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發兵遼東

大明皇宮華蓋殿。

距離下朝,僅僅不到一炷香的時間,朱元章雷霆震怒。

“這些草原蠻子,怎的,是想要入侵咱們大明嗎,還是咱當初打他們打得不夠狠。”

“這才過了多久,就忘記了當初的疼痛,膽子又大了起來。”

“咱還沒死呢!!”

早朝的時候,邊關那邊傳來急報,大量的草原部族紛紛遷徙,朝着遼東的方向過去。

現在剛剛過春,還未立夏,遼東的冰雪已然融化,這些草原諸部就聯合前行。

目的也很明確,就是奔着傳說之中的東北沃土去的。

這麼囂張的行爲,朱元章怎麼忍受得了。

當初北元殘餘勢力被一掃而光,邊境好不容易太平起來,又成了這個樣子。

且就在這個時候,燕王朱棣被調去伐倭,另有五十萬大軍離去。

相當於就是在背後捅刀子。

“爺爺消消氣,這些草原蠻子自然是受到了別人的蠱惑,依孫兒來看,反倒不是一件壞事。”

“或許這對於咱們大明,還真就是個不錯的機會。”

朱元章一頓,問道:“大孫說說看。”

朱英分析道:“咱們大明對於草原上諸多部族,最麻煩的地方,不是在於能不能打,而是能不能打得到的問題。”

“幾乎所有在草原生活的男子,個個都是天生的騎士,騎馬狩獵是自小就會開始訓練,吃飯的本事。”

“清一色的騎兵,導致他們移動的能力非常迅速,這也是我們大明,最過於麻煩的地方。”

“但是現在,所有的部族開始遷徙,從表面上看來,這是聲勢浩大,估摸上百萬之衆。”

“然而在這其中,能有二十萬騎兵,就已經非常不錯了,這還只是孫兒的估計,實際當然要更少一點。”

“在很多草原部族看來,他們上百萬人,誰都要懼怕他們,但是我們大明,完全可以依託堅城固守。”

“只要有足夠的大炮,火藥,甚至是火繩槍,那麼這些草原騎兵,拿什麼來攻城。”

“沃土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耕種出糧食的,他們甚至連足夠的種子都沒有,卻以爲遼東已經四處長滿莊稼,只需要去收割就行。”

“這麼多草原部族聚集在一起,糧草哪裡夠吃,如果不強行攻城,首先餓死的就是他們自己。”

“真就是傻得可以,咱們這邊按兵不動,就看誰先忍不住唄。”

草原上搶奪地盤,是一件最爲常見的事情,往往也是伴隨着血腥殺戮。

許多部族之間,早就已經存在深仇大恨。

所謂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朱英就不信他們可以放下彼此心中的成見,聯合起來。

能夠將整個草原都統一起來的,歷史上也僅有一個成吉思汗了。

朱元章冷靜下來後,聽着大孫的分析,頓時就明白了其中的漏洞。

心中思索一番後,笑道:“你這小子,這些部族幾乎全都得到消息,在這其中,也是有大孫的手筆吧。”

朱英也坦然承認:“爺爺英明,孫兒不過是在後面給推了一把罷了。”

在去年的時候,朱英作爲大明長孫且爲羣英商會的幕後東家,這個消息一經爆出,對於大明之外的羣英商會分會,全然就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誰也不會讓大明太孫的商會,偷摸摸搞自己這邊的情報。

伏筆,自然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埋下的。

加上今年的沃土之事,乾脆就來一波將錯就錯。

“大孫的意思,此番遼東之事,讓誰去比較好。”朱元章問道。

朱英也沒什麼好猶豫的,直接說道:“孫兒覺得便就讓涼國公與十七叔一同前往吧。”

“有着涼國公的坐鎮,想來不難取勝。”

朱英並不懂軍事,若是懂的話,他也想親自去幹上一趟。

可惜打仗這玩意,並不是說能學會就能學會的,現在的朱英也已經沒了這個時間。

不過對於儲君來說,也沒這個必要。

對於大孫的提議,朱元章並沒有反對。

老十七是個好孩子,在軍事謀略上有着絕佳的天賦,從在鳳陽的那次,就已經看了出來。

能夠這麼快封王,自然也是有這個因素參雜其中。

藍玉是個聰明人,尤其是跟了大孫之後,也變得懂事許多了。

自然能夠清楚這次過去,便就是爲老十七開路。

大孫的舉動,也讓朱元章看到了叔侄同心,家庭和諧的景象。

隨着一道諭旨的下達,大量的衛所軍士被調動起來。

其實這在朱英看來也是一件好事。

尤其是對衛所來說,相當於把內部的矛盾,逐漸向外去轉移了。

當衛所的大量軍士離開後,很多東西也比較方便查探,最主要的是不容易引起衝突。

一個衛所長期駐紮在同一個地方,腐敗的現象,只會越發的嚴重。

現在大明國庫充盈,即便是兩線作戰,基本上也沒什麼問題。

到了夏糧徵收的時候,那就更加不用說了。

不把遼東那邊整理乾淨,沃土的開墾也不會急着開始。

沃土就在那裡,誰也偷不走,拿不動,除了大明有這個開墾能力,其他無論誰來都不得行。

遼東的事情緊鑼密鼓,這邊朱英的軍事學院也沒停下。

大量招收生員的消息,隨着驛站散播到大江南北。

加上前面朱英對於考生的優待,改善,使得許多學子對軍事學院也算是心生嚮往。

別的不說,至少第一批生員的招收,至少能達到滿額的狀態。

聽上去有些奇怪,畢竟這是大明軍事學院,還是陛下擔任院長。

好像應該都趨之若鶯纔對。

實則對於武人的偏見,在絕多大數的百姓眼中,就已經是刻板印象了。

甚至很多百姓,搖身一變從軍後,也會跟着軍中的風俗來。

這不是大明朝的緣故,而是自從始皇一統天下後,幾乎都是這麼一個調調。

朱英的軍事學院招收生員的要求可不低。

別的不說,只要要有識字的能力,纔算是有基礎資格,否則寧缺母濫。

而能夠識字的,幾乎都是文人了。

普通老百姓也沒這個能力去供養讀書人。

小孩稍稍長大一點,那就得幫家裡做事了。

而這個時候,朱允炆那邊的律法書修訂,也基本上已經完成了。

臨近黃昏時,朱允炆興高采烈的捧着大明最新律法典籍,歡天喜地的跑了過來,跟大兄報喜。

“這段時間,辛苦了。”朱英接過律法書之後,並沒雨第一時間去查探,反而是笑着說道。

聽到這話,朱允炆心中不由生出感動。

“給大兄辦事,不辛苦。”

朱英搖頭道;“修訂大明律法,並不是爲我辦事,而是給天下的百姓辦事。”

“我之所以讓你把律法定得如此細緻,最大的原因就是讓遭受到不公的百姓,可以根據這本律法書,來平冤屈。”

“可以說這本律法書跟整個大明的未來,都是息息相關。”

聽到大兄的教導,朱允炆低頭回道:“謝大兄提點。”

朱英見氣氛有些凝重,便就起身拍了拍朱允炆的肩膀:“不管怎麼說,這件事辦得很漂亮,沒有辜負爲兄對你的信任。”

“說吧,有什麼需要獎賞的,能夠答應的,爲兄必然會答應。”

聽到這話,朱允炆的腦海裡,想起了孃親的囑咐。

便就硬着頭皮說道:“大兄,我也想海外建藩。”

“哦!”

朱英有些詫異的看向朱允炆,隨即又釋然起來。

這番有些難爲情的模樣,顯然不是出自那自身的本意,必然是有人在後面支招。

朱允炆平時親近的,也就那麼幾人。

李景隆,黃子澄,還有呂氏。

深入一想就知道,三人也就唯有呂氏了。

李景隆是跟着朱棣跑的,這也不是個新鮮事了,單單幫助燕王朱棣招賢納士,就已經明白。

黃子澄也不會是。

因爲他是個讀書人,更是一個文人。

作爲文人的黃子澄,更多的想法就是留在京師,而不是跑到某處窮鄉僻壤當個土皇帝,雖然現在的黃子澄,其實也沒什麼選擇的餘地。

是以只剩下呂氏了。

從呂氏和朱英的關係上來說,本就是件很尷尬的事情。

朱英可不會去認這個繼母,這一點呂氏心裡頭也非常的清楚。

若是朱英當了皇帝,那就更加的尷尬了。

俗話說得好,只有皇帝讓你尷尬的,哪有讓皇帝尷尬的事情。

到了那個時候,可就不好說了。

“想好去哪了吧。”朱英直接問道。

朱允炆一愣,因爲按照孃親給的可能中,並沒有現在這麼一出。

他都已經準備好了各方面的說辭,怎得到現在就全部用不上了。

“回大兄的話,我還沒有想好去哪裡,一切任憑大兄安排。”朱允炆作揖道。

算是把這個皮球,又重新拋回給了朱英。

朱英也幹錯,起身後走向書架那邊,從上面拿出來一個簡易地圖,遞給朱允炆。

“這是如今大明之外的一些地方,雖說是海外就藩,但也不能太遠了,倒不是別的原因。”

“想來對於大多數的地方上來說,比之大明肯定不同,可能會需要許多的糧食,軍士。”

“在這方面,若是有了什麼難處,大明這邊也好方便支援。”

“並不是說,離了大明,就不是大明的人了。”

“可是明白了我的意思?”

聽到大兄的回答,朱允炆接過地圖,深深拜謝。

他知道大兄應該已經都猜出來了。

“行吧,你先回去歇息一下,這本新的律法,爲兄還要仔細查閱一番,可能還要帶來許多修改。”

聽到大兄開口了,朱允炆自然也沒久留的必要。

再說現在的他,也沒想到大兄答應得這般乾脆,他得回去春和殿,跟孃親商議一番。

春和殿中,早就準備好的呂氏,正在等候朱允炆的歸來。

看到回來,便就揮手讓周邊的宦官宮女退下。

“你大兄是如何說的。”

聽到孃親的問話,朱允炆便就一五一十的將剛纔的情況講述出來。

呂氏聽完後,輕輕撫了下胸口。

太孫這邊沒有反對是在她的意料之中,如此乾脆反而讓呂氏浮想聯翩、

拿過圖紙,呂氏擺在桉臺上,便就招呼朱允炆一起查看起來。

最近的呂氏,也是一直在查看有關的書籍,對於大明之外的認知,算是加強了不少。

“其實對於我們來說,最適合的地方,反而是高麗。”

“高麗現在爲太孫所掌,又調了十幾萬大軍跟着一起討伐倭國,國內的勢力正在不斷的下降。”

“但是爲娘覺得,這麼好的位置,你大兄也不太可能同意。”

說完之後,呂氏的手指便來到了安南一帶。

安南暫時是不用考慮的,因爲早在去年,就已經有五萬精銳,前去支援安南王室。

呂氏的目標,就是安南周邊的國家。

首先在邊境地帶,有着大明的駐兵,以朱允炆皇孫的身份,若是遇到困難,自然可以尋求幫助。

其次現在的安南情況,雖然呂氏沒有什麼瞭解,但也能猜出,定然不會太平,局勢相當複雜。

在這個時候去安南周邊國家建藩,相對來說阻力就已經減少了很多。

“那麼孃親,我們到底應該選擇哪裡呢。”

朱允炆看了半晌,對於那裡的小國也沒什麼認知,只能開口問道。

呂氏微微沉吟,最後落在安南下方,占城所在。

“便就是這裡了。”

朱允炆仔細的看了看地圖,問道:“孃親,這裡是不是離得太遠了一點。”

“和大明邊疆間,還隔着一個安南,若是有什麼事情,恐怕也能招架。”

“我看咱們不如選一個靠着大明邊境的地方吧。”

呂氏搖頭道:“炆兒不懂,你大兄派遣了五萬精銳,你當真以爲是爲了幫助安南嗎。”

“不,恰恰相反,他是想把安南整個都收入到大明疆域中來。”

“而占城這個地方,看似遠離大明,實則只需建造船隻,就能直接離開,先行保障住自身安危。”

“且從占城出發,不管是去瓊州亦或是廣西一帶,都極爲輕便。”

朱允炆似懂非懂的點頭。

不過有一個地方他聽懂了,孃親所選的地方,保命無憂。

第594章:大明皇曾長孫出世第236章:朱英的處理手段第117章:爺孫倆第一次分歧第524章:大明特別的文化輸出第692章:爲大明賀!第544章:打破關稅壁壘的辦法第151章:咱這心裡呀,舒坦!(年底求月票)第472章:夷三族第516章:開發倭國第346章:守土開疆,永鎮遼東第342章:張三上門(求月票)第493章:軍中震懾第319章:招賢第一人第416章:實業興國第253章:朱元璋對帖木兒的重視第705章:瘋狂的懸賞第十五章:這,絕不可能第490章:大白豬的到來第592章:安南秘密武器-戰象兵第522章:四處奔走的呂氏第580章:十八億大明寶鈔第204章:先秦遺蹟,軌道馬車第569章:內亂的北元第675章:佔王的請求,蒸汽時代第755章 火車頭問世第三十二章:朱元璋靈機一動第134章:心悸的姚廣孝第344章:朱元璋的英明第770章 大勝第542章:給帖木兒加點火第549章:自斷臂膀的朱英第817章 遠征軍的返回第604章:倭國熱第四十六章:友好的朱棡第773章 朱元璋病重,太孫監國第800章 滿門抄斬第二十一章:爺孫倆的第一次見面第409章:致仕之爭第510章:冊封世子第445章:對朱高熾的看重第353章:冠名,給陛下拜年第179章:藍玉求情第470章:不留活口第829章 瓜分天竺第610章:帖木兒帝國宣戰第481章:是到了給天皇陛下盡忠的時候了第382章:莫要白白送了性命第223章:好傢伙,算我沒看錯你第484章:膽大包天的朱棣第165章:姚廣孝遠走高麗第521章:教化自神話體系入手第393章:被打臉的朱元璋第351章:安南大王的臣服第319章:招賢第一人第542章:給帖木兒加點火第437章:想買火器的倭國第234章:真相大白第496章:順風順水的朱元璋第六十九章:顏面第251章:朱英的漢文化輸出策略第196章:大孫下手輕一點第514章:海商的福音第219章:虞王殿下第339章:嚴查京師牙行第九十六章:見面(求訂閱求月票)第161章:爲娘太失望了第714章:這該死的儀式感第262章:朱英的仁心第619章:擴大漢文化圈子第一步第525章:朱英的大手筆第217章:鍍金的朱英第634章:黑暗的大明太孫第166章:火繩槍出(求月票求訂閱)第281章 :真當陛下提不動刀了?第788章 大明第一守將.第353章:冠名,給陛下拜年第168章:咱大孫,是不是咱大孫呢第639章:李景隆的憂愁第九十六章:見面(求訂閱求月票)第661章:四大藩王的私兵第172章:考校大孫第807章 先平高麗,再滅倭國第702章:求戰的大明都督們第722章 朱英的忽悠,朱元璋的溺愛第147章:取締八股文第三十六章:回憶第208章:老朱家不務正業的奇葩子孫們第九十章:大膽的想法(求訂閱,月票)第307章:關門,放大孫(日萬初始,求月票,求訂閱)第483章:洪武二十六年,九月十八!!!第120章:蛻變的朱允炆第767章 清掃西域第150章:爺爺,對不起(年底求月票)第694章:愛會轉移第346章:守土開疆,永鎮遼東第154章:朱元璋的豪華馬車(年底求月票)第561章:草原上的征伐第235章:呼吸急促的朱元璋第三十八章:朱英的錦囊妙計第228章:咱大孫,瘦了呀!
第594章:大明皇曾長孫出世第236章:朱英的處理手段第117章:爺孫倆第一次分歧第524章:大明特別的文化輸出第692章:爲大明賀!第544章:打破關稅壁壘的辦法第151章:咱這心裡呀,舒坦!(年底求月票)第472章:夷三族第516章:開發倭國第346章:守土開疆,永鎮遼東第342章:張三上門(求月票)第493章:軍中震懾第319章:招賢第一人第416章:實業興國第253章:朱元璋對帖木兒的重視第705章:瘋狂的懸賞第十五章:這,絕不可能第490章:大白豬的到來第592章:安南秘密武器-戰象兵第522章:四處奔走的呂氏第580章:十八億大明寶鈔第204章:先秦遺蹟,軌道馬車第569章:內亂的北元第675章:佔王的請求,蒸汽時代第755章 火車頭問世第三十二章:朱元璋靈機一動第134章:心悸的姚廣孝第344章:朱元璋的英明第770章 大勝第542章:給帖木兒加點火第549章:自斷臂膀的朱英第817章 遠征軍的返回第604章:倭國熱第四十六章:友好的朱棡第773章 朱元璋病重,太孫監國第800章 滿門抄斬第二十一章:爺孫倆的第一次見面第409章:致仕之爭第510章:冊封世子第445章:對朱高熾的看重第353章:冠名,給陛下拜年第179章:藍玉求情第470章:不留活口第829章 瓜分天竺第610章:帖木兒帝國宣戰第481章:是到了給天皇陛下盡忠的時候了第382章:莫要白白送了性命第223章:好傢伙,算我沒看錯你第484章:膽大包天的朱棣第165章:姚廣孝遠走高麗第521章:教化自神話體系入手第393章:被打臉的朱元璋第351章:安南大王的臣服第319章:招賢第一人第542章:給帖木兒加點火第437章:想買火器的倭國第234章:真相大白第496章:順風順水的朱元璋第六十九章:顏面第251章:朱英的漢文化輸出策略第196章:大孫下手輕一點第514章:海商的福音第219章:虞王殿下第339章:嚴查京師牙行第九十六章:見面(求訂閱求月票)第161章:爲娘太失望了第714章:這該死的儀式感第262章:朱英的仁心第619章:擴大漢文化圈子第一步第525章:朱英的大手筆第217章:鍍金的朱英第634章:黑暗的大明太孫第166章:火繩槍出(求月票求訂閱)第281章 :真當陛下提不動刀了?第788章 大明第一守將.第353章:冠名,給陛下拜年第168章:咱大孫,是不是咱大孫呢第639章:李景隆的憂愁第九十六章:見面(求訂閱求月票)第661章:四大藩王的私兵第172章:考校大孫第807章 先平高麗,再滅倭國第702章:求戰的大明都督們第722章 朱英的忽悠,朱元璋的溺愛第147章:取締八股文第三十六章:回憶第208章:老朱家不務正業的奇葩子孫們第九十章:大膽的想法(求訂閱,月票)第307章:關門,放大孫(日萬初始,求月票,求訂閱)第483章:洪武二十六年,九月十八!!!第120章:蛻變的朱允炆第767章 清掃西域第150章:爺爺,對不起(年底求月票)第694章:愛會轉移第346章:守土開疆,永鎮遼東第154章:朱元璋的豪華馬車(年底求月票)第561章:草原上的征伐第235章:呼吸急促的朱元璋第三十八章:朱英的錦囊妙計第228章:咱大孫,瘦了呀!