓時就明白。

太孫殿下的想法,便是如同唐時長安,朱雀大道一般,修建一條直通內外的主幹道。

遙想典籍記載,長安繁華,沈溍不由心神馳往。

只是沉浸少許,回過神來後,沈溍不由問道:“拆除如此多家,不知百姓當何以安置。”

朱英直接回道:“自是當以拆遷尺寸,予以寶鈔安置,其中尺寸,便以地契爲準,侵佔不予發放。”

沈溍心中稍稍一算,不由道:“殿下,這等數額巨大,不知當以多少爲其標準。”

朱英心中術算。

按照圖紙上,自外五龍廣場到正陽門,約莫有三裡半地界,便就是一千七百五十米長。

左右百米,便就是十七萬五千方。

再加上在道路之外,左右兩邊朱英打算各推進十五米,用以建造店鋪,便再加五萬兩千五百方。

總計二十二萬七千五百方。

心中思索一番後,朱英道:“便就按地面兩貫鈔每方,二層往上則按一貫鈔每方計,用以安置百姓。”

現在京師的房價,雖然比起其他各地來算是高,不過一間普通住宅,面積大約六十方左右,大致也就四十五貫鈔即可,大約是一貫鈔每方。

店鋪的價格稍高,也沒兩貫。

這個價格,對於被拆遷的百姓來說,可謂是大賺了。

目前街道旁店鋪,大約在五六十方,算上二層,可得寶鈔近百。

再花費個幾十貫寶鈔找個新址真不難。

朱英也算過,即便算是街道面積,總計不會超過五十萬貫鈔。

這些對於現在的羣英商會來說,真不算太大的事情,連動筋骨都沒到,賬面上的流動寶鈔隨時可抽出來,對於本身的買賣,都不會有什麼影響。

沈溍嘴巴微微張開。

幾十萬貫鈔啊,太孫殿下一張一合,就這麼出去了,且還只是個開頭而已。

即便是陛下修繕皇宮內廷,一般出手也不過幾萬貫鈔的花銷,而看着太孫殿下這番模樣,這幾十萬貫寶鈔似乎並沒有放在眼中。

“殿下,安置百姓,是否過於多了些。”沈溍不由說道。

在沈溍看來,官府辦事,便每家每戶有個十多二十貫鈔便已足夠了,怎能還賺上了。

朱英笑着說道:“這可不算什麼,咱們這大道左右兩側的店鋪售賣出去,什麼都有了。”

沈溍有些奇怪的問道:“不知殿下新建店鋪,打算賣多少一方。”

朱英嘴角翹起,伸出兩根手指。

沈溍皺眉道:“兩貫鈔一方,似乎太過低廉了些,如若算上三層同價的話,倒也不差多少。”

新建房屋一間五十方,三間一樓便是一百五十方每層,三層共計四百五十方。

每樓九百寶鈔。

摺合市價算起來,大約是六百多白銀。

就京師行情而言,已經算是比較低了。

畢竟是正陽大道左右,往後便是最爲繁華地段了。

朱英聞言,緩緩搖頭道:“二兩貫鈔怎可使得,本宮說的是每方二十貫鈔,三層同價。”

沈溍思索的神情,一下子就僵硬起來。

太孫殿下真好,明明可以直接搶錢,卻還要送出去一棟三層小樓。

朱英可沒管這麼多,繼續說道:“如此算來,全部售賣可得寶鈔三百餘萬貫寶鈔,即便是加上地面修繕,建造房屋,應當還是能有些剩餘。”

這麼想着,朱英思索着再次道:“到時候看剩餘多少吧,不夠本宮就再添一點,把正陽門也給修繕一番,便是這內廷之中,有些地方也需多多修葺,似有些陳舊了。”

眼瞧着太孫殿下似乎陷入美夢之中,沈溍不由打斷道:“殿下,這方價錢,一樓約莫一萬三千餘貫鈔,即使折算市價,也須得近萬兩白銀。”

“哪有如此多的富人,購置這等房屋,簡直超乎臣心中想象。”

沈溍作爲工部尚書,每年的俸祿摺合起來,包含大米,寶鈔,綢緞等等,總計不過一千五百兩白銀。

他可是正二品的大臣,在沒有宰相的現在,實權上已經是和其他尚書並列百官首位,位高權重。

且是如此,也須得不吃不喝將近七年,所存留的俸祿,才堪堪購買這三間小樓。

朱英起身,走到沈溍的旁邊,拍了拍其肩膀,笑着說道:“沈尚書,得空就去到處看看,別說京師裡,便是隻算江南,那些富紳也足以將其買斷。”

“更有大明如此多商幫,區區萬兩白銀,在一省之商幫面前,當真不叫個事。”

“此處小樓也不限購,只等消息傳出,沈尚書看着吧,不出三日,盡皆售罄。”

貧窮限制了沈溍的想象力。

所以他還是不信太孫殿下的,心中已經計較好,篤定主意,回去就給陛下上奏疏,打小報告。

朱英看着沈溍神情,大致也猜出少許,便就意味深長的說道:“此事當要儘快,沈尚書按照方纔本宮所言,出具具體章程,而後交友爺爺審閱吧。”

“待批覆下來,再行統籌測量之事。”

沈溍深深作揖道:“臣遵殿下令旨。”

看着沈溍離開,朱英輕輕一笑,並無多大在乎。

他心中清楚,就這點錢財,老爺子自不會多說什麼。

再者說了,老爺子也是個好面子的,長達數裡的正陽大道,更有三十丈,百米之寬。

這無疑是對了老爺子的喜好。

往後外臣入京,自然會震懾一番,亦如當年盛唐,萬國來朝之景象,彰顯大明氣派。

換一個角度來說,這叫政治正確。

最爲關鍵的是,並沒有掏國庫內帑的錢財,哪怕是後面房屋售賣不出,自然也是由羣英商會買單。

然這些房屋店鋪,怎會有售賣不出的景象。

朱英心中已經打算好,只等規劃佈告後,直接就通過驛站傳遞昭告,加急通傳各府城,直接就開啓預售。

自然朱英可以保證,這必然不是爛尾樓。

第307章 :惶恐的劉三吾第227章:人間清醒的呂氏第316章:我大明未來可期第321章:被遺忘的犯人第520章:想提前退休的朱元璋第399章:大明正統,禮儀之邦!第751章 黃帝紀元大明四十一世紀第二十四章:調查,暗手第181章:朱元璋也很無奈第196章:大孫下手輕一點第794章 朱高熾打朱棣的小報告第418章:狠辣的姚廣孝第256章:第一次早朝的朱英第228章:咱大孫,瘦了呀!第665章:刺殺大明皇帝,太孫第773章 朱元璋病重,太孫監國第803章 遵太孫令旨蕩平暹羅第372章:清洗開始第589章:攪動西域第552章:大明的強盛第278章 :越發強大的朱英第409章:致仕之爭第618章:你可知道我是誰第459章:衛所調動第687章:太孫辦事,哪需要什麼證據第210章:海外分封的想法第619章:擴大漢文化圈子第一步第293章 :被澆了冷水的朱棣第402章:朱棣的手段第660章:南巡第395章:朱元璋對衛所制度的鬆動第650章:大明遠洋艦隊的威脅第九十六章:見面(求訂閱求月票)第六十三章:海禁第261章:藍玉惹事第609章:黑衣宰相在京師的底蘊第607章:咱可就你這麼一個老兄弟了第504章:北元大軍第645章:大明要謀取拜占庭帝國?第807章 先平高麗,再滅倭國第八章:太孫之位當允炆殿下莫屬第七十四章:祭祀第523章:給朱允炆要藩地第394章:朱元璋的糾結第148章:老師說的話,竟然是真的彙報欠更第188章:繼承蒙古帝國的遺產第400章 :咱的好大孫,好大孫!第三十七章:對策第471章:可憐悲哀的朱允炆第484章:膽大包天的朱棣第838章 推行新政第319章:招賢第一人第838章 推行新政第745章 當爲我大明之福第187章:朱英演武,被震撼到的老爺子第287章 :朱元璋的同鄉造反第二十三章:朱元璋的智慧第746章 重裝騎士第722章 朱英的忽悠,朱元璋的溺愛第597章:少女情懷總是詩第580章:十八億大明寶鈔第647章:扯虎皮的趙秀才第220章:姚廣孝在高麗第128章:秦王投誠第165章:姚廣孝遠走高麗第290章 :幕後之人的真實目的(求訂閱求月第453章:天下豈有六十年太孫第793章 李景隆帶回來的麒麟瑞獸第667章:內亂第八十七章:那塊布條第733章 拿我佩劍今日斬了這逆子第830章 彈劾藍玉謀反第154章:朱元璋的豪華馬車(年底求月票)第376章:軍中思想的變化第822章 縹緲無蹤張三丰第188章:繼承蒙古帝國的遺產第十五章:這,絕不可能第九十一章:白肚兜(求訂閱,月票)第750章 已經開始的蒸汽火車第664章:針對大明皇帝的行動第284章 :朱英的集資陽謀第301章 :一律三年起步第201章:足以和始皇長城相比第670章:少主朱英第582章:備軍三十萬,平定安南沒有太監第643章:四大藩王的謀劃第464章: 爲難的狄玉森第425章:給咱大孫一個驚喜第240章:爲長孫殿下賀!第七十一章:神宮監的老太監第184章:布條歸位,滴血認親(求一波月票)第699章:連夜跑路第167章:有被震懾到的藍玉(求月票)第775章 讓大明和親?第425章:給咱大孫一個驚喜第705章:瘋狂的懸賞第126章:找大侄子去吧第353章:冠名,給陛下拜年
第307章 :惶恐的劉三吾第227章:人間清醒的呂氏第316章:我大明未來可期第321章:被遺忘的犯人第520章:想提前退休的朱元璋第399章:大明正統,禮儀之邦!第751章 黃帝紀元大明四十一世紀第二十四章:調查,暗手第181章:朱元璋也很無奈第196章:大孫下手輕一點第794章 朱高熾打朱棣的小報告第418章:狠辣的姚廣孝第256章:第一次早朝的朱英第228章:咱大孫,瘦了呀!第665章:刺殺大明皇帝,太孫第773章 朱元璋病重,太孫監國第803章 遵太孫令旨蕩平暹羅第372章:清洗開始第589章:攪動西域第552章:大明的強盛第278章 :越發強大的朱英第409章:致仕之爭第618章:你可知道我是誰第459章:衛所調動第687章:太孫辦事,哪需要什麼證據第210章:海外分封的想法第619章:擴大漢文化圈子第一步第293章 :被澆了冷水的朱棣第402章:朱棣的手段第660章:南巡第395章:朱元璋對衛所制度的鬆動第650章:大明遠洋艦隊的威脅第九十六章:見面(求訂閱求月票)第六十三章:海禁第261章:藍玉惹事第609章:黑衣宰相在京師的底蘊第607章:咱可就你這麼一個老兄弟了第504章:北元大軍第645章:大明要謀取拜占庭帝國?第807章 先平高麗,再滅倭國第八章:太孫之位當允炆殿下莫屬第七十四章:祭祀第523章:給朱允炆要藩地第394章:朱元璋的糾結第148章:老師說的話,竟然是真的彙報欠更第188章:繼承蒙古帝國的遺產第400章 :咱的好大孫,好大孫!第三十七章:對策第471章:可憐悲哀的朱允炆第484章:膽大包天的朱棣第838章 推行新政第319章:招賢第一人第838章 推行新政第745章 當爲我大明之福第187章:朱英演武,被震撼到的老爺子第287章 :朱元璋的同鄉造反第二十三章:朱元璋的智慧第746章 重裝騎士第722章 朱英的忽悠,朱元璋的溺愛第597章:少女情懷總是詩第580章:十八億大明寶鈔第647章:扯虎皮的趙秀才第220章:姚廣孝在高麗第128章:秦王投誠第165章:姚廣孝遠走高麗第290章 :幕後之人的真實目的(求訂閱求月第453章:天下豈有六十年太孫第793章 李景隆帶回來的麒麟瑞獸第667章:內亂第八十七章:那塊布條第733章 拿我佩劍今日斬了這逆子第830章 彈劾藍玉謀反第154章:朱元璋的豪華馬車(年底求月票)第376章:軍中思想的變化第822章 縹緲無蹤張三丰第188章:繼承蒙古帝國的遺產第十五章:這,絕不可能第九十一章:白肚兜(求訂閱,月票)第750章 已經開始的蒸汽火車第664章:針對大明皇帝的行動第284章 :朱英的集資陽謀第301章 :一律三年起步第201章:足以和始皇長城相比第670章:少主朱英第582章:備軍三十萬,平定安南沒有太監第643章:四大藩王的謀劃第464章: 爲難的狄玉森第425章:給咱大孫一個驚喜第240章:爲長孫殿下賀!第七十一章:神宮監的老太監第184章:布條歸位,滴血認親(求一波月票)第699章:連夜跑路第167章:有被震懾到的藍玉(求月票)第775章 讓大明和親?第425章:給咱大孫一個驚喜第705章:瘋狂的懸賞第126章:找大侄子去吧第353章:冠名,給陛下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